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智能小车设计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54288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智能小车设计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智能小车设计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智能小车设计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智能小车设计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智能小车设计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智能小车设计文献综述.docx

《最新智能小车设计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智能小车设计文献综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智能小车设计文献综述.docx

最新智能小车设计文献综述

智能小车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智能技术广泛运用于各种领域,智能小车不仅在工业智能化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运用于智能家居中的产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国外智能车辆的研究历史较长。

相比于国外,我国开展智能车辆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智能车辆技术方面的研究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控制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设计的智能小车利用红外对管检测黑线与障碍物,并以单片机为控制芯片控制电动小汽车的速度及转向,从而实现自动循迹避障的功能。

并对智能小车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做一个全方面的介绍。

关键词:

智能技术,自动循迹,避障

1前言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数码相机、DVD、洗衣机、汽车等消费类产品越来越呈现光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小型化等趋势。

智能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产物,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他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自动的运作,无需人为管理,便可以完成预期所要达到的或是更高的目标。

智能小车,也称轮式机器人,是一种以汽车电子为背景,涵盖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科学的科技创意性设计,一般主要路径识别、速度采集、角度控制及车速控制等模块组成。

一般而言,智能车系统要求小车在白色的场地上,通过控制小车的转向角和车速,使小车能自动地沿着一条任意给定的黑色带状引导线行驶[1]。

智能小车运用直流电机对小车进行速度和正反方向的运动控制,运用直流电机对小车进行速度和正反方向的运动控制,通过单片机来控制直流电机的工作,从而实现对整个小车系统的运动控制。

2智能小车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智能车辆的研究历史较长,始于上世纪50年代。

它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2][3][4]: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是智能车辆研究的初始阶段。

1954年美国Barrett

Electronics公司研究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自主引导车系统AGVS(AutomatedGuidedVehicleSystem)。

该系统只是一个运行在固定线路上的拖车式运货平台,但它却具有了智能车辆最基本得特征即无人驾驶。

早期研制AGVS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仓库运输的自动化水平,应用领域仅局限于仓库内的物品运输。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传感技术的发展,智能车辆的研究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第二阶段,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智能车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在欧洲,普罗米修斯项目于1986年开始了在这个领域的探索。

在美洲,美国于1995年成立了国家自动高速公路系统联盟(NAHSC),其目标之一就是研究发展智能车辆的可能性,并促进智能车辆技术进入实用化。

在亚洲,日本于1996年成立了高速公路先进巡航/辅助驾驶研究会,主要目的是研究自动车辆导航的方法,促进日本智能车辆技术的整体进步。

进入80年代中期,设计和制造智能车辆的浪潮席卷全世界,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公司开始研制智能车辆平台。

第三阶段,从90年代开始,智能车辆进入了深入、系统、大规模研究阶段。

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机器人研究所一共完成了Navlab系列的10台自主车(Navlab1—Navlab10)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目前,智能车辆的发展正处于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当前国外智能车辆的主要发展方向。

在世界科学界和工业设计界中,众多的研究机构研发的智能车辆具有代表性的有:

德意志联邦大学的研究,1985年,第一辆VaMoRs智能原型车辆在户外高速公路上以100km/h的速度进行了测试,它使用了机器视觉来保证横向和纵向的车辆控制。

1988年,在都灵的PROMRTHEUS项目第一次委员会会议上,智能车辆维塔(VITA,7t)进行了展示,该车可以自动停车、行进,并可以向后车传送相关驾驶信息。

这两种车辆都配备了UBM视觉系统。

这是一个双目视觉系统,具有极高的稳定性。

荷兰鹿特丹港口的研究,智能车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工厂货物的运输。

荷兰的Combiroad系统,采用无人驾驶的车辆来往返运输货物,它行驶的路面上采用了磁性导航参照物,并利用一个光阵列传感器去探测障碍。

荷兰南部目前正在讨论工业上利用这种系统的问题,政府正考虑已有的高速公路新建一条专用的车道,采用这种系统将货物从鹿特丹运往各地。

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大阪大学的Shirai实验室所研制的智能小车,采用了航位推测系统(DeadReckoningSystem),分别利用旋转编码器和电位计来获取智能小车的转向角,从而完成了智能小车的定位。

另外,斯特拉斯堡实验中心、英国国防部门的研究、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奔驰公司、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韩国理工大学对智能车辆也有较多的研究。

2.2国内研究现状

相比于国外,我国开展智能车辆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而且大多数研究处在于针对某个单项技术研究的阶段。

虽然我国在智能车辆技术方面的研究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存在一定得技术差距,但是我们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5],主要有:

(1)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与2003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辆自主驾驶轿车。

