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刺参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59308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docx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参刺参基础知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docx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

海参

英文名称:

seacucumbers,holothurians

海参定义:

1、广义:

包括海参纲所有的种类。

2、狭义:

水产上的海参系指那些可供食用的干海参。

名称:

1、菜单术语:

“海龙”、“乌龙”。

2、名称历史:

中国古人率先给它起的名字。

3、别称:

“土肉”“海鼠”“沙噀”“海男子”“海瓜皮”“海黄瓜”等别称,为海产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动物的总称。

生物分类:

棘皮动物门,海参纲。

海星、海胆等同为棘皮动物门。

生存历史:

海参繁衍在地球上比原始鱼类更早,大概在六亿多年前的前寒武纪就开始存在,是现存最早的生物物种,有海洋活化石之称。

经历几次地球大毁灭都得以生存下来,数度见证地球的变迁。

形态特征:

体呈扁平圆筒形,两端稍细,体分被、腹两面,身体柔软,伸缩性很大,长10~2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触手轮形,17~30个,一般为 20个,触手坛囊发达,口在前端,多偏于腹面,肛门在后端,多偏于背面,背面一般有疣足,腹面有管足。

 

海参触手:

枝形触手见于枝手目海参

 盾形触手见于盾手目和平足目海参

羽形触手见于无足目海参

指形触手见于指手目海参 

海参触手的数目常为10个、15个、20个、25个或30个,一般均为5的倍数,但也有12个的。

繁殖:

育儿囊内发育-两极地区有少数海参有育儿囊构造,幼体在育儿囊内孵化发育 

个体发育:

受精卵→囊胚期→原肠期→小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五触手幼体→稚参 

分布情况:

1、气候带:

热带区(含海参产量的86%)和温带区(海参资源呈单种性,多分布于太平洋东西两岸)   

2、海洋分布:

太平洋热带区和印度洋 

3、热带区主要海参资源:

黑沙参(Holothuria)

 白沙参(H.fuscogilva)

糙海参(H.scabra)

多色糙海参(H.scabra versicolor)

棘辐肛参(Actinoproga)

乌皱辐肛参(A.miliaris)

梅花参(Thelenota ananas) 

绿棘参(Stichopus choloronotus)

花棘参(S.variegatus) 

4、温带区主要海参种类:

东岸以美国棘参(Psrastichopus californics)为主 

西岸以棘参(S.japanicus)为主 

5、温带区主要海参分布:

中国、日本(主要产区在北海道)、韩国、加拿大(全部产区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美国(主要产区在华盛顿州)等 

 6、温带区主要海参资源:

 刺参(S.japanicus Selenka) 

花刺参(S.vsriegates Semper)

绿刺参(S.chloronotus)

梅花参(T.ananas)

黑乳参(H.microthele) 

生存环境:

1、水深:

从潮间带到 8000 米的深海,甚至万米的海沟,海参都有栖息 

2、运动:

底栖-匍匐式:

体先收缩后伸展,呈蠕虫状浮游-少数:

 

生理特性:

1、变色:

海参能随着居处环境而变化体色。

生活在岩礁附近的海参,为棕色或淡蓝色;而居住在在海藻、海草中的海参则为绿色。

海参的这种体色变化,可以有效的躲过天敌的伤害。

2、休眠:

当水温达到20摄氏度时,刺参就会转移到深海的岩礁暗处,潜藏于石底,背面朝下不吃不动,整个身子萎缩变硬,如石头般。

一般动物不会吃掉它。

海参一睡就是一个夏季,等到秋后才苏醒过来恢复活动。

  

3、天气预测:

海参能预测天气,当风暴来临前,它会提前躲到石缝里。

 渔民利用这种现象来预测海上风暴的情况。

4、排脏逃生:

当遇到天敌偷袭过来时,警觉的海参会迅速地把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一股脑喷射出来,让对方吃掉,而自身借助排脏的反冲力,逃的无影无踪。

这叫排脏功能。

当然,没有内脏的海参不会死掉,大约50天左右,它又会长出 一副新内脏。

5、分身:

将海参切为数段投放海里,经过3—8个月,每段又会生成一个完整的海参。

有的海参还有自切本领,当条件适宜时,能将自身切为数段,以后每段又会长成一个海参。

海参的这种再生修复功能一直是医学、生物工程学家予以深入研究探讨的 问题。

6、排异功能:

有人做过实验:

用针线或铁丝穿透海参肉体,打上死结, 用不了半个月,海参就会将异物魔术般的排出体外,而海 参的肉体不留任何痕迹。

  

7、铁球之谜:

海参的皮下贮存一个小的纯铁球。

小铁球的直径只有0.002毫米。

至今也无法解释这个小铁球是 怎样形成的,对海参有什么作用?

