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型试题专题复习.docx
《探索型试题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型试题专题复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索型试题专题复习
“探索型试题”专题复习
探索型试题就是以生活或社会中的常见问题作为探究的对象,围绕问题展开探索活动,进而将问题解决。
探索型试题一般选择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或实验为探索对象,然后按照探索问题的一般步骤逐步展开。
探索型试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探索性、启发性、开放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同时强调操作性,因此,探索型试题都十分注意问题的选题,强调探索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探索型试题的题型有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以及设计操作题等等。
探索型试题的命题内容通常涉及的范围较广,有的是生活中的日常问题,有的是教材中的小实验,有的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身边的现象,但从知识的分类来看,主要集中在光学、力学、电学以及能量部分。
探索型试题的解题方法强调应用性和开放性,既突出物理知识的应用,强调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试题呈现的问题,可以分步作答,不要急于求成。
探索型试题十分注意对学生探索能力考查的考查,主要包括:
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选择研究方法的能力,分析和推理问题的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等。
高考中开放性试题的常见题型有:
条件探索型,结论探索型,存在探索型,规律性探索型。
1、条件探索型
条件探索型问题是指问题中的结论明确,探求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将结论作为已知条件,逐步探索,找出结论成立所需的条件,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分析法”;第二种是假设题目中指定的探索条件,把它作为已知,并结合其他题设进行推导,如果能正确推导出结论,则此探索条件就可以作为题设条件。
2、结论探索型
结论探索型命题是指命题中结论不确定,不唯一,或给出特例后通过归纳得出一般性结论的命题。
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有:
直接利用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得到结论;通过归纳得出一般性结论,然后再去证明;对多种结论进行优化(内含分类讨论)等。
3、规律性探索型
规律性探索型命题是指从命题给出的多个具体的关系式,通过观察、归纳、分析、比较,得出一般规律的命题。
解题策略是:
通过研究题设的变化规律,猜想结论,然后证明。
4、存在性探索型
存在性探索型命题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判断某种数学对象是否存在,进行演绎推理,若推出矛盾,则假设不成立,若推出结果,则假设成立,即指定的数学对象存在。
典型例题:
高度/m
0
2
4
6
8
10
12
大气压/kPa
101
80
62
47
36
26
19
例1:
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和处理数据,在已有大量数据时,要想更容易地了解概况并找出规律,对数据的处理方法显得十分的重要。
右表给出的是大气压跟对应高度的一些测量数据:
请你采用所学过的方法,或自己创造的方法(只写出一种),形象、准确地表示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根据你对数据的处理分析,你认为大气压随温度变化什么规律?
若某地的大气压强为7.0×104Pa,请你推测一下当地的高度为多少?
分析:
本题是一道有关大气压与高度之间关系的探索题。
试题强调学生分析和利用现有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从而推理出数据蕴含的物理规律。
由图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随着高度成比例的增加,大气压的数值由101kPa开始,逐步降低,变小。
但要推知大气压强为7.0×104Pa时对应的高度,从图表中找不到一个大气压的数值恰好等于7.0×104Pa,因此,可以采用图像法,将各高度对应的大气压数据描成图像,借助图像可以初步估计探索出结果。
解:
将数据表中的高度和大气压的数据对应的画出“大气压——高度”图像,利用图像中的图线推知7.0×104Pa的高度大约为2.8km。
点评:
本题强调学生会利用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并将数据合理转化成图像,根据图像分布特点来推理大气压下对应高度,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探索活动的过程中,从而真正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缺乏数据分析的能力,对数据的观察、分析、推理不够深刻,因此不太容易从图表中直接探索出对应大气压下的高度。