该自主驾驶轿车在正常交通情况下的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最高稳定速度为13km/h,最高峰值速度达170km/h,并且具有超车功能,其总体技术性能和指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院校联合研制了7B.8军用室外自主车,该车装有彩色摄像机、激光雷达、陀螺惯导定位等传感器。

计算机系统采用两台Sun10完成信息融合、路径规划,两台PC486完成路边抽取识别和激光信息处理,8098单片机完成定位计算和车辆自动驾驶。

其体系结构以水平式结构为主,采用传统的“感知-建模-规划-执行”算法,其直线跟踪速度达到20km/h,避障速度达到5-10km/h。

智能车辆研究也是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关键技术。

目前,国内的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在进行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关键技术、设备的研究。

随着ITS研究的兴起,我国已形成一支ITS技术研究开发的技术专业队伍。

并且各交通、汽车企业越来越加大了对ITS及智能车辆技术研发的投入,整个社会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高。

交通部已将ITS研究列入“十五”科技发展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

相信经过相关领域的共同努力,我国ITS及智能车辆的技术水平一定会得到很大提高。

目前学术界对智能小车的研究也很多,桂林理工大学黄建能等[2]设计的无线遥控小车,其由四部分组成:

主控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电机驱动模块和电源模块。

主控模块采用STC89C52单片机作为处理器;无线通信模块采用芯片PT2262和PT2272实现无线收发;用内置两个H桥的L298芯片驱动直流电机实现对小车的控制,实现前进、后退,左转、右转以及加速、减速的动作。

整个无线遥控小车系统具有体积小、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并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

于连国、李伟等[6]设计了自动往返的智能电动车,其采用STC89C51单片机作为小车的检测和控制核心;使用红外传感器检测跑道黑线并把反馈到的信号传给单片机,能够使小车在各区域均能按预定的速度行驶。

葛广军,杨帆[7]设计了一种能够自动循迹的智能小车。

该智能小车的控制系统以单片机MC912DG128为核心,由路径识别、车速检测、舵机控制、直流电机、电机驱动芯片LMD18200和电压转换芯片LM7525等模块组成,并详细阐述了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和软硬件设计。

实验的结果表明:

该控制系统具有循迹效果好、性能稳定等优点。

董涛,刘进英等[8]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具有红外遥控、自动避障、智能寻径等功能的智能小车,该车以玩具小车为车体,直流电机及其控制电路为整个系统的驱动部分,STC89C52单片机为整个系统的控制核心,采用IRM-2638红外一体接收头接收控制信号实现对小车的遥控,加以多种传感器以实现小车的自动避障与智能寻径等功能,该小车还配备了两块数码显示管,以便实时观察小车状态。

该小车工作稳定,还可用于各种机器人比赛。

姜宝华、齐强等[9]基于STC89C52RC单片机设计了一种遥控智能小车。

小车具有自动、遥控两种模式。

该小车在遥控模式下小车可在1公里范围遥控到达指定位置,并在手持设备上显示小车位置坐标;自动模式下在封闭环境输入任意坐标,小车可自动运行到该位置。

可以预计,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实力将为智能车辆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前景。

我们要结合我国国情,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对智能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为它今后的发展及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智能小车设计构想

智能车辆是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设计对智能小车的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设计实现一个基于路径规划处理的智能小车控制系统,实现智能小车最基本的两个功能:

循迹、避障。

3.1主控系统

方案1:

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作为控制器。

CPLD可以实现各种复杂的

逻辑功能、规模大、密度高、体积小、稳定性高、IO资源丰富、易于进行功能扩展。

采用并行的输入输出方式,提高了系统的处理速度,适合为大规模控制系统的控制核心。

但本设计不需要复杂的逻辑功能,对数据的处理速度要求也不是非常高。

且从使用及经济角度考虑我放弃了此方案。

方案2:

采用51单片机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7],用其控制行进中的小车,以实现其既定的性能指标。

充分分析我们的系统,其关键在于实现小车的自动控制,而在这一点上,单片机就显现出来它的优势——控制简单、方便、快捷。

这样一来,单片机就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丰富、有较为强大的控制功能及可位寻址操作功能、价格低廉等优点。

因此,这种方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案。

综上所述,我采用了方案二。

3.2电机驱动模块

方案1:

采用继电器对电动机的开或关进行控制,通过开关的切换对小车的速度进行调整.此方案的优点是电路较为简单,缺点是继电器的响应时间慢,易损坏,寿命较短,可靠性不高。

方案2:

采用电阻网络或数字电位器调节电动机的分压,从而达到分压的目的。

但电阻网络只能实现有级调速,而数字电阻的元器件价格比较昂贵。

更主要的问题在于一般的电动机电阻很小,但电流很大,分压不仅回降低效率,而且实现很困难。

方案3:

采用功率三极管作为功率放大器的输出控制直流电机。

线性型驱动的电路结构和原理简单,加速能力强,采用由达林顿管组成的H型桥式电路。

用单片机控制达林顿管使之工作在占空比可调的开关状态下,精确调整电动机转速。

这种电路由于工作在管子的饱和截止模式下,效率非常高,H型桥式电路保证了简单的实现转速和方向的控制,电子管的开关速度很快,稳定性也极强,是一种广泛采用的PWM调速技术。

这种调速方式有调速特性优良、调整平滑、调速范围广、过载能力大,能承受频繁的负载冲击,还可以实现频繁的无级快速启动、制动和反转等优点。

因此决定采用使用功率三极管作为功率放大器的输出控制直流电机。

综合考虑,本设计选择了方案三。

3.3循迹模块

方案1:

采用简易光电传感器结合外围电路探测,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对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要求很高,且误测几率较大、易受光线环境和路面介质影响。

在使用过程极易出现问题,而且容易因为该部件造成整个系统的不稳定。

故最终未采用该方案。

方案2:

采用两只红外对管,分别置于小车车身前轨道的两侧,根据两只光电开关接受到白线与黑线的情况来控制小车转向来调整车向,测试表明,只要合理安装好两只光电开关的位置就可以很好的实现循迹的功能。

方案3:

采用三只红外对管,一只置于轨道中间,两只置于轨道外侧,当小车脱离轨道时,即当置于中间的一只光电开关脱离轨道时,等待外面任一只检测到黑线后,做出相应的转向调整,直到中间的光电开关重新检测到黑线(即回到轨道)再恢复正向行驶。

现场实测表明,小车在寻迹过程中有一定的左右摇摆不定,虽然可以正确的循迹但其成本与稳定性都次于第二种方案。

综合考虑,本设计选择方案二。

3.4避障模块

方案1:

采用一只红外对管置于小车中央。

其安装简易,也可以检测到障碍物的存在,但难以确定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是否会与障碍物相撞,也不易让小车做出精确的转向反应。

方案2:

采用二只红外对管分别置于小车的前端两侧,方向与小车前进方向平行,对小车与障碍物相对距离和方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别和及时反应。

方案3:

采用一只红外对管置于小车右侧。

通过测试此种方案就能很好的实现小车避开障碍物,且充分的利用资源而不浪费。

综合考虑,本设计选择方案二。

4设计原理简述

4.1循迹原理

这里的循迹是指小车在白色地板上循黑线行走,通常采取的方法是红外探测法。

红外探测法,即利用红外线在不同颜色的物体表面具有不同的反射性质的特点,在小车行驶过程中不断地向地面发射红外光,当红外光遇到白色纸质地板时发生漫反射,反射光被装在小车上的接收管接收;如果遇到黑线则红外光被吸收,小车上的接收管接收不到红外光。

单片机就是否收到反射回来的红外光为依据来确定黑线的位置和小车的行走路线。

红外探测器探测距离有限,一般最大不应超过15cm。

对于发射和接收红外线的红外探头,可以自己制作或直接采用集成式红外探头。

当小车在白色地面行驶时,装在车下的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线信号,经白色反射后,被接收管接收,一旦接收管接收到信号,那么图中光敏三极管将导通,比较器输出为低电平;当小车行驶到黑色引导线时,红外线信号被黑色吸收后,光敏三极管截止,比较器输出高电平,从而实现了通过红外线检测信号的功能。

将检测到的信号送到单片机I/O口,当I/O口检测到的信号为高电平时,表明红外光被地上的黑色引导线吸收了,表明小车处在黑色的引导线上;同理,当I/O口检测到的信号为低电平时,表明小车行驶在白色地面上。

循迹流程框图如图4.1所示。

图4.1循迹流程框图

4.2红外避障原理

避障传感器基本原理,和循迹传感器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利用物体的反射性质。

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没有障碍物,发射出去的红外线,因为传播距离越远而逐渐减弱,最后消失。

如果有障碍物,红外线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到达传感器接收头。

传感器检测到这一信号,就可以确认正前方有障碍物,并送给单片机,单片机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分析,协调小车两轮工作,完成一个漂亮的躲避障碍物动作传。

跃迁到导带,成为自由电子,同时产生空穴,电子—空穴对的出现使电阻率变小。

光照愈强,光生电子—空穴对就越多,阻值就愈低。

当光敏电阻两端加上电压后,流过光敏电阻的电流随光照增大而增大。

入射光消失,电子-空穴对逐渐复合,电阻也逐渐恢复原值,电流也逐渐减小。

红外避障流程框图如图4.2所示。

图4.2红外避障流程图

5总结及展望

智能小车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涉及传感技术、电气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智能控制等学科,智能控制技术是一门跨科学的综合性技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

