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浅谈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20559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浅谈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浅谈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浅谈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浅谈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浅谈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浅谈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docx

《教育浅谈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浅谈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浅谈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docx

教育浅谈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

浅谈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

作者:

徐淼  发表时间:

2010-10-258:

58:

47

[内容摘要]0-3岁婴幼儿时期,孩子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各种能力在这一阶段相继出现了学习高峰,这时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素质的全面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婴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不了解婴幼儿神经系统及智力发育的特点,在日常教育中存在着观念与方法的误区。

婴幼儿时期,大脑的神经网络系统正处于成形构架阶段,这个时期思维能力开发的要点是通过丰富的运动刺激和信息刺激,使大脑的神经网络系统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婴幼儿;敏感期;误区;游戏教育

   游戏是婴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孩子发展的最重要形式。

游戏在婴幼儿的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和特别的意义。

遵循一定的原则,选择适合的游戏内容,并采用恰当的方法对婴幼儿进行游戏教育,将给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父母是婴幼儿智力开发的组织者,成功的家庭教育要巧妙的借助游戏,让婴幼儿在游戏中健康成长。

一、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婴幼儿时期,大脑的神经网络系统正处于成形构架阶段,婴幼儿时期的智力发展过程是人类千万年智力进化过程的浓缩和再现,这个时期思维能力开发的要点是通过丰富的运动刺激和信息刺激,使大脑的神经网络系统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

婴幼儿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家长务必了解并重视这一阶段的家庭教育。

(一)认识“机会之窗”

脑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表明:

刚出生时孩子的大脑共有50亿个突触;大脑学习的过程就建立在神经网络的突触活动过程中,突触数量越多,密度越大,人的学习能力就越强,智力活动的水平也就越高。

出生后第一年,突触数目会增加20倍;3岁时大脑大小即是成人的80%。

研究表明,3岁以后,大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已经基本定形,并且停止了新的信息交流,这时大脑的结构就已经牢固成形。

0-3岁的整个婴幼儿时期,由于大脑神经的飞速发展,孩子获得了非凡的学习能力,但婴幼儿某种行为、能力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获得、发展最快,也最易受影响,在这一很短的时期内,大脑仅仅对特定的行为经验或能力开放。

好像大脑有一扇打开的窗,在特殊的敏感时期内,经验或能力涌入。

之后,这扇窗会突然关闭,不再打开。

科学家将这一敏感期称之为——“机会之窗”。

在某种能力学习(如视觉、听觉、运动、情感、语言和音乐)的敏感期到来之时,“机会之窗”的开启会使宝宝掌握这种能力变得容易而轻松。

然而,当“机会之窗”关闭时,大脑也可以学习,但会变得非常艰难,不能获得和达到最好的水平。

0-3岁婴幼儿时期,“机会之窗”会不断的开启和闭合。

例如出生后6个月,是婴幼儿学习咀嚼和吃干食物的关键期;2-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2.5-3.5岁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当“机会之窗”开启时,婴幼儿总是有一种成人无法想象的特殊活力,它会不断驱使孩子们以热情去征服周围的事物,进而完成既定的目标。

因此婴幼儿期,又常常被成为关键期、敏感期。

这一时期的发展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二)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0-3岁婴幼儿的教育作为人整个教育的起始阶段,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自古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国外的很多学者也曾明确强调了这一阶段教育的重要性,正如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

“人生的头3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

教育家马卡连珂也指出:

“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3岁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80%”。

大量研究证明0-3岁这个时期的幼儿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来学习、获取需要,以人们无法想象的惊人速度和能力将所有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信息、事物照单全收,从而形成一生人格、智慧、情感、意志以及生活习惯、方式的基础。

我国“幼儿教育之父”冯德伦教授将孩子出生至3岁称作是母亲和家庭共同进行的“二次孕育期”,即孕育孩子“心理生命”的成长——构建起人生的“潜意识板块”。

这一阶段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启蒙最为高效。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起点;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家庭教育尤其是婴幼儿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0—3岁婴幼儿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是通过父母的抚育和教育逐步成长的。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待人接物无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教育关系上的亲密性和教育上的渗透性,决定了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影响的深刻性。