据猜测这个小铁球可能是作为食物困难时的贮备,以备可以用体内的纯铁球与贫血食物进行组合。

8、海参自溶:

当海参离开水后在短时间内会自己融化掉,化作水状,溶解地无影无踪,海参在生长8年后,也会自溶在大海里。

干海参接触到油性物质也会自溶。

 

海参种类:

1、数量:

全球有记录的海参有 1100 余种,可供食用约40种我国海域有 140  多种,可供食用约21种

2、中国海参主要种类:

根据海参背面是否有圆锥肉刺状的疣足

刺参类 刺参科

仿刺参 (灰刺参、刺参、灰参、海鼠)(S.japanicus Selenka)

梅花参 (凤梨参)(T.ananas)

绿刺参 (方柱参、方刺参)(S.chloronotus)

花刺参 (黄肉参、白刺参、方参)(S.vsriegates Semper)

光参类 海参科   

图纹白尼参 (白瓜参、白乳参、二斑参)(B.marmorata jaeger) 

蛇目白尼参 (虎鱼、豹纹鱼、斑鱼)(Bohadschia argus jaeger) 

辐肛参     (石参、黄瓜参)(Actinopyga lecanora jaeger)

白底辐肛参 (靴参、赤瓜参)(A.maruitiana Quoy&Gaimard)

肛参 

乌皱辐肛参 (乌参) 

黑海参 

玉足海参(H.leucospilota)

黑乳参(H.microthele)

糙海参  

瓜参科  方柱五角瓜参

裸五角瓜参

瘤五角瓜参   

芋参科  海地瓜 (茄参、海茄子)

海棒槌 (海老鼠)    

刺参  

棘皮动物门-游走亚门-海参纲-楯手目-刺参科-仿刺参属 

按颜色分类 

红刺参

青刺参

黑刺参  

环境影响:

1、一般是褐色或栗色,岩石底个体颜色比较深

2、生活在海藻中间多呈绿色、白色、赤褐色、紫褐色 

3、岩石底和水温较底 肉刺数量比较多而且高

4、泥沙和水温较高,肉刺肥厚,个体比较大  

外部形态 

形态:

体呈扁平圆筒形,两端稍细,体分被、腹两面

体背面:

分为两个辐部(步带区)及三个间辐部(间步带区) 背面有4行~6行圆锥状的肉刺(又叫疣足),是变形的管足 

 腹面:

比较平坦,为三个辐部及两个间部,

管足,整个腹面密集的小突起,末端有吸盘,在腹面大致排成三个不规则的纵带

触手:

位于体前端腹面,通常有20个楯状触手围在口的周围,呈环状排列,刺参靠触手的扫和抓将食物送入口中

口:

位于围口膜中央,其入口处呈环状突起。

肛门:

位于体后端且稍偏于背面。

 

生殖孔:

位于前端背部距头部1厘米~3厘米的间辐部上,呈一凹孔,此孔色素较深, 生殖季节明显可见 ,除生殖季节外,此孔难以看清。

体长:

一般20厘米,直径约4厘米,体长最长可达40厘米 

内部构造:

体壁 

上皮层

皮层

肌肉层 

体腔上皮层(体腔膜)

骨片

消化系统

口   

咽 

食道

肠 

排泄腔   

呼吸系统

呼吸树 

皮肤

管足

水管系统(步管系统)

环状水管 

辐水管 

循环系统

背肠血管 

腹肠血管

 环状血管 

神经系统 

口神经系统(外神经系统)

下神经系统(深层神经系统)

生殖系统 (繁殖季节生殖腺) 

雌性 橘红色 

雄性 淡乳黄色、乳白色 

备注 

(1)上皮层 上皮层由单层的表皮细胞所组成,包在体表起保护作用。

表皮细胞能分泌粘液,润滑身体。

 

(2)皮层上皮层下面为厚的胶质皮层,主要为结缔组织。

刺参商品质量的好坏主要依据皮层的厚薄及丰满度。

 上皮层与皮层之间埋有无数细小的石灰质骨片。

石灰质骨片,形状随年龄而变化。

幼小刺参的桌形骨片塔部细高,底盘较大,周围平滑;老年刺参的桌形骨片塔部变低或消失,只剩下小形的穿孔盘。

 自然分布 

1、温寒带种 

2、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浅海,包括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沿海和中国北部沿海 