如果学生能将抽象的数字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则可以结合图像估测出待测高度。
例2: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做“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下表给出了实验中所用到的导体情况,选择了C、F两根导体进行对比,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大小与是否有关;选择C和两根导体进行对比,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择的两根导体是(填写导体代号)。
分析:
导体的电阻大小在温度一定时,决定于导体长度、材料以及导体横截面积大小,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物理量有关系时,为了研究简化和方便,一般采区控制变量法,选择C和F导体,由上表数据分析可知,两根导体横截面积相同,长度相同,而材料种类不同,因此,C和F对比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大小与材料关系,同理可以推知另外两个答案。
答案:
材料;G;A和D。
点评:
本题是一道考查探索方法的题型。
探索未知问题,对研究问题的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初中探索物理问题的方法常有:
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效法、类比法和比较法等。
本题是考查控制变量法的典型试题,可以看出研究问题的方法的选择对于研究问题结论的获取非常重要和有效。
学生由于对探索物理问题方法的不重视,常导致不会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
本题是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一般学生在研究问题时,容易忽视对物理变量的控制,因此会使研究问题的对象发生偏差或者错位。
有效避免探索方法选择的错误,关键是科学分析上表的数据,找出其中蕴藏规律,并找准研究问题的对象。
例3:
(1)经由红外线的观测,最近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在银河中心有一颗可能是我们银河中最亮的星称为手枪星。
此星的光度(L),是太阳光度的一千万(1×107)倍,天文学家估计手枪星的质量可以大到200个太阳质量。
在太空中的哈勃望远镜,其镜面直径只有2.4m,为什么能够比地面上镜面直径(例如10m)较大的光学望远镜,率先发现这颗手枪星呢?
A、在太空中观测,可以避免大气扰动与光散射所造成的干扰。
B、只有在太空中,才可以做红外线的观测。
C、在地球北半球地面上的望远镜,观测不到银河中心。
D、在太空中的望远镜,距离银河中心比较近。
(2)大伟、晓明、建国、小慧都知道太阳的寿命大约是100亿年(1×1010年),下面是四人对手枪星大约寿命的看法。
大伟:
因为手枪星的质量是太阳的200倍,所以寿命也应是太阳的200倍。
晓明:
因为手枪星的质量是太阳的200倍,所以寿命约是太阳的200分之一。
建国:
恒星的寿命与质量无关,所以手枪星的寿命与太阳相近,大约也是100亿年
小慧:
恒星的质量愈大,其寿命愈短,所以手枪星的寿命远短于太阳,约在300年以下。
到底谁的看法比较合理?
A、大伟B、晓明C、建国D、小慧
分析:
该题组以1997年10月,全国各大报与媒体播报赫伯太空望远镜的最新发现,配合望远镜与电磁波的内容,并加上银河中心之相对位置的观念,组合成一题相当好的关于天文的课题组。
(1)本题测验学生是否了解在地面上也能进行红外线观测,且在北半球也能观测到银河中心。
(2)测验恒星生命期长短与其质量大小的关系。
答案:
(1)A;
(2)D。
点评:
连续多年高考试卷中都在人造地球卫星、天体等方面出现了试题,一方面是表明这方面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说明通过这些题目能考出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及其运用的能力。
例4:
如图所示为一名宇航员“漂浮”在地球外层空间的照片,根据照片展现的情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所提的问题可以涉及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学等各个部分,只需提出问题,不必作出回答和解释)。
例:
这名“漂浮”在空中的宇航员相对地球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分析:
这是一道很新颖的开放性高考题,它改变了传统习题中单纯的要求学生只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向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研究情景(即一名宇航员“漂浮”在地球外层空间的照片),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情景提出有关的问题。
这种开放性高考题能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的情景提出很多相关的问题。
答案:
此宇航员是否受地球引力作用?
此宇航员受力是否平衡?
宇航员背后的天空为什么是黑暗的?
