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达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第一次诊断性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生生”。
《易经》“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易”,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有人认为是日月的变化,有人认为是仿照的蜥蜴,因为蜥埸的形态经常变化,颜色也经常变化。
而《易经》就体现了一种变化的精神。
这个“易”有三种意思:
“变”“不变”和“简易”,《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它的核心意思是“生生不息”。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我们一个很重大的责任就是把香火交传下去,这里面就体现了中国人一种特殊的终极关怀。
。
第二点是“实用”。
这个地方不是简单的实用、适用,而是指的人伦日用。
李泽厚叫实用性,金关道叫尝试性。
中国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走火入魔,因为我们特别重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
但是如果有的事情,超出了感觉和经验,我们往往也会陷入某种述乱和失望的状态。
因为理性化的程度不高,所以我们也容易被一些人所欺骗。
我们应该讲究实事求是,合乎情理.对神也同时采取实用的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
第三点是“和合”。
人道效仿天道,天道落实于人道,所以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服乎天,应乎人”,这句话来自《易经》,《易經》里面有一封(革卦:
祭莫之日用俘虏作人牲,亨通,吉祥的卜问)就是讲革命的。
所以我们中国的革命传统也可以追溯到《易经》。
汤武和周武王,一个革了夏来的命,一个苹了商纣的命。
因此,对天、对自然界,我们要顺应,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而对人,我们要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可“和合”不是说我们都合到一起,都变成了一种混沌状态。
这不符合中国文化,不符合中国思想。
这里面有不同的要素,有天有地、有阴有阳、有火有水等,而这些不同的要素之间对立共生;所以自然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才能够生生不息,才能够不断地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三个特点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制裂开来,这对于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也能够有很大启发。
中国人认为儒释道可以合起未,我们可以三教并带。
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西方人是讲信徒笃真,你信这个种,就不能再信其他种了。
而我们三教并并带相交,只要是对我们生存发展有利,不管什么样的文化要素,我们都可以吸收包容,所以中国人的包容性非常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磅的一项是
A.“易”既指日月的变化,也指蜥蜴的交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源头。
B.“生生不息”是《易经》的核心意思,“易”包含了“变”“不变”和“简易”三种意思。
C.孟子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体现了每个中国人把香火交传下去的重大责任。
D.我们对神采取“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态度,这不是讲究实事求是,不是合乎情理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生生”,通过对“易”的两种解释来说明它的变化精神。
B.文章从“生生”等3个方面来概括并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说明了中国文化传承的传统根源.
C.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既雨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阐释了中国人的乐观心态和包容精神。
D.末段比较了西方人讲信徒笃真和中国人三教并带的不同特点,说明中国人对不同文化要素有包容性。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有的事情超出了感觉和经验。
我们就会陷入某种迷乱和失望的状态。
B.中国的革命传统可以迫测到《易经》,其原因是《易经》中的革卦就是讲革命的。
C.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不仅是“顺乎天,应乎人”的体现,更是“生生不息”的要求。
D.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既要生生不息。
又要不断变化。
“和合”对于创建和谐社会有启发。
【答案】1.B2.C3.A
【解析】
1.试题分析: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源头”,说法绝对,原文是说《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
C项,“每个中国人”扩大范围。
D项,原文说“我们应该讲究实事求是,合乎情理.对神也同时采取实用的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选项意思和原文相反。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项,不是总分,是分总结构方式。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逻辑错误。
原文是“往往也会陷入某种迷乱和失望的状态”是部分肯定,而用“只要……就……”就变成了充分条件,全部肯定。
点睛:
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留性这个村庄
刘亮程
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
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黄沙梁理着太多的往事,我不想过早地触动它。
一旦我槟近那些房子和地,一旦我的脚珠上那条上路,我一生的回想将从此开始。
我会趋来越深地陷入以往的年月里,再没有机会扭头看一眼我未来的日子。
我给自己留住这个村庄,今生今世,我都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
我曾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站在黄沙梁求边的荒野上,让吹过它的秋风一遍遍吹到我的身体,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输树,连根都没有了。
根抱走后留下的树坑也让风刮平了。
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
我太熟悉这里的风了,多少年前它这样吹来时,我还是个孩子。
多少年后我依旧像一个孩子,怀着初次的,莫名的惊奇、恫怅和欢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
它吹那些秃墙一样吹我长大硬朗的身体。
刮乱草垛一样刮我的头发,抖动树叶般抖我浑身的衣服。
我感到它要穿透我了。
我敞开心,松开每一节骨缝,让穿过村庄的一场风,同样呼啸着穿过我。
还有一次,我几乎走到这个村庄跟前了。
我搭乘认识不久的一个朋友的汽车,到黄沙梁下的下闸板口村随他看亲威。
我没告诉这个朋友我是黄沙梁人。
一开始他便误认为我在沙湾县城长大.我已不太像一个农民。
当丰穿过那些荒野和四地,淅渐地接近黄沙梁时,早年的生活情景像泉水一般涌上心头。
有几次,我险些就要忍不住说出来了,又觉得不应该把这么大的隐秘告诉一个才认识不久的人。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
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权仲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他们就整不死我,也无法改变我。
他们可以修理我的条,砍折我的桠权,但无法整治我的根。
他们的刀斧仲不到黄沙梁。
汽车在不停的颠簸中驶过冒着热气的早春田野,到达下闸板口村已是半下午,我没跟那个朋友进他老舅家。
我在马路上下了车,已经没人认得我。
我从村中间穿过时,碰上好几个熟人,他们看一眼我,仍低头走路或千活。
审出一条白狗,险些咬住我的腿。
我一蹲身,它后退了几步.再扑咬时被一个老人叫住.
