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023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笔记.docx

《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笔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笔记.docx

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

心理学的概念

1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辩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这就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更为困难和复杂,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

二:

心理学的分支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A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一)实验与认识心理学

(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三)发展心理学(四)生理心理学B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

(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调查法)

观察法:

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优点:

因为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正受到观察,其行为和心理活动很少受到干扰,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

观察者处于在被动的地位,实验者只能消极地等待预期的行为出现,而且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很难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因此观察的结果难于重复。

测验法:

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特点:

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的人进行相同的测验,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里差异

实验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特点:

现场实验,由于被试始终处于自然状态中,不会产生很强的紧张心理,因此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

实验室实验,由于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会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

调查法:

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和谈话法)

特点:

问卷法,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

四: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

作为教师,如果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条件,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2调整和控制行为:

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

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教师可以依据心理学的规律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

意识的性质

1意识:

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二是指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2无意识:

相遇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3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C白日梦状态D睡眠状态

4注意与意识状态的关系:

一方面注意不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另一方面,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不同,显示个体处于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可控制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集中在对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的认识比较清晰和深刻。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意识的参与成分相对较少,人们对反应的对象没有清晰的了解。

是注意分配到其他方向的结果。

二:

生物节律

1生物节律:

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它们是有机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2日节律:

在任何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以及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

3生物节律与睡眠:

在完全与外部时间线索隔离的条件下,人依然能够显示出日节律,然而,有趣的是在这种隔离的情况下,周期改为25小时。

但是当再次看到光线时,生物钟又调整恢复到24小时的日周期。

这说明睡与醒是受内部节律调节的,如果不顾生物钟,而是在非正常时间睡眠,最常出现的情况是睡眠质量受损。

三:

睡眠与失眠

1脑电波与睡眠的阶段:

第一阶段:

过渡期,个体感到困倦、意识进入朦胧状态,通常持续1~7分钟,呼吸和心跳变慢,肌肉变松弛,体温下降。

这个阶段脑电波为α波,频率慢振幅大;第二阶段:

轻睡期,大约持续10~25分钟,频率更慢,振幅较大,为θ波;第三第四:

沉睡期,频率慢振幅极大,梦呓梦游,尿床等现象出现,为δ波;第五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REM)呼吸心跳不规则,很难唤醒,快速眼动睡眠结束后再循环到θ波轻睡期。

2失眠的种类:

A情境性失眠:

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例如亲人去世,离婚或者考试到来。

B假性失眠:

心理上的失眠感,由于自己的睡眠时间少于常人,

C失律性失眠:

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睡觉前喝了咖啡、茶、可口之类的饮料,导致精神兴奋,以至久久无法入睡,还有就是借助安眠药物来使自己入睡,如果不吃或者减少药量,就无法入睡。

四:

催眠现象

1催眠的原理:

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

催眠的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由巴伯尔和斯潘诺斯提出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由希尔加德提出

2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

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为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催眠是这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有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早在18世纪,巴黎有一位喜欢浮夸的奥地利医生名家麦斯麦尔,他宣称能通过一套复杂的方法应用“动物磁力”治疗病人,其中包括使病人躺在手臂上面。

后来苏格兰医生布瑞得对该现象发生了兴趣,于1983年提出催眠一词。

第三章感觉与感知

一:

感觉概述

1感觉的基本概念:

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受性:

我们把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作感受性。

感受性的衡量指标是感受阈限。

一种心理量,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3感受阈限:

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一种物理量,人要想感觉到刺激的存在或变化,刺激本身的强度和强度的变化需达到一个起码的量值。

这个临界值就是感受阈限。

二:

视觉系统

1视觉适应:

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提高感受性也可降低感受性。

视觉适应的现象有明适应和暗适应。

明适应:

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暗适应:

照明停止或由亮出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2颜色的特性:

A色调:

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例如红色、绿色,B饱和度:

与光的强度有关系C亮度:

全部光波的总强度。

3视觉产生的机制:

视觉—光刺激于人眼所产生的。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

眼球壁分为三层:

