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19688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卫生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卫生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卫生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卫生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docx

《卫生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生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docx

卫生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

【关键字】卫生

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一五”发展规划,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人口计生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以解决市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和稳定低生育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核心,提前完成了主要健康和人口计生指标,基本完成了各项规划任务,实现了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的全面进步。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全面开创特区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人口计生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全面加快社会建设和更加注重民生事业。

为规划好“十二五”期间我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使之不断适应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新时期深圳城市定位以及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要求,按照《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国家、省有关卫生、人口计生“十二五”规划编制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一、“十一五期问取得的成绩

(一)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口规模控制良好

截止2009年末,我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十五"期末(2005年,下同)的76.75岁提高到77.6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7.81/10万下降到16.10/10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也分别从4.30‰,5.46‰下降到2‰和3.08‰.居民健康状况达到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的平均水平.2009年深圳户籍人口出生率为13.7‰,自然增长率为12.84‰,比"十五"期末的12.64‰和11.23‰略有上升,政策生育率为99.17%,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政府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实施"一大一小"卫生发展战略,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四年累计投入159.74亿元,与建市至"十五"期末的投入总量大致相当.其中卫生事业费年均增长22.9%,至2009年达到30.63亿元,累计投入97.62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年均增长35.3%,至2009年达到21.47亿元,累计投入62.12亿元.政府财政对人口计划生育事业投入也持续增加,四年累计投入19.38亿元.

基建项目全面实施.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达95项,总投资195亿元另外,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了6个项目,新增了12个项目(算一个实际的投资项目,和实际投资总额).截止目前,市眼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疾控中心,市妇保院妇产楼,市中医院住院楼,福田区中医院住院楼,龙岗区中心医院门诊楼等26个项目已建成开业;市滨海医院,市人民医院外科楼,北大深圳医院外科楼,儿童医院住院楼,宝荷医院,宝安区人民医院住院楼等19个项目正在建设中;市新安医院,新明医院,肿瘤医院,健宁医院,南山区人民医院改扩建等33个项目已立项,另有11个项目正在开展立项前准备工作。

资源要素持续增加.2009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588家,比"十五"期末增加1158家,其中医院101家,增加4家;社康中心625家,增加258家,实现了社区和人群全覆盖.拥有人口计生服务机构48家,新建社区生育文化中心611家,社区覆盖率达98%。

全市床位总数达到21399张,比"十五"期末增长27.2%,其中医院床位19872张,增长27.6%.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口床位数为2.4张,增加18.2%。

全市拥有卫生工作人员67028人,比"十五"期末增长43.7%,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1388人,增长44.3%;注册护士21008人,增长47.9%.医护比1:

0.98,比"十五"期末的1:

0.77有较大改善.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4人,增加26.3%.全市拥有人口计生工作人员7219人(含社区综合协管员),其中,专职计生服务机构人员893名,计生技术服务人员667名。

全市卫生系统固定资产总额达到91.65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32.3%,其中卫生装备48.55亿元,增长48.8%,百万元以上设备678台/套,增长62.6%;人口计生系统固定资产总额达到3.88亿元,增长63%。

卫生信息化"一三九"工程一期建设基本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得到全面推广使用.

多元化办医体系初步形成.2009年末,全市社会办医疗机构达1897个,占全市总数73.3%;其中社会办医院57个,占全市医院总量的56.4%;医院床位4578张,占总量的21.4%;拥有卫生工作人员20394人,占总量的30.4%.社会办医已成为我市卫生资源的重要补充力量,在全国城市中处于较高水平.

