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粮生产暨全年粮食形 势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35595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 粮生产暨全年粮食形 势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秋 粮生产暨全年粮食形 势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秋 粮生产暨全年粮食形 势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秋 粮生产暨全年粮食形 势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秋 粮生产暨全年粮食形 势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 粮生产暨全年粮食形 势分析.docx

《秋 粮生产暨全年粮食形 势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 粮生产暨全年粮食形 势分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 粮生产暨全年粮食形 势分析.docx

秋粮生产暨全年粮食形势分析

2020年秋粮生产暨全年粮食形势分析

(2020年9月7日)

2020年,xx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以抓“六保”、促“六稳”为重点,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受气候条件影响,部分秋粮长势略逊于上年,但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增幅明显,粮食总产量仍有望实现增长。

一、粮食生产总体情况

预计今年我市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xx万亩,粮食总产量xx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xx万亩和xx万吨,同比增长xx%和xx%。

(详见附表2)

(一)夏粮生产开局良好,实现“三增”。

全市夏粮生产实现“开门红”,全市夏粮播种面积xx万亩,增长0.27%;单产xx公斤,增长1.2%;总产xx万吨,增长1.47%。

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分别比上年增长0.05%、1.1%和1.16%。

2019年秋播气候条件整体较好,光照和热量充足,无明显冻害发生,小麦顺利越冬,苗情良好;返青拔节和孕穗灌浆期,有效降水充足,光温匹配,利于麦穗数增加与灌浆结实;成熟收获期,光温条件较好,30℃以上高温逼熟时间短,利于提高千粒重;抢收及时,确保了产量。

小麦播种面积、单产水平略增长,为全年粮食增长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早稻受影响最大,呈现“三减”。

全市早稻播种面积xx万亩,同比减35.8%;单产xx公斤/亩,同比减2.8%;总产xx万吨,同比减37.6%。

受新冠疫情影响,农资调运下乡难,用工难,农业技术到田难,大幅度调减了早稻种植面积,同时,扩大了再生稻和优质稻种植面积。

今年4月-6月,在早稻生长阶段,热量和光照充足利于早稻生殖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但6月28日以后的连续强降雨,对早稻扬花授粉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7月中旬早稻收获期间,xx等地出现过程性强降水,稻田积水导致早稻倒伏严重,部分无法收获的田块,早稻被直接旋耕回田,影响了早稻的产量。

(三)秋粮生产形势向好,有望增收。

据统计调查,今年我市秋粮生产特点为“三增”,即面积增、总产增、单产增,据基点调查,水稻单产增加近1%。

1、秋粮面积总体增加,豆类晚稻面积下降。

今年我市秋粮面积与去年相比增幅较大,主要为中稻、玉米和薯类面积增加了xx万亩。

据统计预测,全市秋收粮食总面积xx万亩,比上年增加10.9万亩,增幅2.2%。

其中中稻播种面积xx万亩,增长4.3%;玉米面积xx万亩,增长0.15%;秋收薯类面积xx万亩,增长28%。

豆类面积xx万亩,下降3.1%;晚稻xx万亩,下降65%。

水稻(包括中稻和晚稻)、玉米、豆类、薯类四种秋粮播种面积呈现“三增一降”的态势。

2、秋粮产量总体增加,晚稻玉米豆类总产下降。

因中稻播种面积、单产均分别比上年增加,总产量比上年增加11.2万吨,抵消了部分作物减少的产量,秋粮总产量xx万吨,比上年增加8.32万吨,增幅3.4%。

其中中稻xx万吨,同比增长5.3%;玉米23.14万吨,同比减少1.7%;大豆4.69万吨,同比减少4.5%;晚稻1.29万吨,同比减少64%。

水稻(包括中稻和晚稻)、玉米、豆类、薯类四种秋粮产量呈现“两增两降”的态势。

3、秋粮单产总体增加,玉米大豆单产下降。

通过将秋粮总产量/总面积计算推算:

