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及其关系分析研究.docx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及其关系分析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及其关系分析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及其关系分析研究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及其关系研究
摘要:
采用“MBI量表”和“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量表”,测查405名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状况,探讨二者的关系。
结果表明: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并不严重,主要表现为较高的情感耗竭;教师工作压力感受较大,主要表现为职业发展与晋升压力、工作负荷压力、领导与管理压力和学生因素压力;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相关程度较小,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力不高,从工作压力到职业倦怠之间可能有一些中介因素影响着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
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关系
1前言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丧失,对他人日益冷漠,工作成就低等一系列负性症状。
[1]工作压力是指关联到凡因工作、环境所造成的情绪上和生理上的负面反应。
[2]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职业,工作压力大是一种普遍的职业现象,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由于职业倦怠而引起的高流失率和消极行为的增多,引起了整个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现象也较多见于我国教师队伍中。
[3-5]
国内外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进行了大量研究。
Maslach将职业倦怠描述为包含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成效感降低在内的一种压力反应。
其中情感耗竭属于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在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失去了工作热情。
去个性化属于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
成效感降低属于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意义、价值及自我效能的评价下降,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
[6-7]Maslach于1981编制了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8],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论上的指导,使教师职业倦怠进入到一个系统化研究阶段。
国外对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的根源、类型、过程模式、后果与影响、干预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状况、测量以及国外理论与研究的分析上[9-19],但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及其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
鉴此,本文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的状况进行现实分析,进一步探讨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关系,以期为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了解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寻求恰当的干预策略,缓解广大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被试
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师405名,其中男教师276名,女教师129名。
2.2研究工具
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采用MaslachMBI量表<修订版),该量表共有三个维度,25个题目,其中情感耗竭维度9个题目,去个性化维度8个题目,成效感维度8个题目。
问题采用Likert量表形式,分5级记分,从“从未如此”到“经常如此”分别计1-5分,测试结果如果情感耗竭和去个性化维度得分越高,而成效感维度得分越低,则表明被试的职业倦怠状况越严重。
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82,三个分量表的a系数分别为0.86、0.80和0.79,量表的信度水平较高。
量表的结构效度:
情感耗竭与去个性化的相关为0.37,情感耗竭与成效感的相关为-0.14,去个性化与成效感的相关为-0.31。
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可以用于实际研究。
教师工作压力的测量采用“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调查量表”,该量表根据许延礼“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量表”修订而成,量表共有7个维度45个题目,其中领导与管理压力维度10个题目,工作负荷压力维度9个题目,学生因素压力维度5个题目,人际关系压力维度5个题目,自我身心压力维度7个题目,社会因素压力维度5个题目,职业发展与晋升压力维度4个题目。
问题采用Likert量表形式,分5级记分,分数越高表明压力感受越大。