(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服务内涵不断扩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进一步完善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市,区,街道三级卫生应急工作网络,全面加强了各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应急体系。

依托社康中心为居民提供9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了结核病控制项目,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梅毒和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干预项目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强了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成功处置毒奶粉事件,"5.12"抗震救灾等突发公共事件,有效控制麻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高发疫情.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2.06%,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88.71%,处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四)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看病难,看病贵”得到缓解

完善网点建设,提高医疗服务便捷性.截至2009年末,全市共有社康中心625家,覆盖全市所有社区,形成了"15分钟医疗服务圈",有效解决了市民就近就医问题.2009年,基层医疗机构完成诊疗量占全市总量的66.8%,其中社康中心占33.9%,实现社区首诊居民比例达到38.7%。

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疗技术能力。

2009年末,全市共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个,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医学特色专科9个,广东省"十一五"首批中医重点专科9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1个,市医学重点学科53个.全市有27家医疗卫生单位成为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其中11家为非直属附属医院。

规范行业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了《深圳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等一批专病诊疗技术规范,建立了医疗服务质量整体管理与质量控制评估体系,规范了医疗机构服务行为,促进公立医院走质量经营管理之路.全市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比例从2005年的3.2‰下降到2009年的1.3‰.公立医院收治CD型病例(危重病例)的比重从2005年的32.4%提高到39.8%.市民对全市医疗机构的满意度从2005年86.04分提高到2009年的87.99分.在2009年度全省三甲医院服务满意度调查中,我市被调查的四家医院分列全省第二、四、六、八名。

严控医疗费用,促进医疗服务公平性.从2006年起,我市要求各医疗机构在2005年的基础上,保持两费(平均门诊人次费用和平均住院人次费用)增幅的零增长,使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得到了较好的维护.2009年全市公立医院每门诊人次费用118元,比"十五"期末降低12.2%,平均每出院者住院费用为6033元,比"十五"期末增加13.9%,绝对值和增幅均低于全省公立医院平均水平。

出台中医药立法,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

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三名三进"工程卓有成效,创建了2家广东省中医名院,以及4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含建设单位),15个省中医重点专科,8个省中医特色专科;确定了29家医疗机构"放心中药房";评选了33名市名中医,34名优秀中医,其中省名中医9人.盐田区被评为国家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宝安区公明医院,福田区梅山社康中心被授予"广东省首批中医药特色示范单位"称号.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医坐堂"试点工作.在5家医院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

(五)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医保待遇不断提高

我市已经建立了包括综合医疗保障,住院医疗保障,劳务工医疗保障,生育医疗保障,地方补充医疗保障等多种模式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完善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截至2009年底,社会医疗保障参保人数达971万.综合医疗保障参保人符合规定的药品费用(从2010年起扩大到门诊费用)30%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

2009年,我市综合医保,住院医保,农民工医保参保人住院费由统筹基金支付的比例分别达到89%,86%,77%,优于其他城市。

此外,政府对城镇低保对象按一定的比例报销基本的门诊医疗费用,资助成年的低保对象参加社会医疗保障.市,区两级政府和慈善团体均设立了医疗救助资金,基本实现了“病者有其医”。

(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实施,药品监管逐步加强

出台《深圳市社区基本药物目录(2010年版)》,各社康中心配齐了基本药物.盐田和福田两区分别从2006年和2008年起,开始推行社康中心基本药物"零加成"试点,并从2010年起在全市社康中心推行.强化了对本市生产的基本药物的质量监管.政府办医疗机构的药品均通过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平台公开招标采购.市药监部门建立了覆盖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药品监管体系,对本市在产的46个基本药物品种进行全品种覆盖抽验和全品种电子监管。

强化了对基本药物使用环节的监管.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学习,贯彻《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指导和规范社区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

(七)人口计生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低生育水平得到稳定

启动了人口计生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全市六个行政区先后被评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市政府和6个行政区政府被省政府评为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盐田区,罗湖区人口计生局获“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罗湖区,宝安区,南山区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区,福田区被中国计划生育协会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县(区)级先进单位.在广东省的年度考核中,我市连续五年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2009年,户籍人口政策生育率达到99.17%,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从2005年的109.11下降为2009年的107.61),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从2005年的118.57下降为2009年的114.80;无政策外多孩出生的街道47个,占街道总数82.46%,无政策外出生的社区378个,占社区总数60.48%。

此外,市卫生和人口计生委成立后,我市对卫生人口计生公共资源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整合资源,融合服务项目,全面提升人口计生综合服务能力的基本思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

“十一五”期间,政府卫生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38%,低于"十五"期间5.44%的比重,未能达到"卫生事业费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地方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的要求。

与国家“人人享有健康保健”规划中卫生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8%的目标距离尚远.此外,深圳人均社区健康服务经费和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均低于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

