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433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疗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认知疗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认知疗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认知疗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认知疗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知疗法.docx

《认知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疗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知疗法.docx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起源

主要流派

主要原理

关键技术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Cognitivetherapy)于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阿伦.特姆金.贝克,是认知疗法的创立者。

贝克严谨而温和,是位多产的心理学家。

他出生于从俄罗斯移民美国的犹太家庭,在家中排行第三,是最小的孩子。

由于有很多亲属和学术关系,贝克一家在学术和政治上均很活跃,且都爱好文学与学习。

医学院毕业后的贝克是偶然原因进入精神医学界。

他和太太菲丽丝结婚四十多年,太太是一位高法法官,有四个孩子,八个孙子。

女儿朱迪丝博士发扬了认知疗法。

贝克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运用认知模式对抑郁症的治疗与著作的辉煌成绩,让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将认知疗法列入该院对抑郁症的多地共同研究计划当中,证明这是一种治疗抑郁症的可靠方法。

理论依据

贝克(Beck)发展出来的认知治疗法的基本论点与理性行为治疗法有许多相似处。

认知治疗法和理性行为治疗法都是主动的、指导的、有时间限制及有结构性的治疗法。

这是一种洞察治疗法,强调认知以及改变负面的思考与不适当的信念。

贝克的方法的理论论点是,人们的感觉与行为取决于他们如何建构其经验。

他的研究工作独立于艾里斯,但两者对于协助当事人了解与放弃自我挫败认知的目标是一样的。

贝克与艾里斯曾交换过彼此的意见,贝克推崇艾里斯引进“人们的信念是可以理解的”的基本观念,以及甚至能说服怀疑者相信“认知因素是改变感受与行为的一条途径”;艾里斯则推崇贝克思想极为清晰,研究工作对于心理治疗有很大的贡献。

艾里斯推崇贝克及其学生,对于功能不良的信念及如何改变这些信念使产生疗效,已进行了相当卓越的研究工作,并收集相当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贝克提出情绪困扰的认知模式,基本理论是:

若要了解情绪困扰的本质,必须把焦点放在个人对于引发困扰的事件的反应或想法。

其目标在于改变当事人借助自动化的想法而形成其转发上的图式(schema),并开始推动改造图式的构想。

(译制:

有关图式一词及其相关研究,请参考拙译《社会心理学》一书,里面有精彩的分析探讨)。

在做法上是鼓励当事人收集与评估支持其信念的证据。

临床研究指出,认知治疗法可广泛地用于治疗各种心理异常,特别是抑郁与焦虑异常。

并且认知治疗法也已成功地用于治疗恐惧症、心身症、饮食异常、愤怒、恐慌异常、滥用药物;慢性疼痛,以及危机处理。

认知治疗法的原理

贝克是一位长年从事精神分析的治疗者,他对于当事人的自动化思考(指特殊的刺激会引发个人独特的想法,并因而导致情绪反应)很有兴趣。

在他的精神分析研究中,他曾探讨抑郁的当事人是如何将其愤怒投射到梦境中的内容。

他要求当事人去观察这些宛如反射作用而且很难“关掉”的想法。

并且这些负面的想法即使与客观的证据矛盾,还是会固执地存在。

情绪困扰的人倾向于会犯“独有的逻辑错误”,即以自我轻贱的方式来扭曲客观的现实。

认知治疗法认为,心理问题的病因根源于普通的心理过程,诸如:

有瑕疵的思考、根据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就妄下不正确的推论,以及未能分清楚幻想与现实。

以下是人们在处理讯息时常见的扭曲情形,这些已证实会导致错误的假定与观念:

■随意推论(arbitraryinference)指没有充足及相关的证据便任意下结论。

这种扭曲现象包括“大难临头”或对于某个情境想到最糟的情况。

各位现在可能认为自己尚不能被同事或当事人喜欢或尊重之前,就已经开始担任咨询员的工作,或认为当年为了取得学位而愚弄了教授们,现在他们一定已经看穿你了。

■选择性断章取义(selectiveabstraction)指根据整个事件中的部分细节下结论,不顾整个背景的重要意义。

这么做的假定是,重要的事件是指失败及跟剥夺有关的事件,身为一个咨询员,你也许会以自己的错误及弱点来评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以自己的成功来评判自己。