给孩子一个健全、理智的早期家庭教育便成为家长的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

二、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及误区

要做好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必须要认识和把握这一阶段家庭教育的特点。

只有认清其特点后,才能为整个家庭教育及日后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

冯德伦教授认为婴幼儿家庭教育是“全素质教育”。

所谓全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婴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它是非学历教育、非义务教育、非专业教育、非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是在婴幼儿身心承受的范围内极大地丰富生活体验和感受;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教育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顾深浅,也不求甚解,任何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

通过全素质教育,使婴幼儿具有全人的基本素质,即健美的身体、灵敏的头脑、良好的性格、广泛的兴趣、趋向发达的语言(包括视觉语言和外语),善于人际交往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

   婴幼儿家庭教育具体有哪些特点呢?

生育、养育、教育三结合是婴幼儿家庭教育的首要特征。

这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孩子出生之后,即进入了养育和教育的阶段。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养育和教育密切结合,而婴幼儿阶段表现更为突出。

做好养育工作,婴幼儿才能具备健美的身体,做好教育工作,婴幼儿才能获得健全的心智。

通过家庭的精心养育,使婴幼儿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把一个不懂事的婴幼儿教育成为一个初步实现了社会化的天真、活泼、可爱的幼儿。

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具有启蒙性的特点。

是婴幼儿从无知到有知,从无能到多能的教育。

刚出生的婴幼儿犹如一张白纸,既无知又无能,除了饮食,排泄与啼哭什么也不会。

经过这一阶段的教育,孩子具备了看、抓、说、走、跑、跳的能力,学会了吃饭、穿衣等多种生活本领,还有了简单的情绪表达,婴幼儿实现了从纯生物性的人向社会性的人的转化。

这一时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初步塑造出孩子良好的个性特征,反之则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个性特征,为今后接受教育和正常成长造成困难。

孩子的个性特征在一定意义上说能决定他一生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家长要抓住孩子个性形成的这个关键时期,尽力促使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

婴幼儿家庭教育同时也是对孩子的道德进行最初塑造的教育。

0—3岁是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孩子若接受了好的家庭教育,就有利于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

它寓教于生活、寓教于玩耍。

家庭教育的实施不能脱离家庭日常生活,照搬正规化教育的模式。

而且0—3岁孩子不能独立生活,需要成人的照顾和抚育,孩子的任务就是成长和玩,因此这一阶段的家庭教育必须从孩子的特点出发,寓教于生活,寓教于玩耍,使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这样既生动、直观、现实,又易于接受掌握,日积月累,孩子就能学到多方面的知识。

(二)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在我国,家庭教育常常被忽视,而婴幼儿家庭教育则不但被忽视,而且在那些“重视”婴幼儿教育的家庭中,往往存在诸多认识与方法上的误区,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甚至还具有某些普遍性。

1.期望过高

“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流行语,反映了近年来家长们在婴幼儿教育上的美好愿望。

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起步时就被别人超越,于是便有了“雀氏纸尿裤 天才第一步”的广告语,来迎合广大家长的爱子心理。

家长们一方面给孩子最优越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不惜一切地对幼儿进行智力投资,过早地对幼儿进行定向培养。

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导致家长过多地干预了孩子的生活和活动,造成保护过多、包办过多、控制过多的局面,忽视了迎接婴幼儿“机会之窗”的开启,最终压制幼儿的个性和创造能力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2.认识片面

目前许多父母对婴幼儿家庭教育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的片面性。

他们把幼儿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开发教育,使早期教育停留在早认几个字、早算几道题、早背几句诗这一片面的,粗浅的层次上。

其实,早教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对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动手能力等在内的智力的全面开发(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全素质教育”),以从根本上改善孩子大脑的机能,为孩子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更为良好的基础,开辟一个尽可能广阔的空间。

