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1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6860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12.docx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1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12.docx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12

机密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

(征求意见稿)

二00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导言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精神,遵循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上海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一、二十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依托深水港和空港,依托浦东铁路与内河航运中转港,与海港新城相呼应,规划建设一个面积100-120平方公里左右,以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集制造研发、现代物流、出口加工、自由贸易、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

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将作为一个实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亚太国际航空枢纽港与制造业强国等多项国家战略叠加效应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充分发挥浦东开发的放大效应,为海港新城提供产业支撑,成为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区,成为国家级现代装备业的发展基地,争取建立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区。

为了贯彻落实9月21日陈良宇市长在市府专题会议上的工作部署和市政府第四季度的工作要求,我委会同市经委、市建委、市农委、市外资委、市规划局、市房地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南汇区政府等有关单位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委托科尔尼、野村、麦肯锡等三家国际著名咨询公司进行战略咨询,委托国家计委组织开展在上海创建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研究,会同本市有关委办局及研究机构就必要性与可行性、国际产业转移、规划选址与布局、产业定位、环境评估报告、市政配套等专题进行研究。

在上述三个层面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本方案。

一、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有利于抢抓国际产业转移战略机遇、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国际产业呈现向亚洲尤其是中国加速转移的趋势。

美国商会调查表明,87%的美国企业欲扩大在华投资;科尔尼公司最近在对1000家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调查后称,33%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下一个投资目标;在日本东京交易所上市的1143家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表示将在3年内把生产基地外迁,其中70%把中国作为主要目的地。

中国正成为对全球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来自日、韩、欧、美制造业的转移浪潮极有可能使中国成为新的全球制造基地。

中国必须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的滞后已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的瓶颈。

《中国装备制造业“十五”发展规划》提出,把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为我国工业化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手段,作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的核心领域。

上海必须构建一个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实施国家战略、吸引国内外装备制造业集聚的全新平台。

这是为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提供发展新空间的需要,是为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探索发展新思路的需要。

2、有利于实现多项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促进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与深水港和空港的良性互动。

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临港开发区)毗邻两港、靠近海港新城的独特区位优势,便于高新技术产品与装备产品的加工出口,便于享受各种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有利于形成产业与人才的集聚,从而加速区内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临港开发区作为产业集聚地与产品出口基地,为两港发展与海港新城的建设提供了服务对象和产业支撑,使两港在港口竞争与航运中心竞争中抢占主动权,带动海港新城人口的集聚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形成临港开发区与两港互为依托、互相支撑的双向推进格局。

总的来说,建设临港开发区,形成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与亚太航空枢纽港等国家战略的良性互动,必将扩大单个国家战略的意义,实现优惠政策聚焦、服务能级提升、地区功能配套、投资吸引力增强等叠加效应,加速多项国家战略的成功实施和整体推进。

2、有利于实现多项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促进临港开发区与深水港和空港的良性互动

建设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临港开发区必将与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与亚太航空枢纽港等国家战略形成政策效应的叠加、集聚效应的叠加和辐射效应的叠加,实现该区域服务能级快速提升、功能配套加速完善、投资吸引力倍速增强,从而使该地区产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整体推进、超常规发展。

临港开发区毗邻两港、靠近海港新城的独特区位优势,便于高新技术产品与装备产品的加工出口,便于享受各种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有利于形成产业与人才的集聚,从而加速区内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临港开发区作为产业集聚地与产品出口基地,为两港发展与海港新城提供了服务对象和产业支撑,使两港在港口竞争与航运中心竞争中抢占主动权,带动海港新城人口的集聚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形成临港开发区与两港互为依托、互相支撑的双向推进格局。

2、有利于构筑“大浦东”全面开发开放新格局,进一步发挥上海的综合优势

浦东新区经过十几年的基础性和功能性开发,总投资累计3000亿,基础设施投资累计1000亿,对上海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与示范作用。

党的十六大指出,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

目前,深水港开发已经启动,空港建设进入第二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和越江工程等现代城市基础设施都在全面推进中,为大浦东开发格局奠定了基础。

