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台的悲伤.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984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3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乡台的悲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望乡台的悲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望乡台的悲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望乡台的悲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望乡台的悲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望乡台的悲伤.docx

《望乡台的悲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乡台的悲伤.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望乡台的悲伤.docx

望乡台的悲伤

5.12,破碎的记忆片段

望乡台的悲伤

前不久,北川宣传部副部长冯翔自缢身亡后留下的博客《残月苍山青草故园》短短几天时间网络点击量达到千万,在一篇报道中点开了其博客空间的链接,暮色哀婉的背景颜色映入眼帘,悠扬而又苍凉的旋律顿时让人肃然起敬。

很久没有看到能让自己感动涕零的文字,可他博客的每篇文章都让自己不仅仅是感动,而是震撼,一口气把它博客空间里近30篇文章看完,关了电脑,已是临辰2点,看看窗外,整个绵阳城进入了惬意的酣睡,可背景音乐《风居住的街道》却在耳边和内心里一遍遍回响,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在诉说那段历史,诉说那段镌刻悲情的记忆,每个文字都恰似在无言的倾诉,倾述那段曾经萧杀的瞬间。

这位曾经作为《绵阳日报》驻北川新闻站的记者用真情实感的文字与图片将震后一年的感受、思考记录了下来。

对比地震前后的文字,情感朴实而文字华丽的笔风依然没变,可字里行间却增添了无比的痛苦与哀愁。

作为北川宣传部负责人,他必须带领一拨的又一拨的记者、领导,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那个已经全面封闭,几乎已经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县城,讲述那场灾难究竟如何把一座县城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漫天的尘埃已经落定,所有的惊叫、哭泣都已经停歇,只有一座座坍塌成瓦砾,或勉强还能维持一座建筑模样的楼房。

而每次进入北川,他呢?

在这条空旷而寂静的街上,他的耳边会响起什么?

他的眼前会浮现出什么?

况且在他同事的追忆中,他是一个敏感的怀有丧子之痛的作家。

地震不止改变了他,相信去年此时的5.12,改变的不仅仅是一座城,改变更多更深远的是一批人。

而这批人当中包括你、包括他、也包括我。

  

我们可以通过其博文中的一首《望乡台》来理解他们那些内心纠结、悲痛却强忍坚强的5.12幸存者的内心世界。

“我们在这里望乡、其实,我们望不见故乡,只望得见悲伤”。

是的,他们是望不见故乡的,只能通过记忆去思念故乡,而思念的同时,正是悲伤涌上心头的刹那。

这样的诗句可能只有5.12那天处于生死边缘的北川人才能写的出。

伏在暮色里

梅子时节的雨水伴着我

望乡台啊  我站在这里望乡    

……

望乡台  无非是北川人

堆砌伤痛堆积记忆的凉席

……

哭泣  把望乡台的名字涂抹成墨色一片

思念  把望乡台的身躯缠绕得消瘦无比

回忆  把望乡台的未来撕裂得支离破碎

我们在这里望乡

其实

我们望不见故乡

只望得见悲伤

曾经有幸陪客人去过一次北川,当时就是站在望乡台上,眺望整座县城,云雾缭绕下的新县城处处断壁残垣、还勉强矗立的房屋也改变了曾经的模样,老县城更是早已被坍塌的石土淹埋了一半,唯一还有生命迹象的便是那条不再清澈的河流和山腰上零乱鲜艳的花朵。

可能只有路边小贩兜售的北川5.12前后的对比照片才能让我们这些初涉此地的人,想象当时究竟有多少垂危的生命在从这些瓦砾的缝隙中发出绝望的呼喊,有多少感天动地的哭泣伴随阵阵羌人笛音在这曾经青山绿水的小城萦绕荡漾。

驱车一路,跟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讲述5.12当天惊心动魄的遭遇和之前特意在网上查阅的大禹故里的北川历史与文化,他们还能发出几分感慨,可回来的路上,车上却始终沉默,因为我知道,对于那些从废墟中爬出的百姓而言,忘却就是最有效的疗救,而对于我们这群远眺废墟,驻足北川中学之上的游客来说,沉默却是最佳的选择。

那一刻

瞬间变苍凉

午后的安静

却成了一世的安详

曾经的青山绿水

变成砂石飞扬

曾经的繁华街道

处处断壁残景

那一刻

血似泪

泪似血

落在破裂的大地

让人绝望

无助的眼神

恐惧的目光

顷刻间

生死两茫茫

亲人痛断肠

废墟上的感动

一周年过去了,可是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却曾了永远抹不去的伤疤与泪痕,相信我们这些5.12经历与见证者对这个历史时刻的记忆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深刻。

一年里,大家共同的感受是逝去的这一年若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因为去年此时的记忆依然那么清晰,初夏的五月,炙日当头,知了把叫声将夏天的烦躁演唱得淋漓尽致。

短短八十秒的强震,八十秒的山崩地裂,山摇地动,八十秒之后的河流改道,青山失色,满目苍夷,举国悲恸,80秒让汶川、北川,青川、安县、都江堰,江油,无数曾经美好的家园坍塌沦陷,让8万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成为死寂的永恒,而他们与我们曾经有共同的泪与笑、悲与喜、爱与恨。

    擦去泪水,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些伟大的坚强与伟大的感动。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

”13日22时12分,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的遗体从废墟中扒出来,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

   

 ——“党员干部留下,让学生先走”———生死抉择间,这是“5·12”汶川地震时,北川县长经大忠喊出的一句话。

当时,北川县委礼堂内一个有六七百人参加的会议正在举行。

可会议室只有两扇小门,如果都往外挤,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会不会死?

