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诗句5篇修改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15401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木叶诗句5篇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说木叶诗句5篇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说木叶诗句5篇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说木叶诗句5篇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说木叶诗句5篇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木叶诗句5篇修改版.docx

《说木叶诗句5篇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诗句5篇修改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木叶诗句5篇修改版.docx

说木叶诗句5篇修改版

第一篇:

说木叶诗句

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

“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

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

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丛生:

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

案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桂树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兮枝相"(《楚辞;招隐士》),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5、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陶渊明《拟古》)陶诗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

《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

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6、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

水边平地。

陇首:

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译文:

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

“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

“木叶下”化用了《楚辞?

九歌?

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

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

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7、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落木,就是凋零的树木。

极浦,就是最远的水滨。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文中说,木,屈原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比较: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试分析“高树”与“高木”的不同。

讨论明确:

我们要从这两句诗的诗眼,即“悲”和“扫”来分析。

在“高树多悲风”句中,树有饱满浓密的叶子,风吹动这些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在诗人曹植听来,仿佛人的呜咽,如泣如诉,而这满树涌动的叶子,满海涌动的波涛就像诗人胸中涌动的情感。

如果没有了树叶的涌动,没有了波涛的翻滚,怎能体现诗人满怀的哀伤?

怎能体现这个“悲”字?

“木”,我们知道是落光了叶子的树,光秃秃的树干。

深秋的晚上,清冷的月光仿佛给层岭洒下一层秋霜,瑟瑟的寒风刮过高冈,枯黄的树叶早已被秋风一扫而光,只有那光秃秃的树干还倔强地挺立着。

在深秋时节,目睹如此深秋之景,空旷和凄凉之感油然而生。

所以,此时的树,必须是干枯的没有叶子的树干,不如此不足以体现“扫”字。

正如作者所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

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比“树”显得单纯,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以秋风叶落之景表空旷凄凉之情,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一个艺术特征。

1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

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

微波泛动。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12、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这是交代人物、地点。

人物是一个美丽姑娘,她的容貌艳丽,性格娴静。

地点是"歧路间",即岔路口,她在采桑。

"歧路间"是来往行人较多的地方,这就为下文"行徒"、"休者"的倾倒预作铺垫。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紧接"采桑",写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这里明是写桑树,暗是写美女采桑的优美动作。

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13、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司空曙(约720-790?

),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郡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人。

曾举进士,为剑南节度使幕府,官水部郎中,也是大历十才子一,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长于五律。

(1)卢纶:

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详见卢纶《送李端》的作家小传。

见宿:

一作访宿,即过访并住宿的意思。

(2)旧业:

指家中旧有的产业。

(3)独沉:

孤独沉沦。

(4)愧:

惭愧。

君:

指卢纶。

频:

多次,一次又一次的。

(5)分(fen奋):

指缘分。

(6)霍家亲:

表亲。

西汉霍去病是卫青姐姐的儿子,卫家和霍家是表亲。

霍,一作蔡,则用羊祜为蔡邕外孙的事,也是指表亲,均切合作者和外弟卢纶的关系。

[简要评析]

司空曙的这首诗,通过外弟的探访,抒了自己沉沦不遇和荒居孤寂的情怀。

正因为如此,所见外弟来访而喜,同喜而悲更显得无限凄凉和伤感。

前四句用静夜中的荒村,陋室里地贫士,寒雨中的黄叶。

昏灯下的白发这样一组衰飒的画面构成完整的意境,充满了辛酸和悲哀。

诗的开头,一落笔就写出了自己荒居的寂寞和贫困。

而接着的一联,语意惨恻。

雨中黄叶,即有飘零之感;灯下白头,实含老大之悲。

又有更进一步的,即雨中飘零的黄叶,不正象征着这灯下白头人的孤苦命运么。

该联向称名句,对仗工整,情韵凄切。

诗人把这些并不新奇的普通的词语,经过艺术的锤炼和加工,竟组合成了一幅形象鲜明、色彩强烈的秋夜雨另黄叶图。

第三联的“独沉久”承上联的“雨中”而来;“相见频”应“灯下”而生,把自己苦况和亲属的慰藉连在一起,既感到了人世的一丝温暖,也增加了无限愧感。

末联以亲情友谊作结,极为得体。

这两句是说,朋友之间的聚散离合,自有缘分,何况你我亲戚,能在这荒居共宿夜话,也是极有缘分的了。

全诗语意亲切,而诗意悲怆,写尽了沦落荒居的哀伤。

14、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15、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16、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