二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分布及利用不均衡。

我市卫生资源总量仍显不足,每千人口床位数,医生数明显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关外地区明显少于关内。

社康中心人员编制,自有产权用房政策落实以及全科医学队伍的建设尚需时日,制约着社康中心内涵建设和能力提。

三是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能担任区域医疗中心功能的大中型综合医院和高水平的专科医院为数不多,重点专科建设相对滞后,学科体系有待完善,缺乏在全国,全省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四是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2009年,我市医保门急诊就诊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47.1%,医保出院人次占总出院人次的32.1%,显示流动人口医保覆盖率低.医保基金账户累计结余较多,没有充分发挥分担居民疾病经济风险的作用.我市基本医疗保障不同险种之间的衔接机制以及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的结算机制有待完善,单病种定额付费和限额付费的病种覆盖较窄,且病种设置不够科学,影响了控制费用效果.五是保持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艰巨.计生宣传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落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抚养费征收难.流动人口政策外出生现象仍然不容乐观,相关管理系统之间相互不兼容,影响了流动人口计生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

创建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步伐不够快.六是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能力需提升.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部分食品产业水平低下,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薄弱,假冒伪劣食品滋生的市场环境依然存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监管手段不够先进,部分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不清的问题还一定程度上存在。

三、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建设转型,经济模式转轨,发展方式转变,卫生工作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是我市人口规模大,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性强,育龄妇女多,对公共卫生,人口计生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卫生服务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二是中央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用大量的篇幅描绘民生工作蓝图.同时,党和国家赋予深圳担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的新要求,新使命,对我们当好全国卫生人口计生工作"排头兵"提出了新挑战.三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全面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区等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卫生人口计生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统一部署,抓住深圳经济特区的契机,以提高为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水平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改革,通过完善体系架构,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的统筹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服务水平,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实现卫生人口计生事业与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地位相匹配。

发展的主要战略:

(一)统筹发展。

统筹卫生与人口计生资源配置,强化全行业管理,卫生和计生机构的设置与运行,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准入,统一管理。

(二)均衡发展。

针对当前特区关外卫生和计生资源不足,技术不高,能力不大的现状,在新增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逐步实现区域均衡,促进特区

(三)全面发展。

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促进卫生与计生事业共同发展,促进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四)创新发展。

以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服务创新,来突破发展瓶径,破解发展难题,扫除发展障碍,促进卫生和计生事业跨越式发展。

(五)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改革开放成果为全民所共享,在资源配置的导向上,要促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计生服务均等化。

二、规划原则

(一)以人为本,需求导向。

以满足居民健康需求,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满足居民健康服务需求,提高社会满意度,也要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实现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强化政府责任,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投入力度,落实公益性.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参与.明确政府,社会和个人的投入责任,合理分担医疗服务费用,改善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

(三)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卫生工作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预防工作要以健康教育为先行,以预警应急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实现医学模式转变;计生工作要以经常性工作为主,以宣传教育和避孕节育服务为重点,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四)转变模式,一体发展。

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市区机构设置的整合,卫生计生服务的融合和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契合,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效率,实现全市发展一体化和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计生服务均等化。

三、总体目标

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到2015年,建立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人人享有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切实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

四、主要工作目标

(一)人群健康状况良好,主要健康指标国内领先

人群健康状况良好,至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30/10万以下,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5/10万,3.5‰及4.5‰以下,上述主要健康状况指标国内领先。

(二)人口控制良好,适度低生育水平切实稳定

人口控制良好,适度低生育水平继续稳定,到2015年,户籍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6.9‰和16.1‰以下,政策生育率达到95%以上。

(三)卫生资源适度增长,特区关内外发展差距缩小

政府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加大,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至2015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不低于5.5%,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不低于28%,政府卫生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不低于6.5%,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70元(常住人口),人均计生事业经费达到50元;卫生资源增加,每千人口床位数,医生数分别达到3.77张,2.94名,医护比提高到1:

1.3,每万人口拥有救护车数按管理人口计达到0.25辆,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医师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降低到0.2,初见成效。

(四)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基本服务项目实现均等化

至2015年,孕产妇和3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分别达到88%和95%,三年为一周期的妇女病普查率达到50%,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肺结核病患者的系统管理率达到8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有效管理治疗的比例达到8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率达到75%,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形成率分别达到85%和80%,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覆盖率达到100%。

(五)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可及性和公平性显著增强

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健全,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至2015年,全市基层卫生机构诊疗量占全市总诊疗量的比重不低于75%,住院医疗费用相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弹性系数不高于1.0,即住院医疗费用的增幅不高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保持在1分钟之内.