建设临港开发区,是推进“大浦东”全面开发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对浦东的带动与示范作用具有放大效应的有利抓手,将进一步增强上海的集聚辐射效应。

浦东开发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知名度,继续高举浦东开放开发的大旗,把已有的优势放到更大的空间范围,实现浦东开发开放的放大效应。

4、有利于提升上海产业能级,加快推进新型产业体系的建设

上海传统制造业的优势正在不断削弱,并呈现向周边加速转移的趋势。

长三角其他地区作为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的重要节点,已与上海形成水平分工的格局,这既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又真实的反映了上海建立新型产业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只有在与周边城市和地区产业竞争和分工中形成技术落差与能级位差,力求“领先一步,脱开一步”,积极进行创新,才能使上海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产业间建立新的互动与共赢的格局,才能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因此,上海必须在独占性的领域,在动态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建立新型产业体系,加速自身的产业升级与跨越式发展。

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提供生产机器的支持性产业,位于制造业链条的上游,是高新技术的载体,是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手段。

建设以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临港开发区,将有助于实现上海产业发展新突破,提高上海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推进上海新型产业体系的建立。

(二)紧迫性

1、国际产业转移的高潮时间有限

1992年以后,国际产业转移的高潮大约持续了四年,1996年以来步入相对平稳期。

种种迹象表明,全球步入新一轮产业转移高潮。

据权威经济专家称,新一轮转移呈现目的地多元化的特征,而且高潮时间不会超过3-5年。

如果不能抓住这段机遇期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取得实质性突破,那么在外资的强大竞争压力下,国内市场将面临被外资蚕食,国外市场将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制造业强国目标也将无法实现。

历史机遇难得,稍纵即逝。

2、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地区竞争激烈

上海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际上面临着新加坡、香港、台湾、吉隆坡、汉城、曼谷等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国内有5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2个保税区、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工业开发区、15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的竞争;长三角周边地区作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上海形成水平分工,例如,昆山准备紧贴上海嘉定区建立一个占地180平方公里的吴凇江开发区,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入驻;珠三角,如东莞,通过大量接纳台湾、香港等地的产业转移,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迅速崛起;沈阳、德阳等地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试点城市”,广东省已把通过建设南沙开发区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作为一项大事来抓。

地区竞争激烈,速度制胜。

3、已有相当数量的国际产业转移项目准备落户上海

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国家计委正在酝酿建立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利用我国燃汽轮机、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和巨大市场需求,扩大吸引外资、加大引进技术与对外开放力度。

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瑞典、瑞士等国家的相当一部分外商不少装备企业的总部,都希望入驻上海,一些已在上海投资的跨国公司也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现有国家级开发区为新一轮发展,正在寻找“飞地”,随着市区“退二进三”进程的加快,市级工业为产业升级也将落实转移基地。

商机已经来临,时不我待。

(三)可行性

1、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为上海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有利的资金、技术与项目来源

本次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加速升级与联动态势。

转移的不仅仅是传统制造业,还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制造环节的转移,带动研发、服务等环节的联动转移。

如微电子、技术装备型产业的转移,信息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整。

与产业转移相应的是巨额国际资本的流动。

据估计2005年全球金融资产的总量近1000万亿美元,与产业投资有关、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多达5000亿美元。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海发展装备制造业所需的项目、资金与技术来源。

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国际竞争格局,让跨国公司把高端技术逐步释放出来,加强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在上海建设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2、上海的综合优势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人才、技术、市场支持

上海人才荟萃,科教密集,基础雄厚,这些综合优势使上海成为国际资本和国内外人才进入中国的首选地;作为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先锋与全国最大的现代装备业基础最好的工业技术中心之一,上海基本构成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框架,拥有品牌、技术、管理、人才和综合配套能力,为临港开发区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中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推进,特别是上海以“三港两网”为骨架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为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外与国内市场空间。

