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14096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docx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docx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v摘要和引言…………………………………………………………………………2

第一章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含义…………………………………………………………3

(一)事实真实是新闻的本源…………………………………………………………3

(二)真实性事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4 

(三)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的被报道出来………4

第二章新闻失实现象的原因及危害……………………………………………………5

(一)导致新闻失实现象的原因……………………………………………………5

1.政治原因的影响…………………………………………………………………5

2.经济原因的影响…………………………………………………………………6

3.社会原因的影响…………………………………………………………………7

4.新闻报道者故意原因的影响…………………………………………………7

5.新闻报道者非故意原因的影响………………………………………………8

(二)新闻失实的危害………………………………………………………………8

第三章维护新闻真实,防止新闻失实际……………………………………………9

(一)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9

(二)培养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10

(三)加强受众对媒体以及新闻工作者的监督………………………………………10

(四)加强新闻工作的规章管理制度…………………………………………………10

(五)加强法制教育,尽快出台有关新闻造假的相关法律………………………11

参考文献……………………………………………………………………………12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摘要

当今社会由于一些媒体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虚假新闻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

本文针对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出现的原因及危害进行分析,强调了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同时作为新闻线索提供者、新闻编写者,以及新闻把关人应积极维护新闻写作的真实。

关键词:

新闻真实性新闻失实新闻工作者

 

引言

新闻事业一直以来都有着极强的社会功能,并且影响深远,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指新闻事业对人类、对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即新闻事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

它包括:

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和刊播广告五种功能。

所有从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等“传媒人”都有深切的体会,写作与采访之间的关系非常特殊,就是采访期间掌握的素材和细节越多也越全面,在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

这种情况下,除过筛选那些特别有价值的部分作为新闻稿的主要内容外,还要十分注重素材和细节的“留精去杂、保真抛虚”。

虚,是指所有的不准确的事例、无证据的说法、来之不明的各类信息、道听途说的因果等。

真,则是要选取那些具实的数字、现场的真实状况、采访对象的具体特征、事情的真正来龙去脉等,用于组稿和写稿。

因此,研究新闻写作的真实性,既有一定的针对性,也有实践上的重要理论指导作用和意义。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有从事新闻工作的新闻工作者们都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利益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改变,新闻事业也与其他行业一样,不断蓬勃发展。

但是就在这发展的社会下,纵观国内外传媒,利用虚假新闻制造卖点,新闻严重失实,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威胁。

严重损害了新闻在受众心中的影响力以及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必须及时予以根治。

一、新闻写作真实性的科学含义

新闻写作真实性最简单的定义:

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新闻的生命力。

(一)事实真实是新闻的本源。

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这就表示是先有的事实,后有的新闻。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

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只有事实真实,才有新闻的真实。

我们所报道出的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是对客观所发生事件的写真。

虽然新闻的形式千变万化,但是其对真实性的要求是恒定不变的。

所以说在新闻报道中,真实性密切地将事实与新闻联系在一起,使主观与客观达成统一。

与此同时,新闻的报道应该是多层次的真实,所以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时要对事实进行整体的综合、概括与分析。

使得新闻的现象事实与本质事实、微观事实与宏观事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这样新闻就能更加符合客观事实,最终使得新闻的真实性达到更高的层次。

(二)真实性事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

由于真实性对于新闻存在和发挥影响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它成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工作做中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成为了传媒取信于广大受众的关键。

无论是国内或者国际新闻界都把新闻的真实性挡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

1948年通过的《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

“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准确,不能任意扭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

”全国记协1997年第二次修订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第四条就是“维护新闻真实性”。

由此可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新闻工作者必须通过对事实的报道揭示该事实发展的原因以及本质。

(三)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的被报道出来。

事实就必须要确有其事。

为了维护新闻真实性,不能靠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来进行新闻的报道、写作。

在报道一条新闻前必须先确认新闻来源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要有新闻的基本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结果、原因,即西方新闻学中所强调的五个“W”和一个“H”。