“好着呢嘛,老人家,”我说。
我认识这个老人。
我那时经常从他家门口过,这是一大户人家,院子很大,里面时常有许多人。
每次路过院门我都朝里望一眼,有时他们也朝外看一眼。
老人家没有理我的问侯。
他望了一眼我,低头摸着白狗的脖子。
“黄沙梁还有哪些人?
”我又问。
“不知道。
”他没抬头,像对着狗耳朵在说。
“王占还在不在?
”
“在呢,”他仍没抬头,“去年冬天见他穿个皮袄从门口过去。
不过也老掉了。
”
我又问了黄沙梁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知道。
“那个村子经常没人,”他说,“尤其农忙时一述几个月听不到一点人声,也不知道在忙哈。
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
”
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后的沙梁上,久久地看着近在眼底的黄沙梁村。
它像一堆破旧东西扔在荒野里.正是黄昏四野里零星的人和牲高,緩緩地朝村庄移动。
到收工回家的时候了。
烟尘稀淡地散在村庄上空。
人说话的声音、物叫声、开门的声音、铁锹锄头碰击的声音……听上去远远的,像远在多少年前。
我莫名地流着泪。
什么时候,这个村庄的喧闹中,能再加进我的一两句声音,加在那声牛哞的后面,加在那个敲门声前面,加在那个母亲叫唤孩子的声音中间……我突然那么渴望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极微小的一声。
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
(根据《遥远的村庄》改编)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
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采用反复的修辞,写出了作者想回家乡,又担心回乡后走不出来的矛盾心情。
B.当我回到黄沙梁,吹着来自荒野的风,我对村庄的熟悉感一下就涌上心头,那里收藏着我的童年记忆,但令人失落的是伴我成长的村庄变得荒芜而陌生。
C.作者出生在黄沙梁的小山村,在走出大山后,进入城市打拼,因为对自己出身农村感到自卑,所以“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
D.我重访故乡的村庄,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孤独老迈的留守农民形象,表现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被边缘化,变得逐渐荒芜、冷清的现状。
5.如何理解标题“留住这个村庄”的含意?
6.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蝗段的作用。
【答案】4.C5.
(1)作者希望从小生活的“村庄”黄沙梁能存留下来,不要被废弃荒芜。
(2)作者离开故乡后,渴望再次融入而不得,所以希望旧有的熟悉的乡村文明留存下来。
(3)“村庄”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作者都要留住“村庄”赋予的美好的性格。
6.
