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0906.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46107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7.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090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最新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090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最新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090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最新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090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最新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090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0906.docx

《最新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090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0906.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0906.docx

最新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0906

 

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0906

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

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

(征求意见稿)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门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三年九月

前言

江门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以下简称“大广海湾”)位于江门市东南部,东邻中山、珠海,西连阳江,北接佛山、云浮,毗邻港澳。

规划范围包括江门市新会区的经济开发区、双水镇、三江镇、古井镇、沙堆镇、崖门镇、银湖湾(含围填海区),台山市的都斛镇、斗山镇、端芬镇、赤溪镇、广海镇(含围填海区)、川岛镇、海宴镇、汶村镇、深井镇、北陡镇和恩平市横陂镇,总规划面积约3240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约87万人。

大广海湾交通区位条件优越,机场、港口、轨道、高速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齐全,是连接珠三角核心圈层与粤西及大西南地区的重要节点;土地开发强度低,发展空间广阔,是全省森林、海洋、湿地三大生态系统资源最丰富也最完备的区域;海岸线绵长,现状尚无大型临海重化工业布局,是广东不可多得的滨海净土;拥有优良的深水海港资源,已形成轨道交通、船舶、造纸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是广东省重要的能源输出地;拥有最丰富的港澳及海外侨胞资源,侨乡文化独具魅力。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以及西部沿海大通道的建设,即将成为珠三角西岸地区开发建设的新一轮热点地区。

规划建设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对江门市构建新的战略平台、促进珠中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大粤西经济发展及推动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图1:

大广海湾规划范围图

本次规划近期至2017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

本规划落实了《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广东省国土规划》、《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决定》、《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要求,并与《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江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是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大广海湾功能定位的行动指南,是加快建设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大广海湾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区域及全球视野下大广海湾地区发展前景

一、大广海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粤港澳合作的重心将向珠三角西岸转移,大广海湾面临重大的发展战略机遇,将成为港澳和珠三角向粤西、泛珠乃至国际拓展的桥头堡。

(一)珠三角发展重心从内圈层转向外圈层。

珠三角内圈层随着土地、环境保护、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业转移进程加快,转型升级需求非常迫切,其中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建材、医药、钢铁及有色金属等产业正加速向周边地区转移。

从目前珠三角西岸沿海区域的发展势头来看,是以珠江口为中心逐渐由内向外扩散发展,但珠三角西岸从高栏港到崖门水道地区,发展空间所剩无几。

位于珠三角外圈层的大广海湾地区拥有充裕的未开发土地资源,可通过江肇高速、佛开高速及江门大道接入佛山一环南延线,快速连通广佛肇地区;可经过深茂铁路及中开高速接入深中通道直达深圳等地,便捷联系珠三角东岸各城镇中心;可通过江珠高速及高栏港高速融入珠中江经济圈,且有较好的临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基础,有条件通过打造一批专业性强、服务能力大的产业合作平台,为来自珠三角内圈层的外迁产业进行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未来,大广海湾在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注意促进港口和海岸线等优势资源科学开发,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促进相关企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形成,加快产业升级实现二次创新。

图2:

珠三角发展重心从内圈层转向外圈层

(二)广东省将重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当前广东周边的海峡西岸、北部湾和海南等地区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展势头迅猛,广东作为南中国特别是泛珠地区主要出海口的地位受到挑战。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拓展珠三角发展腹地,省里支持粤东西北扩容提质,促进珠三角资源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和优化配置,通过打通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的通道,着力构建珠三角-粤东西北-泛珠及华南地区联动发展的整体格局。

大广海湾位于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及泛珠三角的连接点,拥有优良的深水海港资源优势,西面是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腹地,可依托西部沿海大通道,建立与粤西和北部湾地区的便捷联系,通过新兴-广海铁路接入南广铁路,并一直连通到东南亚铁路,与东盟取得便捷联系,为大西南提供新的出海通道,拓展大西南腹地。