还有的家长以技能培养代替素质教育,过早对小孩进行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如逼着小孩学钢琴,学画画,以高于实际年龄的要求来衡量幼儿,把素质等同于技能。

这种做法往往得不偿失——导致儿童过早就厌倦学习,抵制接受新事物。

3.方法失当

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家长在婴幼儿的教育方法上,常常造成这样那样的失衡。

如祖辈们往往受着旧的所谓“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家中的独苗苗往往关爱有加,宠爱过度。

年轻的父母们则教子心切,对幼儿实施体罚,对幼儿简单粗暴,急于求成,以势压人。

也有家长为强化婴幼儿好的行为,常给予物质刺激,但运用过度就会让孩子应有的行为陷入利益交换的误区。

还有家长为了给婴幼儿更多的外部刺激,促进孩子大脑神经的生长,不计成本的给婴幼儿购买大堆的玩具,结果孩子往往不屑一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游戏是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唯一载体

0-3岁的婴幼儿有其生理和心理基础的特殊性,要给这些孩子适当的家庭教育,唯有借助游戏。

游戏对0-3岁的婴幼儿具有特殊的含义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业。

(一)“游戏”在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含义

从某种意义说,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游戏教育。

婴幼儿是在游戏中发展心智、提高能力、增长知识的。

那么这种游戏与我们平时提到的游戏有什么不同吗?

我们日常所说的游戏通常是以娱乐为目的,有打发时间,排遣无聊的功效,这种游戏通常有特定的道具和游戏规则,且往往会有输赢的判断。

而婴幼儿的游戏教育有所不同,这种游戏可以在任何时间(喝牛奶时,洗脸时,尿裤子时,摔倒时……),任何地点(婴幼儿车、地板、厨房、卧室、花园、斑马线)发生,可用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为道具,可以没有任何的规则,可以不断反复,可以没有输赢。

几个月的宝宝躺在小床上,有时摸摸自己的手指,有时双脚左右摇动,这些动作就是游戏。

又如婴幼儿把玩具叠放在一起,如把气球向任一方向抛出去,如训练婴幼儿自己扶着方向盘坐到玩具车上,又或者是把小凳子搬起来放到一定的位置——对孩子来说这都是游戏,都是挑战。

婴幼儿的游戏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尽管如此,我们所说的游戏并非没有要求。

它要符合两个原则,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

两个原则是广度原则和难度原则。

即游戏内容的设计既要保证大脑全面发育的需要,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层次,使思维智能不断得到挑战,不断提高。

两条基本原则中又以广度原则最为重要,家长不能以发展智力和培养技能为借口,剥夺孩子的其他游戏时间。

家长们在婴幼儿的智力开发过程中,最易犯的错误就是只突出了几项特殊的难度训练,而忽视了其他思维智能的全面发展。

思维能力在婴幼儿时期的发育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大脑对身体各个器官的控制能力;大脑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组织能力;为完成微观的精密动作,大脑与手眼的协调能力。

因此,婴幼儿时期的思维能力开发应从运动协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这3个方面入手,通过这3个方面的游戏活动,刺激大脑神经网络系统的发育和成熟,用游戏满足孩子本能天性的需要,为他们将来思维智能向更高层次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游戏在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

游戏、玩耍是孩子的天性,而天性中必定包含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由于婴幼儿活动空间,时间和活动能力的特殊性,各种不同难度,循序渐进,内容丰富的游戏活动成了婴幼儿认识世界,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

家长引导婴幼儿进行游戏操作(玩东西)可丰富其感知觉,促进婴幼儿小肌肉群的运动发展;促进手和眼的协调与精密配合;促进思维的发展,语言的发达,认识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还可在操作中培养起稳定的情绪,专注的性格和求知、创造的浓厚兴趣。

因此,游戏理所当然的成为了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头戏。

1.丰富感知,促进大脑发育

婴幼儿期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大脑的发育除了遗传物质外,还和外界环境、教育密切相关,在这一段时期内进行早期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婴幼儿感知觉器官的功能,需有相当的刺激输入和锻炼,才能得以发展。

