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2691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docx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docx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

李安方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中国处理对外经贸关系,引领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基本指导思想。

在中国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历史新阶段之后,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传统开放战略和开放模式进行反思,破解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难题,并通过对开放战略和开放体制的优化和调整,探索新的开放目标和开放理念,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努力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以实现国内外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新开放观 中国改革

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及其对中国开放战略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现实,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战略理念。

这一科学发展理念是在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四分之一世纪之后,国家经济实力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而采取的一种积极战略转型。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中国处理对外经贸关系,引领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客观、全面地分析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和变化态势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升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水平,进而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开放的本质是为了本国的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是为了满足本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开放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也要在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中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在外资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一些外资企业也严重地侵犯着中国的人权,某些外资企业工人劳动条件十分低劣,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只顾引资成绩,而对劳动者的权益不予关心。

一些外国投资者把生产工艺落后,严重影响环境的投资项目搬到中国,对当地的生态造成极大的危害。

所有这些都是传统开放战略忽视以人为本理念造成的恶果,只有以人为本在开放战略中占据主导地位,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才能真正落实。

当前中国的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在以制造业为主的部分领域,对外开放采取涸泽而渔的手段,目前的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是一种不全面的、不协调的、不可持续的开放战略,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中国的对外开放由东部沿海逐步向全国开放,由制造业为主向全面的多领域开放,同时实现各领域开放进程的协调,由资源型开放向内生性开放,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战略,在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开放战略的持续提升。

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开放的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不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发展问题,而是一个与全球经济发展大环境密切相关的全球性问题。

开放的中国需要世界,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也需要中国。

中国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表现为“利用全球化”和“依靠国内条件”这两个支持中国发展的战略基点。

“利用全球化”体现了中国发展战略的时代特征和发展的道路创新。

中国未来的发展要把全球市场机遇和要素供给作为发展的基本条件,要让全球化为中国的发展服务。

“依靠国内条件”体现了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自主性和可控性。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具有许多独特的比较优势。

中国拥有13亿人口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超过11万亿元,具有潜力巨大的市场消费能力。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总量超过7亿,平均工资成本仅为发达国家的1/30至1/40,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的产业制造能力综合投资环境与高速增长的经济规模,无不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经济的巨大优势。

依靠国内这些优势和条件是中国发展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看,“利用和依靠”战略是在依靠基础上的利用,依靠主导下的利用。

依靠国内条件意味着中国在政治上不屈从于外来压力,在经济上不盲目地被全球化潮流卷着走,意味着发展的基点在于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把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建筑在外部条件的基础之上。

“利用”就是接受现有国际体制与机制,“依靠”则是为未来在这一体制中发挥作用准备条件,驾驭和超越这一体制。

“利用和依靠”是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具体要求和体现,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主要方向。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既是指导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进一步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理论依据,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中国传统开放战略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目前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但是,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相当突出的问题。

特别是在步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之后,中国传统的开放模式和开放政策开始呈现出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

1.激励型外资政策激化国内发展模式的矛盾

通过优惠政策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执行的基本外资政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采取的激励型外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外国资本的流入,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也极大地刺激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和国际合作的积极性,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但是,长期的激励型外资政策也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给予外商投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在一定程度造成内外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抑制了本国企业的投资热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其次,在传统的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各级政府纷纷将引资规模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绩指标,在对外资政策优惠方面相互攀比,一再超出国家政策规定的界限,从整体上损害了国家利益。

第三,在外资激励政策掩盖下,中国利用外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在错误政绩观的指导下,不顾本地资源、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盲目引进外资,把外国淘汰的、污染环境的工厂搬到国内来生产,致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第四,在传统的引资战略下,地方政府关注的重心在于引资规模和外资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而漠视对外资企业中本国工人权益的保护,三资企业的劳工权益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中国引资战略的牺牲品。

2.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引发频繁的国际经济摩擦

与优惠型外资政策相联系的是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迅速崛起为世人瞩目的国际贸易大国。

但是,由于长期维持粗放式的外贸增长方式,中国对外贸易的数额虽然巨大,但贸易对国民财富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

首先,从贸易结构上来看,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虽然大幅增长,但贸易结构和创利能力不尽合理。

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加工贸易。

根据国际经验,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链非常短,国民从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利益非常有限。

其次,在近年来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的比例仅为27.9%,而这些所谓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大部分都是由三资企业完成的,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和技术,大部分利润都由外商赚去了。

第三,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是以“出口创汇”为基本指导原则的。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为了鼓励出口,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优惠政策,使得中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GDP增长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长,并长期维持出口大于进口的“顺差”状态。

但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中国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增长方式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

第四,大规模的商品出口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不利于中国外贸的长期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出口商品大多为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

由于劳动力价格便宜,中国的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一味压低价格,造成中国出口产品长期处于增量不增价的局面。

同时,中国商品大量充斥国际市场,也容易造成倾销的感觉,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争端。

3.低价值链增值模式危及中国的资源、能源安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一枝独秀,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国家。

应该说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自身努力的结果,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客观事实。