外层为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是网膜(感光)和视神经内段。

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

都是屈光介质。

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肌,分别是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

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由外层的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间的双极细胞,内层的神经节细胞。

4色觉理论

三原色说(红绿蓝):

任何颜色都能有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

杨——黑理论,由杨和黑尔姆兹提出。

拮抗理论(四色理论):

红绿、黄蓝、黑白,看到红色,后像就是绿色。

三:

听觉系统:

1听觉产生的机制:

人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外耳,也叫耳廓,它的作用是收集声音,集中起来传达到中耳的敏感部分。

耳鼓也称鼓膜,将外耳与中耳分开,并且通过鼓膜的振动将声音传递给中耳的三块小骨:

锤骨、砧骨和镫骨,通过它们将振动集中起来,最后送到卵圆窗而进入到内耳,当声波通过液体作用于蜗牛壳内基底膜时,它上面的一些长短不同的毛细胞就与听神经联系起来,将声音传向大脑,从而形成听觉。

蜗牛壳是听觉的主要器官

2基本的听觉现象:

声音的属性;听觉的适应与疲劳;声音的混合与掩蔽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由物体振动产生

四:

知觉---感觉的整合

1知觉的概念:

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2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

(知觉对象的选择因素:

1.强度较大,色彩鲜明,具有活动性的客体;2.课题本身组合规律;3注意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

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们对对象的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1、大小恒常性【大小知觉由网像大小与知觉距离决定;小型汽车易引起追尾事故】2、形状恒常性3、颜色恒常性

3知觉的机制:

1.深度知觉(距离知觉):

线索:

刺激物的特性;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眼肌的调节与幅合)2.运动知觉3.时间知觉形式:

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线索: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

听觉》触觉》视觉);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4简单应用:

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

当我们刚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要根据有限的信息对这个人形成印象,这一形成印象的过程称为知觉。

知觉包括从复杂的环境中将一些感觉分离出来加以组织,并根据过去经验做出解释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

五:

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社会知觉的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社会知觉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采用以点代面的策略。

3社会知觉的基本过程:

1.搜集、选择信息过程2.整合信息过程,整合信息过程中产生的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3)社会刻板效应。

首因效应:

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美国卢钦斯)近因效应:

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

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戴恩)社会刻板效应:

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而笼统的看法。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一:

记忆概述

1记忆:

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过程: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

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

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包括回忆和再认)。

3记忆的类型:

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2.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

陈述性记忆:

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其内容可以用语言表达。

程序性记忆:

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既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达的。

托尔文将陈述性记忆进一步区分为:

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

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境的记忆。

语义记忆:

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二:

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

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2短时记忆:

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的核心。

3长时记忆:

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4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征:

感觉记忆:

1保存时间短;2存储形式;3视像(视觉表象)和声像(声音表象);短时记忆:

1编码形式:

声音代码(康拉德)2储存的容量:

7加减2个组块(乔治·米勒)3储存的持久性:

复述(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必要条件(彼得森和彼得森);长时记忆:

1编码形式:

语义代码和视觉代码2存储模型:

图式~是过去知识经验的有组织的较大单元的“整体团块”,是表征过去知识经验的心理结构。

4记忆系统间各成分的关系: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在的反应。

5应用:

说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

1重复2大声朗读,这样可以经过大脑增强记忆3图形化4生活化5个人化(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使我们知道自己正接收着什么及正做些什么。

其次,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

然后,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着暂时寄存器的作用。

最后,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

6长时记忆储存与建构的特征:

长时记忆是大脑把重复记忆删除,剩下的知识与已知知识构建联系形成整体的记忆。

这样大脑记起来更容易省力,记得也更多更深~!

所以我们回忆以前一段长的知识时需要借助一些已知的提示才能重新整合还原哪些知识~!