游戏活动可给予孩子丰富的环境刺激,利用声音、语言、玩具、实物等刺激其听、视、触、嗅觉等,促使他们在看、听、闻、摸、尝的过程中,获得各种印象,这是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第一步,对智能开发有积极的影响。

2.习得语言,启动思维

科学研究证实,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

从出生到1岁,是语言前期;从1岁到1岁半,是理解语言阶段;从1岁半到3岁末,是表达语言阶段。

其中,1岁半左右是婴幼儿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

此时,小儿学说话最容易而且学得快,父母亲与婴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父母亲与婴幼儿之间眼神、声调和表情的交流,刺激其听觉、视觉,可提高婴幼儿对人的面容和声音的辨别能力,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婴幼儿最初的思维是在动作伴随语言中发展起来的。

游戏活动中,婴幼儿通过看成人的操作,听其词语的讲解,并亲自动手实践,婴幼儿的词语不断丰富起来,思维能力也逐渐被启动。

3.激发求知欲,培养独立性

0-3岁的婴幼儿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尤其是他们刚学会走路和说话的时候,求知欲和好奇心很旺盛,家长应珍惜小儿的这种求知欲望,通过不断更新的游戏活动,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在探求与实践中不断获得满足,将生成并长久保持孩子对外界无尽的求知欲望,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独立性是指在思考、想象和活动中,较显著的不依赖和追随他人而相对独立地进行活动。

独立性的培养一般可从1岁左右开始,这时孩子一方面愿意独立做事,但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成人。

游戏活动中婴幼儿得到父母的关注和支持,又能放手独立行动,其想象和思维能力在独立活动中产生,自信心不断增强,并进一步强化其独立操作的意愿与能力。

4.促进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就是遵守社会团体规则的能力。

婴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指婴幼儿适应其周围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有效性。

它是在婴幼儿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除先天因素外,环境与教育因素发生着主要作用。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婴幼儿的交往行为通常是触摸、微笑和牙牙学语等单向社会行为,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婴幼儿的许多行为表现是单方面的,他们并不期望从对方那里得到相应的反应,也得不到另一婴幼儿的回应,但这些单向社会行为是社会交往的第一步。

1岁~1岁半,婴幼儿的交往有了应答的性质,出现了婴幼儿之间互相注意、“对话”、给取玩具,甚至模仿动作的现象,这时属于简单交往时期,即一个婴幼儿发起的交往行为能够引起另一个婴幼儿的反应,但交往非常简单。

1岁半~2岁半,婴幼儿间出现了合作、互补和互惠行为,婴幼儿的社会性游戏开始明显多于单独游戏,因此,1岁半至2岁期间将是孩子社会性交往发展的转折期。

父母在日常的生活游戏中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让孩子观察和参与一些父母每日坚持的家务劳动,寓教于游戏活动,可以养成婴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根据婴幼儿的发展情况,逐渐拓展其游戏活动空间与合作对象,给孩子一个与同龄伙伴交往的空间,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能够促进其社会化过程。

四、游戏教育在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游戏是一种手段,通过玩游戏,孩子能得到启蒙教育。

看似宽泛、随意的游戏,要对婴幼儿具有教育作用,操作者不可随兴而为。

婴幼儿游戏教育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选择适合的游戏内容,并方法恰当,才可能在孩子的关键期给他帮助。

(一)游戏教育的实施原则

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孩子生理、心理健康发育的需要。

但是成人对孩子的玩不应放任自流,因为只有科学的玩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心身健康发展。

游戏在0-3岁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要利用游戏作好婴幼儿的家庭教育工作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在婴幼儿的“机会之窗”开启时,由于缺少准备或自以为是,一相情愿的给孩子不恰当的游戏,可能错失教育良机,带来无尽的遗憾。