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虽然巨大,而且增长迅速,但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比较低,中国制造业在很大程度还仅仅是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生产制造产品的“生产车间”,“中国制造”由于缺乏独立的品牌和核心技术,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

其次,中国制造业得以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廉价劳动力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形成的国际比较优势,在国际上迅速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低成本造成中制造业的国际低价格,致使中国从制造业发展中的获益非常有限。

第三,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对中国的能源、资源安全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不少中国制造业为了满足国际市场需要,不惜资源、环境代价,努力为别国提供高能耗产品。

有关专家认为,按照当前的国际市场发展趋势,高耗能产品还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从国家经济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等角度看,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发展高耗能产业无异于“饮鸩止渴”,将会给国家资源、环境带来压力,也会对地方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4.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增大国家宏观经济运行风险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提速,必然会进一步密切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可以说,对外依存度的上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成就的体现。

但是,如果对外依存度过高,并无法对外部依存因素进行自主控制,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变动将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从这个意义上讲,过高的对外依存度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从目前中国的对外开放实践来看,对外依存度的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过渡依赖外资,并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国家经济安全。

近年来,大量外资进入对中国的产业安全、技术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些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本,通过企业横向并购、品牌控制等方式迅速扩大规模和实力,已经在我国的一些产业逐渐显现垄断态势。

从技术层面看,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牢牢地掌握产业技术的控制权,并通过专利战略、技术标准战略,阻止中国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进展。

其次,近年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据统计,2003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60%,2004年中国外贸进出品大幅度增加,外贸依存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虽然国际经验表明,外贸依存度的升高并不必然会对一国经济造成风险。

但是,由于中国商品出口的结构比较单一,一些产品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一旦国际市场出现动荡,中国的出口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三,中国在重要资源和能源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容易引发能源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

中国的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中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仅有21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40多种大宗矿产中,全部处于紧缺状态。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粗放型增长导致对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偏高,中国对能源和重要资源进口的依赖程度日趋严重。

如何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地降低中国战略资源和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是中国需要关注的重要战略课题之一。

5.庞大的外汇储备成为中国处理国际金融事务的一道难题

外汇储备是衡量一国对外经济成就的指标之一,也一国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有力武器。

在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增多的外汇储备曾经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对外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仅为1.67亿美元,到2004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猛增至6099亿美元,25年间增长了3600倍,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也已经超过1/3。

日益庞大的外汇储备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推进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和处理国际金融事务的一道难题。

首先,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已经远远超出了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所需要的规模,并有可能损害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

理论上,外汇储备的主要功能在于保证国际支付和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专家估计,中国为了支持外贸进口、支付外债以及维护宏观金融稳定,所需要的外汇储备规模大约为1500亿美元左右,而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额已远远高于理论上的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水平。

庞大的外汇储备不仅意味着外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且也不利于本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因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实际上意味着一国物质资源的净输出,如果长时期处于这种状况,将会损害该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

其次,不断增大的外汇储备也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目前中国实行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并强制性要求进出口企业结售汇。

中央银行为了对冲不断增多的外汇储备,就要不断地投放本国货币。

外汇储备的增加容易造成本国货币供应量过大,进而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影响本国的宏观经济稳定。

第三,庞大的外汇储备也增加了中国政府的持有成本。

据估计,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中有大约80%是美元资产,其中仅持有的美国国债就高达1750亿美元。

在目前美元不断贬值的大趋势下,如何管理这笔巨大的外汇财富,成为中国货币当局面临的一项新挑战。

第四,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也引发了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

汇率是一国处理对外经济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决定一国货币汇率水平具有多种因素,但庞大的外汇储备是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重新估价的重要理由之一。

由于中国拥有的庞大外汇储备,造成国际投机者对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巨大预期,给中国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

6.“引进来”与“走出去”不协调,制约着中国国家利益实现

“引进来”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

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通过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本国经济发展的飞跃。

但是,与“引进来”的所取得的成就相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则相对缓慢。

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度中国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9亿美元,累计投资总额为334亿美元,分别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0.45%和0.48%。

在全球化经济中,一国实行对外开放,既要求本国向外国开放自己的市场,同时也本国企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也就是要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平衡发展,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完全的开放,都无法长期维持。

中国“引进来”与“走出去”不相协调,表示着中国在对外开放中的本国经济利益的丧失。

因为虽然引进外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外国资本也要从东道国赚取利润,外资利润的汇出表示东道国国民创造财富的部分流失。

相反,对外投资则能够实现本国资本的国外增值,进而增加了本国的国民收益。

中国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发展的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企业还远远没有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并从经济全球化获得较大的利益。

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需要从单纯重视GDP,转向更加重视GNP,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寻求“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协调发展,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培育中国式跨国公司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以寻求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实现。

三、树立新开放观,实现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根本性转变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伟大实践。

在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之后,中国需要根据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用科学发展观破解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积极主动地进行对外开放战略调整。

1.突破传统开放理论和既定开放模式的认识,实现中国对外开放动力机制从特殊制度型向规范制度型的提升和转变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起步的,并随着中国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进而不断的调整。