等等,只要属于与照片情景有关的物理问题均可。
答案明确要求,若解答不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不属于物理问题或与照片情景无关,均不能得分。
点评:
很显然,通过这种问题化的习题教学,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对传统习题教学的一很好的挑战。
例5:
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一个约1.4高的商店卷帘窗的运动。
将纸带粘在卷帘底部,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随帘在竖直面内向上运动。
打印后的纸带如图所示,数据如表格所示。
纸带中AB、BC、CD……每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0s,根据各间距的长度,可计算出卷帘窗在各间距内的平均速度V平均。
可以将V平均近似地作为该间距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V。
(1)请根据所提供的纸带和数据,绘出卷帘窗运动的V-t图线。
(2)AD段的加速度为m/s2,AK段的平均速度为m/s。
分析:
该实验是对“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学生实验的翻新和拓展。
只是该题将原实验中用钩码拖动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的情景,翻新为卷帘窗在竖直面内的运动;将原实验中小车的匀加速运动拓展为卷帘窗上移过程中的加速、匀速和减速过程.试题要求根据所提供的纸带和数据,将卷帘窗在各间距内的平均速度近似地作为该间距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给出卷帘窗运动的v-t图线,并进一步求出卷帘窗在AD段(匀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和AK段(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v-t图线不难由求得的速度值一一描点绘出;由v-t图线中AD段对应图线的斜率或根据a=Δs/T2,可求得aAD;由AK段的总长度和对应的总时间,可求得vAK。
答案:
5m/s2,1.39m/s。
点评:
本题实验情景新颖,紧密贴近生活实际,很有现实意义。
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实验迁移能力和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例6:
某校物理课题研究小组在进行《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课题研究时,采用了先猜想后实验探索的方法。
(1)张华同学提出了影响滑动摩擦力的两个因素:
即接触面间的压力和材料性质,请你另外提出两个可能的因素。
钩码G/N
0.49
0.98
1.47
1.98
2.45
弹簧测力计读数F/N
1.05
1.20
1.32
1.49
1.61
(2)在用实验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时,李明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木板在拉力作用下发生相对于滑块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得到了一组F与钩码重G的资料(如图表),根据表中资料在如图乙所示坐标图上作出F-G图线。
(3)为了得到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你认为应对李明的实验作什么改进(不改变装置和器材)。
解:
(1)只要猜测合理即可,如接触面间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等。
(2)图略(3)只要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滑块的重量Go,作出F——(G+Go)图即可。
点评:
根据题中给定数据,作出的F-G图线是一条不过原点的直线,只能得出摩擦力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的线性关系,而不能得出正比关系。
例7:
羚羊从静止开始奔跑,经过50m距离能加速到最大速度25m/s,并能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猎豹从开始奔跑,经过60m的距离能加速度到最大速度35m/s,以后只能维持这个速度4.0s。
设猎豹距离羚羊xm时开始攻击,羚羊则在猎豹开始攻击后1.0s才开始奔跑,假定羚羊和猎豹在加速阶段分别做匀加速运动,且均沿同一直线奔跑。
求:
(1)猎豹要在其最大速度减速前追到羚羊,x值应在什么范围?
(2)猎豹要在其加速阶段追到羚羊,x值应在什么范围?
分析:
本题中涉及到的研究对象有两个,其中羚羊将先匀速运动,而猎豹则先加速,后匀速运动4.0s再减速。
由于两个物体的运动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每一个运动过程也不一定都将出现,所以,猎豹物追上羚羊时,羚羊在做什么运动?
是正在加速,还是已经在做匀速运动?