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83,分量表的a系数在0.55-0.82之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量表的效度:
<1)内容效度:
每个条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32-0.68之间,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结构效度:
7个因子的贡献量均在5.1%以上,共解释了58.65%的方差,7个因子在结构上反映了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具有可解释性。
量表效度较好,可用于实际研究。
2.3研究步骤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集体测试,统一指导语,当场收回,测试完成后,由主试在他人的帮助下,将被试的姓名填写在量表基本资料的空白处,以备下一步研究之用。
共发放调查量表690份,回收546份,其中有效量表405份。
所有数据统计采用SPSS11.5forWindows统计软件处理完成。
3研究结果
3.1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3.1.1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整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情感耗竭(2.74±0.38>得分均值接近于中等强度值3;去个性化(2.49±0.55>得分较低;成效感(3.22±0.50>得分均值超过中等强度值3。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态状况并不严重。
3.1.2人口统计变量在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情况
如表1所示,教师的职业倦怠不具有性别差异。
表1男女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比较分析结果T检验
男教师女教师t
p
情感耗竭
2.75±0.38
2.71±0.39
1.021
0.308
去个性化
2.49±0.53
2.49±0.58
0.110
0.913
成效感
3.20±0.50
3.26±0.49
-1.199
0.231
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学历越高,情感耗竭和去个性化越严重,成效感越低,其中学历在情感耗竭和去个性化维度上有十分显著的主效应。
表2不同学历教师职业倦怠测查结果的方差分析
专科本科硕士博士F值
情感耗竭
2.66±0.23
2.68±0.37
2.82±0.39
3.16±0.18
6.770***
去个性化
2.50±0.38
2.41±0.54
2.60±0.55
2.62±0.14
3.916**
成效感
3.37±0.35
3.26±0.37
3.16±0.49
3.00±0.15
1.700
注:
**表示显著性水平p﹤0.01,***表示显著性水平p﹤0.001,下同。
从表3可以看出,各教龄阶段的教师普遍存在较高的情感耗竭和较高的成效感;教龄较长的教师则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去个性化。
总的来看,教龄16-20年的教师表现为较高的情感耗竭和去个性化,其成效感低于其他教师。
教龄在职业倦怠的去个性化和成效感维度上有显著的主效应。
表3不同教龄教师职业倦怠测查结果的方差分析
1-5年6-10年11-15年
16-20年20年以上F值
情感耗竭
2.75±0.38
2.72±0.44
2.73±0.31
2.78±0.31
2.74±0.42
0.328
去个性化
2.45±0.55
2.43±0.60
2.44±0.46
2.67±0.47
2.57±0.57
2.524*
成效感
3.22±0.46
3.20±0.56
3.26±0.46
3.10±0.38
3.40±0.59
2.556*
注:
*表示显著性水平p﹤0.05,下同。
从表4可以看出,各个层次年收入的教师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情感耗竭,其中年收入3万元以下和5-6万元者较高;教师去个性化维度的得分较低,其中年收入4-5万元和5-6万元的教师高于其他教师。
总的来看,年收入5-6万元者的职业倦怠程度较高,而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者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低,除年收入5-6万元者的成效感较低外,其他教师的成效感较高。
年收入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上都有非常显著的主效应。
表4不同年收入教师职业倦怠测查结果的方差分析
F1F2F3F4F5F值
情感耗竭
2.84±0.46
2.61±0.46
2.76±0.32
2.83±0.36
2.68±0.30
5.329***
去个性化
2.43±0.56
2.27±0.51
2.59±0.51
2.59±0.57
2.44±0.51
6.035***
成效感
3.38±0.49
3.29±0.46
3.21±0.45
3.08±0.55
3.39±0.45
5.322***
注:
F1表示年收入3万元以下,F2表示年收入3-4万元,F3表示年收入4-5万元,F4表示年收入5-6万元,F5表示年收入6万元以上。
下同。
3.2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现状
3.2.1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整体状况
除自我身心压力外,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各维度得分均值超过5级评分的中值3,表明高校体育教师感受到的工作压力较大。
详见表5。
表5教师工作压力各维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工作压力
平均数
标准差
领导与管理压力
3.18
0.54
工作负荷压力
3.19
0.54
学生因素压力
3.18
0.61
人际关系压力
3.02
0.62
自我身心压力
2.97
0.58
社会因素压力
3.05
0.56
职业发展晋升压力
3.21
0.61
3.2.2人口统计变量在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差异情况
从表6可以看出,男教师所感受到的工作压力不存在性别异性。
表6男女教师工作压力T检验分析结果
男教师女教师t
p
领导与管理压力