未来,大广海湾应重点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的建设,突破地域束缚,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与大粤西及泛珠地区建立起垂直分工关系。

图3:

泛珠地区的出海新通道

(三)粤港澳地区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通道。

为应对全球化新趋势下的战略转型,中国正进入向全球进行资本扩张阶段,中国(包括香港)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

港澳地区传统上一直扮演着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内地的桥梁角色,如今在中国“走出去”的过程中,港澳仍然是中国和世界经济联系的“桥头堡”。

但全球金融危机压力也使粤港澳三地在区域产业协作上的利益需求产生异化,香港产业空心化的疑虑影响粤港澳深化合作,澳门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难以在粤港澳合作中得到满足。

目前的粤港澳合作示范区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横琴、前海、南沙可提供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合作区的特殊政策覆盖范围太小,且对港澳实际需求考虑不足,CEPA及粤港、粤澳合作框架等优惠政策“大门开了,小门紧闭”,“福利不过境”的原则对三地生活服务融合造成阻碍,因此亟需创新粤港澳合作的模式。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广海湾与港澳之间的通车时间将缩短到1.5小时以内,可依托其交通区位以及港澳侨胞众多等优势,积极融入粤港澳合作发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可尝试与港澳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多元化的合作,把港澳的发展需求和广东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搭建起为港澳地区的研发、贸易等高端服务业进入内地以及内地企业“走出去”的融合发展平台,并满足港澳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共建优质生活圈、突破CEPA“小门”等需求。

未来,大广海湾在推进粤港澳合作的过程中,应转变以往由内地政府采用面向港澳招商引资的单向合作方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探索合作内容和开发模式的创新,在有利于港澳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

(四)全球化新趋势下海洋经济重心向亚洲及中国转移。

当前,基于出口导向的第一波全球化发展已不可持续,基于内需导向的第二波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此轮全球化表现为三大趋势:

第一,国际贸易加工深化,企业继续寻求低成本的加工基地;第二,发达和新兴地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再工业化,在周边地区寻找替代加工区;第三,服务外包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支柱产业;第四,全球海洋经济重心正由欧美地区向亚洲及中国转移,海洋经济已逐渐成为世界沿海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广海湾在广东七大“湾区”中,海岸线长度全省第二,森林覆盖率珠三角第三,镇海湾区域红树林的生态状况和连片面积位居珠三角之冠;土地开发强度仅为5%,远低于环珠江口湾区45%和环大亚湾湾区29%;银洲湖是西江黄金水道的出海口,已初步建立起港口群,广海湾及川岛地区具备建设深水港条件。

可以港口为依托,利用土地和资源优势承接中国乃至全球的继续贸易加工和服务外包,发展保税物流、出口贸易加工等,从传统的“前店后厂”走向“前店后台”模式。

抓住海洋经济全球化机遇,推动由传统优势海洋产业为主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转变,发展壮大滨海旅游休闲业,并积极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新机制,争取省乃至国家的政策扶持。

未来,大广海湾的海洋经济发展应加强规划和统筹协调,避免与周边地区的同质化竞争,以集中布局为原则,有效提高深水岸线、土地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二、大广海湾地区的开发意义

规划建设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对江门市构建新的战略平台,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构建江门及珠三角西岸新的战略发展平台,促进区域产业合作。

推进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建设,将珠三角内圈层的资金、市场、科技、人才的优势与珠三角外圈层的土地、环境、交通、成本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承接珠三角的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的同时为其提供便捷的反向服务,并促进江门产业转型升级。

(二)有利于支持珠三角强化与粤西及大西南地区腹地的联合,拓展广东发展空间。

推进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建设,打通大西南地区的新出海通道,有利于拓展珠三角的内陆腹地和市场空间,在优化省内存量资源配置的同时,吸引北部湾、大西南及泛珠地区的新增资源集聚,辐射带动整个泛珠地区发展,提升与东盟双向互动投资合作水平,持续巩固广东与东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关系。

