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授专升本课程复习资料法学刑法学作业三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9307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函授专升本课程复习资料法学刑法学作业三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函授专升本课程复习资料法学刑法学作业三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函授专升本课程复习资料法学刑法学作业三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函授专升本课程复习资料法学刑法学作业三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函授专升本课程复习资料法学刑法学作业三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函授专升本课程复习资料法学刑法学作业三及答案.docx

《函授专升本课程复习资料法学刑法学作业三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函授专升本课程复习资料法学刑法学作业三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函授专升本课程复习资料法学刑法学作业三及答案.docx

函授专升本课程复习资料法学刑法学作业三及答案

综合模拟试题三:

(一)填空题

1.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按其停止下来时犯罪是否已经完成为标准,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基本类型。

2.过失犯罪和__________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3.我国刑法理论一般把犯罪未遂划分为与,________与。

4.对于预备犯,______比照既遂犯_____、______或者______处罚。

5.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______。

6.着手实行犯罪是指的行为人开始实施的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的行为。

7.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和两个阶段。

8.犯罪未遂和犯罪预备的主要区别是。

9.对于未遂犯,______比照既遂犯______或者______处罚。

10.犯罪预备与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的关键区别在于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存在于()过程中。

A.直接故意犯罪B.故意犯罪

C.过失犯罪D.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2.甲准备到某厂财务室撬保险柜偷钱,他邀约乙去望风。

乙不同意,并到派出所告发了张某。

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意表示D.犯罪中止

3.胡某于某日晚潜入本厂财务科办公室行窃,当他将事先配制好的保险柜钥匙接触保险柜时,慑于法律的威力,他离开了现场。

其实,他所要打开的保险柜内没有任何物品。

胡某的行为属于()。

A.不认为是犯罪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预备

4.某甲与某乙有仇,遂寻机报复。

一天某甲得知某乙一人在家,便携带匕首向乙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便返回家中,某甲的行为属()。

A.犯罪预备B.犯意表示

C.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

5.某晚甲跳墙进入一女村民家,企图实施强奸行为,入屋后,即站在窗前,用螺丝刀撬窗子,当其中一扇窗刚打开时,正在睡觉的妇女突然惊醒,遂打开电灯,呼喊“抓坏人”,甲一看灯下的妇女,竟是自己小学同学,感到“难为情”,于是扭头便跑。

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

6.甲为了抢劫乙而尾随乙,在尾随程中甲忽然听到身后有脚步声。

为避免罪行暴露,甲匆匆离去。

其实甲是作贼心虚,他身后根本没有人。

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抢劫罪(犯罪未遂)

C.构成抢劫罪(犯罪中止)

D.构成抢劫罪(犯罪预备)

7.甲杀乙,致乙重伤,误认为乙已死,为毁尸灭迹,将乙掩埋。

法医鉴定,乙是因窒息死亡。

甲的行为()。

A.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B.构成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D.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既遂)

8.甲盗得某单位价值100万元的汽车一辆,后因害怕法律的制裁而主动将汽车还给该单位。

甲的行为()。

A.可以不以犯罪论处

B.构成盗窃罪(犯罪中止)

C.构成盗窃罪(犯罪既遂)

D.构成盗窃罪(犯罪未遂)

9.甲用枪杀乙。

枪中装有6发子弹,甲朝乙开了一枪,未击中乙,即被人发现而制止。

甲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的()。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10.甲某精心准备窃取银行客户的密码,晚上在家中利用互联网将客户账上的10万元转入自己的账户。

其妻子发觉后极力劝阻,甲某悔悟,又将10万元转入客户的账户。

甲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B.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D.不构成犯罪

11.张某意图杀害李某,某日晚藏于李某院门外,从虚掩的门缝中见一黑影在移动,即认为是李某,遂举枪射击,次日方知打死的不是李某,而是其家中的一头牲畜。

张某()。

A.应负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

B.属于意外事件

C.应负过失杀人的责任

D.因其行为未造成李某受损害、不负刑事责任

12.甲某进行颠覆国家政权的煽动性宣传,结果无人响应。

甲某在被捕后称是犯罪未遂,但法院认为是既遂,这种犯罪属于()。

A.结果犯B.危险犯C.行为犯D.目的犯

13.甲与乙有仇,遂寻机报复。

某日凌晨2点甲携带匕首到乙家寻仇,却发现乙与邻居四人打麻将,只得返回家中,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B.犯罪预备