今年我市秋粮亩产494.8公斤,比上年增长1.2%。

其中中稻单产589公斤/亩,比上年增5公斤/亩,增长0.9%。

大豆亩产97公斤/亩,下降2.7%;玉米亩产298公斤/亩,下降2%。

薯类、晚稻亩产与去年持平。

水稻(包括中稻和晚稻)、玉米、豆类、薯类四种秋粮单产呈现“一增两降一平”的态势。

二、水稻穗粒结构及秋粮生产影响因素

(一)水稻“三因素”分析。

据农业部门和统计部门田间调查综合研判,今年我市水稻(中稻)的穗粒结构表现为“两增三减”,即有效穗、结实率增,穗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减,平均亩产表现为略增。

(详见附表1)

1、有效穗增。

今年水稻有效穗xx万,比去年增0.2万,增长0.8%,处于高产穗数水平。

据6月底苗情调查,移栽苗35天以上田块,亩平总苗数26.14万,平均叶龄12.4叶,处于分蘖末期,苗情总体长势好,一二类苗占比达到80%以上,强于上年。

7月3日,对xx市孙桥镇6月2日播期的鄂中5号常规稻苗情调查,大田插秧密度1.6万兜/亩以上,2-4个分蘖,6-8片叶,整体秧苗素质好苗量足。

2、实粒数和千粒重略减。

今年水稻实粒数xx粒,较去年减0.1粒;总粒数134.8粒,较去年减0.2粒。

千粒重26.8克,与去年略低。

主要是因为长期连阴雨天气,造成部分中稻田未能充分晒田,水稻无效分蘖数较多,同时田间密度大,易于病虫害发生。

8月份以来的持续35℃的高温天气对部分品种水稻授粉造成了影响。

3、再生稻受灾影响较大。

全市再生稻种植面积xx万亩,占中稻面积的13.7%。

再生稻生产前期气温(5月)偏高,长势好、灌浆迅速,但生长后期受持续的梅雨天气影响,错过破口期穗颈瘟最佳防治期,导致穗颈瘟的病穗率达到50%以上,同时连续阴雨、光照不足造成养分积累不充分,结实率下降、千粒重下降,据田间理论测产,再生稻头季产量xx公斤/亩,较去年减产78公斤/亩,减幅12.8%。

减产幅度较大的是xx区域,其次是xx区域,xx区域单产略减。

(二)气候条件整体弊大于利。

有利因素:

4月中下旬至5月气温条件与光照条件较好,有利于秋粮作物苗期、分蘖初期生长,水稻、玉米等作物苗期长势较好。

据农业部门调查,今年中稻亩有效穗比去年增长0.7%以上,春玉米亩穗数比上年增长2.6%。

7月下旬出梅以来,天气逐步向好,持续晴天高温,光照充足,有利于中稻抽穗、灌浆、产量形成。

8月份以来基本没有出现大风天气,中稻田倒伏损失产量的现象较少。

今年的降水充足,有效缓解了部分地区作物的用水困难,利于高岗地区作物增产。

不利因素:

今年梅雨期共43天,较常年偏多14天;全市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1.4-1.6倍;入梅以来全市日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全市日照时数较常年同期少。

持续连阴雨,造成部分中稻植株碳氮比失调、茎杆支撑力弱,易感病倒伏。

部分玉米田积水时间过长且光照不足,导致部分田块玉米倒伏或籽粒不饱满,每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影响了玉米单产。

大豆受淹受渍,根系吸收能力和光合能力下降,出现黄叶、落花、少荚现象,影响产量。

(三)病虫害偏重发生但危害整体较轻。

截至9月1日,全市水稻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xx万亩次,其中“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飞虱xx万亩次、二化螟xx万亩次、纹枯病xx万亩次,其他病害xx万亩次。

全市大部分田块“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较轻发生,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平均1%以下,亩蛾量平均xx头;二代二化螟白穗低于去年同期,枯心率最高2.19%,平均亩残虫量大部在xx头以下;细菌性基腐病发生轻,一般病株率在1%以下。