(三)有利于深化广东与港澳及国际合作,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大广海湾承接港澳经济辐射的能力不断增强,推进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建设,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和新体制,有利于实现粤港澳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融合发展,共同将东南亚、欧美以及世界更广大范围的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来”,并为粤港澳乃至泛珠三角地区企业、项目“走出去”提供战略平台,成为更开放的国际合作平台。

(四)有利于抢抓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新机遇,提升全球影响力。

广东海洋经济的先发优势已经逐步减弱,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仅为1.41亿元/公里,远落后于上海(23.77亿元/公里)等地区。

推进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建设,有利于充分利用大广海湾海洋资源的优势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一方面通过探索集约节约的用海新模式,促进和培育海洋科技产业集群,引领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形成海洋产业的竞争优势和特色,并增强广东海洋科技产业的集聚度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海外侨胞拥有国际市场资源和商务网络的优势,广引侨资回归投资创业,增强国际影响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为目标,科学规划、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大广海湾的交通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以深化区域合作为主线,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突出对外开放、区域共建、陆海联动、集约节约用海、起步区建设,打造江门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为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和广东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示范。

二、基本原则

全球视野、战略思维。

抓住新一轮全球化战略机遇,主动拓展全球化的参与方式,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与外向驱动并重型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拓展市场腹地。

区域协调、合作发展。

深入开展粤港澳及珠三角合作,拓展与大西南、东盟及世界各国的合作领域;创新粤港澳合作发展新模式,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江海联动、陆海统筹。

大力推进沿江、沿海开发建设,充分发挥沿江对沿海的带动辐射作用;高效整合陆海资源,探索陆海统筹发展新模式,实现陆海产业联动发展、基础设施联动建设、资源要素联动配置、陆海污染同防同治。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优先保护山水自然环境,倡导低碳绿色的建设开发方式,在加快经济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

科学规划、从容建设。

发挥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和公共政策功能,强化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科学调配和统筹城市建设空间,引导城市发展建设有序开展。

政策先导、机制创新。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通过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使管理体制更优、运行机制更活、政策体系更全、服务效率更高。

三、发展定位

以深化粤港澳合作为重点,打造珠三角新增长级,通过吸引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向广海湾集中,以及吸引国际化的开发主体到广海湾共谋发展,将大广海湾发展成为集聚全球高端资源的重要战略平台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战略节点,建设一个新兴生产要素集中、生活环境和谐优美的区域和国际合作之都。

图4:

大广海湾区域协作关系图

(一)珠三角实现“九年大跨越”的新增长极。

深入落实珠三角实现“九年大跨越”工作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在珠三角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培育新形势下促进珠三角优化发展的产业和创新高地,推动江门市经济转型。

1.与广佛地区形成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协作配套的发展格局。

依托江门大道、珠三角环线高速、广佛江珠城际轻轨等高快速路与广佛都市区快速连接,主动承接广佛都市区的产业转移,发展以交通装备、能源装备、船舶制造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广州共建重化工业基地,打造一批专业性强的产业合作平台。

2.建设促进珠中江一体化发展的临港产业合作区。

加强与珠江口西岸地区的港口功能的协调,做好与珠海高栏港、三灶机场,中山深中通道的紧密对接,共同打造网络化的疏港快速交通体系;促进临港经济区的产业协调合作,协调核电装备制造产业分工,促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珠中江经济圈乃至珠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3.建设珠江西岸重要的服务后台和服务外包基地。

依托深中通道进一步强化与珠三角东岸地区的合作,主动承接广深等珠三角核心城市的服务外包转移,着力推进金融商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大型商贸和专业市场等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成为珠江西岸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承接国内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强力支撑平台。

(二)珠三角辐射大粤西的枢纽型节点。

充分发挥珠三角桥头堡对大西南乃至泛珠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辐射大粤西、拓展大西南地区传统经济腹地市场和东盟市场。

1.加快与粤西地区港口群和产业的联动发展。

推动与湛江、茂名、阳江的港口协作与融合发展,围绕港口建设、运营、航线开发等,共建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组合港,形成珠江西岸港口物流发展联盟;加强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共同培养和吸引海洋高科技人才,搭建产学研转化平台,促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滨海旅游资源的协调开发,共同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滨海旅游目的地。