3、独特的区位优势为临港开发区的成功建设提供了基本条件

规划建设中的临港开发区北有设施一流的浦东国际机场,南依东方第一大港——洋山国际枢纽港,东临滨海旅游度假区,西有科教园区和国际医学园区。

交通条件便利,海运、空运、铁路、公路、内河、航运以及磁悬浮在此交汇,有利于降低产业的物流成本;配套服务齐全,海港新城的海关、商检、检疫、政务、港务、商住、人才等能为开发区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有利于形成产业与人才的集聚;滩涂资源丰富,有利于开发区空间的拓展和可持续发展。

4、较低的开发成本增强了临港开发区的投资吸引力。

该区域实际面积为85.1平方公里,涉及8个镇行政区域,含59个行政村。

该地区劳均占地2.4亩,耕地占区域面积的比重为58.4%,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19.1个百分点。

所选区域的产业以农业为主,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

41:

36,是上海各区中毛地开发成本较低的地区之一。

在这个地区建设临港开发区,既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高起点地设计生态型总体规划,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又能较好地控制初始开发成本。

英国“硅池”、马来西亚多媒体超级走廊、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菲律宾苏比克湾经济特区、马奎拉多拉出口加工区都都毗临空港或海港,并且也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发建设的,对临港综合开发区有极强的借鉴意义;90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新一轮资本、产业转移的开始,越南、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又掀起了开发区建设热潮,为临港开发区提供了经验和有益的借鉴。

临港开发区完全可以利用国内外已有开发区的先进开发理念和建设经验,与自身的基础和优势相结合,构筑政策优势与综合环境优势,充分发挥后发效应,积极创新,争创世界一流的国家级综合开发区。

(四)风险分析

1、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

国际经济与政治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内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类开发区竞相推出新的举措,这使得上海临港开发区在吸引领先的国际企业投资方面将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大招商引资的难度。

临港开发区要在硬件设施、优惠条件(包括法律制度的健全与有力执行、国民待遇的保障、财务优惠政策以及其连贯透明性)、人才供给(包括语言技能、管理能力、技术熟练程度、劳动力成本)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把外部环境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2、产业的波动性风险

产业波动性风险主要包括资源风险和稳定性风险。

资源风险是指高资金密度的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商业风险、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将很快转移到低工资国家和地区、原材料对进口的高度依赖将导致对价值链缺乏控制;稳定性风险包括产业本身的周期性波动将随机影响发展前景、外部市场的波动影响出口导向性的产业的发展、外部确定的行业标准对中国某些行业的影响。

临港开发区要通过产业集聚,形成稳定的产业链,积极建立行业间的协同效应,控制产业的波动性,从而将产业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

二、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定位

(一)指导思想

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与上海建设世界级城市、推进“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制化”进程相一致,借鉴国际国内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上海的综合优势,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互动、人才吸引与人才培育的互补、吸引外资与改造改制的联动,体制创新与模式借鉴的结合,作为新世纪推动大浦东开发的新举措,开拓上海新型产业体系建设的新局面,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错位互动、集约发展的新突破,为中国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开拓发展新空间。

(二)总体定位

以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依托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的支持性产业,引入盈利能力强、知名度高的关键控制点企业,集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研发服务、教育培训、出口加工、自由贸易于一体,形成若干具有协同效应、内生拓展的产业生态系统,发挥进口替代、出口加工、产业创新和集聚辐射等基本功能,使开发区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国家级基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基地、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的供应基地和我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先行试验基地。

构建“规划起点高、开发模式优、配套条件好、发展环境佳、商务成本低”的竞争优势,成为世界开发区中最有吸引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开发区,成为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平台,成为上海经济持续发展的增长引擎。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高新技术的载体,财政收入的大户,产业升级的手段,实现就业的市场,外贸出口的主力。

以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临港开发区,将向周边与产业基地提供需求巨大的现代装备,改变长三角制造业企业大量进口现代装备的现状,使上海与周边地区形成垂直分工与优势互补,大大降低周边地区的制造业成本,提升整个长江三角洲的产业竞争力。

