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44942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蜀道难》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蜀道难》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蜀道难》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蜀道难》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蜀道难》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蜀道难》教案1.docx

《《蜀道难》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道难》教案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蜀道难》教案1.docx

《蜀道难》教案1

《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3篇

《蜀道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的诗歌特征。

  2、赏析本诗艺术特征:

a将神话传说、想象和夸张融为一体的特征;b章法上主旨句

  重复出现,副句多变;c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

  3、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语】

  20世纪美国旅行家泰鲁・保罗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断言:

“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公元20xx年七月三日22时20分,随着一声汽笛声长鸣,钢铁巨龙穿过昆仑山,翻越唐古拉,骄傲地腾越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线的贯通,让对中国人持怀疑论的洋大人们收回了他们的成见,如果历史真的有轮回,还有一位具有诗坛统治力的大人物也会大跌眼镜。

谁呢?

  【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

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其歌词内容多写从长安往西南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

现存梁简文帝、刘孝威等人作品,都写过蜀道之难,但内容单薄,艺术性不高。

李白这篇则以切身体验为基础,结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放的语言和穷极变化的句式、韵律创造出奇险壮观的艺术天地,把“蜀道难”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漫游十余年,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李白是屈原之后,古代诗坛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他极为倾服。

韩愈云: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二人诗风不同,而各臻绝诣。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

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梳理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1、“噫吁�剑�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豪放,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唏”是惊异之辞。

“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

“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

“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

“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

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

“但见”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

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

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

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

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要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

“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

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

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

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

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

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

“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蜀道难

  叹蜀道之高(高险)

  蜀道的来历

  蜀道的高峻

  蜀道自古难行

  叹蜀道之险(惊险)

  景物凄清

  山水险恶

  蜀道自古可畏(劝阻友人)

  叹战祸之烈(凶险)

  剑阁险要

  惨象环生

  早还家

  (告诫友人)

  【艺术赏析】

  1、将神话传说、想象和艺术夸张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

如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的神话传说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用人行青泥岭上扪参历井的想象写出青泥岭的困危之状。

用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的夸张写出人行走难上加难。

用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景物来写游蜀者的羁旅愁思。

  2、章法上,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现:

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尤其,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

  3、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个性:

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杂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八言,随心所欲,穷极变化。

语言或匀称对偶(上、下),或散漫舒展(第一句),或精炼凝重(但见、又闻),或通俗轻快(嗟尔)。

摆脱了一般诗歌中节奏统一板滞的现象,造成了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的美感和韵味。

《蜀道难》教案篇2

  一、课文悟读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

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二、亮点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探究学习:

神话传说:

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

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

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

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AA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习: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

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

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探究学习: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探究学习: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

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

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

  5.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

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三、选题设计

  1.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的书籍,收集有关资料。

  

(2)整理李白诗词中最能表现其风采的诗句和盛唐历史文化方面的史料。

  (3)在上面准备的基础上,分组探究,仔细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参读书目:

  

(1)《唐诗鉴赏辞典》。

  

(2)王运熙《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3)茆家培《中国李白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4)林庾《诗人李白》,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5)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6)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7)汪静之《李白研究}。

  (8)王瑶《李白》,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9)《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3.我心中的诗仙李白。

  研究方法:

  

(1)广泛阅读李白的作品,不仅仅限于诗歌。

  

(2)查阅李白的传记。

  (3)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对李白的独特感悟。

  参读书目:

  

(1)《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汪静之《李白研究》。

  (3)《河岳英灵集》。

  (4)《唐诗鉴赏辞典》。

  (5)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蜀道难》教案篇3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

(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提问]写的是哪位诗人?

  [明确]李白。

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提问]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几位同学来谈。

  [参考]①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

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主义的激情。

李白的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激情。

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

  [小结]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

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

《蜀道难》封面。

  1.[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

另外,把你预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提问]朗读非常的精彩,听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感到非常的恐惧、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动]我们先看字词,你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

可以提问。

  [参考]“扪身历井仰胁息”。

解释为“屏住呼吸”,为什么解释为“屏住呼吸”?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说明蜀道是很艰险的、路途是险峻的。

人们在这种状况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作者说要屏住呼吸。

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险峻有关系,是害怕。

  “乒崖转石万壑雷”的“乒”字:

发出很响的声音。

  2.下面我问大家几个字词。

  多媒体课件展示:

  危乎高哉危:

和后面的高是反复,同义复用。

李白还有诗,“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

阻挡,挡住。

  以手膺坐长叹膺:

胸。

成语:

义愤填膺。

  剑阁峥嵘而崔嵬峥嵘:

山石突兀、高峻的样子。

  所守或匪亲或:

倘若,如果。

表假设。

  3.[提问]大家初读这首诗,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明确]难于上青天。

  多媒体课件展示: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在全诗里面反复出现了三次,可以说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一句主旨句。

由这个主旨句我们可以基本上把握住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叹蜀道之难是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为什么作者要感叹蜀道难呢?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具体研习课文

  1.赏析第一小节

  

(1)感悟

  [活动]首先看第一小节,先把第一小节自由朗读一遍。

找出第一小节中叙述的句子、描写的句子。

看看它叙述了哪些内容,又描写了哪些内容。

  [活动]请一位同学找叙述的句子。

  [明确]叙述的句子: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娥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提问]叙述了什么内容?

