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高一历史必修二考试复习学习要点知识学习总结要点整理二.docx
《XX高一历史必修二考试复习学习要点知识学习总结要点整理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高一历史必修二考试复习学习要点知识学习总结要点整理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高一历史必修二考试复习学习要点知识学习总结要点整理二
XX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二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爆发的标志: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
经济危机特点:
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巨大。
爆发的原因:
A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B具体原因:
自由放任政策
贫富差距过大:
扩大了供需矛盾。
股票投机过度:
掩盖了供需矛盾,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导火线
信贷消费过度:
加剧了供需矛盾
c直接原因:
市场供需矛盾尖锐
(4)经济危机的影响:
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社会形势动荡不安;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办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空前激烈,国际关系紧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
2、面对危机,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1)自由放任政策的含义: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它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
(2)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应对经济,结果:
危机不断加深,经济掉入“沟底”。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
(1)新政实行的背景:
A.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打击;
B.胡佛政府运用自由放任政策治理危机的失败,美国经济病入膏肓,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c.罗斯福在总统大选中获胜上台。
(2)过程: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稳定人心,摆脱危机;第二阶段:
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3)主要措施:
A、恢复工业
B、农业生产
c、举办救济公共工程
D.保护劳工权利
E.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4)罗斯福新政“新”在:
A、新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
B、新的模式:
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模式(制度创新)
c、特点:
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5)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A.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c.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D.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E.对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借鉴作用
(7)局限性:
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三、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
阶段
20世纪
50-70年代初
20世纪
7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经济状况
黄金时代(高速发展)
滞胀
走出衰退
新经济时代
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石油危机(直接)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根本)
西欧、日本同美国的竞争
里根政府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关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重要目标;扶持高新产业
经济政策
凯恩斯主义、充分就业政策
凯恩斯主义失灵
货币学派、供给学派
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时任总统
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新边疆)约翰逊(伟大社会)
尼克松
福特
卡特
里根
克林顿
(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
2、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①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
②冲破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③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
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联动的关系
3、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十分发达→生产关系新调整
美国垄断资本实力雄厚,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⑵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经济方针新变化
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供给学派
⑶“新经济”的出现→经济运行机制变化
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联动的关系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①含义:
是私人垄断组织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②发展过程:
A.开创:
罗斯福新政时期;
B.巩固和发展:
二战期间;
c.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避免了生产盲目性;政府职能、权威得到加强;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1、二战后,英、法、德、日四国经济运行模式的基本特征:
(1)英国:
混合市场经济
特征:
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2)法国:
计划指导型经济
特征:
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并且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
(3)德国:
社会市场经济
特征:
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4)日本:
政府主导型经济
特征: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福利政策的实行;
3、经济结构的变化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4、“新经济”的发展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
形势十分险恶。
经济、政治危机严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品
禁止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
评价
是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后来引发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积极方面:
在当时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了一切人力、物力,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党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
实践证明这一政策中的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
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背景
长期的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实施的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3)、特点:
①管理方法、手段: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经济体制方面: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新”在:
通过在一定范围里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作用:
①积极方面:
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b、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c、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消极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由此可见,任何政策都不能永保不衰,必须审时度势,积极应变!
四、苏联的建立:
(1922-1991)
时间:
1922年。
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诞生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斯大林模式:
(一)含义:
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
政治经济体制。
(特点:
高度集中)
(二)形成过程:
1、形成背景:
①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②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
③与俄国的专制主义历史传统
④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
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②1926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③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④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国家实现工业化。
⑤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二五计划后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农业集体化——全盘集体化
①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1929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为配合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决定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③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
(四)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1、经济:
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计划就是法律”
2、政治:
高度集权;大清洗运动
3、思想文化:
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思想学术行政干预。
(五)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功绩主要有:
①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经济实力,成为了工业强国;
②为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
因此,“斯大林模式”基本适应了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
2、消极作用:
僵化的体制与二战后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这种不适应表现在:
①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经验教训: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