3.14±0.50
3.25±0.63
-1.865
0.063
工作负荷压力
3.20±0.54
3.18±0.54
0.356
0.722
学生因素压力
3.20±0.64
3.14±0.54
1.001
0.318
人际关系压力
3.02±0.62
3.00±0.63
0.414
0.679
自我身心压力
2.95±0.59
3.00±0.57
-0.710
0.478
社会因素压力
3.04±0.57
3.07±0.55
-0.535
0.593
职业发展晋升压力
3.19±0.64
3.25±0.56
-0.981
0.327
从表7可以看出,专科学历和博士学历者感受到了较高的领导与管理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自我身心压力和社会因素压力;学历越低感受到的学生因素压力和职业发展压力越高;不同学历者的工作负荷压力感受十分接近。
学历在领导与管理压力维度主效应十分显著。
表7不同学历教师工作压力测查结果的方差分析
专科本科硕士博士F值
领导与管理压力
3.90±0.54
3.16±0.54
3.16±0.49
3.90±1.20
5.616***
工作负荷压力
3.20±0.17
3.19±0.54
3.20±0.55
3.22±0.36
0.021
学生因素压力
3.56±0.48
3.18±0.63
3.18±0.60
3.15±0.41
0.379
人际关系压力
3.27±0.31
3.00±0.63
3.03±0.61
3.40±0.58
0.997
自我身心压力
3.33±0.42
2.96±0.61
2.95±0.54
3.40±0.46
1.544
社会因素压力
3.33±0.36
3.08±0.58
2.99±0.53
3.17±0.43
1.209
职业发展晋升压力
3.34±0.64
3.24±0.62
3.16±0.59
3.00±0.38
0.836
从表8可以看出,教龄短者感受到了较高的领导与管理压力、学生因素压力和职业发展晋升压力,教龄20年以上的教师感受到了较高的人际关系压力、自我身心压力和社会因素压力,各教龄阶段的教师均感受到了较高的工作负荷压力。
总的来看,教龄在16-20年的教师感受到的工作压力相对较低,教龄在工作压力各维度的主效应均无显著性。
表8不同教龄教师工作压力测查结果的方差分析
1-5年6-10年11-15年
16-20年20年以上F值
领导与管理压力
3.21±0.50
3.17±0.57
3.19±0.63
3.12±0.34
3.18±0.68
0.277
工作负荷压力
3.21±0.52
3.21±0.50
3.23±0.57
3.07±0.55
3.22±0.60
0.980
学生因素压力
3.21±0.72
2.22±0.61
3.25±0.57
3.07±0.44
3.09±0.53
1.181
人际关系压力
2.97±0.59
3.02±0.58
3.10±0.69
2.93±0.69
3.14±0.62
1.269
自我身心压力
2.96±0.57
2.98±0.52
3.01±0.62
2.88±0.61
3.03±0.67
0.605
社会因素压力
3.03±0.57
3.10±0.52
3.07±0.49
2.91±0.56
3.12±0.70
1.504
职业发展晋升压力
3.24±0.55
3.21±0.58
3.27±0.65
3.13±0.60
3.03±0.80
0.638
从表9可以看出,低收入者感受到了较高的领导与管理压力、工作负荷压力、学生因素压力、社会因素压力和职业发展与晋升压力,高收入者感受到的人际关系压力相对较高。
年收入在领导与管理压力、工作负荷压力和职业发展与晋升压力维度上主效应显著。
表9不同年收入教师工作压力测查结果的方差分析
F1F2F3F4F5F值
领导与管理压力
3.61±0.63
3.19±0.50
3.15±0.48
3.09±0.50
3.14±0.68
6.496***
工作负荷压力
3.35±0.54
3.28±0.57
3.09±0.48
3.24±0.55
3.08±0.52
3.391**
学生因素压力
3.32±0.78
3.21±0.74
3.14±0.47
3.20±0.64
3.10±0.48
0.858
人际关系压力
2.90±0.53
3.02±0.68
3.01±0.59
3.04±0.64
3.06±0.65
0.392
自我身心压力
2.91±0.65
3.05±0.63
2.91±0.59
2.98±0.54
2.99±0.53
0.810
社会因素压力
3.08±0.68
3.14±0.62
2.99±0.53
3.06±0.53
2.99±0.53
1.098
职业发展晋升压力
3.46±0.52
3.27±0.65
3.13±0.58
3.23±0.59
3.07±0.69
2.774*
3.3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相关分析与回归预测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了职业倦怠3个维度和工作压力的7个维度之间的相关。
总体上来看,职业倦怠各维度与工作压力各维度相关度较低。
详见表10。
表10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相关分析结果
领导与管理压力
工作负荷压力
学生因素压力
人际关系压力
自我身心压力
社会因素压力
职业发展晋升压力
情感耗竭
0.157**
0.060
0.026
0.052
-0.025
-0.038
0.037
去个性化
0.009
0.066
0.039
0.087
0.016
-0.003
0.071
成效感
0.211**
-0.089
-0.068
-0.043
-0.006
-0.029
-0.048
为进一步考察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以工作压力各因子为预测变量预测职业倦怠,对它们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1所示:
领导与管理压力因子进入情感耗竭回归方程,对情感耗竭是正向的预测作用,而社会因素压力则是负向的预测作用,解释量为2.5%。
人际关系压力因子进入去个性化维度回归方程,对去个性化是正向的预测作用,解释量为2.2%。
领导与管理压力和工作负荷压力因子进入成效感回归方程,领导与管理压力因子对成效感是正向的预测作用,工作负荷压力因子对成效感是负向的预测作用。
两个因子联合解释量为5.8%,其中领导与管理压力因子的解释量为4.5%。
表11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因变量
进入的自变量
原始系数
标准化系数
t值
R2改变值
F改变值
情感耗竭
领导与管理压力
0.111
0.157
3.190***
0.025
10.177**
R﹦0.157R2﹦0.025AdjR2﹦0.022
去个性化
人际关系压力
0.132
0.152
2.067*
0.022
1.260
R﹦0.147R2﹦0.022AdjR2﹦0.004
成效感
领导与管理压力
0.206
0.224
4.599***
0.045
