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242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导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导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导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导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docx

《导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docx

导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导论

一、语言的性质(属性)

语言的性质问题,是语言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我们要学习语言方面的知识,首先必须对语言的性质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语言究竟是什么?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具有三种性质:

社会性、全民性、体系性。

(一)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就其本质特征而言,是社会性的。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1、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

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语言与社会自始至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

(1)语言是在人类劳动过程中因社会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

一方面,劳动决定了产生语言的需要:

人类祖先在集体劳动和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为了共同抵抗猛兽的袭击,同某些自然灾害作斗争,获取生活资料,迫切要求运用语言交流思想,以协调集体的行动。

另一方面,劳动使语言的产生有了可能:

类人猿从树上移居到地面以后,手与脚有了分工,直立行走促进了发音器官的逐渐完善。

同时在劳动中逐步扩大了视野,手同周围世界的多样化的接触以及多种多样营养资料的获得都使大脑机能得以发达,从而促进了思维的能力。

这样,音节清晰的语言的产生就具备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人类语言就这样在劳动过程中和抽象思维一起,逐渐地产生了。

(2)语言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不断发展着,语言也随着不断丰富和发展。

语言还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社会之间的接触又引起语言的相互影响,从而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再从语言本身的内部结构来讲,语言也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语言离不开社会,反过来,社会也不能没有语言。

语言一经产生,便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人类知识也正是靠语言来相互交流,并且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

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达到今天这样的进步。

如果没有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语言,社会便会停止生产,便会崩溃,便会无法继续存在。

2、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即使是最落后的,都有自己的语言。

这些语言都与自己的社会紧密相连,都有自己的来源和形成的历史。

这个社会的语言不同于另一个社会的语言,这正说明语言的使用受到社会的制约。

这一点,在词的音义结合的关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赵元任先生在他的《语言问题》一书中有一段非常有趣而又包含着深刻道理的话,足以说明音义之间的关系。

原文如下:

听说从前有个老太婆,初次跟外国话有点儿接触,她就稀奇得简直不相信。

她说:

“他们的说话真怪。

嗄?

明明儿是五个,法国人不管五个叫‘五个’,偏偏管它叫‘三个’(cing);日本人又管十叫‘九’(ジエ);明明儿脚上穿的鞋,日本人不管叫‘鞋’,偏偏儿要管鞋叫‘裤子’(クツ);这明明儿是水,英国人偏偏儿要叫它‘窝头’(wɑter),法国人偏偏儿要叫它‘滴漏’(del’eɑu),只有咱们中国人好好儿的管它叫‘水’!

咱们不但是管它叫‘水’诶,这东西明明儿是‘水’!

”“这明明儿是水”这句话的精神,可以表语言跟语言所代表的事物的关系,表现得再准确没有的了。

(见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1980年6月版,第3页。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说它“特殊”,是因为在人类社会中,社会现象不是属于经济基础就是属于上层建筑。

我们知道,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是人们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很显然,语言不属于经济基础,它与经济制度、生产关系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语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观点,以及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机构。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并为一定的阶级服务,而语言不是在某一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也不是由某一阶级创造的,而是在社会历史全部进程中为全社会所创造的,它一视同仁地为不同的经济基础、为全体人类服务。

因此,语言是一种既不属于上层建筑,又不属于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来为全人类服务的。

语言的社会性是语言的最本质的特点。

(二)语言的全民性

语言就其功能特征而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语言,是全民的共同财富,语言具有全民性即无阶级性。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列宁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

见《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96页。

这一论断从功能特征上揭示了语言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特殊性还在于它是作为交际工具来为全社会服务的。

为什么说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是“最重要”的呢?

因为除了语言之外,人类还使用其他的交际工具:

旗语、图画、烽火、号角、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字符号、化学公式、手势等等,但这些交际工具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基础之上的,或者只是语言成分的代用品,而且都受到特定的服务领域的限制。

只有语言才能交流最复杂、最精密的思想,表达最丰富、最细致的感情。

语言使用上的轻便性、负载语义信息的无限性、表义传情的精确细腻性,都是其他的交际工具所不能比拟的。

语言是同社会与生俱来而又不依存于其他条件的独立存在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社会一天也不能缺少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思维工具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反映过程,它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

思维活动的成果——思想,一定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

即使人们在沉思默想进行思索的时候,也要借助语言这个工具。

在找到恰当的词语来形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之前,人们的思想往往是模糊的、笼统的、不明确的。

人类思维活动的成果,只有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思想交流成为现实,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可想象的。