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需要根据题设条件作进一步探索。
解:
(1)设猎豹在维持最大速度的时间t内追到羚羊,由题意得t≤4.0s。
羚羊做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1=v12/2s1=252/2×50m/s2=6.25m/s2
羚羊做加速度运动的时间为t1=v1/a1=25/6.25s=4.0s
而猎豹做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2=v22/2s2=302/2×60m/s2=7.5m/s2
猎豹做加速度运动的时间为t2=v2/a2=30/7.5s=4.0s
显然由t2=t1可得:
当猎豹进入匀加速运动过程1.0s后,羚羊将做匀速运动。
所以,当猎豹追到羚羊时,羚羊早已在做匀速运动,只是匀速运动时间比猎豹少了1.0s.则有s2+v2t=s1+x+v1(t-1),解得x≤55m。
(2)猎豹要在其加速阶段追上送羚羊,言下之意是,猎豹运动的时间t又因t1=t2,所以,可以肯定,猎豹追上羚羊时,羚羊也正在加速。
则有(1/2)a2t2=1/2a1(t-1)+x,解得x≤31.9m.
点评:
研究物体运动,首要的是分析清楚物体的过程,即搞清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
如果涉及到多个物体,可分别独立研究,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制约关系,这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8:
如图所示是研究“水流射程与排水孔高度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圆柱形容器的侧壁母线上钻有一排小孔,分别只打开其中某一小孔,让水流出,测得此时刻该水流的射程为s和其对应排水孔到底面的高度为h。
多做几次实验,且每次实验时液面初始高度为H,利用描点法就可画出这个图像。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公析这一实验,然后在图中大致画出这个图像,并求:
当水从距底面高为多高的孔中喷出时射程最远。
解:
水流射出后做平抛运动,根据平抛运动知识地,水流射程s=vt,其中v为水流射出射出时的初速度,t=(2h/g)1/2。
由于中学物理不研究理想流体中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水流射出时的速度v的求解,为此可从以下思维策略考虑:
(1)以特殊情形为思维起点:
考虑到h=0与h=H时均有s=0,则必有s先增大后减小。
(2)猜想:
s先增大后减小的图线不外乎右图中的a、b、c三种情形,由s=v(2h/g)1/2,考虑到s与h的非线性关系,当否定b,且由s变化的连续性得c似应不对,则可能性的图线似应为a;又由对称性可猜测:
h’似应为H/2。
验证:
在以下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定量计算,对从小孔射出的水流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
mg(H-h)=mv2/2——这是一种大胆的直觉思维,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得v=(2g(H-h)1/2,故s=vt=2(h(H-h)1/2。
根据上式可得,h-s的图象为如图中a所示;再由数学基本不等式得,当h=H-h时,即h=H/2时,s有极大值smax=H。
至此,逻辑思维与前述的猜想完全达成了和谐统一。
点评:
以上解决问题的策略由特殊到一般,由猜想到直觉,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进而寻求统一,得出创造性思维成果,这些都是解决物理问题行之有效的思维策略。
例9:
某研究所为了确定不同因素对钨丝白炽灯平均使用寿命的影响,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
使灯泡内气体压强为0.1po(po=1.01×105Pa),将灯泡内不同粗细、相同长度的钨丝通电加热到2400K的恒温,则维持这一温度所需的电流以及灯丝的平均使用寿命如下表一所示。
实验二:
在压强为25μm的相同灯泡内加入不同数量的惰性气体,从而改变灯泡内部的压强,且使钨丝的温度保持在2400K。
则当灯泡内压强从0.1po增大到0.5po后,灯泡的平均寿命从800h增大到时6000h;超过0.5po后,灯泡平均寿命递减。
实验三:
在压强为0.1po、钨丝粗细为250μm的灯泡内,通过改变流过钨丝的电流来改变灯丝的温度,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与灯丝温度及电流的关系如下表二所示。
表一
表二
灯丝粗细/μm
电流/A
平均使用寿命/h
灯丝温度/K
电流/A
平均使用寿命/h
25
0.05
800
2400
5.00
8000
50
0.20
1600
2600
6.61
377
100
0.80
3200
2800
7.48
29.5
250
5.00
8000
3000
8.38
3.4
根据以上提供的实验信息,试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表一中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出两个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实验一中,若灯丝粗细为75μm,且灯丝的发热电阻为500Ω,要保证该灯丝的平均使用寿命为2400h,则加在该灯泡两端的电压为多大?
