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11654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解决问题的教学应尊重知识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它不是脱离生活实际而单独存在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估计方法两方面入手,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1.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学生最容易感知、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

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那么就可以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者实测。

上课伊始,复习厘米和米,用手比画1厘米和1米的长度,让学生在头脑中对1厘米和1米有较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2.加强估计方法的指导。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准确估计长度的基础上。

由于学生只学习了“厘米”和“米”,因此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即“13厘米”不对,那“13米”就是正确答案。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学中重在对学生进行估测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借助参照物、利用生活实物等方法进行判断,避免学生凭空猜测,发展了数学思考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尺子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学生尺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师: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谁能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

1米呢?

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一支铅笔大约有多长?

你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2.导入新课:

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用手比画1米和1厘米的长度,列举身边长度大约是1米及1厘米的物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探究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7页例8。

师:

(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们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学生猜测)

师:

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一个提示: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预设

生1:

(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生2:

(借助参照物判断)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生3:

(利用生活实物判断)一支新铅笔的长度都不止13厘米,旗杆绝对不会这么矮,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师小结:

选择长度单位时,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或借助参照物去判断。

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2.新知反馈。

  师:

(课件出示)小明到百鸟馆参观,看见了一只小鸟,这只小鸟的脚印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思考的方法)

预设

生:

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长度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利用所学新知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8(米)。

黑板长3(米)。

小明身高124(厘米)。

  课桌高70(厘米)。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解决问题的教学应尊重知识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它不是脱离生活实际而单独存在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估计方法两方面入手,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1.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学生最容易感知、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

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那么就可以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者实测。

上课伊始,复习厘米和米,用手比画1厘米和1米的长度,让学生在头脑中对1厘米和1米有较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2.加强估计方法的指导。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准确估计长度的基础上。

由于学生只学习了“厘米”和“米”,因此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即“13厘米”不对,那“13米”就是正确答案。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学中重在对学生进行估测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借助参照物、利用生活实物等方法进行判断,避免学生凭空猜测,发展了数学思考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尺子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学生尺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师: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谁能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

1米呢?

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一支铅笔大约有多长?

你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2.导入新课:

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用手比画1米和1厘米的长度,列举身边长度大约是1米及1厘米的物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探究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7页例8。

师:

(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们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学生猜测)

师:

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一个提示: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预设

生1:

(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生2:

(借助参照物判断)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生3:

(利用生活实物判断)一支新铅笔的长度都不止13厘米,旗杆绝对不会这么矮,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师小结:

选择长度单位时,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或借助参照物去判断。

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2.新知反馈。

  师:

(课件出示)小明到百鸟馆参观,看见了一只小鸟,这只小鸟的脚印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思考的方法)

预设

生:

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长度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利用所学新知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8(米)。

黑板长3(米)。

小明身高124(厘米)。

  课桌高70(厘米)。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解决问题的教学应尊重知识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它不是脱离生活实际而单独存在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估计方法两方面入手,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1.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学生最容易感知、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

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那么就可以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者实测。

上课伊始,复习厘米和米,用手比画1厘米和1米的长度,让学生在头脑中对1厘米和1米有较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2.加强估计方法的指导。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准确估计长度的基础上。

由于学生只学习了“厘米”和“米”,因此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即“13厘米”不对,那“13米”就是正确答案。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学中重在对学生进行估测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借助参照物、利用生活实物等方法进行判断,避免学生凭空猜测,发展了数学思考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尺子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学生尺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师: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谁能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

1米呢?

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一支铅笔大约有多长?

你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2.导入新课:

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用手比画1米和1厘米的长度,列举身边长度大约是1米及1厘米的物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探究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7页例8。

师:

(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们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学生猜测)

师:

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一个提示: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预设

生1:

(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生2:

(借助参照物判断)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生3:

(利用生活实物判断)一支新铅笔的长度都不止13厘米,旗杆绝对不会这么矮,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师小结:

选择长度单位时,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或借助参照物去判断。

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2.新知反馈。

  师:

(课件出示)小明到百鸟馆参观,看见了一只小鸟,这只小鸟的脚印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思考的方法)

预设

生:

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长度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利用所学新知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8(米)。

黑板长3(米)。

小明身高124(厘米)。

  课桌高70(厘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