智能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产物,是以后的发展方向,它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块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自动的运行,可运用于科学勘探等用途,无需人为的管理,便可以完成预期所要达到的或更高的目标。

智能机器人正在代替人们完成这些任务,凡不宜有人直接承担的任务,均可由智能机器人代替,可以适应不同环境,不受温度、湿度等条件的影响,完成危险地段,人类无法介入等特殊情况下的任务,智能小车就是其中的一个体现。

对于智能小车研究还可以从以下方向展开:

在小车上装摄像头进行实时视频监控采集,通过无线传给远端的主机,主机可以发送命令给小车,执行相应的动作等等。

还可以扩展其他的模块。

就可以广泛的应用于科学研究、地质勘探、危险搜索、智能救援等。

参考文献

[1]赵海兰.基于单片机的红外遥控智能小车的设计[J].无线互联科技,2011年3期

[2]DickmannsED,etc.TheSeeingPassengerCar“Vamors-P”Proc1994IEEESymposiaonIntelligentVehicles.IEEEPressPiscataway,1994,10(5):

68-73

[3]MaurerM.Vamors-p——AnAdvancedPlatformforVisualAutonomousRoadVehiclGuidance.In:

SPIEConfonMobileRobotsIX.Boston,1994,12(3):

239-248

[4]BroggiA,BertozziM,FaseioliAetal.Automaticvehicleguidance:

theexperienceoftheARGOautonomousvehicle.Singapore:

WorldScientificPubllshingCo,1998:

23-24

[5]尹念东.智能车辆的研究及前景[J].上海汽车,2002.2

[6]于连国,李伟,王妍玮.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设计[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1,Vol.39,No.4:

39-41.

[7]葛广军,杨帆.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控制系统设计.[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Vol.20,No.3:

47-50.

[8]董涛,刘进英,蒋苏.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的设计与制作[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9,Vol.17,No.2:

380-382.

[9]姜宝华,齐强.基于单片机的无线遥控智能小车的设计与制作[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3,

(2):

24-25.

[10]王晶.智能小车运动控制技术研究.硕士论文,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2009

新能源的综合利用及其控制方法

一、环境问题、能源危机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提出

1、环境问题与能源危机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与能源危机日益突出。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环境问题与能源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

环境污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能源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得空气中的CO2,和SO2急剧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及酸雨蔓延。

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东北部工业区首次出现酸雨以来,70年代酸雨大面积扩展,几乎蔓延至所有国家。

大气中的SO2几乎每年以20%的速率增加,酸雨导致农作物减产和大片森林死亡。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效率低下、煤的大量燃烧严重污染环境。

1999年,在中国排放的CO2中含有6.19亿吨碳,居世界第二位,其中85%是由燃煤排放的。

2000年,我国排放的SO2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其中90%是由燃煤排放的。

排放烟尘1165万吨,其中70%是由于煤炭等能源开发利用排放的。

全国有57%的城市颗粒物超过国家限制值,许多城市的氮化物有增无减。

目前,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空气污染还在进一步恶化。

1997年11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高峰会议中,与会各国政府代表一致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2002年9月在约翰内斯堡地球峰会上,能源替代、环境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中国核准《京都协议书》,严格限制废气排放,正在为改善全球气候而努力。

按目前污染排放推算,再过100年,地球上就无法生存。

发达国家承诺:

在2012年前将CO2以及其它种气体的排放量平均削减5.2%。

能源危机,社会生产在飞速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全球范围的能源危机也日益突出。

目前,全世界的能源主要依靠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经过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世界范围的“石油危机”,人类终于意识到地球蕴藏的矿物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能源总有一天要被消耗殆尽为了保证人类稳定、持久的能源供应,必须优化现有的以资源有限、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世界能源结构,建立资源无限、可以再生、多样化的新的能源结构,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因此,风能、太阳能、小水电、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探求与利用己经成为世界各国竞相追逐的对象。

2、可再生能源利用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含义是指除常规能源和大型水力发电之外的风能、太阳能、小水电、潮汐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能源资源。

中国拥有丰富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可供开发利用。

经粗略计算,在现有科技水平下,中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水能等一年可以获得的资源量大约相当于46亿吨标准煤,为200年全国一次能源总消耗量12.8亿吨标准煤的3.59倍。

但目前小水电资源只开发了约33%;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量还不到可开发量的0.1%;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量相当于可开发资源量的0.09%;现代生物质能开发量只有331万吨标准煤,仅相当于可开发资源量的0.6%;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已开发利用量,相对于资源量来说,就更微不足道。

目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主要以非商品能源的形式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能源供应,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也正稳步的向商品化能源的方向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