C.犯意表示D.不构成犯罪

14.甲在乙的房间正举刀准备杀乙,忽听有人敲门,甲急忙弃刀跳窗逃走。

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D.犯罪既遂

15.甲蓄意盗窃,于深夜潜入本单位的财务室,但打开保险柜后,发现空无分文即离开,甲的行为是()。

A.盗窃既遂B.盗窃预备C.手段不能犯未遂D.对象不能犯未遂

16.甲某蓄谋杀害同室居住的乙某,有一天,甲偷偷在乙的饭菜中投毒,但乙某有急事没有吃饭,甲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预备

D.意外事件

17.赵某持刀闯入钱某家中,声称要割下钱某的一只耳朵以教训她“与人通奸”的不忠行为,面对钱某的苦苦哀求,赵某将刀扔在钱某面前转身离去。

依照刑法规定,对赵某应如何处理?

()

A.应当不处罚B.应当从轻处罚

C.应当减轻处罚D.应当免除处罚

18.是否成立犯罪既遂,取决于()。

A.是否发生了预期的犯罪结果

B.行为是否具备了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C.行为人是否达到了犯罪目的

D.犯罪行为是否完成

19.李某因赌博受到领导批评后,萌生报复之念,欲将单位仓库焚烧。

某日拂晓,李某潜入库房,在其点着火后,突然听到窗外似有人声,感到事已难成,遂将火踩灭。

李的行为属于()。

A.犯罪既遂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预备

20.张某从邻居男孩手中骗得房门钥匙一把,即作了模压并仿制,后还了钥匙。

一日张某拿着仿制的钥匙去该男孩家企图开门行窃,因钥匙仿制不准,未能成功,准备回家加工后继续作案,此时被人抓获。

张某的行为属于()。

A.盗窃预备B.盗窃未遂C.盗窃中止D.意外事件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行为是犯罪预备行为的有()。

A.为杀人而盗窃枪支的行为

B.为实施恐怖活动犯罪而组织恐怖组织的行为

C.为实施扒窃而练习扒窃技术的行为

D.接近被害人的行为

2.甲把假枪当成真枪杀乙。

杀乙时又把丙的尸体当成了乙。

他正欲开枪时,被丁阻止。

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罪的()。

A.工具不能犯的未遂

B.对象不能犯未遂

C.实行终了的未遂

D.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3.甲把白糖当成砒霜投放于乙的食物中,欲杀死乙。

乙因胃口不好,将食物给自己的狗吃了。

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罪的()。

A.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B.实行终了的未遂

C.工具不能犯的未遂

D.对象不能犯的未遂

4.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

A.预备阶段B.实行阶段

C.犯意表示阶段

D.犯罪结果发生之前

5.犯罪未遂表现为()。

A.未实现犯罪目的B.犯罪行为未实行终了

C.未发生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D.未发生任何结果

6.下列犯罪属于结果犯的有()。

A.强奸罪B.抢劫罪

C.盗窃罪D.诈骗罪

7.下列犯罪属于行为犯的有()。

A.脱逃罪B.强奸罪

C.诬告陷害罪D.故意杀人罪

8.下列情况不属于犯罪中止的情况有()。

A.盗窃他人财物之后,又返还财物的

B.犯罪分子自以为能将犯罪进行到底而自动停止犯罪,但客观上该犯罪不可能进行到底

C.犯罪分子认为条件不适合而停止犯罪

D.主动停止犯罪预备行为

9.所列选项中哪些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

A.某甲潜入本单位财务室正在撬保险柜,忽听门外有人走动,以为被发现,跳窗逃走

B.甲乙用猎枪瞄准正在骑马的周某,欲将其打死,枪响后即逃走,结果将马打死,周某负轻伤

C.某丙煽动群众抗拒国家法律的实施,被群众送到公安机关

D.某丁在旅馆内偷得同室李某的存物牌,欲冒领李某所存物品,后遇李某正寻存物牌,丁恐事情败露遂说自己刚拾到一个存物牌,随即从口袋中取出交给李某

10.犯罪未遂的特征有()。

A.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B.犯罪没有得逞

C.犯罪分子不想再继续实行犯罪

D.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

11.下列哪种情形属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

()