最初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设计是为了克服一时难以打破的制度约束,打破集权式和行政式的管理体制,开放的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经济发展的资源短缺和根深蒂固的观念约束,开放模式是采取以经济特区为先导,特殊优惠政策为主要特征的开放道路探索。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目前中国国内的经济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因而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和开放模式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对外开放的动力机制需要从特殊型优惠政策向规范的制度保障进行转变,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和开放理念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实现根本性转变。

对外开放模式的创新必然成为中国全面开放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主题。

2.正确处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依靠国内条件的关系,努力实现国际、国内协调发展

中国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提高。

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国际资源和条件的利用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按照传统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进行发展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在新的条件下,如何在尽可能少的与国际社会争夺资金和资源的情况下,实现中国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也就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25年来的对外开放强调的就是对外部资源的利用,新的开放战略要更加强调依靠国内条件支撑本国发展。

中国依靠国内条件进行发展并表示对传统开放战略的后退,“依靠国内条件”体现了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自主性和可控性,是中国对外开放战备的一种进步和提高,本质是强调中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统筹国际、国内各种资源和条件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理论意义上的开放。

3.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中国制造的国际分工地位提升和转变

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大主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充分利用好外国直接投资,引进国内发展缺乏的资金、资源、先进技术、智力与管理经验,仍然是中国对外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

下一阶段,中国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利用外资战略,努力实现利用外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具体来说,一是改变传统的激励政策作为主要引资手段的做法,转而依靠提升体制环境和投资服务作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政策工具。

二是要严格根据中国政府制定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规定,引导国际资本投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产业等重点行业。

第三,鼓励跨国公司来华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和培训中心,推动外商投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四,鼓励外资企业与中资企业加强合作和技术联系,特别是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向本地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帮助中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第五,积极引导外商参与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西部大开发,利用外资推进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和中西东部经济协调发展。

4.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实现中国对外贸易指导政策由出口创汇向出口创利转变

长期以来,中国的外贸出口主要采用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凭借低廉的商品价格创造出调整的外贸增长。

在新的全面开放条件下,中国外贸首先要摒弃那种不惜代价地追求扩大出口的传统战略。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尽快实现中国外贸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同时修正或取消不合时宜的出口鼓励政策,从出口创汇型的指导政策向出口创利型和维护公平贸易环境型外贸指导政策转变。

其次,中国要加速由低效、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向高效高附加值的出口战略转变,特别是防止本国企业为了争夺国际市场,恶性价格竞争。

第三,中国要积极探索并尽快建立绿色贸易制度,在实施外贸出口战略转变中要尽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出口结构,减少污染性产品生产出口,促进经济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要改变传统的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在重视外贸出口增长的同时,适应扩大中国的进口规模。

特别是在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非常庞大的情况下,适当地扩大进口不仅能够缓解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也能提升本国国民的福利,并有利于中国外贸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5.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营造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的新格局

迄今为止,中国的对外开放基本上是单向的,强调引进外资,强调出口,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比较有限。

中共十六大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一些企业已经成功实施了一些国际化战略,但总体上还没有形成气候。

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还面临较多的困难,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具有了走出去的意识,但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的战略优势,技术、市场、人才、制度等各方面还构成企业真正进入全球化经营状态的障碍。

中国的全面开放和全球化竞争需要拥有自己的跨国公司,需要本国企业具有全球化的经营战略和全球化发展的战略观。

近年来,中国已经有一些企业成功地迈出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

TCL于2003年底通过并购的方式成功收购汤姆逊的彩电业务,2004年4月再次成功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

2004年12月8日,中国联想集团斥资12.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IBM个人电脑业务,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PC供应商。

此外,海尔、华为、春兰等一些大型企业或采取绿地投资,或者通过跨国并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国跨国公司参与到全球经济的竞争中来。

6.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努力实现中国劳动力资源富裕的积极意义转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能力的竞争。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通过发展教育、人员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种方式推进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促进我国人口优势转换为对外开放中的人力资源优势。

劳动力成本低是中国对外开放中的最大比较优势。

为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中国要加强劳动者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效率,更多更好地发展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社会就业。

同时,中国还要针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加强高素质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提高中国吸纳新一轮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的能力,为发展新经济条件下的开放型经济提供有力有人才支撑。

在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加强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还要求中国进一步优化国内的创业环境,为国内外高级专业人士在中国工作、创业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使之更好地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7.在开放中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尽可能地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中国的传统开放战略是一种粗放式的开放战略,大量的出口和利用外资是以不断消耗国内资源和破坏国内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这种发展模式和开放战略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对外开放战略调整,要求中国在继续深化开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在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对外开放战略的可持续发展的。

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要求中国更好地实施境外资源能源利用战略,走全球要素规划型发展之路。

全球要素规划发展战略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资源来源的全球化和多元化,二是通过国际合作,取得国外资源。

当前中国的资源能源对外依赖程度已经非常大,要保障进一步对外开放中的资源、能源需要,中国必须尽快制订实施境外资源、能源利用战略,结合运用贸易、对外投资、对外援助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能源供应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