(六)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扩大,率先实现全民医保

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流动人口参保率,至2015年,以常住人口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率先实现全民医保。

(七)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落实,合理用药明显好转本药物制度全面落实,社康中心必须配齐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其它医疗机构要按规定配齐和优先使用基本药物,至2015年,全市基本药物使用(采购)金额占总量的百分比不低于20%。

主要规划指标见附表1《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

一、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一)实施公共卫生机构分类管理,明确服务职能

实施公共卫生机构分类管理,明确不同类公共卫生机构的职能和功能定位.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要逐步剥离非"专病专防"所需的临床业务,政府全额保障其运行经费.其他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要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政府通过"以事定费"的方式保障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明确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督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合理配置公共卫生内设机构,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制度,落实预防保健工作责任制.。

(二)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联动应急处置

推进市区卫生,计生应急资源整合,完善跨部门,跨境卫生应急联防联控机制,健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加快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处置极端自然灾害事件,突发急性传染病,突发中毒事件,突发核与辐射事件的能力。

(三)巩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防控水平

制定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标准,明确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责.推进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检测实验室分级管理,促进公共卫生检测资源共享.指导基层公共卫生机构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市民的疾病谱,逐步增加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慢性病防治网络建设.完善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规范.实施全人群结核病控制策略,加快结核病快速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逐步推进性病和结核分支杆菌实验室监测网络建设.完善"市精神卫生中心-区精防机构-社康中心"三级精神卫生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重性精神疾病综合管理,实现重性精神病人基本服务全覆盖.制定群体危机事件心理干预应急预案,提高处理群体心理危机事件应急能力.推广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模式,推进重点人群心理卫生工作.加强职业病防治监管体系建设,将职业病防治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纳入我市法制建设总体系.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依法落实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制度.总结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经验,全面推行基本职业卫生服务。

(四)以社康中心为平台,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要强化社康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使其成为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平台.指导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与社康中心共同建立社区公共卫生片区责任制,以网格化分片包干的形式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到社康中心,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完善社康中心与社区工作站的沟通协作关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经费投入,至2015年人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达到70元。

(五)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保障妇幼安康

探索建立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生殖健康防治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产科内涵建设,建立2个以上具有高水平抢救能力的危重症孕产妇监护中心和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融合妇幼保健与计生技术服务项目,全面推进妇幼安康工程,提高出生缺陷干预能力.继续开展"降消",生殖道感染规范化防治等项目.将母婴保健工作纳入卫生执法日常监督范围。

(六)强化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增强急救能力

建立健全由急救医疗网络和采供血网络组成的医疗救治体系。

完善由市急救中心和医院院前急救队伍组成的"120"急救指挥网络,推进深莞惠"120"急救体系一体化建设.加强急救医疗网络装备配置,至2015年,每万人口(管理人口)拥有救护车0.25辆.合理布局设置全市捐血点,争取"十二五"期间在宝安,龙岗及坪山,光明新区各新建1-3个固定捐血站.继续抓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提高血液检测水平,深入开展临床合理用血工作。

(七)规范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强化执法效能

整合卫生,人口计生执法力量,发挥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作用,为人口计生执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充分发挥"委局归口联系制度"的优势,制定综合性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标准,推动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用药行为的综合监管;联合开展基本药物制度落实情况监管,联合治理药店非法行医行为.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抓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抓好重点环节,重点品种的食品安全集中整顿.合理划分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分工,逐步推进公立医院统一管理.合理划分市区卫生监督机构职能,推进基层卫生监督执法网格化管理,构建"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层层履责,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监管网络。

(八)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体系建设,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加快推进立法进程,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健康促进条例》.完善健康教育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