(1)“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与标题、首段“留住这个村庄”相呼应。
(2)末段运用了排比,“加在……后面/前面/中间”,表达了作者渴望望融入村庄的急切心情。
(3)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深思。
【解析】
4.试题分析: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
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须首先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
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C项,文中并未提到因“自己出身农村”而感到自卑。
属于无中生有。
5.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
首先,要抓住标题中的关键字词。
其次,分别理解关键字词的本义、比喻义(如果有则答,没有就不需要答)、情感义、主旨义等。
当然,有时还需适当考虑标题本身存在的表达技巧。
答题前要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散文内容。
本文题目是“留住这个村庄”,文章从多个角度表达了想把它留下来的意愿。
作者同新认识的友人回去时,看到他曾生活过的村庄“像一堆破旧东西扔在荒野里”,村子里的老人说“村子经常没人”“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作者内心很希望黄沙梁能存留下来,不被废弃。
文章结尾,“我莫名地流着泪”,作者希望这个村庄里能加进自己的声音,渴望再次融入,但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希望记忆中的乡村传统文明能留下来。
“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根伸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他们就整不死我,也无法改变我”,表明黄沙梁是作者的精神家园,给了他精神支撑,勇于面对任何困难,因此要留住村庄,留住村庄就是留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将上述内容分条整理即可。
6.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散文段落的作用。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
散文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
内容上,本段表达了作者渴望融入村庄的急切心情。
最后一句“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深化了主旨,能引发读者无限思考。
结构上,该段内容表达我想留住这个村庄,与标题“留住这个村庄”照应;我站黄沙梁看着眼前的家乡内心无限感慨与开头“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首尾呼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特别提款权(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69年创设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用以弥补成员国官方储备不足,其价值目前由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种货币组成的一篮子储备货币决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被纳入特别提款权的国家必须是全球最重要的出口国之一。
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SDR成分货币代表性日益下降,扩大SDR篮子货币的呼声日渐高涨。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加入SDR势不可当。
人民币国际使用大幅增加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是一个长远的趋势。
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主要欧洲国家均支持将人民币纳入货币篮于,这在西方七国集团峰会上已释放出积极信号。
很多人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原因之一就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不适合全球经济发展。
新兴市场占据全球经济很大比例,但全球货币体系还是以美元为基础,新兴市场国家又以大量美元为外汇储备,所以美元的波动直接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澳大利亚华人金融专家协会理事长郭生祥说:
“人民币不纳入这个篮子显然不能反映世界经济全局。
”
2017年9月统计的世界核心产油国与中国交易石油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一览表
结算
方式
人民币结算
非人民币结算
国别
沙
特
俄罗斯
安哥拉
伊拉克
阿
曼
伊
朗
委内瑞拉
科威特
巴
西
阿联酋
其
他
比例
15%
13%
11%
10%
9%
8%
5%
4%
4%
4%
17%
(摘自网易财经《人民币“入篮”能带来什么?
》,有删改)
材料二:
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被正式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也由此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储备货币之一,这意味着国际上对人民币将有更高欺许和更严要求。
人民币“入篮”后,整体上,市场对人民币的预期会提升,它将是一个更稳定、更被广泛接受的货币,人们会更有信心持有人民币资产,进而“减少钱包缩水的压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境外使用人民币的阻力,国外企业和个人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也会提高。
以往很多国家不支持人民币直接兑换,必须先将人民币换成美元,再兑换成当地货币;今后则有望拿人民币直接兑换当地货币,省去兑换美元环节,避免多次购汇造成的损失。
在境外如果用人民币投融资,能更好地管控汇率风险。
而且人民币流动性增强,相应的交易成本和财务成本会下降。
以往,中国公民想在海外有资产,必须用美元,国内资产也缺乏国际性,但以后在国际上进行资产配置组合的选择和获得海外投资的机会将更多。
人民币“入篮”能降低国际贸易风险。
目前石油、化肥等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和结算,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需求国,中国的国际贸易受到美元制约,一旦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进口成本就会上升。
境外市场对人民币的认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政策发力,也离不开微观主体的努力。
人民币“入篮”并非一劳永逸,中国需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使人民币成为接受程度更高的货币。
(摘自《人民日报·人民币“入篮”》,有删改)
材料三:
IMF总裁拉加德曾说,人民币将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可自由使用的国际货币。
IMF亚太部副主任李昌镛表示,许多人说人民币“入篮”后国际使用并未大幅增加,这种观点目光短浅。
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一年后,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影响力继续提升。
全球有超过1900家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
新加坡、俄罗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2015年11月30日,IMF宣布将人民币纳入SDR,份额为10.92%,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共同构成新的一篮子。
去年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使得人民币国际适用范围扩大。