A.甲正在入户盗窃时,忽闻警车鸣笛而来,以为有人发觉,打电话报警招来了警车,连东西都没来得及拿就慌忙离去。

其实,警车只是路过而已

B.甲正在入户抢劫乙,忽闻警车鸣笛呼啸而过。

警车远去后甲的心情仍然不能平静,感到害怕。

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后离去

C.甲向乙头部砍数刀后,以为乙必死无疑,恰逢过路的人将乙送到医院

D.甲止在撬一保险柜时,忽然同伙打来电话,告诉他保险柜中不会有值钱的东西。

甲便放弃撬保险柜离去。

其实,保险柜中有50万元现金

12.甲乙两人共谋一起去杀丙,见丙后两人同时开枪,甲击中丙头部而乙击中肚子,丙当场死亡,该案中,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

A.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B.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C.乙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未遂)

D.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13.成立犯罪预备形态,应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

A.必须具有犯罪预备行为

B.必须是刚着手实施犯罪

C.必须具有犯罪预备的目的

D.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14.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A.犯罪预备既可以是为了自己实行犯罪而预备,也可以是为了他人实行犯罪而预备

B.实施预备行为后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着手实行的,属于犯罪预备

C.犯罪预备阶段的行为既可能成立犯罪中止,也可能成立犯罪预备

D.对于预备阶段的中止犯,除了适用中止犯的规定减免刑罚之外,还应同时适用预备犯的减免规定

(四)不定项选择

1.犯罪未得逞是指()。

A.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

B.未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

C.未完成法定的犯罪行为

D.未具备法定的危险状态

2.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

A.调查被害人的行踪

B.明确的犯意表示

C.开始着手实施犯罪行为

D.积极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

3.甲扬言杀害乙的全家,乙报案后公安人员即尾随追赶甲,在去乙家的路上,将携带凶器的甲截获。

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意表示D.犯罪中止

4.甲将他人的一台彩电偷回家中,经其父、兄规劝,甲悔悟。

在被盗者未发觉的情况下,又偷偷地把这台彩电送回原处。

甲的行为是()。

A.犯罪中止B.犯罪既遂C.不当作犯罪处理D.犯罪未遂

5.某甲欲杀害某乙,一天路遇某乙扬言:

我有一把刀,迟早要结果了你。

某甲的扬言属于()。

A.犯意表示B.犯罪预备C.犯罪未遂D.犯罪中止

6.甲某(男)和乙某(女)均为某公司职员,一日,甲某告诉乙某他家里新买了一盆君子兰,邀乙某前去观看。

乙某一向爱花,于是欣然前往。

谁知到了甲某家里后,甲某即开始动手动脚,并欲强奸乙某,恰在此时,甲母买菜回家,甲某只得作罢,但小声威胁乙某说:

“明天下午你再过来,否则我告诉你丈夫你和我通奸,还要在公司宣传。

”甲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

C.犯罪既遂D.犯罪未遂

7.甲(男)深夜遇到一单身女子乙,遂起歹意将乙强奸,事后怕乙报案欲杀人灭口,乙苦苦哀求说“我不会报警”,甲将乙放走。

甲某的行为属于()

A.故意杀人罪(中止)

B.强奸罪和故意杀人罪(中止)

C.强奸罪

D.强奸罪和故意杀人罪(未遂)

8.下列案例中哪一项成立犯罪未遂?

()

A.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

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3000元钱,甲得款后离开现场

B.乙为了杀死刘某,持枪尾随刘某,行至偏僻处时,乙向刘某开了一枪,没有打中;在还可以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乙害怕受刑罚处罚,没有继续开枪

C.丙绑架赵某,并要求其亲属交付100万元。

在提出勒索要求后,丙害怕受刑罚处罚,将赵某释放

D.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

李为脱身,便假装说:

“我有性病,不会有人要。

”丁信以为真,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

9.某甲与某乙素有仇恨,为了报复,某甲在日记中写下了对某乙的诅咒,并表示一定要杀死某乙,还在日记中列出了几种杀人手段,某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B.犯意表示C.犯罪中止D.犯罪未遂

10.某甲意图毒死某乙,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拌入某乙所要吃的食物内,某乙吃后平安无事。

在这种情况下,某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既遂

(五)名词解释

1.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

2.犯罪预备

3.犯罪未遂

4.犯罪中止

5.实行终了的未遂

6.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7.能犯未遂

8.不能犯未遂

(六)判断正误

1.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只能存在直接或间接故意犯罪中,而不能存在于过失的犯罪中。

()

2.行为人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或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是犯罪预备。

()

3.犯罪未遂就是指没有发生危害结果或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没有实现。

()

4.以诅咒方法杀人,应以工具不能犯未遂处理。

()

5.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到犯罪既遂以前的过程中。

()

6.判断犯罪既遂,应以犯罪目的是否达到或预期的犯罪结果是否发生作为标准。

()

7.行为人是否着手实行犯罪,是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形态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

8.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七)简答

1.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简述犯罪未遂的特征与处罚原则。

3.如何理解犯罪的“着手”?