(3)在相同的温度下,下列四种灯丝平均使用寿命最长的是()
A.50μm粗细的灯丝并充有2.5po的惰性气体
B.100μm粗细的灯丝并充有0.5po的惰性气体
C.150μm粗细的灯丝并充有0.1po的惰性气体
D.150μm粗细的灯丝并充有0.5po的惰性气体
(4)根据表二的实验结果,可以预测:
在实验三相同的实验条件下,钨丝工作温度在2300K时其平均使用寿命最接近于()
A.50hB.500hC.2400hD.24000h
解:
(1)仔细阅读观察表一,可提炼如下信息:
即表中各项数据存在定量关系,可归纳如下结论:
①在实验一条件下,通过灯丝所需的电流与灯丝粗细的平方成正比;②在实验一条件下,灯丝平均寿命与灯丝粗细成正比。
(2)由上题可知
,式中I1、I2是流过灯丝的电流,d1、d2是灯丝的粗细,现取I1=0.05A,d1=25μm,d2=75μm,则
=0.45A,所以,Umax=I2R2=225V,即加在该灯泡两端的最大电压为225V。
(3)由实验一的数据分析可知,温度相同、气压相同时,灯丝越粗,平均使用寿命越长。
再结合实验二的结果,灯丝粗细相同的灯泡,在使钨丝温度不变,灯泡内压强增大到0.5P0时,灯泡寿命达最长。
由此比较四个选项,正确的答案为D。
(4)从实验三的条件和数据可以得出定性关系:
温度越低,平均使用寿命越长,且变化非常明显(当温度由2400K升到2600K时,其平均使用寿命由8000h降到377h)。
所以钨丝工作温度在2300K时,平均使用寿命应比8000h长得多,即正确答案应为D。
答案:
(1)①在实验一条件下,通过灯丝所需的电流与灯丝粗细的平方成正比;②在实验一条件下,灯丝平均寿命与灯丝粗细成正比
(2)225V(3)D(4)D
点评:
本题信息量大,题目叙述长,是一道考查学生能否从众多的信息,数据中寻找定性或定量规律的情景信息题。
解题的关键是:
仔细阅读,提取信息;深入思考,提炼信息;选择方法,处理信息;设计建模,重组,推断,验证信息。
例10:
关于热水器淋浴的使用,有以下数据:
用水的流量约为10L/min,合适的水温约为50℃,用水时间为4min.电热淋浴器有两种设计,一种是淋浴时电流直接对流动的水加热;另一种则备有水箱,待水箱中的水加热至合适的温度后再淋浴。
加热前的水温以20℃计。
(1)请根据上面提供的数据论证,第一种设计不适合大多数家庭的供电电路。
(2)如果水箱中的水恰好够一个人淋浴用,供电电路允许的电流最大为10A,电加热的效率为80%,这种条件下直接加热备有水箱中的水最少需多长时间?
通过计算,论证这种加热方式是否合理?
解:
(1)一定时间t内电流的焦耳热Q1=UIt,这段时间内水温上升ΔT=30K所需的热量Q2=ρLtcΔT,其中L为流量。
假定焦耳热全部用来使水升温,则有Q1=Q2,解得I=96A.如果考虑热量的散失,实际电流会比这个数值大。
目前家庭电路所能承载的最大电流很少有超过20A的,所以这种设计不适合大多数家庭淋浴。
(2)水箱里水的质量M=ρLt=40kg,使水箱中水温上升50℃所需热量Q2=cMΔt,电流在时间t内产生的热量Q1=UIt,由于加热效率η=80%,所以有ηQ1=Q2,,解得t=2.86×103s=48min.显然,这种加热方式的加热时间太长,也不甚合理。
正确的加热方式应是两种方式相结合。
例11:
自动称米机已在许多大粮店广泛使用,其原理图如图所示.买者认为:
因为米流落到容器中时有向下的冲力而不划算;卖者认为:
当预定米的质量数满足时,自动装置即该切断米流时,此时尚有一些米仍在空中,这些米是多给买者的。
因而双方争执起来,究竟哪一方说得对而划算呢?