受阴雨天气影响,今年我市双晚、少数迟熟田块稻纵卷叶螟卷叶率高,局部田块三代三化螟白穗率高;蝗虫、粘虫同比虫量高。

早稻、早插中稻纹枯病大发生,病丛率平均27%,病株率平均4.55%,早插、淹水、烂泥田病害重。

头季再生稻穗颈瘟偏重发生,最高病穗率80%。

由于各地积极贯彻执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及早开展病虫害的监测预警,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措施到位,防治效果较好。

全市落实市县两级病虫害集成防控示范园5个,绿色防控示范项目19个,示范面积3.08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0万亩,投入近1000万元采购杀虫灯、高效药剂、统防服务等设备物资推进绿色防控体系建设。

三、粮食生产主要特点

(一)成本基本稳定,自然灾害导致部分成本增加。

通过调查分析,2020年预计全市中稻、小麦、玉米、大豆平均种植成本分别为xx元、xx元、xx元、xx元,近三年成本增幅在1%左右,玉米、大豆成本增速略高于小麦和水稻。

但受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成本部分提升,如5月下旬以来水稻插秧季节开始后,用水量激增加上去年降雨量偏少,全市增加了xx万亩农业排灌费用。

7月上中旬,早稻收获期间,因灾大面积倒伏,按照倒伏程度和田块淤泥的情况,机收价格在120-300元/亩,而正常年份机收价格在80-100元/亩,机收成本增加了50%-200%。

(二)价格稳中有涨,饲料粮涨幅高于口粮涨幅。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等多种因素影响,玉米、大豆等饲料粮进口量减少,饲料用粮短时间内出现上涨,而国内粮食储备充足,口粮价格比较稳定。

上半年,小麦开秤价格每市斤1.10—1.12元,与去年同期开秤价格持平,6月8日我市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后,小麦收购价比前期每斤上涨0.02元左右。

8月份秋粮市场价格调查,水稻(再生稻)头季稻的稻谷收购价2.44-2.54元/公斤,较去年2.20元/公斤高0.22-0.34元/公斤,增幅10-15.5%;玉米干籽收购价格2.2-2.36元/公斤,较去年高0.3-0.5元/公斤,增幅15.8%-25.5%;早熟品种大豆收购价格5.8-6元/公斤,较去年高0.8-1.2元/公斤,增幅16%-25%,玉米、大豆等饲料用粮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口粮增长幅度,且随着秋收到来,中稻等口粮价格将出现价格回调,更趋于稳定。

(三)品质有所提升,小麦品质为近五年最好。

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优质稻米等八大产业计划,优质稻种植面积比例大幅提升,理化指标达国标二级以上的优质稻占比由2017年的20.4%提升至今年的80.4%,两优系列、荃优系列及鄂中5号、鄂香2号等12个高档国标一级以上的优质稻面积达到55.6万亩,加上“水稻+”绿色种植模式的大力推广,稻米品质不断提升,同时,今年的气候利于品质提升,如再生稻灌浆时未受高温影响,垩白度略低,品质好于去年。

据粮食监管中心对小麦品质的监测,今年小麦主要品种容重760-785克/升左右,比去年增加20克/升;平均不完善粒4.9%左右,比去年减少2.7%左右;平均硬度指数72,与去年增加1;小麦面筋(湿)含量为29.4%,与去年上升2.1%,今年收获的小麦品质好于近几年。

四、稳定粮食生产的主要做法

(一)围绕“两抓”,不误农时保障粮食生产。

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市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产”,在五个方面抓早抓好春管春耕备耕工作。

一是春季农业生产早谋划。

2月4日,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就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农村工作组,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春耕备耕工作小组,实行“一日一交流、一日一汇总”工作机制。

二是备耕物资保供早到位。

从3月1日起对农资配送情况实行“日调度”制度,推动各地加快种子、肥料、农药等调运储备,在确保价格、质量、服务不打折的前提下,采取“网上预约+点对点运输”、“分户统计、统一调运、分户发放”等方式,推进了农资到镇进村,全市化肥25.5万吨、农药1116.3吨全部储备到村。

