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苏教版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21868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骚苏教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离骚苏教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离骚苏教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离骚苏教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离骚苏教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骚苏教版教案.docx

《离骚苏教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苏教版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骚苏教版教案.docx

离骚苏教版教案

离骚苏教版教案

离骚苏教版教案

【篇一:

《离骚》教案】

《离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

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赋与比的写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教学难点: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一、导入

1、提问: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

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简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

《离骚》)

二、解题

1、简介屈原:

(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

2、简介“楚辞”:

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

“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3、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

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

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全诗372句,93节,2464字,课文是节选。

三、诵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把握诗的节奏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

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x虚词x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体味诗的情感和语气

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例如:

第一部分第1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

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

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再读课文。

五、作业:

熟读课文,练习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一、思路。

《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

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

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二、重、难点解决过程(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

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

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

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两句启下。

3、提问:

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

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篇二:

2015年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精选教案集:

《离骚(节选)》】

离骚(节选)

【教学目标】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共同探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步骤】

一、导引:

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个人物有关?

对联: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屈原)

二、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任楚国三闾大夫,位尊贵显。

在矛盾的旋涡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说话或是少说话就行了。

他在遭受楚怀王猜忌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爱国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国”之命运,不一定有“君”的权威;他实在是因为看到了楚国人民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并不在意楚王爱不爱他。

这些是“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思想在他行为原则中的体现。

以楚王为代表的“国”不爱他,并不妨碍他的爱民和爱国?

?

三、《离骚》简介:

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

《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

四、布置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将原诗译成现代文。

参考: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

|寅年正当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间|先父观察测度我初生的时节,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着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叫着灵均|我既有众多的内在美质,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联成饰物挂在身边|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忧心岁月不会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兰,晚入洲泽采摘宿莽|时光飞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递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为什么不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行径,为什么不改变这不善的法度|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五、问题探讨:

1、概括1--4句诗的大意。

写屈原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诗人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贵呢?

是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为什么要写降生时刻的不平凡?

【篇三:

离骚教案】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早自习预习

在文中划出下列内容,并作旁注。

①生字读音:

②反复诵读课文。

教师领读并指导朗读:

一要注意节拍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讲解:

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二要注意延长如:

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讲解:

“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三要注意重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先听几幅颂扬一个名家的对联,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志杰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祖;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

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

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听到这里,同学们一定知道他是谁了吧?

对,他就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最后一幅对联中的“离骚”,就是他最著名的诗篇《离骚》。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

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不愧为我国最早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课文比较集中地表现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主要表现在:

追求、讴歌理想,九死未悔,直抒胸臆;发挥想象,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及对偶,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塑造自己美好的形象。

《离骚》是因“忧愁幽思”(司马迁语)而作。

故以抒情为主,但也不乏生动的叙事,展示了一种“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境界,即使单就课文所节选的章节而言,它的意境也是极其开阔而明朗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睹它的风采吧!

二、作者及相关知识简介:

(一)、屈原

1、称号: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倍受尊崇。

2、生平:

屈原与楚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顷襄王继位后,以子兰为令尹。

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

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

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江南。

他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

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最后,无可奈何,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3、政治: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事,起草宪令;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两度出使齐国。

政治理想是“美政”:

一是圣君贤相,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使楚国强大起来。

二是民本思想,注重民生疾苦。

4、作品:

《离骚》、《天问》、《九歌》(11篇)可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和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另有《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但存疑。

]

(二)、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诗。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

“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离骚》

1、评价:

《离骚》是《楚辞》中的代表作,也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文学上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概括《诗经》,用“骚”概括《楚辞》。

2、含义:

古今各家众说纷纭。

司马迁释为“离忧”,离开忧愁;王逸释为“别愁”,告别的忧愁;班固释为“遭忧”,离通“罹”,遭受之意,遭受忧愁;近世学者认为“离骚”是楚国古乐曲名;还有人认为“离骚”即“牢骚”。

现一般多用班固意——“遭忧”。

3、创作缘由:

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尤罹忧也。

”;又说:

“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三、检查早读诵读效果:

先鼓励学生勇跃试读,教师给予点评;如有朗读错误,教师给予指正,要求学生在容易出错处作好旁注(包括字音和句读)。

四、总体把握: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

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

结构图:

(1)前七节:

述怀

政治理想:

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

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心志:

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2)后六节:

反省

退隐的闪念:

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爱国决心:

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另一种结构:

一层:

起止:

“帝高阳”——“曰灵均”:

层意:

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名字由来

分析:

作者自认为血统高贵、生于吉时、名字不凡。

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二层:

起止:

“纷吾既有”——“先路”

层意:

自述美好品德,提出美政主张,表达报国决心。

分析:

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三层:

起止:

“昔三后”——“而改路”

层意:

回顾历史兴衰成败的教训,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申诉自己忠心耿耿却“被谤见疑”的遭遇。

分析:

他希望楚王仿效古代圣君,可楚王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这里,委婉地发出了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第二课时

本节就一个中心任务:

自读注释,理解大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语法。

结合文中注释自悟,教师适当点拨。

参考译文如下: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译文】我是古帝颛顼的后代啊,我的父亲叫伯庸。

我生于摄提年孟陬月庚寅日(寅年寅月寅日)。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译文】父亲观察揣度我出生时的器度啊,开始赐给我一个美名:

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译文】我天生就已经有许多内在美德啊,又加上美好的才能(不断加强后天的修养)。

我披挂着江离与芷草这些香草,还把秋兰结成绳作为装饰。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译文】时光如逝水令我跟不上,年岁不等我令我心慌。

我早晨采集山坡上木兰,晚上扯那洲上的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注释】忽:

快速。

不淹:

不停止。

代序:

次序更替。

惟:

唯,助词。

美人:

指楚怀王。

迟暮:

晚暮,衰老。

【译文】光阴速逝不停留啊,春去秋来,以次相代。

我想到草木逐渐零落,恐怕君王会衰老。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注释】抚:

凭借,趁着。

秽:

秽政,污秽的政治。

度:

治国的法度。

道:

通“导”,做向导。

先路,前面的路。

【译文】何不乘年青力壮(国盛民强)之时抛弃这些腐败制度?

让我们乘上骏马驰骋吧!

来吧,我在前面引导开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译文】从前禹、汤、文王德行完美,所以群贤会集在他们那里。

他们交杂地佩戴申椒和菌桂,哪里只是编结那惠和茝之类的香草来佩戴呢?

(不但用纯香蕙苗式的人物,也用如椒桂一样的直言急谏之臣。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译文】唐尧、虞舜为人光明正大,以正道治理国家。

夏桀、殷纣何等猖狂,想走捷径而误人歧途。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僤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注释】惟:

只。

党:

朋党,结党营私。

幽昧:

黑暗。

险隘:

危险,狭隘、狭窄。

皇舆:

君王的车,指国家。

【译文】那些结党营私的小人只会苟且偷安,他们前面的道路暗淡、危险、狭窄。

难道我害怕自身会遭殃?

我怕的是国家会灭亡。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

【译文】我匆忙地奔走在君王的身前身后,为的是希望君王能赶上先王们的足迹。

君王不了解我的内心真情,反而相信谗言对我大发雷霆。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译文】我本来知道忠贞直言会惹祸,我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愿舍弃(忠言直谏)。

我指苍天为我作证,一切都只是为了君王的缘故。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