就想电脑压缩文件一样,不多大脑压缩大段的东西是要删掉与已知的东西重复的并建立联系知道哪些是删掉的,需要时根据需要从已有的复制重新恢复

三:

遗忘

1遗忘:

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2遗忘曲线:

德国艾宾浩斯为了测量遗忘,运用节省法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为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

3遗忘的原因:

消退和干扰。

干扰又分为:

前摄干扰与后摄干扰前摄干扰:

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后摄干扰:

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4有意遗忘的作用:

有意识地不使某些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

有意遗忘的作用:

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心理防卫机制。

5如何提高记忆能力:

1.地点法:

又称位置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

2.韵律法:

又称口诀法。

3.记笔记:

学生最常用。

记忆术:

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

四:

学习

1学习:

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2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的一般模式:

美国梅耶的简化学习过程模式:

外界刺激→产生注意,选择信息,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找出新信息中包含的内在联系,与被激活的原有信息相联系→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简言之,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在的反应

3学习的分类:

1.依学习方式划分: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接受学习:

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发现学习:

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意义学习:

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机械学习:

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死记硬背进行学习2.依学习内容划分:

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知识学习:

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即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技能学习:

不仅包括认识问题,也包括实际执行问题社会规范学习:

既包括对社会规范的认识问题,又包含执行及情感体验等问题

3学习与记忆的关系:

学习与记忆的关系(相互联系)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在的反应。

4应用:

学习的策略

复习策略:

(1)复习时间【注意及时复习与系统复习】;

(2)复习次数【过度学习】;(3)复习方法【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过度学习:

即在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2.组织策略:

群集(分类)、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

组织策略:

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一: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1思维的概念:

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2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3思维的机制:

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分析:

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

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比较:

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抽象:

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概括:

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

二:

概念的形成过程

1概念的性质:

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

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

概念的范围

2概念的分类:

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

又称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它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

科学概念:

也叫明确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形成的,对于个人则主要是在学习条件下获得的

3概念的功能:

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

4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1.人工概念:

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尔1920年首创,用以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著名:

布鲁纳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

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2.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

三:

推理和问题的解决

1推理的概念:

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两部分组成,概念形成过程实际上研究的是归纳推理。

2问题解决的概念:

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

3推理的一般过程:

三段论推理、线性推理、条件推理

4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

5问题解决的理论模式和方法步骤:

(一)算法式:

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

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

缺点:

费时、费力、缺乏效率

(二)启发式:

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缺点:

不保证能够准确的找到答案。

常见的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核心:

讲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2、爬山法以退为进3、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

四:

想象和创造性培养

1想象的概念:

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2创造性的概念:

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3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

发散思维测验(观念流畅性是创造过程的关键成分)著名:

吉尔福特编制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

托兰斯编制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目前应用最广泛):

包括三套测验:

言语、图画以及声音和词的创造思维测验4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智力因素(加德纳多重智力理论,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2.人格因素3.环境因素4.动机因素

5创造力的培养:

1.建立目标与意向2.训练基本的技巧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12.运用例子

第六章智力

一:

智力的性质

1智商:

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

2比率智商:

智商是用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而求得的,因此可称为比率智商

3离差智商:

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提出,它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4智力的类型: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倾向性)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功能)3、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一般能力:

又称普通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

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就是智力。

特殊能力:

又称专门能力。

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写作能力。

认知能力:

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操作能力:

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社交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

在社交能力中包含有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5智力的发展特征: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18~25岁,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2、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美国布朗)

6智力与能力的关系:

在心理学上,能力这个术语经常与智力发生混淆。

能力的涵义实际上很笼统,它在多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它可以表现在肢体或动作方面的能力,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即交际的能力,表现在处理事物方面的才能等等。

总的说来,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能力具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指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其次它又指个体将来"可能为者"。

个体"所能为者"是指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加上后天环境中努力学习的结果。

一个人"可能为者"是指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7应用:

如何看待智力差异1、智力的个体差异:

表现在智力的发展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方面。

首先,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人类的智力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其次,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此外,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

一是稳定发展;有一些人早熟;有一些人大器晚成2、智力的团体差异:

最明显的是性别差异。

除此之外,不同职业、种族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差别。

在同一群体内部,人们在智力测验分数上的差异可能归因于遗传因素,但不同团体在智力测验平均IQ分数上的差异则应更多归因于环境的不同。

同时,智力测验本身的文化不公平性也是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