3、语言没有阶级性

语言在人类交际和思维活动中,都只是一种工具,因而具有超阶级的属性——全民性。

语言对于各阶级是一视同仁的,但是各阶级对语言却不是漠不关心的。

社会的各阶级或阶层都竭力设法利用语言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他们把自己特别的词汇、术语、用语强加到语言中去,形成所谓“阶级习惯语”。

这种现象,有产阶级的上层分子,如封建贵族、上层资产阶级表现得最为突出。

他们不仅在政治上压迫人民,在经济上剥削人民,在语言上也标新立异,以表示自己高人一等。

例如我国在封建时代,等级观念十分严重。

以人的死亡为例,就曾有过“崩”(用于帝王)、“薨”(用于诸侯)、“卒”(用于大夫)、“不禄”(用于士)、“死”(用于庶人)等的严格区别。

又如诸侯的妻子叫“夫人”,大夫的妻子叫“孺人”,士的妻子叫“妇人”,庶人的妻子叫“妻”。

“朕”本来是“我”的意思,秦以后却成了皇帝专有的自称之辞。

“宫”本指一般的房子,后来却只能用来称呼帝王所住的房子。

最典型的还可举出17世纪法国贵族中流行的“客厅语言”(又称“沙龙语言”)。

他们把日历叫做“未来的记忆”;把森林叫做“乡村的装饰”、“田园的美景”;把耳朵叫做“智力之门”;把擤鼻涕叫做“用一下手巾”;沙龙女主人请客人坐下时,说的是:

“请您满足这把椅子想拥抱您的愿望吧!

”这些矫揉造作的语言,都是为了显示贵族们的高雅。

但是,阶级习惯语不能作为语言有阶级性的证明。

因为这种阶级习惯语只有少量的特殊词语,没有自己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而且使用范围很窄,根本不是什么“阶级语言”,也不可能发展成独立的语言。

另外,不能把语言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混为一谈。

在阶级社会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可以是有阶级性的,可是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语言本身却是全民的,没有阶级性的。

(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就其内部结构特征而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或者说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系统。

它具有符号性和体系性。

语言的符号性主要指词的语音外壳及其意义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性质,具有一般符号的特点。

语言和其他符号一样,都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

语言又是一个严密的体系,它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三者处于一定的规律性的联系中。

不仅语音、词汇、语法之间存在着规律性联系,语音、词汇、语法本身也自成系统。

如果一个方面发生变化,另一个方面也往往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语言符号绝不是孤立的,也不是语言材料的杂乱堆积。

1、线条性

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比如“人民教师无尚光荣”这个句子,我们只能按照Rénmínjiàoshīwúshàngguāngróng的顺序把它说出来,不能同时说出rén和mín,也不能同时发出r和en的音等等。

2、任意性

语言中词的音义关系完全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

二、现代汉语的历史来源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在近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共同语和方言、书面语和口语的分歧;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克服分歧、渐趋统一的复杂过程。

汉语就是汉族的语言,就是中国领土以内及海外一切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

除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汉语得名于汉族,汉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分久远。

1、上古时代,汉族的祖先被称为“华”,也称为“夏”。

《书经·尧典》上已有蛮夷华夏之说,《左传》上也有“夷不乱华”的记载。

殷商时代,中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出现了国家,产生了文字,有了书面语言。

已发现的甲骨卜辞,证明那时的汉语和现代汉语是基本相同的。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封,群雄割据。

一方面存在着“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以当时王畿成周(今洛阳)一带方言为基础的书面共同语,即“雅言”。

《论语·述而》上有“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的话,说明当时孔子诵读诗书,执行礼仪都使用这种语言。

3、秦统一中国后,尽管仍然存在着“四方谈异”的方言分歧,却出现了“书同文”的局面。

秦王朝废除了区域性的异体字——六国古文,推行经过李斯等人整理简化的秦国文字——小篆,这对促进共同语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汉代封建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汉语也有了显著的变化。

从文学家和语言学家扬雄的《方言》中虽然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分歧,但文字的发展和书写工具的改进,大大促进了当时的书面共同语——“通语”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史记》《乐府》等书面文学作品。

5、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部落统治中国北部,迫使部分汉族人民南迁。

这种状况,一方面加速了方言的分化,另一方面却扩大了北方话的使用范围,使北方话对中国南部各族人民产生了影响。

在历史上,汉族长期用“文言”作为统一的书面语。

6、唐代以后,出现了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言——白话。

唐五代的变文,宋代的话本、宋词,元代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这里说的元曲主要指元杂剧),都是用白话书写的。