(八)论述

1.犯罪预备的概念与特征。

2.犯罪中止的概念与特征。

(九)案例分析

1.甲意图抢劫,尾随一妇女身后。

当该妇女回家开门后准备关门时,甲以为其家中无人,强行挤进房内,该妇女被吓得惊叫一声。

她的丈夫闻声起床,拉开电灯,见甲站在门口,便问:

“你是干什么的?

”甲答不上来,该妇女的丈夫上前打了甲几个耳光。

在邻居的帮助下,甲被扭送到公安机关。

甲供认他的目的是抢钱。

甲的抢劫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

2.甲某(男)婚后嗜酒成性,对家不管不问,致夫妻感情不和。

一日,甲某喝酒后回家,寻出气,在与其妻殴打过程中,顿生杀人之念,遂举刀将妻砍伤,并欲进一步行凶,恰逢邻居赶到,将甲某手中菜刀抢下,并对其教育,甲某酒醒怒气渐消,略有悔悟,及时送妻到医院抢救,得免妻死。

甲属于何种犯罪形态?

3.沈某,男,24岁,某厂工人。

沈某因赌博欠债,难以偿还,便图谋盗窃本厂财务股保险柜里的现金。

某日晚9时许,沈某撬开了财务室的房门,但因无法打开小保险柜,于是,沈某将小保险柜搬离财务室,隐藏在厂内仓库旁,想等待时机再撬开小保险柜,窃取现金。

第二天,财务室李会计发现办公室门被撬、小保险柜失踪,当即报案。

公安人员在厂内仓库旁找到保险柜,柜门尚未打开,柜内人民币也原封未动。

沈某的行为是盗窃既遂还是未遂?

4.某县城关镇连续发生数起拦路强奸案,均未能破获。

为此,县公安局派公安人员杨某男扮女装,诱捕犯罪分子。

某日晚,叶某正准备去农机厂盗窃废铁,途中遇到杨某,即起强奸之念。

叶从后面扑上去,掐住杨的脖子,手解裤带,欲行强奸。

杨转身抓叶,叶将杨的假发抓掉,发现是个男的,便脱身逃跑,被巡逻的公安人员抓获。

对叶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并说明理由。

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完成形态、未完成形态

2.间接故意犯罪

3.实行终了未遂、未实行终了未遂、能犯未遂、不能犯未遂

4.可以、从轻、减轻处罚、免除

5.免除处罚、减轻处罚

6.直接故意犯罪、意图实现、客观方面

7.犯罪预备、犯罪实行

8.是否着手实行犯罪

9.可以、从轻、减轻

10.犯罪停止下来的原因

(二)单项选择题

1.A2.A3.C4.A5.C6.C7.D8.C9.B10.C11.A12.C13.B14.C15.D16.B17.D18.B19.B20.B

(三)多项选择题

1.ACD2.ABD3.BC4.AB5.ABC6.BCD7.ABC8.ABD9.AB10.ABD11.ACD12.AD13.ACD14.ABC

(四)不定项选择

1.BCD2.AD3.A4.B5.A6.D7.B8.AD9.B10.B

(五)名词解释

1.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所发生的各种犯罪停止形态。

2.犯罪预备是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为了实施某种能够引起预定危害结果的犯罪实行行为,在准备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的活动中,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进入实行阶段的状态。

3.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形态。

4.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犯罪形态。

5.实行终了的未遂指行为人已将完成犯罪所必需的实行行为的全部过程实施完毕,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未得逞的情况。

6.未实行终了的未遂是指行为人未将完成犯罪所必须的实行行为的全部过程实施完毕,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未得逞的情况。

7.能犯未遂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具有达到其犯罪目的的可能性,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未得逞的情况。

8.不能犯未遂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不具有达到其犯罪目的的可能性,行为人的犯罪意图不可能实现。

(六)判断正误

1.错2.对3.错4.错5.错6.错7.对8.对

(七)简答

1.答:

犯意表示,是指行为人将其直接故意犯罪的意图明确表露于外部的活动。

首先,犯意表示是犯罪意图的表露。

犯罪预备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为了实施某种能够引起预定危害结果的犯罪实行行为,在准备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的活动中,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进入实行阶段的状态。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1)性质不同。

犯意表示仅仅是犯罪思想的单纯外露,它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实际的危害,不是犯罪行为;而犯罪预备是为犯罪做准备的行为,对社会存在着实际威胁,已为刑法所禁止。