三是精准田间管理早落实。

认真落实清沟排渍、油菜“一促四防”、小麦“一喷三防”等关键措施,在全市推介了29家植保无人机飞防专业合作社开展市场化、契约化、规范化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

四是政策支持措施早对接。

我市积极组织金融对接,将全市379个农业经营主体的10.93亿元贷款需求对接银行等金融机构。

五是农业科技服务早跟进。

全市组建了12个各类春耕备耕线上培训专家服务团队,通过电视直播、网络讲课、微信转发、特事特办等形式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开展了10天的“战疫情、保春耕”农业技术直播讲座。

(二)立足“三夏”,扛稳全年粮食安全重任。

我市着力在提质增效上抓好夏收、夏种和夏管,制定《xx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0年全市发展粮食生产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将全年种植面积分解至乡镇、到村组,确保粮食面积恢复增加。

一是千方百计稳定粮食面积。

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抛荒,积极推行代耕代种,杜绝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夏粮面积稳定在xx万亩以上,秋粮面积稳定在xx万亩以上。

二是多措并举提升粮食产能。

巩固“两区”划定成果,完善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管好用好粮食生产功能区。

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推广集中育秧、机械播栽、测土施肥、合理密植、病虫草综合防控、节水灌溉等粮食作物高产高质高效集成技术,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

三是持续调整优化区域布局。

大力推广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的优质早中晚稻品种,确保优质早稻、再生稻、优质中稻面积分别达到x万亩、xx万亩和xx万亩。

推广优质中筋小麦、高产优质玉米、大豆和适宜主食加工的马铃薯品种,确保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面积稳定在xx万亩、xx万亩、xx万亩、x万亩。

开展“三优”科技创新行动,推进85万亩稻田综合种养区建设。

四是大力举办集成技术样板。

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确保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继续保持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5%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以上,依托项目打造5个优质稻米示范板块。

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力争水稻、小麦、玉米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90.5%、90%、54%以上,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2%。

五是落实惠农政策。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xx万元;统筹病虫害防控专用资金xx万元;保险围绕“扩面、增品、提标”,增加政策性保险的种类和保额;拨付2019年-2020年农业救灾资金xx万元;开展小麦、水稻绿色高产创建,同时,积极落实农业三项补贴。

(三)抓住“三秋”,全面布局各项重点工作。

一是谋划秋播粮食生产。

及早制定《2020年秋冬播生产意见》,围绕扩油菜、稳粮食的目标,调优主粮结构,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稳定。

一方面,推广应用郑麦9023、衡麦168、华麦2668、西农979等高产优质中筋小麦品种,优质专用小麦比例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马铃薯推广脱毒品种;另一方面,落实抗旱秋播技术措施,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积极组织调度农机跨区作业,抓好机械耕整、深松整地、抢墒播种、抗旱播栽,努力扩大秋播作物适期播种面积,提高播种质量。

小麦大力推广药剂拌种、机械条播等抗灾技术,旱地小麦突出播后镇压保墒抗旱,稻茬麦高标准开好“三沟”,支持和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联合机播和免耕飞播。

二是推进农田设施建设。

全面布局秋冬农业开发各项工作,实施冬闲田开发工程,坚持“五个优先”,即,优先安排“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区);优先安排贫困地区;优先安排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区域;优先安排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和整治村;优先安排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参与农田开发,推进2020年全市2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三是抓好粮食收储工作。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以市场收购为主体,加大政策、信息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理性分析判断市场价格,以质论价,不盲目惜售,确保粮食卖得出、卖得好,同时,抓好政策性收购,确保农民销粮顺畅,不发生卖粮难的问题。

四是加强在田粮食作物管理。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及时发布植物病虫情报。

积极与气象、水利等部门加强协同联系,掌握天气情况和水情、旱情,做好气象预测预警,加强灾前至灾后技术指导服务。

做好农资准备和农机调度工作,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