18.783***
工作负荷压力
-0.107
-0.115
-2.356*
0.013
5.548**
R﹦0.240R2﹦0.058AdjR2﹦0.053
4讨论
4.1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并不严重,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但较高的成效感、低去个性化和相对高的情感耗竭也可能是一种压力不平衡状态的先兆,如果在这种状态下继续工作,不进行必要的调节,倦怠就会因此而进一步加剧。
教师的职业倦怠不存在性别差异,与国内一些研究不太一致。
高学历者的情感耗竭和去个性化相对较高,成效感相对较低,与高学历者对社会认同和职业期望较高有较大的关系。
费斯勒认为当教师处于引导阶段与生涯挫折阶段时,较易陷入职业倦怠。
[20]教师的生涯挫折阶段则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的中期,大约是任教后15年左右。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教龄1-5年的教师就已出现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教龄16-20年的教师职业倦怠最为严重,进一步支持了上述理论。
教师的年收入与教龄有直接的关系,年收入5-6万元者多处于教师职业生涯的中期,其职业倦怠程度较高是与教龄因素相吻合的。
4.2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
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与教师工作压力大是一种普遍的职业现象相一致。
男女教师工作压力无差异性,与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低学历者和高学历者所感受到的工作压力较高,与他们在学校中多为骨干教师,所承担的工作较多、负担较重有关。
低教龄和低收入的教师一般处于事业的发展阶段,因而感受到了较高的领导与管理压力、学生因素压力、社会因素压力和职业发展晋升压力,高教龄和高收入者多为骨干教师,因而他们的工作压力感受多来自于人际关系压力和自我身心压力。
而不同教龄和年收入段的教师普遍存在着工作负荷压力较高的现象,与近年来高校扩招,教师教案和其他工作任务繁重有直接的关系。
4.3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关系
从本研究的结果看,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相关程度较小,初步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直接;回归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工作压力因子对职业倦怠的预测力不高,工作压力不能有效地解释职业倦怠的产生,表明从工作压力到职业倦怠之间可能有一些中介因素影响着二者的关系。
5结论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状况并不严重,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
教师的职业倦怠不存在性别差异;教师学历越高,情感耗竭和去个性化越严重,成效感越低;职业倦怠出现在不同的教龄阶段,教龄1-5年的教师就已出现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教龄16-20年的教师职业倦怠最为严重;年收入5-6万元者的职业倦怠程度较高,而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者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低。
高校体育教师感受到的工作压力较大。
教师的工作压力不存在性别差异;低学历者和高学历者均感受到了较高的工作压力;低教龄和低收入的教师感受到了较高的领导与管理压力、学生因素压力、社会因素压力和职业发展晋升压力,高教龄和高收入者感受到较高的人际关系压力和自我身心压力;不同教龄和年收入段的教师普遍存在着工作负荷压力较高的现象。
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相关程度较小,工作压力因子对职业倦怠的预测力不高,工作压力不能有效地解释职业倦怠的产生,表明从工作压力到职业倦怠之间可能有一些中介因素影响着二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
79-80
[2]黄梅珍.澳门小学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第5页
[3]CatherineSo-KumTang,Wine-TungAu,RalfSchwarzer,GerdamarieSchmitz.MentalhealthoutcomesofjobstressamongChineseteachers:
roleofstressresourcefactorsandburnout[J].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2001,(22>:
887-901
[4]BarrvA.Farber.CrisisinEducation:
StressandBurnoutintheAmericanTeacher.SanFrancisco:
Josses.Bass.1991,101
[5]JamesRCheek,LorettaJBradley,GeraldParr,WilliamLan.Usingmusictherapytechniquestotreatteacherburnout[J].JournalofMentalHealthCounseling.2003,25(3>:
204
[6]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Jobburnout[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1,(52>:
397-422.
[7]CordesCL,DoughertyTW,BlumM.Patternsofburnoutamongmanagersandprofessionals:
Acomparisonofmodels[J].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1997,(18>:
685-701
[8]MaslachC,JacksonSE.Themeasurementofexperiencedburnout[J].JournalofOccupationalBehavior,1981,(2>:
99-115
[9]徐富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