至此,汉语走向了通俗活泼的道路,发展到了它的近代阶段。

7、宋元以后,用白话写的各种文学作品特别是章回小说很多,如明代的《水浒传》《西游记》,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这些文学巨著的语言,虽然或多或少带有地方色彩,但是总的来说,基本上属于北方话。

它们流传到非北方话区域,拥有广大的读者,并且促使非北方话区域的作者也用白话来写作。

因此,白话文学大大促进了北方话的推广。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随着政治的影响和白话文学的力量传播到各地。

8、公元1153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以后元明清三个朝代,除明初一个短时期建都金陵(今南京)外,都建都北京。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前后历时八百多年。

这种政治经济的集中,遂促进了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北京话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各地,而发展成为“官话”。

实际上它并不是专为官吏阶层使用的官场雅言或阶级习惯语,而是对各阶级一视同仁的普通语言。

这种“官话”也就逐渐成了全国各地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

9、到了本世纪,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随着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一方面,“白话文运动”兴起,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并最后在书面上取代了文言文;另一方面,开展了“国语运动”,又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北京语音就发展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这两个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得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于是便形成了书面形式上和口头形式上都有了统一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10、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于汉民族共同语的进一步统一和规范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于1955年10月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学术会议。

根据汉语的发展规律,会议研究了汉民族共同语的问题,经国务院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这个定义中的“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一句,是1956年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增补的。

并大力向全国推广。

综上所述,汉语有悠久的历史,元明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的集中而渐趋统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加快了这种统一的速度,直至逐渐形成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

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三、现代汉语的地位和影响

(一)汉语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目前,汉语不仅是汉族人民与兄弟民族交际的工具,也是兄弟民族人民经常使用的交际工具,说汉语的人占全国总人数的90%以上,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汉语对我国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对全国人民的大团结,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国际上,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差不多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说汉语的,汉语的传播已遍及五大洲。

海外华侨1300多万,他们走到哪里,汉语就传到哪里。

在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为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它对东南亚各民族的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

朝鲜在15世纪40年代谚文产生以前,曾借用汉语的字、词;日本自古以来就和我国有交往,大约在三国时代就正式派使节来我国。

随着外交往来,汉字东渐,汉语对日语产生了重大影响;越南从秦代起,就接触了中国的文化。

18世纪以前越南的书面语言用的多数是汉字。

朝鲜、日本、越南等的语言中不仅有大量的汉语借词,而且把这种借词作为他们构造新词的基础。

现在日语中使用的常用汉字还有1945个。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的威望越来越高,因而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显著,不仅在许多国家中学习和研究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汉语已经成为联合国法定的六种通用语言之一(另五种是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在国际交往中,汉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语言的谱系分类

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称为亲属语言。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语言的历史来源)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

同语系中的语言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又分语系、语族、语支、语群等。

语系的形成是一种语言长期地、不断地分化发展的结果:

原始基础语(母语)分化为不同的语族,一个语族又分化为不同的语支乃至语群,一个语支或语群再分化为不同的语言/语种(子语)。

世界上各种语言按亲属关系分为:

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昆荼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其他一些语群和语言。

有些语言象韩语、日语等,至今还没弄清它们的亲属关系。

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

主要分布在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等国境内。

包括汉语和壮侗、苗瑶、藏缅等语族。

1、汉语

2、壮侗语族(又称侗台语族或黔语族)

(1)壮傣语支:

壮语、傣语、布依语。

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2)侗水语支:

侗语、仫佬语、水语、毛南语。

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等地。

(3)黎语支:

黎语。

分布于海南。

在国外,属于这个语族的语言主要有泰语、掸语、老挝语、侬语、岱语。

3、苗瑶语族

(1)苗语支:

苗语。

(2)瑶语支:

瑶语。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中南地区和越南、老挝境内。

4、藏缅语族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地区和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等国境内。

国内的藏缅语族分三个语支:

(1)藏语支:

藏语。

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

(2)彝语支:

彝语、傈僳语、哈尼语、纳西语、拉祜语、白语。

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3)景颇语支:

景颇语。

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在国外属于这个语族的主要有缅、库基坎、那迦—博多等语支的语言。

汉藏语系的诸语言在结构类型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除了个别语言或方言外(如藏语安多方言),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2)单音节词占大多数;3)词序和虚词是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4)大多数语言有相当多的表达事物类别的量词。

四、现代汉语的变体

(一)地域变体(现代汉语方言概况)

除了普通话这一全民族的共同语之外,汉语还有许多不同的方言。

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变体,是某一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像一切语言中的方言一样,汉语的这些方言也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它们同民族共同语之间虽然有明显的差异,但由于语音上对应规律很整齐,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也大体相同,因而只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或地方变体),并不是独立的语言。