新闻所报道事实的背景,细节,环境,人物语言、动作都必须是真实的。

在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时,也必须都是当事人所述。

在报道的全过程中,都要反映出事实所发生的全貌和真相。

对重要的事实,凡是有需要或者有可能的都要做深度报道,力求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真实。

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出的事实真实可靠,不被广大读者质疑。

二、新闻失实现象的原因及危害

新闻必须是真实的,这是人们公认的原则。

但是在当今社会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假新闻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一)导致新闻失实现象的原因

在新闻实践中,要做到维护新闻真实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同新闻真实相对立的就是新闻失实。

在新闻报道中,报道失实时有发生。

这也一直困扰着中外新闻界。

既然存在,就有其必然的原因:

1、政治原因的影响

新闻传播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其真实性的实现受政治环境影响和制约。

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

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高指标、瞎指挥和共产风,新闻报道上公开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放卫星,钢铁元师升帐,超英赶美等等。

在“左”倾冒进思潮的影响下,当时的新闻界对经济建设的成就报道严重失实。

1966年至1976年10年“文革”期间。

开始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接着大抓走资派。

后来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夺了党的新闻事业领导权,他们便乘机大打出手,颠倒黑白,无中生有,疯狂进行反党反人民活动。

一个时期以来,假话、大话、空话、套话的消息、文章充斥了报纸和广播。

当时,在新闻界流传着一个顺口溜说:

“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

这成为了中国新闻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

不仅在中国的新闻史上有过这样的不光彩的一面,国外也出现过这样的失实报道现象。

1999年至2000年间俄罗斯发生车臣战争。

为了保卫国家与民族的安全,俄罗斯政府出兵打击车臣非法武装分子。

但是西方媒体基于他们的“人权价值观”,在所谓的“人道主义干预”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对车臣事态的发展进行了不少的报道。

在这些报道中西方媒体带有不少明显的政治倾向,导致新闻的失实,有些甚至是假新闻。

2、经济原因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造成一定的影响。

随着我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我国报刊业的活力,但也同时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媒体激烈的市场竞争,给新闻的真实性带来一定的影响。

媒体运行节奏越来越快,受众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闻界面对资源相对短缺、市场化经营带来的种种压力,来不及维护真实性原则,甚至于炮制假新闻,填补版面。

3、社会原因的影响

产生虚假新闻的社会原因主要表现在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

例如,一些领导干部爱听恭维话,

好大喜功。

他们只希望报道自己的成绩、功劳和经验,容不得批评意见。

这就造成了许多新闻媒介常常只报喜不报忧,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的情况,使得群众产生了一种新闻报道不真实、不可信的总体印象。

党风不正造成新闻失实,产生虚假新闻的另一种表现是压制批评。

一些领导干部一听批评便暴跳如雷,对提批评意见的群众和写批评报道的通讯员、记者百般刁难并施以打击和报复。

结果,造成群众不敢说真话,记者难以写真话,报纸无法登真话的不正常情况。

社会上存在的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也有很大影响。

4、新闻报道者故意原因的影响

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明知道报道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具有虚假的成分,但是却出于种种的原因有意而为之,导致新闻报道失实。

当前,随着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媒体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带来商业化倾向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心态的变化,使部分都市类新闻工作者片面追求报道的娱乐性、轰动性、可看性,而不愿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对于新闻事实本身的深入采访、探究与细致观察上,以至于为了一己私利,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编造假新闻。

又为了迎合不正之风,不惜主观片面,牵强附会,大肆渲染,造成新闻严重失实。

5、新闻报道者非故意原因的影响

这类的失实大多是因为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而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导致的新闻失实。