从局部看,临港开发区与浦东部分开发区形成一定的竞争,但从整体上讲,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临港开发区,不仅为浦东已进入成熟期的开发区开辟新的空间,而且拓展了浦东的产业功能,加快推进“大浦东”全面开发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以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走产业集群道路的临港开发区,将对上海其他开发区的制度创新、能级提升与模式转变提供样板与示范,为上海下一轮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与生产力要素的整合开创新途径,使上海新型产业体系的建设获得跨越式发展。

三、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选择

基于临港开发区的指导思想与总体定位,临港开发区应抢抓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依托临港区位竞争优势,努力建设成为一个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集先进制造、研发教育、自由贸易、现代物流为一体的综合经济开发区。

(一)产业选择原则

1、符合国家战略要求。

使开发区的定位、目标成为国家战略的体现,成为我国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产业技术高地,缓解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服务瓶颈制约。

2、符合产业演进规律。

产业的选择要从动态的角度、长远的角度出发,选择具有未来竞争力的一部分产业,构建开发区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持续增长的产业演变格局。

3、符合生态保护标准。

选择引进与上海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国际产业资本,有利于上海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国际咨询公司的建议

麦肯锡、科尔尼、野村三家咨询公司对临港开发区的产业选择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临港开发区应着重发展以下几类产业:

装备制造业。

三家公司均指出临港开发区应发展装备制造业,其中主要包括IT设备制造、医药生产设备制造、环抱设备与装置制造、工厂自动化设备制造、化学流水线生产等生产支持性产业。

加工制造业。

国外咨询报告表明临港开发区应发展加工制造业,包括电子元器件、汽车零部件、电子零件制造以及相关产业所需的原材料的制造生产,同时麦肯锡公司还将飞机与航天制造业选择为临港开发区的潜在发展行业。

配套服务业。

麦肯锡与科尔尼公司同时指出临港开发区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其中麦肯锡还认为远程服务外包业也可作为将来的发展方向。

三家咨询公司中期报告中提出的产业选择方案列表如下:

麦肯锡

科尔尼

野村

产业选择方案

1.物流与运输和汽车零部件出口;

2.电子元件制造、高端电脑硬件组装及其设备制造业;

3.医疗器械与设备和远程业务外包服务;

4.航天与飞机制造业中的短程喷气飞机制造及零部件出口。

1.医药生产设备制造业;

2.化学流水线生产控制工程公司;

3.工业气体供应商;

4.环保服务与设备制造业;

5.物流服务业

6.IT元器件(如芯片)生产设备制造业;

7.环保服务与设备制造业

8.物流服务业

1.零件产业

2.原材料产业

3.生产支持性的产业

4.环境装置产业

(三)产业定位

按照上述产业选择原则,根据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结合国家和上海今后重点支持发展的装备类产业,在吸收三家咨询公司分析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按照“一个核心、两大板块、一个基础”的产业构建思路,选择了如下图所示的产业体系:

高新技术核心层

类装备制造业

现代装备制造业主体与

与高新技术产业中坚层

配套与高附加价值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基础层

国家计委的研究报告同样提出了在临港地区创建国家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开发区的建议,报告将装备制造业及由装备制造业延伸而形成的新型服务业作为临港开发区的产业定位。

结合上述研究成果,临港开发区应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两大产业板块以及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为基础的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

(四)重点产业

从对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需要出发,结合上海的基础和优势及园区的总体定位,提出重点建设以下10大类产业:

1、以微电子制造设备为重点的电子专用设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专用设备,包括6″~12″硅材料制备设备,实用线宽0.5~0.13μm前工序设备,集成电路后封装设备;整机装联设备,包括全自动贴片机、高精度大尺寸全自动印刷机、全智能视觉检查测试设备;彩色TFT-LCD生产设备;集成电路与新型元器件测量仪器。

