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448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

知识梳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

知识要点一.字词积累

i.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窠巢()应和()看护()

着落()发髻()水藻()花bāo()

静谧()诱huò()屋yán()莅临()

黄晕()zhù蓄()干sè()高邈()

田畦()碣石()竦峙()啼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欣欣然张开了眼。

()

(2)山朗润起来了。

()

(3)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

(4)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

(5)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

()

3.选词填空。

(i)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响亮嘹亮)地响。

(2)请闭上眼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躺着睡

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摇醒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3)那是雨,是使人——(安静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l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山岛竦峙:

(3)幸甚至哉:

(4)海日生残夜:

(5)闻道龙标过五溪:

(6)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要点二:

语言运用

5.仿照课文例句写句子。

例: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仿句:

生活像.

生活像.

生活像.

6.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5)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

(6)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

()

8.把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列,使之成为意思连贯的一段话。

①绿是生命的颜色。

②春雨过后,草尖上、树梢上冒出了一簇簇嫩绿的叶芽,更会使你觉得新的生命在跳动。

③你看那春天的原野,绿油油的,生气勃勃,欣欣向荣,令人感到鼓舞和振奋。

④道旁的树木,青翠欲滴,田问的秧苗,郁郁葱葱。

⑤到了夏天,大地上一片葱茏。

⑥面对着这充满蓬勃生机的大地,便会感到自己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

正确的语序:

知识要点三:

文学常识

9.填空。

(1)《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我国现代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清新而真挚,一直以来深受读者喜爱。

(2)《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原名,字,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话剧《》等。

10.请分别写出一句描绘春花、春草、春风、春雨的诗句。

(1)春花:

(2)春草:

(3)春风:

(4)春雨:

11.按要求默写诗句。

(1)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借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是:

;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抒发乡愁的句子是:

?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对诗友进行由衷地劝勉和宽慰的句子是:

,)

(4)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直接表达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

知识要点四:

课文理解

12.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春雨的特点是。

(2)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

(3)本段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13.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

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

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关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第l段主要是写;第2段主要是写

(2)这两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试具体说明。

(3)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②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4)结合想象,你认为第1段中“更美的山的肌肤”指的是什么?

(5)第1段写景是围绕哪个词进行的?

14.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天净沙”是,“秋思”是,

这首小令被誉为“”。

(2)这首小令共写了几种事物?

具体是哪些?

(3)全曲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4)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旬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睦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5)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

“断肠人”今夜宿谁家?

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6)请你举出一两首表现思乡的诗。

知识梳理与复习【复习一】参考答案

2.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明朗滋润。

(3)清秀文雅,文中形容小山的秀美小巧。

(4)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的样子。

(5)高而远:

3.

(1)嘹亮

(2)睡着唤醒(3)静谧

4.

(1)到达。

(2)高高地挺立。

(3)达到极点。

(4)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5)听说。

(6)形容悲伤到极点。

5.略

6.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海El/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

(1)拟人、排比

(2)比喻、拟人(3)拟人(4)引用(5)比喻(6)拟人

8.①③②⑤④⑥

9.

(1)写景抒情朱自清

(2)老舍舒庆春舍予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10.示例: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1.

(1)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2.

(1)细密、闪烁、绵长

(2)春雨的特点雨中景色

(3)从景到人,从远到近。

(4)比喻、排比;分别形容雨丝的细、亮、密,唤起

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13.

(1)雪后的小山山坡E的村庄

(2)按空问顺序写景。

第一段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来写;第二段由城内写到城外。

(3)①描写了小山的情韵。

②“卧”字用来写村庄和雪,写出它们的状况、情态,活灵活现。

(4)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5)妙。

14.

(1)曲牌名题目秋思之祖

(2)十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3)断肠人在天涯。

(4)D(5)C

(6)示例: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与文言文

观沧海

作者:

曹操【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

李白【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

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

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作者:

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

刘义庆【宋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论语十二章》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

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 

3、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

孔子说: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

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 

4、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

” 

译文:

孔子说:

“(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8、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译文:

孔子说: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10、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

“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的光。

11、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译文:

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

儒家肯定生命和道德都是有价值的。

12、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

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诫子书》

作者: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课外古诗诵读

峨眉山月歌

作者:

李白【唐代】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

杜甫【唐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

岑参【唐代】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

李益【唐代】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纪念白求恩》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狼》蒲松龄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课外古诗诵读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

作者:

李商隐【唐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作者:

陆游【宋代】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

作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