3、辽宁省 大连、旅顺、长海沿海(以大长山、广鹿、獐子分布数量较大)、绥中止锚岛 

山东省 长岛、龙口(龙口湾、桑岛)、莱州(三山岛)、蓬莱、烟台、威海、荣成、即墨、青岛、胶南、日照石臼所、前山岛(刺参自然分布最南断) 

河北省 北戴河   

刺参运动 

1、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的地方,移动范围小 

2、在饵料缺乏、生活环境条件不良,可进行大规模的移动,有的个体甚至出现全身放松、随波逐流的现象 

3、人工饲养条件下,身体下垂漂浮于近水表面,这种漂浮现象多发生于夜间或者凌晨 

4、秋天刺参的活动能力和觅食活动不如春季 

水温 

1、低于3℃,摄食量减少,活动迟缓,逐渐处于半休眠状态 

2、适宜水温5~18℃ 

3、.最适宜水温10~17℃   

4、17.5~19℃对成参的摄食和消化开始产生不利影响 

5、超过20℃,幼参虽然不夏眠,摄食量仍然较大,但消化吸收率开始下降

6、超过23℃,对其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7、26℃,刺参自然分布海区很少超过26℃ 

         8、超过30℃,体重呈下降趋势,在人工生态环境中刺参可以适应

盐度 

1、适宜范围26.2~39.3 

         2、耳状幼体 10以下 1小时后全部死亡 

20以下 12小时后有近半数个体死亡 

稚参

水温15℃ 盐度25以上    未见死亡个体 

水温15℃ 盐度20以下    出现死亡个体 

水温20~25℃ 盐度20以上 无死亡个体

体长5毫米 水温15℃ 盐度20以上    无死亡个体

水温20~25℃ 盐度15以上 无死亡个体       

PH值:

7.9~8.4   

呼吸  

 刺参体内的呼吸树是营呼吸作用的主要器官,此外皮肤和管足也具呼吸作用。

温度不同刺参的耗氧量也不同。

在其正常活动的温度范围内,成体的耗氧量为0.4~0.8ml/小时。

  

运动

主要依靠腹部密生的管足和身体横纹肌、纵纹肌的伸缩,进行缓慢而有节奏的运动。

  潮流和风浪 1.潮流顺畅、流速缓慢、风浪较小的浅海和内湾  

水深 

1、多分布于水深15米以内,最大分布水深可达35米以上 

2、在同一海区,分布水深与年龄有关,幼参多分布于浅水区,随年龄增长逐步向深水区移动 

         3、水深:

潮间带           体壁重:

2.5~22.5克    平均:

9.6克 

水深:

4.5~6.0米      体壁重:

17.5~102.5克 平均:

45.8克  

水深:

9.0~10.5米    体壁重:

37.5~207.5克 平均:

87.9克 

水深:

12.0~13.5米  体壁重:

102.5~187.5克 平均:

150.0克  

水深:

13.5~15.0米 体壁重:

122.5~232.5克 平均:

180.6克   

底质 

1、泥沙含量 

含泥量超过20%   很少有刺参分布

含泥量超过27.8% 无刺参分布

含泥量10%以下(沙砾为主、泥沙混合、沙粒较大、细沙和粉沙含量少) 最适宜刺参栖息 

 这是和刺参天生对抗天敌的能力薄弱,寻求掩体保护有关,故此,在人工水泥池养殖模式中海参聚集角落和爬壁 亦是一样的道理,属于正常现象,不建议改变其生活模式将刺参赶下池壁。

 

         2、有机质、硫化物 底质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硫化物含量较少,适宜刺参分布 

         3、礁石、大型海藻、大叶藻三作用  为刺参提供隐蔽和栖息场所,如暴风雨来临、夏眠、有利生物饵料的增殖 、形成局部涡流,有利于有机颗粒沉降 

         4、礁石 形态各异、大小不等,交错排列,形成很多缝隙、孔洞的礁石 效果好 ,平板状礁石和巨峰状礁石,表面光滑,少缝隙,无孔洞,不具备渔礁三作用 很少分布 

初级生产力 

定义:

单位水面、单位时间绿色植物(底栖硅藻、浮游植物、大型海藻、大叶藻)合成碳水化合物的能力

主要作用:

合成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较高,刺参分布较好  

食性(杂食性)

1、微小生物(底栖硅藻、浮游植物、原生动物、小型桡足类、螺类及双壳贝类的幼体和幼贝) 

2、有机质碎屑(大型海藻、大叶藻碎片、虾蟹类蜕皮壳碎片及各种动植物尸体碎屑)

3、细菌类 细菌是沉淀物食性刺参的主要事物 

刺参能量需求的70%以上来自细菌

刺参幼参附着基质的细菌数量往往较多,对幼参的营养价格更大 

4、泥沙、沙砾、贝壳碎片 

5、直接从周围海水中利用溶解有机物

摄食

摄食深度:

几毫米 

         摄食选择:

泥沙俱下,其摄食的泥沙与其栖息环境的底质基本一致。

体壁重2.5克以下幼参,消化道内食物除少量泥沙外,多为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

随个体增大,消化道内食物泥沙的比例也随之增加 

        消化时间:

摄食昼夜不停,消化道一昼夜可充满饵料1.14次,经常处于满腹状态夜间摄食量大于白天,约占日摄食量的79% 

        消化量:

对天然饵料的消耗量为每克体重每昼夜1.40克(估计是指去处水分后的净质量) 

        摄食量:

蛋白质含量低,如藻类碎屑,刺参摄食量大,粪便粗而散

蛋白质含量高,如小型螺类、蟹类的碎屑,摄食量变小,粪便细而粘 

        摄食温度:

水温适宜,摄食量大

水温不适宜,摄食量减少

夏眠时,不摄食 

个体越大对温度反应越明显,幼参不明显,成参特别明显 

摄食量随水温的变化,与消化管重量的变化是一致的 

夏眠 

定义:

水温升到20℃以上时,迁徙到海水较深的礁石和草丛处,不食亦不动,待水温降到20℃以下,重新出来活动或摄食。

对象:

体重超过20克的个体均会出现夏眠

当年幼参 临界温度:

不夏眠 

1年      临界温度:

24℃ 失重率 52.8%  

2年      临界温度:

23℃ 失重率 39.7%

3年      临界温度:

22℃ 失重率 45.5% 

日期:

山东沿海  6月下旬(夏至前后)至10月初(寒露前后)

大连沿海  8月中下旬至10月末(霜降之后) 

变化:

夏眠期间,消化管萎缩成细线状,最粗处不到1毫米 

排脏 

定义:

受到强烈刺激,把内脏(胃、肠、呼吸树、背血管丛、生殖腺等)排出体外,俗称“吐肠”排脏后无法进食 

温度的剧升或剧降、污水以及其它物理与化学刺激都易引起刺参排脏 

再生 

将肉刺切除,5~7天后出现小的隆起,30天后完全再生

将触手切除,7~10天后伤口愈合呈突状隆起,25~30天后再生至和原来等长度的触手,能营正常的摄食活动 

在体背或腹部切开2~4cm长的伤口,经5~7天后可完全自愈 

将刺参横切成两段,部分刺参切断处的伤口5~7日可愈合,但是不能正常愈合、造成死亡的情况也较多  

自溶 

刺参离开海水时间过长,刺参将化掉  

刺参繁殖  

1.性腺发育期:

休止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    

2、繁殖期 

温度:

15~20 ℃ 

时间:

山东南部 5月底~6月底

山东北部 6月中旬~7月中旬 

大连海区 7月初`8月上旬  

3、性成熟年龄 2龄,性成熟的最小个体为体重110克,体壁重60克 

4、产卵量 每克成熟的卵巢含有20万粒左右的卵子

刺参为多次产卵,平均产卵量为100万~200万粒 

刺参个体发育 胚前发育:

生殖细胞的发生、成熟和受精 

胚胎发育:

卵裂、囊胚期、原肠胚

胚后发育:

耳状幼虫(小耳、中耳、大耳) 

遵形幼虫

五触手

稚参

敌害:

海参自然敌海不多,

海鸥可吃某些潮间带的海参

夏季索饵回游的鲑、鳟鱼类的胃中曾发现刺参 

海星类、蟹类的某些种类能捕食体长3厘米以下的幼参

鲈鱼、虾虎鱼对参苗有一定威胁,尤其是对向增养殖海区投放下沉过程中的海参苗造成伤害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288177091炑2909471A6熦gLW273086AAC檬335598317茗384719647陇2552263B2掲394489A18騘300727578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