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8567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物理

教案

 

 

目录

第七章力4

第一节力4

第一节 弹力7

第三节重力9

第八章运动和力11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11

第二节 二力平衡13

第三节 摩擦力17

第九章压强20

第一节 压强20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23

第三节 大气压强25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28

第十章浮力30

第一节 浮力30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33

第三节 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39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44

第一节功44

第二节功率48

第三节 动能和势能51

第四节机械能及其转化54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56

第一杠杆56

第二节滑轮58

第三节 机械效率60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

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

实验器材:

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

(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

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图,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

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2、3

第二节 弹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

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

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

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性形变:

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

自制弹簧测力计。

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

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2、3、4

五.教学后记:

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难点:

重力方向

●教具:

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

引入新课。

演示:

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

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新课教学

科学家研究成果:

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

天体,小:

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引入“万有引力”。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

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

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

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

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

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

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

由实验结果可知:

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

用g表示,即g=9.8N㎏。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

g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应用:

重垂线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1、2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2.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

2.难点:

物体的惯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课本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

“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书本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

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

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

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

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2.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学生活动:

(1)体验图的实验

(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

(3)通过观察图,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鸡蛋魔术、套锤柄、行车跳下易摔倒、泼水、丢垃圾、车启动人后倒,刹车人前倾等等。

(4)阅读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

(三)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

(四)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1、2

第二节 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

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具:

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如图1所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

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

列举:

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

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平衡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

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