2、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制造业

重点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包括嵌入式中央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信息安全和IC卡芯片、移动通信芯片组、微机电系统和生物芯片;液晶显示器(TFT-LCD)、等离子显示器(PDP)、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ELD)等新型显示器。

3、通信和网络产品制造业

重点发展数字电视系统与产品;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光通信系统、IP交换系统、宽带接入设备;中低端服务器、高性能安全服务器、高性能路由器、高性能交换机、嵌入式计算机。

4、应用类数字化产品制造业

重点发展数字化汽车产品;数字化交通产品;数字化物流设备;数字化医疗设备;数字化金融设备;数字化监测及控制设备;电力电子设备

5、数字化、智能化测量与自动控制设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分散型控制系统(DCS)、程序控制系统(PLC)、以PC为基础的开放式控制系统、具有现场总线功能的控制系统、智能变送器及其传感器;在线分析仪器;电子和通信测量仪器;精密、大型、智能化分析仪器和电子光学等科学测试仪器;汽车测试仪器及装置。

6、精密加工设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冲压成套设备和冲压生产线、数控板料加工成套设备和板料加工生产线、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精密加工及精密加工设备和生产线;加工中心、多轴联动NC机床、数控大型磨床;激光加工及其它特种加工和表面处理设备。

7、新型环保设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燃煤电厂及钢厂等烟气除尘和脱硫成套设备、生活垃圾焚烧及资源化利用成套设备、污泥脱水设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成套设备、隔声屏障和噪声治理设备、在线环境检测仪器。

8、新材料装备制造业及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业及纳米材料、功能材料、新型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如强韧陶瓷材料及制品产业)。

9、现代物流业

在构筑9大重点产业的同时,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应考虑1-2个潜在行业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依托上海的科技资源与竞争优势培育飞机制造业与航空航天业、远程服务业作为潜在的发展领域。

9、现代物流业

重点发展充分利用临港开发区独特区位优势的现代物流业,利用深水港与空港构筑集陆海空为一体的多式联运体系,为区内企业提供现代化的仓储配送、信息服务、流通再加工、增值再包装等第三方物流服务,发展和培育现代物流服务提供商。

10、综合服务业

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延伸而形成的新型服务业,积极建设一批现代装备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积极发展工程公司和系统集成公司,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交钥匙工程”;适应信息发展的要求,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与管理中心;建立完善的能快速反应的维修服务网络;导入和培育现代制造业文化;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产业,为临港开发区提供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

在构筑10大重点产业的同时,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应考虑1-2个潜在行业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依托上海的科技资源与竞争优势培育飞机制造业与航空航天业、远程服务业作为潜在的发展领域。

四、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选址方案

在对临海临港地区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A、B、C三个选址方案。

其中A方案选址位于浦东国际机场以南,北至大治河,西起远东大道,往东至东海海滩,区域面积60平方公里;B方案选址东起人民塘(随塘河),西至远东大道,北至大治河,南与海港新城相连,区域面积80平方公里;C方案选址位于海港新城以西,横跨奉贤区、芦潮港农场,区域面积70平方公里。

在对以上三个选址方案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和对优劣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两个优化方案。

(一)方案基本情况

方案一:

东起人民塘(随塘河),西至远东大道,北至大治河,南与海港新城相连,区域面积80平方公里。

方案二:

东起人民塘(随塘河),西至远东大道,北至大治河,南与海港新城相连,位于海港新城以西,横跨奉贤区、芦潮港农场,区域面积120平方公里。

(二)方案比选

在对两个选址方案优劣势比照的基础上,选取用地情况(权重为2.5)、交通区位(权重为2.0)、开发成本(权重为1.5)、地区联动(权重为1.5)、发展依托(权重为1.5)、生态环境(权重为1.0)等六项关键要素作为三个选址比选区的量化比较条件,每项要素条件又分2-3个子项,合计分为15个子项。

按照加权指数的测算方法,得出两个方案的加权指数分别为,综合市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方案一为合适的选址方案。

(三)方案一选址的概况和综合优势

上海临港开发区选址区域位于南汇东南部,东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