在中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的态势下,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债券规模突破万亿大关。
2017年9月份在全球交易中所占份额为1.85%,是全球第6大支付货币。
报告指出,考虑到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可以预计人民币未来将在国际支付上占据更多份额。
专家指出,人民币“入篮”既是人民币国际化跃升的重要标志,也给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提出更高要求。
受益于经济前景向好和市场化改革等利好因素,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而稳定的汇率又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了支撑。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塔米姆·巴尤米表示,如果中国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进展顺利,预计未来全球可能出现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的储备货币格局。
(摘自新华网《“入篮”一周年,人民币拓展国际“朋友圈”》,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别提款权货币挖根生日益下降,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崛起,因此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势不可当。
B.世界上83%的石油产油国都用人民币与我国开展石油贸易结算,促使主要欧洲国家支持将人民币“入篮”。
C.美元的波动直接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所以许多国家用人民币取代美元结算,动摇了美元霸权的地位。
D.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不适合全球经济发展,很多人认为这是造成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196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了弥补成员国官方储备不足,创立了一种国际储备资产即特别提款权。
B.世界上许多产油国为了规避美元风险,与中国做生意选择使用人民币结算,生意越大关系越好。
C.人民币进入货币篮子后,对旧有成员没有绝对影响;旧有成员排队依然故我,毫不动摇。
D.人民币“入篮”后对国际和国内都有积极影响,毫无疑问将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有最大的帮助。
E.目前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持续提升,未来可能与美元、欧元平起平坐。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原因。
【答案】7.B8.AE
9.①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可以自由使用自由兑换。
②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出门国之一。
③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和市场化成功改革。
④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
⑤加强的金融管控保障了中国经济安全。
⑥特别提款权成分货币代表性日益下降。
【解析】
7.试题分析: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83%”是指与中国做石油生意的核心产油国,不是所有产油国家。
点睛:
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项,“生意越大关系越好”,文中无据;C项,“旧有成员排位依然故我,毫不动摇”说法不对,应该有变化;D项,“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有最大的帮助”说法太绝对化。
9.试题分析:
题目要求概括说明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原因,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
概括说明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原因,也就是概括人民币的优势。
材料二第二节“今后则有望拿人民币直接兑换当地货币”和材料三第一节“人民币将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可自由使用的国际货币”两句,说明人民币被认可后,就可以自由使用,自由兑换。
材料一第二节一、二两行能总结出第二、第六点答案。
材料三第一节“在中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的态势下”和最后一节“受益于经济前景向好和市场化改革等利好因素,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能总结出第三、第四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若干惠字惠保,代郡武川人也。
其先与魏氏俱起,以国为姓,父树利周,从魏广阳王深征葛荣,战没,赠冀州刺史。
惠年弱冠,从尔朱荣征伐,定河北,破元颢,以功拜中坚将军。
复以别将从贺拔岳西征,解岐州围,擒万俟丑奴,平水洛,定陇右,每力战有功。
封北平县男,邑二百户。
累迁镇远将军、都督、直寝、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及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惠与寇洛、赵贵等同谋翊戴太祖。
仍从平悦,拜直合将军。
魏孝武西迁,除右卫将军、大都督,进爵魏昌县伯,邑五百户。
出为北华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将军。
大统初,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增邑五百户。
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惠每先登陷阵。
加侍中、开府,进爵长乐郡公,增邑通前二千二百户。
四年,魏文帝东巡洛阳,与齐神武战于河桥,惠力战破之,大收降卒。
七年,迁中领军。
及高仲密举北豫州来附,太祖帅师迎之。
军至洛阳,齐神武于邙山将以邀我,太祖乃徙辎重于瀍曲,夜勒兵袭之。
及战,惠为右军,与中军大破之,逐北数里,虏其步卒。
齐神武兵乃萃于左军,军将赵贵等与战不利,诸军因之并退。
时会日暮,齐神武兵屡来攻惠,惠击之,皆披靡。
至夜中,齐神武骑复来追惠,惠徐乃下马,顾命厨人营食。
食讫,谓左右曰:
“长安死,此中死,异乎?
”乃建旗鸣角,收诸败军而还。
齐神武追骑惮惠,疑有伏兵,不敢逼。
至弘农,见太祖,陈贼形势,恨其垂成之功,覆于一篑,于是歔欷不能自胜。
太祖壮之。
寻拜秦州刺史,未及之部,迁司空。
惠性刚质,有勇力,容貌魁岸。
善于抚御,将士莫不怀恩,人思效节。
十二年,东魏将侯景侵襄州,惠率兵击走之。
明年,景请内附,朝议欲收辑河南,令惠以本官镇鲁阳,以为声援。
遇疾,薨于军。
惠于诸将年最少。
早丧父,事母以孝闻。
太祖尝造射堂新成,与诸将宴射。
惠窃叹曰亲老矣何时办此乎太祖闻之即日徙堂于惠宅其见重如此及薨太祖为之流涕者久之惠丧至又临抚焉。
赠本官,加秦州刺史,谥曰武烈。
子凤嗣。
史臣曰:
惠本以杲毅知名,而能率由孝道,难矣。
图史所叹,何以加焉。
勇者不必有仁,斯不然矣。
(选自《周书·列传卷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惠窃叹曰/亲老矣/何时办此乎/太祖闻之/即日徙堂于惠宅/其见重如此/及薨太祖/为之流涕者/久之/惠丧至又临抚焉/
B.惠窃叹曰/亲老矣何时/办此乎太祖/闻之即日/徙堂于惠宅/其见重如此/及薨/太祖为之流涕者久之/惠丧至/又临抚焉/
C.惠窃叹曰/亲老矣/何时办此乎/太祖闻之即日/徙堂于惠宅/其见重/如此及薨/太祖为之流涕者/久之惠丧至/又临抚焉/
D.惠窃叹曰/亲老矣/何时办此乎/太祖闻之/即日徙堂于惠宅/其见重如此/及薨/太祖为之流涕者久之/惠丧至/又临抚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
男子20岁虽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B.公,古代最高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皇帝的高级妃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