“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17、午阴嘉树清圆:

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圆”字绘出绿树葱茏的形象。

本词正是作者在无想山写所闻所见的景物之美。

第二篇: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译文: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

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浪涌起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南朝)谢庄《月赋》

译文: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译文:

枯黄的树叶随着秋风缓缓飘落,微风吹动着江水泛起一波波无尽的涟漪,深秋的圆月照在河边从从的浦草上,些微的云朵停歇在山腰上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北朝)王褒《渡河北》

解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

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战国楚)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后皇:

地和天。

橘徕服兮:

橘啊。

后面三字是语气词。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楚辞﹒招隐士》译文:

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桂树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兮枝相"(《楚辞;招隐士》),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译文: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南朝)萧纲《折杨柳》译文: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一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东晋)陶渊明《拟古•其七》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

华,同花。

一时好,指一时之美好。

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

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

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南朝)柳恽《捣衣诗》译文:

亭皋:

水边平地。

木叶:

树叶。

陇首:

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东。

——(初唐)沈佺期《古意》译文:

时间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风催落树叶的声音。

《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卢家少妇:

南朝乐府民歌《河中之水歌》(一作梁武帝诗):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这里是借用其意,描写一个青春少妇。

诗中“郁金堂”一作“郁金香”。

辽阳,今辽宁省辽阳一带。

白狼河,在今辽宁凌源县境,又称大陵河。

女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苦苦思念的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赏析:

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感怆。

1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译文: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14、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南朝)吴均《答柳恽》赏析:

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

15、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译文: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16、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宋)周邦彦《满庭芳》赏析:

写春光已去,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

午阴嘉树清圆,则化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中‘日午树阴正’句意。

“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

以上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并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极力写景物的美好,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

17、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三国)植《美女篇》译文:

年青的姑娘美艳优雅,在岐路采桑,桑树枝条柔动,落叶轻飘。

18、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注释:

见宿,留下住宿。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19、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南朝)吴均《青溪小姑歌》译文:

太阳落山,微风轻吹,飘落的树叶思念枝头。

第三篇: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译文: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涌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南朝)谢庄《月赋》

译文: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译文:

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北朝)王褒《渡河北》

解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战国楚)屈原《橘颂》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楚辞﹒招隐士》译文:

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

译文: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南朝)萧纲《折杨柳》

译文: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东晋)陶渊明《拟古•其七》解析:

皎皎,光明的样子。

灼灼,花盛的样子。

华,同花。

一时好,一时之美好。

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

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

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南朝)柳恽《捣衣诗》

译文:

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东。

——(初唐)沈佺期《古意》赏析:

时间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风催落叶的声音。

女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苦苦思念的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赏析:

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感怆。

1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译文: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14、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南朝)吴均《答柳恽》

赏析:

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

15、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

译文: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16、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宋)周邦彦《满庭芳》赏析:

写春光已去,雏莺风中长成了,梅子雨中肥大了。

这里化用杜牧“风蒲燕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意。

“午阴嘉树清圆”,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句意,“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

以上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并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极力写景物的美好,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

17、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三国)曹植《美女篇》

译文:

年青的姑娘美艳优雅,在岐路采桑,桑树枝条柔动,落叶轻飘。

18、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注释:

见宿,留下住宿。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19、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南朝)吴均《青溪小姑歌》译文:

太阳落山,微风轻吹,飘落的树叶思念枝头。

第四篇:

说木叶

《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㈠、导入:

各位同学,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复习一个成语叫“一字千金”,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非常熟悉了。

那“一字千金”是从哪个故事来的呢?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

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

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

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

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

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

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

有人立即反对说:

“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

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

“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

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

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

“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

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

一个简单的问题:

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

(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

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

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木:

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

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

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从上面我们可总结出“木”有两个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

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树”与“木”的这种明显的区别呢?

文中是怎么给我们讲述“树”与“木”的区别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分析这篇课文,文中自然会给我们答案。

首先,自己默读课文,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

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

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

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有落叶的景况。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

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

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

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

“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