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山东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9296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山东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山东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山东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山东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山东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山东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

《高考山东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山东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山东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

高考山东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作业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

一、(2019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9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

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

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

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

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

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

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

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且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一、

1.答案 D A.“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错误,原文在第2段只是说“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由此不能推断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

B.原文是“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此处扩大了范围。

C.“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理解错误,原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2.答案 C “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

3.答案 C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于文无据。

二、(2019山西太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

互联网的发展是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但有一些人对网络空间主权存在模糊认识。

有人认为,主权具有天然排他性,强调网络空间主权与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精神相冲突,将导致全球互联网碎片化;有人认为,网络空间主权与网络自由相对立,一些国家出于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需要设立防火墙,会阻碍信息的自由流动。

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不利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从这个角度说,网络空间主权无疑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维护各国网络空间主权,就是尊重和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以及国家核心利益。

正因如此,以窃取他国公民甚至国家领导人通信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棱镜计划”,不仅被视为对他国网络通信自由的侵犯,而且被视为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侵犯。

因此,认为网络空间不应该存在主权,并不利于全球互联网治理。

主权国家是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要力量。

传统的国家主权确实具有天然排他性,它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对外具有不可侵犯的独立性。

与之相反,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强调信息共享、通信自由等。

这也是一些人排斥网络空间主权的理由。

但是,在看到互联网发展无边界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今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体仍然是主权国家。

如果一味强调网络互联互通与网络自由,忽视甚至不承认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各主权国家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就会丧失话语权、主导权,就无法承担起治理主体的职责。

因此,维护全球互联网秩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承认和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

与此同时,各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中也应深刻认识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维护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主体责任,携手应对网络安全问题。

网民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

网民都生活在一定的主权国家中,作为主权国家的国民,都承担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核心利益的义务,因而也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义务。

这就要求网民不能一味强调自身的网络通信自由。

实践中,网民要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能任意通过网络渠道泄露涉密信息。

从现实情况看,一些网民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触犯了国家法律,教训十分深刻。

广大网民应切实增强保密意识、国家意识,切实维护网络空间主权。

(摘编自洪谊雅、林怀艺《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

4.下列关于“网络空间主权”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空间主权具有排他性,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不相容。

B.“棱镜计划”否定了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存在,是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

C.网络空间主权属于国家主权,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全球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D.网民有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但并不否定他们的网络通信自由权。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本文核心观点的前提条件。

B.第二段对“网络空间主权”概念加以阐释,有利于下文进一步展开论述。

C.文章基于一些人存在的模糊认识展开,使说理更具针对性,更有说服力。

D.文章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论述尊重网络空间主权的必要性,主次分明。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各国之间彼此尊重网络空间主权,才能携手构建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B.对网民进行网络安全应对与保密教育,是互联网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C.若听任“棱镜计划”这类事件发生,就谈不上维护健康的国际互联网新秩序。

D.各国进行网络空间治理既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也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

4.答案 D A.根据原文“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可知,“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不相容”错误。

B.“否定了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存在”无中生有。

C.根据原文“与之相反,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强调信息共享、通信自由等”可知,“具有权威性、独立性”错误。

5.答案 A “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本文核心观点的前提条件”错误,应该是“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本文核心观点的最终指向”。

6.答案 B “是互联网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过于绝对,文中只论述了“广大网民应切实增强保密意识、国家意识,切实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内容。

作业2: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二)

一、(2019济南历城二中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9分)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条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脉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涵养作用,对世界众多艺术家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尤其是当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发展处于困境之时,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启迪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行。

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中国传统艺术是世界艺术的高峰。

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欧洲,当时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一直流行于欧洲的上层社会中。

在法国,中国的龙凤图案常被运用于各类织物中。

在15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瓷器制作中,盛行模仿中国青花瓷器造型。

18世纪法国“罗可可”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青年时期曾研究中国的《百戏图》,他的作品《舟发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

著名的评论家雷文曾说:

“凡于中国宋代之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华托此作,必讶其风景之相似,其画中远山犹保持作者之生命。

青峰缥缈,用单色作烟云。

华托所惯为者,亦中国山水画最显著之特色也。

”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认为应该将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罗可可”艺术称为“中国-法国式”。

19世纪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则因为具有浓郁东方意味的艺术语言,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误生在19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

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艺术家开始寻求新的出路。

此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了西方艺术家以启迪,使得西方艺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

