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最完整.docx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最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最完整.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最完整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诗中的形象,包含人物形象和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
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
”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像对后来咏史诗、咏怀诗、感遇诗发生了深刻影响的,源于屈原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回归自然”,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
唐宋词更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悲剧史,它以悲愁为美,“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隐逸是解脱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
把握这个特点,很多古典诗词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
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
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
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
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方法与技巧固然是破译诗歌鉴赏的利刃,但只有结合实践并熟练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无穷的威力。
只要我们平时广积博览,勤加训练,解读古典诗歌的意象就不是什么十分困难的事情
“燕”的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
“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尽态极妍,形神俱似。
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金陵驿》)。
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
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
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
其《寄夫》诗云:
“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
”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
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
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伤别情怀,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以折柳表惜别、相留之意。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惜别怀远)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怨别之情。
如《送别》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4)、堤柳堆烟:
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2.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李白《菩萨蛮》: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3.南浦——水边送别之地
南浦多见于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的一个专名了。
南朝江淹作《别赋》: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范成大《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
4.酒。
元代杨载说:
“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
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5、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刘长卿《谪仙怨》: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6.月亮的别称:
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1)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对月思人,如谢庄《月赋》:
“隔千里兮共明月。
”张九龄: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3)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希冀和渴盼。
(4)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6.鸿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1)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2)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晏殊《清平乐》:
“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李清照词云: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另一首词云: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7、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
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
《诗•小雅•鸿雁》曰: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
“三更忽轸(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7.莼羹鲈脍——思乡之情
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
“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
8.双鲤、鲤鱼——代指书信
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
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
“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
《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
“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
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
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
“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9、捣衣,行为类意象,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10、船——漂泊、自由
(1)浮萍、飞蓬、孤雁等用以表现漂泊之感,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
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
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意象,“危樯独夜舟”“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写下了《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2)“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韦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1、梧桐——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凄苦愁思。
自然界的梧桐细雨到了诗人笔下就让人感到凄楚悲凉了,家国破亡的伤痛,情人别离的哀愁,思念家乡的凄苦都可以在梧桐细雨中“听”得到。
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帷。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
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
温庭筠《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
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张辑《疏帘淡月•秋思》: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
润逼衣篝,线袅惠炉沉水,悠悠岁月天涯醉。
一分秋,一分憔悴。
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12、芳草——喻离恨
《楚辞•招隐土》: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
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13、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点绛唇》: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4.水
(1)、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在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常以水喻愁,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李煜《浪淘沙》: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宋代欧阳修《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秦观《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秦观《江城子》: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15.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如: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代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赵嘏《忆山阳》:
“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
16、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乡愁乡思
(1)、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