如一些新闻工作者缺乏调查研究的作风。

有的采访时不全面调查、不做充分准备,只听一面辞,不对比、不核实,从而造成失实。

给宣传工作造成了障碍。

又如,对材料缺乏认真核实和斟酌。

轻信或误用间接材料,不深入群众中,不去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

偏听偏信,主观武断。

遇事只问当事人,就事论事,也不向周围有关人员查询核实,使得很多新闻因未能直接进入现场并与采访对象接触而失真。

(二)新闻失实的危害

新闻媒体在受众的眼中是尊重事实、客观公正的社会组织。

新闻报道是为全社会服务的。

新闻媒体在一些事情上虽然没有裁决权,但它可以依据事实仗义执言,揭露事实真相。

所以说新闻的真实性对公众来说很重要。

一旦出现大量的失实报道,使新闻成为了造谣、欺诈,那么媒体的公信力度就将下降。

这样受众对媒体产采取不信任的态度,甚至对一些真实的报道也将信将疑,那么这样的新闻媒体就失去了受众,也失去了其生存的价值。

同时,新闻失实对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危害。

受众接受新闻就是为了满足认知世界和获得知识的欲望,接受新闻是受众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大量的失实报道出现,会造成信息上的误导,可能会引起社会恐慌,造成重大损失。

三、维护新闻真实,防止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想要防止新闻失实,维护新闻真实不仅仅需要改变社会与舆论等客观环,也需要编辑部门各个环节的共同配合努力。

同时,杜绝新闻失实现象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每个新闻工作者和受众所要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就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文化素质,严肃工作作风。

同时,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增强新闻的辨别力。

要在采访的第一阶段即严格把关,洞悉新闻来源的真伪,分辨事件的真相,揭示并深入了解和掌握事件的本质,从而作出报还是不报以及如何报的决断。

因此,对于受众提供的线索,记者必须第一时间亲临现场采访,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获取当事人及利益无关方等多方的证实。

未到现场的报料则不能轻易发稿,更不能滥用题材改写。

只有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能够使新闻事业得到净化,从而使新闻的真实性能够更加真实,从而杜绝虚假新闻的蔓延。

(二)培养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既然肩负着新闻传播的责任,就要做到既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又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

使我们对新闻的发展环境具有更强的责任感,,能够更好的维护新闻事业的发展。

实践反复证明:

靠弄虚作假来扩大宣传效果,其效果适得其反。

要收到真正的宣传效果。

惟一的办法是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坚持真实,坚持真理,才能赢得人心。

因此拥有社会责任感能够使我们直面读者,能够真正客观的表达新闻的真实性。

(三)加强受众对媒体以及新闻工作者的监督

鼓励受众积极举报造假者。

依靠基层受众的及时举报,对蓄意制造假新闻或不实报道的个人,以及发布不实新闻的媒体,视情节轻重予以追究责任,并向群众反馈处理意见,表明与不实报道进行坚决斗争的决心。

(四)加强新闻工作的规章管理制度

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新闻工作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好新闻从业人员,防止虚假新闻。

实践证明:

把思想道德教育、职业培训与新闻战线的整体管理、各新闻单位的内部管理相结合。

加强和完善体制、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部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新闻工作运行机制,是防范虚假新闻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假新闻无见报的可乘之机。

要着力健全制度,强化自律,完善制止虚假新闻的长效机制,从采访、编辑、校对、审读、阅评等各个环节完善新闻制作流程和管理规范,落实防范假新闻的措施。

(五)加强法制教育,尽快出台有关新闻造假的相关法律

加强新闻工作的法制教育能够使新闻的真实性具有一定的法制约束性,加强法制教育能够使新闻工作者在采集新闻和发布新闻使能够更加理性的去判断新闻的价值。

通过法律的认识和学习,提高对自己的职业素养,从而减少虚假新闻的出现。

效仿西方国家,出台完整的新闻法规,,对那些蓄意制造假新闻,进行不实报道的记者进行制裁,。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闻工作者的造假心理。

同时,实行由于不实报道引起的权益纠纷,由作者及编辑承担责任的制度。

这样可以使媒体对报道采取慎重态度,对可能造成的侵权后果予以充分的考虑。

促使记者对采集到的新闻进行认真的印证,更避免了个别人编造虚假新闻,制造卖点的现象能够更好的体现新闻的真实性。

使我们的新闻工作事业能够更加蓬勃发展。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8

[2]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

[3]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3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