2.开辟面向大西南的出海新通道。

依托良好的港口条件建设深水大港,与泛珠开展海河联运,通过规划中的新兴-广海疏港铁路与西部沿海铁路、南广铁路等相连接,成为大西南地区原材料和产品进出口的重要通道。

利用便捷享有港澳及珠三角核心区的研发及营销服务的优势,发展金融服务、商贸物流、增长服务等功能,吸引大西南及泛珠地区想进入广东获得研发、销售、贸易等生产性服务,而又不能承受珠三角核心地区高成本的企业,为泛珠地区企业对外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提供服务。

3.进一步巩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关系。

依托西部沿海大通道对接东盟地区,提升与东盟双向互动投资合作水平,成为我国大陆与东盟地区人流、物流和资金流高效运转的中枢。

利用与东盟的经济互补性,将一些制造业环节设置在东盟,在广海湾搭建大西南进出口及东盟自由贸易区海上物流贸易平台,打造成为南中国最大的大宗货物集散地。

定期举办与东盟、葡语国家交流的国际合作论坛,促进大广海湾高层次、多方面的国际交流。

(三)珠江西岸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

在国际投资发展新趋势下,积极融入粤港澳合作发展,进一步提升吸引投资的质量和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1.建设深化粤港澳合作的“第二代”示范区。

依托良好的交通区位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一批粤港、粤澳共同开发且港澳自主程度高的“港城”、“澳城”,通过双方共同规划、合作开发、共同管理、共享利益,给港澳及各种开发主体一定的开发主导权,为港澳的发展提供空间。

发展后台服务基地和实体经济发展平台,为港澳航运、电信数据处理、影视后期制作等提供支持。

创新与港澳地区的社会事业合作新模式,积极引入港澳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建设面向港澳人士的养老基地和针对港澳中低收入者的保障性安居社区。

2.共建粤港澳自由贸易园区。

建立延展港澳自由港优势的自由贸易园区经济运行模式,与横琴、前海、南沙共同形成“一区多园、功能互补”的粤港澳自由贸易区。

建立有别于传统货物贸易监管的能够适应服务贸易的新型海关监管模式,为港澳高端服务业的专业人士提供更为宽松便捷的通关环境;完善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制定“CEPA”开放项目的“否定列表”;建立与港澳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完善粤港澳居民转诊制度。

3.与港澳联手开展国际合作。

充分利用丰富的港澳及海外侨胞资源,建设面向华侨华人的文化交流基地,打造全球华侨资产管理区域中心,成为海外侨胞资金的避风港。

推动中国与欧盟在广海湾率先建立中欧城镇化合作发展示范区,引进欧洲滨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和滨海城市设计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在城镇化空间布局、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

(四)全省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基地。

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江门由“沿江经济”向“沿海经济”转型。

1.建设以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为前提的海岸带开发利用示范区。

科学实施围填海,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跨越现有用地界限,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以保护和修复现状海岸带生态环境为主,对海岸带实施分区分类规划管制。

将海洋渔业发展与生态岸线保护相结合,建设广东省重要的现代化农渔业示范区。

2.打造港区联动、功能复合的广东新兴海洋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和发展与海洋有关的产业,以鱼塘港为依托,促进港口物流、海洋可再生能源、临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集聚发展。

积极申报成为珠江口西岸科技兴海基地,争取国家海洋局和省市在资金扶持、金融创新和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支持。

3.发展成为广东最著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

依托绵长的海岸线,以上下川岛和银湖湾为两极,联动港澳发展“一程多站”的旅游项目,利用港澳对高端游客的吸引力,合理开发海岛和海域资源,发展滨海商务休闲、滨海特色展贸、健康养生、海岛沙滩主题公园、滨海观光农业等休闲旅游项目。