(2)形式不同。

犯意表示用言词的方式完成;而犯罪预备大多表现为身体动作,很少单纯用言词的方式进行。

2.答:

我国《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据此,犯罪未遂有三个特征: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所谓着手实行犯罪,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开始实施其意图实现的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

(2)犯罪未得逞。

所谓犯罪未得逞,是指行为人着手实行行为后犯罪行为没有齐备其意图实现的具体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所谓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违背行为人实施直接故意犯罪的犯罪目的或犯罪意图的原因。

以上三个特征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答: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是犯罪未遂形态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也是犯罪未遂形态与犯罪预备形态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所谓着手实行犯罪,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开始实施其意图实现的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

着手实行犯罪体现了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统一,它具备主观和客观两个基本特征。

主观上,行为人实行具体犯罪的意志已经直接支配客观实行行为并通过后者开始充分表现出来,而不同于在此之前实施犯罪的意志;客观上,行为人已开始直接实行具体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这种行为已不再属于为犯罪的实行创造便利条件的预备犯罪的性质,而是实行犯罪的性质,这种行为已使刑法所保护的具体权益初步受到危害或面临实际存在的威胁。

在有犯罪对象的场合,这种行为已直接指向犯罪对象,如果不出现行为人意志以外原因的阻碍或者行为人的自动中止犯罪,这种行为就会继续进行下去,直到完成犯罪即达到既遂。

在犯罪既遂包含犯罪结果的犯罪中,还会发生犯罪结果。

着手实行犯罪是客观的犯罪实行行为与主观的实行犯罪意图相结合的产物和标志。

这两个主客观基本特征的结合,从犯罪构成的整体上反映了着手实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

(八)论述

1.答:

犯罪预备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为了实施某种能够引起预定危害结果的犯罪实行行为,在准备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的活动中,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进入实行阶段的状态。

犯罪预备有以下特征:

(1)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

具体地说,实施犯罪预备行为的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对犯罪实行行为的准备,而犯罪实行行为又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预备在客观上表现为准备犯罪工具和制造犯罪条件的行为。

所谓犯罪工具,是指可供犯罪使用的各种物品。

所谓制造犯罪条件,是指准备犯罪工具以外的有利于犯罪实行行为的各种其他的准备活动。

这类活动主要包括商议或者拟定实施犯罪和犯罪后逃避侦查和追究的计划,勾引、联络集结共同犯罪人,事先调查犯罪的场所和犯罪人的行踪,为实行犯罪进行技术训练,前往犯罪场所守侯被害人,跟踪或诱骗被害人至犯罪现场,等等。

(3)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实施犯罪预备行为的行为人事实上未能着手于犯罪的实行行为,既可以发生在实施犯罪预备行为的过程中即犯罪预备行为尚未完成之时,也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行为过程已经结束即犯罪预备行为完成之后。

(4)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所谓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违背了行为人着手实行行为之意图的原因,主要包括行为被发现和制止或行为人被控制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阻碍了行为人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不符合行为人的意愿。

如果行为人开始实施犯罪预备行为,在实施过程中或完成行为后,自动地不再继续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则不构成犯罪预备,而构成犯罪中止,通常可不作为犯罪处理。

2.答:

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据此,犯罪中止形态的发生有两种情况:

其一,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因而没有发生犯罪结果;其二,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已经将犯罪行为实施完毕,但犯罪结果尚待发生时,行为人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犯罪中止有下面几个特征:

(1)犯罪中止的时间性。

是指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终点之前的犯罪过程中。

根据这样的标准,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犯罪实行阶段和犯罪实行终了之后,还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行为实施完毕之后与犯罪实行行为尚未着手之前。

但不能发生在犯罪预备行为(或在无预备行为情况下的犯罪实行行为)开始实施(或着手)之前与犯罪结果出现之后及犯罪结果出现之时。

前述两种不同的犯罪中止情况发生的时机是有区别的:

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发生在犯罪的实行阶段或者犯罪的预备阶段,而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的实行终了之后。

(2)犯罪中止的客观性。

是指行为人在客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行为,具体地说,就是刑法规定的两种行为:

放弃犯罪;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作为犯罪中止成立的客观条件,这两种行为之间是选择关系,即只要有其中任何一种行为,就符合犯罪中止的客观性要求。

所谓放弃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或者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之后,并在这些犯罪行为尚未结束之前,行为人停止并且不再实施犯罪。

所谓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