请一位同学概括。

  [明确]叙述了蜀道长期闭塞的状况,以及蜀道间重山叠岭的地貌和蜀道的由来。

  [小结]交代了蜀道的由来,以及秦蜀之间不通人烟,长期阻隔的情况。

  [提问]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请一位同学回答。

  [明确]描写的句子: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提问]描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了蜀道山势的险峻。

  [小结]这些叙述和描写都非常生动。

之所以生动,是和诗人那种浪漫主义激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请大家自由朗读其中的句子,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参考]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

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

万仞之深,极望回旋。

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

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

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

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

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

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

”――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

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

  [小结]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

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

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2)诵读

  [提问]如果要通过朗读来体现他的这种浪漫主义激情,该怎样表达?

  [活动]首先看看叙述的句子。

怎么读比较好?

请一位同学范读。

(生读)

  [提问]为什么这样处理?

  [参考]“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娥眉颠”是做叙述,就是做了一种铺垫。

读得要相对平一点。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讲了蜀道的由来,这部分是这一段最重要的句子。

因为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就应该是介绍了蜀道的由来。

语气应该读得比较重。

  [活动]全班齐读。

从“蚕丛”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提问]下面描写的句子又应该怎么处理呢?

为什么?

  [参考]下面描写的句子首先应该读得比较缓慢。

因为这一段描写蜀道的高和险,让人有一种处身于蜀道之中,可攀而不可及的想法。

特别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句更应该读得比较缓慢,让人想象出蜀道有一种盘旋情形。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尚”,猿猱欲度愁攀缘的“愁”应该重读。

因为这两个字强调了蜀道的高和险,连黄鹤之飞都过不去。

“尚”和“愁”是修饰这两句话的重点。

所以当重读。

  [点评]师范读纠正。

(比较读,①重点强调尚、和愁。

②拉长“尚”和“愁”,到两句诗后面略慢,稍轻。

  [活动]让学生比较哪种更好。

简说原因。

  [明确]第二种。

“尚”和“愁”拖长,起到强调两个字的作用。

而且语速使人感觉到重点是在“不得过”和“愁攀缘”上面。

完全符合要突出山势的高和险峻这个重点。

  [小结]正因为山势险峻,连黄鹤和猿猱都过不去,人当然更过不去。

所以有时候要突出一个意思,不仅仅是用加重语气的方式。

有的时候反而降低声调,读慢一些,更能突出这个词句的含义。

  [活动]生齐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小结、提问]这几句表现人难以攀越蜀道的无可奈何之感觉。

最后剩下开头的两句话,这两句应该怎么读?

  [参考]开头两句读得应该比较有气势。

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文出现了三次,是全文的主旨句,读得比较有气势就可以突出全文的这个重点。

  [提问]怎么读才能有气势,怎么读?

  [参考]语序要缓慢一点。

应该抓住重点“难”。

(师范读)结构比较紧凑。

(生范读)

  [明确]应该读快一点,强调“难于上青天”。

再重点强调“青天”。

因为上蜀道比上青还难。

突出蜀道的高。

前面两句直抒胸臆的话,最前面三个叹词“噫吁曦”稍微拖长读。

(师范读)后面一句“危乎高哉”“呼”和“哉”要读慢一点,突出前面的“危”和“高”。

  生范读。

  [活动]全体学生齐读。

(从开头……难于上青天。

  [点评]难于上青天还应该读得声音高一点。

更果断一些,有力一些。

充分突出这首诗的主旨。

因为一开始它就奠定了这首诗的豪放的基调。

我们应该通过朗读把它体现出来。

  [活动]生再齐读。

  [活动]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

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活动]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

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②这一段的鉴赏我要交给大家,请大家先选择其中一处改写成散文并体现出这首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不要扩展,只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做拓宽就可以了,并且要能体现出他浪漫主义的风格。

  ③(几分钟后),先将写的东西在四人小组里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举出一名写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改写参考一]只见在那个沧桑的千年古树上,一只单薄的鸟儿站在最单薄的那根树枝上用劲啼叫,仿佛心中充满哀怨。

成对的鸟儿一前一后穿梭在林子里,好不自在。

一片的空山寂寥、肃静,只听见杜鹃在夜色中啼血。

  [改写参考二]连绵的山峰高大险峻,仿佛耸入云霄。

一棵枯松倚挂在悬崖上,似乎即将跌进深谷。

湍急的流水与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的瀑布像是在互相较量。

它们使出最大力气撞击山崖。

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改写参考三]只见鸟儿在高高的古树上悲哀的鸣叫着,雌鸟紧跟着雄鸟在林间盘旋。

又听见杜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