”“不会。

”“我们要尽量活下去。

肯定有人来救我们的。

”12日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中的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三一班学生黄月,在黑暗中拉住了同学张杨的手,互相鼓励,两只手紧握在一起,直到下午6点左右被救出来。

  

一年里,感动与你我常在,很能理解为何去年央视最后把《感动中国》授予给了全体中国人,5.12之后,坚强、勇敢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而一年过去,感恩、希望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年来,尊严在废墟上建立,博爱在废墟上传承、而感动却在中国人间彼此传递、连绵不息。

周年祭奠

一周年,我们该以什么方式去祭奠?

如何才是最好的祭奠?

“死者安息、生者坚强”是地震过后抚平心灵创伤的有效精神慰藉,而一周年过去了,逝者长已矣,八万同胞长眠于地下,再多悼念似乎于事无补。

我们又应该以一种什么方式去慰藉那些远在天堂的同胞和我们自己久久不能平静的心灵?

建立长效的国家灾难救助机制是对5.12遇难同胞最好的祭奠;

5.12发生的08年是一个多事之秋,除了地震,还有太多被关注并且亟需解决的公共事件发生,南方雪灾、三鹿奶粉、瓮安事件、而这些事件发生之后,也总会在某个时刻,拷问着人们的道德与政府的良知。

我们的政府如何建立援助灾区的长效机制,这些机制中包括对地震实施紧急高效的救援机制、对志愿者前往灾区救援的保障与协调机制、对灾民的心理援助机制、灾民就业、灾区重建等等问题的解决方式与制度建立,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完善、去解决,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思索的问题,只有把这些做好做到位,我们才不致于被“纪念日的突然想起”而羞辱,唯有做到这些,才是对遇难同胞最好的祭奠。

追究劣质房屋承建商及主管部门的责任是对5.12遇难同胞最好的祭奠;

还记得去年震区那一幢幢倒塌的校舍及废墟,还记得悲痛欲绝的父母在向总理集体下跪的场面,还记得那些曾经微笑着的孩子们散落一地的书包和课本。

当时,善良的人们便开始希望灾难结束之后能有人有部门出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可时正如前几日建设部发言人所言:

“地震震级过大、烈度过强才是导致大量校舍倒塌的根本原因,由于建筑物基本毁损并被清理,现在很难再去追究承建商和房屋主管部门的责任”是的,一年来我们苦苦等待,可却始终没有看到哪怕是一个责任人的被追究被惩戒。

听到的,反而是某些民间组织,在统计遇难儿童人数、制作遇难儿童档案时被人为干扰乃至被拘捕的新闻报道。

在民意与权力的较量中,前者明显处于绝对劣势,而且实力差距悬殊,甚至连还手的余地都没有。

逃避责任、推卸责任、隐瞒责任,纵然再凄美的祭奠,也只是对灾区人民开的一个莫大的玩笑。

让灾区休养生息,让遇难同胞安静有尊严的长眠于故土是最好的祭奠。

一年来,废墟上的北川、映秀都成了著名旅游景点,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全国人民争相前往悼念、敬拜。

我能理解参观者的心态,能理解他们虔诚的在为灾区做这祈福与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可是当所有的参观者叠加成一股巨大的人流,相机的镜头交错指向那伤心之地时,当前文所述的北川宣传部负责人被迫一遍遍地向各地的官员重述那恐惧绝望的讲解时,当灾区应有的肃穆被嘈杂鼎沸的人声、汽车声、商贩叫卖声取代时,很难想像那些在深埋青山土石下的遇难者们会做何感想。

我也去过一次北川,站在了那悲伤堆砌起来的的望乡台上,能理解“望不见故乡只望的见悲伤”的北川人的心情,祭奠,除了亲临拜谒,我们是否还能做些其他?

 

多难兴邦

 相信今后每年的5.12,我们都能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

把内心洗涤的空旷、宁静、在内心世界里重塑善良、坚强。

“多难兴邦”的寄语下创造了这样一群人,“汶川一代”,这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一代人,这是国家现今与未来的栋梁中坚。

这代人跨越了年龄与地域的界限,这代人跨越了民族与身份的隔阂,这代人是将“汶川精神”融入意识形态的一群人,而这群人的存在与成长,已经成为这个社会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正在改变着中国现在与未来社会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必将推动中国向着希望前进,正如温家宝总理经常引用恩格斯说过的一句话: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汶川地震的补偿,正是这群汶川一代的创建与成长,正是给国家、民族赋予前行的新的精神和力量。

又是一个五月,骄阳下崭新的五月,我们依然重复着昨天的平凡生活,也许工作让你我疲惫,也许前程让你我迷茫,也许在生活工作的每一天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如意,但是我们此时此刻应该把这些抛弃脑后,因为我们至少还拥有生命、还拥有自由。

我们双手合十,虔诚的许下心愿,这心愿的背后是曾经的悲痛、现实的无奈与未来的期待。

这心愿是我们必须勇敢地去面对未来的一切困难与挑战。

让博爱在无言的感激中永生。

让坚强在在灾难中历练,让生者珍爱生命和生活,让后代铭记那些感动的人物和故事,让逝者安息并终长眠于他们曾经美丽的故乡。

我们在5.12祭奠,我们缅怀逝者,鼓舞生者,我们希望“多难兴邦”

终能成为现实。

高丰

第二分工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