根据各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就目前方言调查的初步结果看,现代汉语方言大体上可分为七大区。

(一)北方方言

以北京话为代表,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的镇江到九江以东的沿江地带,湖北(东南除外)、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和湖南省的西北部,以及广西北部一带。

北方方言区内部又可分为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等四个次方言。

汉族有70%以上的人使用北方方言。

在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广西、四川、云南等自治区和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居住的汉人中,也通行北方方言。

(二)吴方言

以苏州话为代表。

有人认为,从现在的影响来看,上海话应作为吴方言的代表。

分布在江苏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镇江不在内)地区和浙江的大部分。

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84%左右。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大部分地区(西北角除外)。

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分布在江西(东北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湖北东南一带。

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24%左右。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西部,此外,湖南、四川也有一些客家方言点。

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话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算太大。

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右。

(六)闽方言

闽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广东的东部潮州、汕头一带,海南省和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

华侨和华裔中有很多人是说闽方言的。

闽方言使用人数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2%。

(七)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

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的东部、南部。

海外华侨很多是说粤方言的。

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汉语方言的分歧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其次表现在词汇方面,语法方面的差异比较小。

语音方面:

以声母而论,北方方言区浊声母较少,而吴方言区浊声母较多。

北方官话有z、c、s,zh、ch、sh,j、q、x共3套塞擦音和擦音,而吴方言和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区一般只有z、c、s,j、q、x而缺少zh、ch、sh。

普通话中,n、l有别,f、h有别,而有些方言则不加区分。

在词汇方面:

北方方言中的“馄饨”,四川方言叫“抄手”,客赣方言叫“饺子”。

北方方言中的“包子”,吴方言叫“馒头”。

北方方言中的“萤火虫”,赣方言叫“夜火虫”,客家方言叫“火兰虫”,闽方言叫“火金姑”(厦门)、“兰尾星”(福州)。

有流氓习气的男青年,四川话叫“操哥”,贵州人叫“烂崽”。

普通话中的“小孩”,苏州叫“小人”,广州叫“细老哥”“细蚊仔”,客家话叫“细佬哥”,长沙话叫“细伢子”,云、贵、川叫“小娃娃”。

普通话中的“谁”“什么”,西南官话叫“哪个”“啥子”“哪样”。

另外,还有同词异义的现象。

如“阿爹”,嘉兴指父亲,苏州指祖父,广西博白指外祖父。

“老子”一般指父亲,重庆人却把姑妈叫“老子”。

语法方面:

语法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细小的差别。

一是词序不同,如普通话说“你先去”,粤方言说“你去先”。

普通话说“到南京去”,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话却说“去南京”。

(二)功能变体:

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指人们口头说的话,即人们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书面语指用文字写下来的话,即书面交际使用的语言。

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运用的两种形式。

口语用声音表达,书面语用文字表达。

1、口语

文字出现以前,口语是语言的唯一存在形式。

口语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对象很确定,就在眼前,又有语调、手势和面部表情等辅助手段帮助;但话题往往不集中,前后有时也不连贯,说话往往缺少从容推敲的工夫。

这些因素就形成了口语以下一些特点:

短句多、省略句多,句子结构比较松散,含有一些不规范的成分。

2、书面语

文字出现以后,产生了书面语。

书面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是人类社会经验和认识成果保存和传播的主要形式,是一种加工程度较高的表达形式,

其特点是:

完全句多,长句多,关联词语多,句子结构精密严谨,层次条理清楚,富于逻辑性。

五、现代汉语规范化

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根据汉语的发展规律,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树立明确的、一致的标准,以便更进一步发挥汉语的社会交际作用,促使汉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语言规范化,只是为了克服语言内部分歧和混乱的现象,为语言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它不但不会妨碍语言的发展,而且会大大地促进语言的健康发展。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

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要求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语音、词汇、词法方面有一个明文规定的、明确一致的标准。

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明确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是:

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文字歧视;各民族都有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将国家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上升为法律,用法律形式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有利于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

(一)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大力推广、积极普及普通话

为了有效地推动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中央有关部门将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测试标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年龄等情况,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

大致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会说相当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差错很少。

第二级是会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方音不太重,词汇语法差错较少。

第三级是会说一般的普通话,使听者能听懂。

(二)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

概括起来主要就是“四定”:

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定量是要确定通用汉字的数量,淘汰异体字,限制造新字,以减轻人们学习的负担。

定形是要对汉字的形体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