差异性   由于婴幼儿出生时便具有体质与遗传素质的差异,因此不可能按照统一的时间表给每个孩子标准化的游戏教育。

游戏的内容与出现的时间必须因人而异,根据婴幼儿的发展情况灵活调整,防止拔苗助长与止步不前对婴幼儿的发展造成伤害。

父母要全面科学的理解智力的概念,不要把智力等同于知识或技能,才能有效的帮助孩子正常发展。

父母应该相信,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力是能够正常发展的,但也有个体差异性,有的孩子发展快,有的发展慢,有早有晚,不是千篇一律的。

因此对孩子的游戏教育培养必须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套用一个模式。

全面性  为了给0-3岁的婴幼儿提供足够的刺激,游戏的种类与内容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它可以包含孩子生活的所有方面。

我们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孩子的游戏丰富多彩,并且要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尝试各种游戏。

如对于喜欢安静的孩子或体质弱的孩子要让他们多从事运动性游戏。

对于不爱动手的孩子就多给他提供操作性的游戏,使他在拼图、绘画、手工、玩沙、玩水等游戏中训练手腕、手掌、手指等小肌肉群的灵活性,手与眼的协调性,使孩子变得心灵手巧。

对于依赖性强的孩子要引导他们开展独立的游戏活动。

对于孤僻胆小的孩子,要鼓励他们多和其他孩子一起游戏,参与到集体性的游戏当中去等。

孩子们在形式多样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通过触摸、聆听、观察等感官刺激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思考力,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潜能。

全面化原则还指借助游戏对孩子进行智能教育的同时,还应进行行为、个性和品德教育,对孩子进行“全素质训练”。

超前性   最适宜的教育是“略为超前”,即比小儿心理发展的年龄规律超前一点。

一般来讲,l岁以前的孩子主要是发展运动能力,发展感知觉的游戏。

2—3岁的孩子做事没有目的性,主要以模仿为主,喜欢自己玩,在大人的陪伴下开始玩各种各样的游戏,但游戏比较简单,要大人耐心加以引导。

当孩子对某事抱着探索疑问的态度时,家长应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要耐心等待,必要是给予启发引导,切不可包办代替,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于超前性原则需要提示的是,父母在婴幼儿的游戏教育过程中要重视过程而非结果。

一般来说,父母关心的是自己孩子比别人落后还是领先,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有没有从中学到承担任务与做事的本领,做事的过程对孩子建立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要建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标。

目标过高容易使孩子产生失败感,过低孩子很容易完成又易产生骄傲和轻率的心理,故家长要建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标来发展他们的自信。

第三,父母要做孩子的典范。

父母充满希望的面对未来,以无畏的心情面对生活,孩子耳濡目染,模仿父母的处事方式,可让孩子建立自信,养成乐观向上的好品质。

(二)游戏教育的实施内容

针对0-3岁婴幼儿的游戏教育必须照顾到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游戏学习。

如适合0-1岁婴幼儿的游戏包括感官游戏,即多用色彩鲜艳的带响声的玩具逗宝宝看、听、抓握、换手、寻找等;训练手的动作的撕纸游戏;逗孩子发音、说话的语言游戏;认识万物,演示物体现象的认知游戏;把东西藏起来,人躲起来,逗宝宝去寻找的“捉迷藏”游戏;以及爬行取物,听音乐跳舞,抱字宝宝找妈妈等等游戏活动。

1-3岁宝宝的活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适合他们的游戏变得丰富起来。

如发展孩子大动作使之灵活、平衡的体育游戏有拾沙包,推小车或拉小车,两手平举走路“开飞机”,跨越小河(地上用绳子摆两条平行线当小河),转风车(做只纸风车,让孩子跑着兜风转),走平衡木过“独木桥”,登高“摘月亮”,以及球类游戏(接球、投球、踢球、拍球)等。

而发展孩子小动作使之做事精细的游戏,有串珠子、小物装瓶、搭积木、玩套杯、给娃娃穿衣服、玩沙玩泥、盆内摸鱼、剪纸等等。

适合1-3岁婴幼儿的游戏还包括辨别颜色、图形和形状的游戏;培养乐感、节奏感的节拍游戏;培养记忆、发展语言的购物游戏;形成数概念的数数、计算游戏等。

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这一阶段的婴幼儿各方面能力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提高。