一些杰出的画家诸如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克里姆特、大卫·霍克尼等,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吸取中国艺术的养分,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杰作,对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诚然,一些西方艺术家和学者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的影响,不过,凡是知晓世界艺术史的人都知道,日本艺术并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的。

尽管后印象派的画家是从日本浮世绘中获取了灵感,但是日本浮世绘的画法,则是来自中国唐代绘画及明代画家陈洪绶和萧云从的作品。

正如毕加索所说:

“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的艺术;第二是日本的艺术,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中国。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历代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超技巧的艺术样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在世界艺术史上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世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审视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桂小虎《东方的启迪——中国传统艺术

对世界绘画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艺术影响巨大,因此,被西方艺术史论家公认为世界艺术的高峰。

B.早在14世纪,随着中国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在欧洲上层社会的流行,中国传统艺术就影响到欧洲。

C.发明于19世纪中叶的摄影术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冲击很大,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促使其寻找新路。

D.中国传统艺术特色鲜明,技巧高超,体系完整,地位不可替代,因而为世界艺术发展做出的贡献也最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总述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艺术尤其是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影响,点明其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

B.第二、三两段按照历史时代顺序,具体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巨大影响,紧密照应第一段相关内容。

C.结尾一段重申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地位及贡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并在段末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D.在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过程中,文章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法国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的作品《舟发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其中的风景以及画法与中国宋代风景画非常相似。

B.“罗可可”艺术被认为应称作“中国-法国式”,安格尔被称为“误生在19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足见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影响之大。

C.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等杰出画家之所以能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艺术杰作,与他们善于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分不开。

D.有人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影响。

作者对这一观点不以为然,因为日本浮世绘画法也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上形成的。

一、

1.答案 B A.“被西方艺术史论家公认为”不正确,原文为“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

C.“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促使其寻找新路”不正确。

根据原文,在此前艺术家就已经开始寻找新路了,中国传统艺术只是“给了西方艺术家以启迪,使得西方艺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

D.“中国传统艺术”应为“中国传统艺术样式”;“因而为世界艺术发展做出的贡献也最大”不正确,原文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且强加因果关系。

2.答案 C “在段末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不正确,段末点明写作意图而非提出中心论点。

3.答案 D “作者对这一观点不以为然”不正确。

根据原文,“诚然”表明作者对这一观点并非不以为然,而是强调日本浮世绘画法也是源于中国。

二、(2019四川南充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9分)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

小说想要表达的是:

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

日前,《清华附小6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 还写了论文》的报道又引发众人关注。

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是否合理?

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诗词是否合适?

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

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诗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决定。

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

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个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

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的整体——这不啻对诗词的解构。

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会感悟,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

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意旨。

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

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

文学作品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

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

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

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其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庄子·天地》篇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

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

这个问题姑且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被遮蔽。

(有删改)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没有注意到诗词主观性、整体性的特质,是对美的肢解。

B.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所以读者无法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

C.大数据分析容易使学生丧失“感动”能力,因而很难真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D.在诗词教育中应通过情感教育来帮助人涵养性情,塑造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一篇小说和一则报道为例,提出了两个问题,表明了作者“反技术”的态度。

B.文章通过对诗词和大数据各自特质的分析,论证了运用大数据研究诗词的不合理性。

C.文章将体察涵泳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了感性启发对诗词教育的意义。

D.文章论述两个论题之后,指出了大数据对孩子诗心的危害,回应了开头提出的疑问。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观性极强,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能显现出作者的人格。

B.对诗词的欣赏研究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而大数据无法对诗词进行整体化处理。

C.大数据分析只是一个纯客观的技术方法,它无法触及诗词的内涵和意旨等本质特性。

D.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只能获得理性认识,而不能与诗词内外的自然生命发生情感共鸣。

二、

4.答案 B “无法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说法绝对。

读者是可以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培养起自己对诗人的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的,文中有“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感知力和理解力”的提示。

5.答案 A 本文并非持一种简单的“反技术论”,只是想强调不宜用存在根本差异的方法来研究古典诗词,原文中有“不可否认,大数据……确有帮助”“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提示。

6.答案 C A.“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错误,原文第二段说“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

B.“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错误,表述绝对,原文强调的是“一首诗词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感知”是欣赏研究诗词应遵循的原则,但不能说是唯一的方法。

D.“只能获得理性认识”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用大数据研究诗词获得的是“外在印象”“粗浅认知”,而不是“理性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