试说明理由。
解:
设米的流量为dkg/s,它是恒定的,自动装置能立刻在出口处切断米流,米流在出口处速度很小,可视为零。
若切断米流后,盛米容器中静止的那部分米的质量为m1kg,空中还存在下落的米m2kg,刚落到已静止的米堆(m1)上的一部分米的质量为Δmkg。
取刚落至米堆上的一小部分Δm为研究对象,这部分米很少,在Δt时间内由运动至静止,可按匀变速处理,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Δmg=Δmv/Δt,式中F为容器对Δm的冲击力,得F=dv+dgΔt。
设米从出口处落到米面所用的时间为t,由于m2=dt,阻力不计,则v=gt,可得dv=m2g,即F=m2g,+Δmg,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
Δm对容器的冲击力F’=F,则称米机的示数应为M=N/g=(m1g+F’)/g=m1+m2+Δm。
可见,称米机示数包含了静止在袋中的部分m1,也包括了尚在空中的下落的米流m2,还包括刚落至米堆上的一小部分Δm,即自动称米机是准确的,不存在哪方划算不划算的问题。
例12:
某同学想研究弹簧的弹性势能Ep和弹簧形变量x间的函数关系。
设想用水平力缓慢地将弹簧从原长拉伸x,该过程拉力做的功W等于弹性势能的增加,即Ep。
根据本实验所得,弹力F和弹簧伸长x的关系为F=kx。
拉力的平均值为kx/2,所以W=1/2kx2。
他猜想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应该就是Ep=1/2kx2。
他找到一根弹簧、一个木板、一个重G=5.0N的长方体形金属块,设计了一个实验,利用一把毫米该度尺来验证这个结论。
步骤是:
(1)将金属块悬挂在该弹簧下方,静止时测得弹簧的伸长量为1.00cm,由此得出该弹簧受单位作用力伸长,即F=kx式中的比例系数k为________N/m;
(2)将金属块放在长木板上,调节长木板的倾角,当金属块刚好能匀速下滑时测出斜面的高度为10.00cm,底边长为40.00cm,由此测得金属块和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
(3)如图将弹簧一端固定在坚直墙上,另一端与金属块接触,用手向左压金属块使弹簧压缩一定长度后由静止释放,滑块脱离弹簧后,又沿长木板滑行一段距离而停下。
测出每次弹簧的压缩量x和金属块和长木板上滑行的距离s,将对应的数据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X/cm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S/cm
4.50
8.10
12.45
18.00
24.46
32.05
请你根据他的思路完成该实验。
并验证结果是否符合猜想Ep=kx2/2。
解:
(1)
。
(2)金属块刚好能沿斜面匀速下滑,则有mgsinθ=μmgcosθ,即得金属块和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h/L=0.25。
(3)根据能量守恒Ep=μGs算出和s对应的弹性势能Ep也填入表中;再计算x2的对应值,并填入表中。
在下图的坐标系中作出Ep-x2的图线,根据图线求得Ep和x2间的关系式为Ep=250x2,即符合猜想Ep=kx2/2。
例13:
甲、乙、丙三位同学对飞机如何获得向前进推进的作用力,为何能由地面起飞升空,并且能在天空中飞行,不致坠落,各有不同的主张。
对于飞机如何获得向前推进的作用力或加速度,甲认为:
起落架上的轮子必须转动,在地面跑道施加给轮胎的摩擦力推动下,飞机才能获得前进的加速度;乙则认为:
飞机的螺旋桨或涡轮机必须转动,将周围空气吹向飞机后方,在空气的反作用力推动下,飞机才能获得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