教育促进孩子发展,而非消极等待时机成熟再教育,这就是“略超前教育”理论。

在家庭中进行的各种游戏活动既要考虑孩子的发展水平,不随意拔高,又适当超前,不仅在孩子的机会之窗开启时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还要在机会之窗开启之前激起孩子参与的热情。

根据超前理论,婴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可参考以下顺序:

体育:

满月开始做被动操、略超前训练孩子翻身、坐起、站立、爬行、走路、奔跑;有条件的1岁学游泳,1岁半学溜冰,2岁走平衡木,3岁踢球及各种体育游戏。

音乐:

0岁开始听优美的世界名曲、古典音乐、儿童歌曲;1-2岁开始学做律动;2—3岁开始学唱儿童歌典;3岁以后可考虑学—种乐器。

美术:

半岁开始常常欣赏美术作品;1岁半开始涂鸦;2岁以后学简笔画;3岁以后画想象画。

此外,3岁前后开始做捏泥、剪纸、填色、彩贴等美工。

语言:

0岁开始常听说话、故事、儿歌;3—4个月开始常逗孩子发音;1岁左右训练学各种称呼,学小动物叫声;1—2岁开始学说完整句,背儿歌、古诗、经文;2岁以后常听大人读故事和听录音故事,自己学讲简单故事、叙述见闻和做过的事;3岁以后练习口头作文。

计算:

会说话以后常常学习数周围的实数;2岁以后学5以内数的分解和组合,然后再学习10以内加减法和进退位加减法。

3岁以后背乘法口诀,先学乘法,后除法,辨认各种几何形体,了解时间、认识钟表、日历、秤等。

常识:

随时随地观察、触摸、品尝事物,告诉孩子事物的名称。

随着孩子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常常讨论是什么,像什么,什么色和形,哪里来,感觉怎么样,怎么变,为什么等问题;2岁半以后学习听新闻,认地图,常去大自然和各种陌生环境观察、讨论、搜集物品;3岁以后学种植、饲养。

劳作:

会走路以后鼓励孩子帮大人做事,再往后学习做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和部分家务劳动。

3岁开始做小玩具,拆装玩具,多做需动手动脑的事。

社交:

孩子能抱着玩时,经常接触态度和善的陌生人,会走以后常与小朋友玩,常串门拉家常,一岁学习送客,1岁半以后学习待客。

以上几方面并不是0-3岁婴幼儿游戏教育的全部内容,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年龄、环境,都会有不同的兴趣,不同的需要,自然也影响教育内容,所以我们的施教不要脱离实际生硬照搬。

(三)游戏教育在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1.给孩子游戏的空间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越来越希望拥有自己的小天地。

家中如果有条件应该为孩子留出一块空间,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地玩耍和游戏。

游戏的地面要有一些柔和的垫子,让婴幼儿在游戏的时候是舒适而愉快的。

在他们的小天地中既可以放置玩具、图书,也可以摆放孩子自己的作品,如画、折纸、搭好的积木,甚至他从外面拣来的小石子、树叶、花朵等。

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父母不要为玩具的杂乱而呵斥孩子,在孩子尽兴之后,家长帮其收拾好玩具,并提示孩子游戏结束后要把玩具放好,孩子会乐于把各种各样的玩具放进箱子,并逐渐养成收捡的好习惯。

这样,孩子在他们的领地里能够充分展露自己的个性、兴趣,逐渐地养成孩子独立性和良好的习惯。

2.主动成为孩子的游戏伙伴

婴幼儿最好的玩具其实是“人”,即要有伴玩,玩具只是他们玩的辅助物而已。

如果没人陪着玩,他就不会玩得长久,特别是独生子女,让其一个人玩他很快会失去兴趣,并容易导致心理发育迟缓等。

所以,一般孩子总喜欢与伙伴玩,道理即在此。

因此,年轻父母不管事情怎么多怎么忙,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