依托极具亚热带特色的滨海自然景观及多元荟萃的岭南文化,打造一批自然生长、海天相应的小镇群落,优化美化滨海公共开放空间,营造良好的景观和环境,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创业、工作和生活,打造国家滨海旅游示范区。

四、发展目标

按照科学规划、从容建设的总体要求,以起步区建设为基础,加快推进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力争实现“四年打基础、七年初见成效、十七年大发展”的发展目标。

(一)到2017年,起步区城市基础框架初步形成。

起步区内重大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全面铺开,填海工程基本完成;银洲湖、广海湾港口集疏运系统基本启动;粤港澳合作模式初步确立;天马港高新产业区、东部沿江循环产业区以及广海湾临港产业区等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人口规模达到118万人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5万元,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05平方公里左右。

(二)到2020年,主体功能基本形成。

起步区建设初具规模,城市和产业功能基本具备,以轨道交通、高快速路和水上交通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建成,主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比较完善;天马港高新产业区、东部沿江循环产业区、银湖湾粤港澳合作区、广海湾临港产业区等城市和产业园区基本建成;镇海湾海洋产业发展区初具规模;上下川岛新建一批滨海旅游区;人口规模达到148万人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万元,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的2020年珠三角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GDP达到135000元的目标,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70平方公里左右。

(三)到2030年,基本建成功能齐备、核心竞争力强、滨海特色鲜明的新区。

粤港澳合作模式不断完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更趋完善,珠三角辐射大粤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由先进制造业、临港产业、海洋产业等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核心竞争力,珠三角优化发展的产业和创新高地基本建成;上下川岛达到国际滨海旅游区的水平;城市和风情小镇基本建成;人口规模达到265万人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4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5万元,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30平方公里左右。

表2-1:

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类别

指标(单位)

2012年

2017年

2020年

2030年

指标属性

绝对值

年均增长率%

绝对值

年均增长率%

绝对值

年均增长率%

绝对值

年均增长率%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GDP(亿元)

668

7.9

1250

17

2000

17

7040

13.5

引导型

人均GDP(万元)

7.67

10.5

8.3

13.5

8.5

26.5

7

引导型

城镇建设用地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

74.4

105

170

230

引导型

产业升级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9

2.5

3.5

6.0

引导型

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5.2

35

42

55

引导型

绿色低碳

中水回用率(%)

≥10

≥15

≥30

引导型

生活污水处理率(%)

≥85

100

100

控制型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5

100

100

控制型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586

<0.500

<0.350

控制型

生活空间

宜居适度

人口

人口规模(万人)

87

118

148

265

引导型

交通

每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标台)

6

10

15

引导型

公共卫生

万人拥有医生数(人)

14.5

16

18.8

24

引导型

文化设施

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数量(个)

0.08

0.2

0.3

0.3

引导型

教育投入

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元)

991

1140

1740

引导型

文化特色

名村条数(个)

2

4

6

12

控制型

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环境质量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100

100

引导型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的天数占全年比例%

100

100

100

100

引导型

绿化质量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1

15

18

控制型

绿道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0.02

0.13

0.20

0.25

引导型

注: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两项指标达到100%的时间分别为X年、X年。

专栏2-1:

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预测

人口规模预测:

预测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发展的前期人口增长较快,前期由于旧城的市民服务等功能疏解和新城的产业发展,带来就业和居住人口12万人左右,加上自然增长的人口,至2017将从现状87万人增长至到118万人;至2020年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产业和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地区就业岗位增多,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前来就业的能力增强,粤港澳地区前来居住的人开始增多,预测人口达到148万人左右;至2030年,大广海湾新城产业体系相对完善,新城基本建成,预计人口达到265万人左右。

经济发展水平预测:

1.2012年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范围内所有镇区合计地区生产总值为668亿元,2013-2020年为综合发展经济区的快速发展期,按照17%的年均增长率预算,2017、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可达到1250、2000亿元左右;2021-2030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并逐渐平稳,按照13.5%的年均增长率预测,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40亿元左右。

2.按照规划人口核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