■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指将某意外事件的产生的不合理信念不恰当地应用在不相干的事件或情况中。

例如,你曾咨询过一位青少年而碰到困难,于是你便下结论说你对青少年的咨询是不擅长的,你也可能下结论说你没有能力帮助任何人。

■扩大与贬低(magnificationandminimization)指过度强调或轻视某种事件或情况的重要性,例如,你可能假定,在咨询中即使是很小的错误都可能造成危机,甚至导致对方的心理伤害。

■个人化(personalization)指一种将外在事件与自己发生关联的倾向,即使没有任何理由也要这样做。

例如,如果当事人第二次治疗未到,你就认为是自己第一次咨询不力所致。

■乱贴标签(labelingandmislabeling)指根据过去的不完美或过失来决定自己真正的身份认同。

因此,如果你未能符合所有当事人的期望,你可能对自己说:

”我是个完全没有价值的人,应该立刻把咨询执照撕掉。

■极端化思考(polarizedthinking)指思考或解释时采用全或无(all-or-nothing)的方式,或用”不是……就是……“的方式极端地分类。

这种二分法的思考把事情只分为”好或坏“,例如,你可能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那么就不是完美的咨询员;或你可能认为自己是个完美而且有能力的咨询员(指你能成功地咨询所有的当事人),而一旦你发现自己并非全能时,你就会把自己看成彻底的失败者(根本不容许自己犯任何错误)。

认知治疗者会教导当事人如何通过评估过程,去辨认扭曲与导致功能不良的认知,并通过双方的努力合作,使对方学会分辨自己的想法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了解认知对感觉、行为、甚至环境中的事件的影响力。

咨询员会教导对方去认清、观察并监控自己的想法与假设,特别是那些负面的自动化思考。

当他们进行自我观察,了解到不切实际的负面思考如何影响自己之后,接着便会检视那些支持或反对自己认知的证据,使自动化思考与现实做比较。

这个过程包括:

与咨询员进行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做家庭作业、收集自己所作的假定的相关资料、活动记录,以及做各种不同的解释。

最后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提出假设,并学会使用特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应对技能。

跟理性行为疗法一样,认知疗法借用相当多的行为治疗技术。

最后,当事人学会以实际、正确的解释去取代偏差的认知,也学会改变那些扭曲其经验并使功能不良的信念与假定。

认知治疗法的基本程序是:

一,让当事人对于治疗有一正确的认知,消除治疗的神秘色彩;

二,促使当事人去监视那些伴随产生烦恼的想法;

三,使用认知技术与行为技术;

四,通过置身于产生问题想法的问题情况的过程,指出与挑战当事人的想法;

五,借助在现实世界中加以测试来检查信念与假设,以及教导当事人学会一些技能,避免病情复发。

概念

认知疗法(CognitiveTherapy)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

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

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认知疗法的起源 

刘娟 11370118 

认知疗法(Congnitive therapy)是当今心理学界临床实践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它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一种疗法能够兴起,必然是知识随着时间的累积和致力于研究这种疗法的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得以产生,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认识疗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成为心理学界不可或缺的一门疗法。

 认知疗法起源的哲学背景 

这种改变人的认识观念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

也就是我们如今称的产婆术,由你说出你自己的观点,并依照这种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推理,最后引出矛盾和谬误,从而使你认识到先前思想不合理的地方,并由你自己加以改变,这种方法主要是让你自己去产生顿悟,而不是由别人直接告诉你你错在哪里。

 

20世纪,另一名哲学家维持根斯坦(L·Wittgnehstein)提出了语言分析哲学,目的就是要改变当时哲学领域中语词不清,概念混乱的局面。

实际上,这是一种更为严密的揭示并纠正错误思想的方法。

 认知疗法起源的心理学背景 

自从心理学从哲学范畴中独立出来,心理学的理论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而到了20世纪60~7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则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第三股势力。

认知疗法作为一种系统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因此,它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在理论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的流派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阿伦.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以及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发展初期Rational Emotive Therapy,RET)合理情绪疗法 

RET是Ellis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

本理论认为情绪障碍是由于非理性信念、绝对性思考和错误评价所形成的。

认知疗法即是使患者改变非理性信念,代之以理性的生活哲学,则可以促使患者的情绪好转(核心:

改变认知)。

 

 RET 的基本理论观点 

1、造成心理问题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事件的评价与解释。

个体想法和解释改变了,情绪和行为就会跟着改变。

 

2、人具有追求完美的倾向,在和别人进行比较时常产生否定性自我评价,形成非理性思维(不合逻辑),进而导致自我挫败的行为。

   

3、常见的非理性思维才是真正原因所在。

因此要改善人们的不良情绪及行为,就要劝导干预(D)非理性观念的发生与存在,而代之以理性的观念。

等到劝导干预产生了效果(E),人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心里的困扰因此消除或减弱,人也就会有愉悦充实的新感觉产生。

  

认知疗法正式建立 

艾里斯的合理情绪疗法为认知疗法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的疗法为进入心理科学的圣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认知疗法由贝克正式建立,所以贝克是认知疗法的创始人,他以众多的实验研究验证了认知疗法的有效性,并且让这种疗法具有了食谱一般的可操作性。

 

理论观点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阿龙·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

他认为:

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

”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和反应。

  

认知理论的出发点在于确认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

贝克论证说,抑郁症病人往往由于做出逻辑判断上的错误因而变成抑郁、歪曲事情的含义而自我谴责;一件在通常情况下很小的事情(如溅出饮料)会被他看成生活已完全绝望的表现。

因此抑郁症病人总是对自己作出不合逻辑的推论,用自我贬低和自我责备的思想去解释所有的事件。

 

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认知过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1)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

(2)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3)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

  

认知治疗高度重视研究病人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且把自我挫败行为看成是病人不良认知的结果。

所谓不良认知,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

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矫正这些不合理的认知,从而使病人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

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 — 情感 — 行为三者的和谐。

同样,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潜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潜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

历史

认知疗法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技术。

这种改变人的认识观念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

由你说出你自己的观点,并依照这种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推理,最后引出矛盾和谬误,从而使你认识到先前思想不合理的地方,并由你自己加以改变。

20世纪,另一名哲学家维持根斯坦(L·Wittgnehstein)提出了语言分析哲学,目的就是要改变当时哲学领域中语词不清,概念混乱的局面。

实际上,这是一种更为严密的揭示并纠正错误思想的方法。

自从心理学从哲学范畴中独立出来,心理学的理论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而到了20世纪60~7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则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第三股势力。

认知疗法作为一种系统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因此,它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在理论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阿伦.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以及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

基本原理

认知行为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

例如:

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

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

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

“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

”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

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

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重构认知

认知疗法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试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识和对事的见解等等。

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

“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因此,认知疗法的策略,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

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艾利斯(Ellis)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谈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贝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梅钦伯姆(Meychenbaum)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

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

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

区别

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

同时,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无意识。

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问题的影响,重视无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

从另一角度言,认知疗法乃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

因为在心理分析治疗时,常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和情感症结,而这种潜意识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测,不容易向患者解释,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为治疗的着眼点来操作。

治疗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想法、信念,处理好非功能的“认知”即可。

既明显,又具体,易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协作。

现实评价

大家知道,人在药物作用、疲劳、意识清晰度下降或过份警觉的状态下可以出现感知歪曲,从而影响现实评价,如“草木皆兵”。

在异常认知方式的影响下,同样可以出现现实检验的错误。

如固执病人,把别人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认为与自己有关;抑郁病人总觉得事事不如人,犹如行尸走肉;疑病症病人把躯体的任何不适都认为是严重疾病的象征等。

正常人能够区分主观与客观、假设与现实;在接受假设以前,知道先对假设进行检验。

如果二者混为一谈,如焦虑病人把任何风吹草动都视为危险信号。

还有的病人虽然进行了检验,但只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证据,拒绝与之相反的证据,以致患者的认知评价不能正确反映现实。

要帮助患者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让病人充分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施治者可直接或间接地向患者运用认识论的原理,来解释以下问题:

①对现实的感知,不同于现实本身,最多也只能接近现实,因为感觉器官的功能有限,不可能完全反映现实,在病态的情况下尤其如此;②对感知的解释依赖于认知过程,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容易出错,任何生理、心理问题都可影响认知过程。

试验验证

认知治疗的基本观点是:

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

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一些研究资料表明,认知在不良行为的产生过程中可能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对此有人提出只要经过认知矫正就可达到治疗目的。

拉什等曾用认知疗法和丙咪嗪治疗41例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分两组比较其疗效,发现治疗12周以后两组病人均有显著缓解,而认知疗法组病人在自我报告和临床量表评分上的改善更为明显;另外,认知疗法组病人对治疗取合作态度者较药物组为多(分别为78.9%,22.7%)。

随防6-12月,疗效稳定。

近10多年来,认知治疗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

阿登纳、艾里斯、戈得夫雷特、贝克和麦生保等对认知治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认知治疗有不同的类别,强调不同的重点,采用不同的技术,但有许多共同的原则。

其基本理论是:

行为和情感是由认知作为中介的,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

医生的任务是认出这些认知,并提供适当的方法或学习技术矫正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

由于适应不良性认知被矫正,将导致心理障碍的好转。

虽然认知治疗也采用行为技术,但是认知治疗的目标是改变认知过程,而不是某些行为。

认知治疗仍在发展中,已有约10篇报告证明,贝克的认知治疗对抑郁症有明显疗效,相当于或略高于三环抗抑郁剂。

拉什等报告中度与重度抑郁症经12周认知治疗完全缓解出院者达83%。

肖亦取得类似结果。

认知治疗尚无令人满意的分类,主要包括艾氏理性情绪疗法,戈得夫雷特的系统理性重建法、贝克认知治疗(CT)和麦生保的自我指导训练与应激接种训练等。

治疗过程

建立求助动机

于此过程中,要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类型。

病人和治疗医师对其问题达成认知解释上意见的统一;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且估计矫正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

比如,可让病人自我监测思维、情感和行为,治疗医师给予指导、说明和认知示范等。

适应认知矫正

于此过程中,要使病人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

比如,治疗医师指导病人广泛应用新的认知和行为。

处理日常问题

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

于此过程中,要让病人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

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病人以实际经历进行训练。

改变自我认知

于此过程中,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病人重新评价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处理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

比如,在练习过程中,让病人自我监察行为和认知。

具体疗法

识别自动思维

由于引发心理障碍的思维方式是自动出现的,已构成了来访者思维习惯的一部分,多数来访者不能意识到在不良情绪反应以前会存在着这些思想。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首先要帮助来访者学会发现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

咨询师可以采用提问、自我演示或模仿等方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反应的思想。

识别认知错误

所谓认知性错误即来访者在概念和抽象上常犯的错误。

这些错误相对于自动化思想更难识别,因此咨询师应听取并记录来访者的自动性思维,然后帮助来访者归纳出它们的一般规律。

真实性检验

真实性检验就是将来访者的自动思维和错误观念作为一种假设,鼓励他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假设进行检验,使之认识到原有观念中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并自觉纠正,这是认知疗法的核心。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就是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并非被人注意的中心。

很多来访者总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他人的评价。

为此,他常常感到自己是无力的,脆弱的。

如果来访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举止稍有改变就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和非难,那么咨询师可以让他不像以前那样去和人交往,即在行为举止上稍有改变,然后要求他记录别人不良反应的次数,结果他发现很少有人注意他言行的变化,他自然会认识到自己以往观念中不合理的成分。

焦虑水平监控

多数来访者都认为他们的抑郁或焦虑情绪会一直不变的持续下去,而实际上,这些情绪常常有一个开始、高峰和消退的过程,而不会永远持续。

让接受咨询的来访者体验这种情绪涨落变化,并相信可以通过自我监控,掌握不良情绪的波动,从而增强改变的决心。

知名疗法

情绪行为疗法

概述

该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6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他认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倾向中有积极的取向,也有消极的本性,换句话说人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样的内在倾向,同时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倾向,而且艾利斯更强调后一种倾向,他认为正是这种非理性的生活态度,导致心理失调。

分类

艾利斯将人类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归纳为以下几种:

①倾向于进行畸形的思维(如强迫思维)。

②倾向过于易受暗示影响。

③倾向于过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④倾向于要求尽善尽美,认为不是完美的就是无用的。

⑤倾向于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⑥倾向于追求绝对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确定性。

⑦倾向于夸大负性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