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地理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92323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地理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历史地理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级历史地理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级历史地理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级历史地理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地理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

《七年级历史地理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地理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地理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

七年级历史地理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七年级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

是什么意思?

其中“孝公”是谁?

答:

出自商鞅之口;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

“孝公”是秦孝公

(2)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什么作为?

这一作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

作为:

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主要内容: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这一作为有何影响?

答: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此人的主张是什么?

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

代表哪个阶级?

答:

他主张不因循守旧,实行变法。

这一理论属于法家,代表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5)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

答:

战国时期;秦国

(6)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

答:

建立县制

(7)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

增强国力

(8)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

理由是什么?

答:

①承认土地私有,保证地主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地主的利益;②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9)材料二是描绘了什么场景?

请说说:

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场景: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变化: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10)这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及时改变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坚持改革的方针不动摇。

(1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

变法成功的原因: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

(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该材料是谁说的?

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答:

是孔子说的,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

有何影响?

答:

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答:

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4)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答:

他要求学习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5)想一想,这些思想对你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

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必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6)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

答:

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材料二: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1)上述两则材料是谁说的?

他生活哪个时期?

答:

孟子;战国时期

(2)他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答:

儒家;孔子

(3)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

答:

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

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4)材料二反映了他的一种主张?

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

主张:

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现实意义:

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读图,请回答:

皇帝——————→至高无上

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中央机构

郡——————→地方机构

(1)(4)

(1)图

(1)中的人物是谁?

如何评价他?

此人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

秦始皇。

评价:

他是秦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突出历史功绩: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图

(2)、图(3)、图(4)反映了秦朝哪些方面的措施?

答:

文化上:

统一文字。

(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经济上:

统一货币、度量衡。

(以圆形方孔铜钱为全国统一货币)

政治上:

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3)请你说出他统一全国的时间及都城。

答:

时间:

公元前221年。

都城:

咸阳

(4)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下,他下令修筑了一个防御工程。

这一工程是什么?

长城。

5.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中间人物是哪位皇帝?

请你结合史实谈谈他在位时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答:

汉武帝。

措施有:

①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②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③在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④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⑤在文化教育上,在长安举办太学。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场景?

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是什么?

其地点在哪?

其主要教材是什么?

答;汉代讲学。

最高学府:

太学。

地点:

长安。

主要教材:

儒家的五经。

(3)材料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

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6、材料一: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二:

张骞出使西域图材料三:

丝绸之路图

(1)谁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几次出使西域?

分别在哪一年?

出使西域的另一位是谁?

答:

汉武帝。

两次。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班超。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了什么机构总管西域事务?

它的设置的意义是什么?

为此做出巨大历史贡献的人物是谁?

答:

西域都护。

意义:

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为此做出巨大历史贡献的人是张骞。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具有什么影响?

答: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4)西汉时期,人们所称的西域是指今天甘肃什么地方以西?

“西域”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答:

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5)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路途中历经坎坷,我们应从他身上学习什么精神?

答:

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等。

(6)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是什么?

答:

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作用: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7)结合图文材料说明古代文明交往的主要形式。

答:

和平交往。

7、观察图一和图二回答问题。

(1)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的哪两位皇帝?

答:

秦朝的秦始皇和西汉的汉武帝。

(2)在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和军事上他们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

①政治上: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实行削藩②思想上: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经济上:

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

④文化上;秦始皇统一文字,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⑤军事上:

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新修灵渠,开发南疆;汉武帝大力反击匈奴。

(3)在对待儒学问题上,他们有截然不同的做法,他们是怎么做的?

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都统一了货币,规定使用的货币分别是什么?

答:

秦始皇:

圆形方孔铜钱;汉武帝:

五铢钱。

(5)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匈奴都采取武力方式,他们派去反击匈奴的大将分别是哪些?

答:

秦始皇:

蒙恬;汉武帝:

卫青、霍去病

(6)由于他们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国家(或疆域)分别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

答:

秦朝疆域扩大,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世界上的大国;西汉出现了“大一统”局面,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8、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下面是汉族服饰俑、鲜卑服饰俑图

材料三: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赖

丘穆棱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1)材料分别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答: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2)你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改革?

(作用)答:

促进了民族融合。

9、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

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

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

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答:

皇帝:

汉武帝。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

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

答:

道路:

丝绸之路。

大致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

(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答:

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4)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

其标志是什么?

答: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10、材料一“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

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

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

汉代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

魏晋南北朝以来,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

变化原因:

江南地区有优越的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

(答出三点即可)

(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答:

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③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答:

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

11、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请回答:

(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等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

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的三个事例。

答: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

答:

政权的分立;江南地区开发。

(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

学习孝文帝:

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

(答出三点即可)

12.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请回答: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

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

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什么时候?

答:

东汉末年;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五个中任意三个

答:

西晋后期。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答:

北方战乱。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生有何影响?

答:

影响:

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4)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答:

积极影响:

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

13、材料一:

(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

(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指谁?

他提出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答:

孝文帝

目的: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2)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魏主的改革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

答: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14、问答题

(1)某同学前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心里很难过。

你认为用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什么观点可以劝导他?

并请说明理由。

答:

用道家学派的观点。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某同学这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经过他的努力,成绩就会得到提高,不理想就会转化为理想。

(2)良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同学们都关心、热爱自己的班集体,希望自己的班集体更加优秀,请你分别用墨、儒、道、法、兵家的代表为班集体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

墨家:

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儒家:

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进行感化、说教,不能体罚;让爱心充满班集体;人人诚实,言行一致;宽恕、容人。

道家:

自习课时间应留给学生。

法家:

建立班规,奖惩分明。

兵家:

了解其他学校、班级的管理方法、学习方法,以取长补短。

1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①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

《离骚》

②这一作品是谁作的?

他生活在哪一时期的哪一个国家?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

③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④此人在国际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我们今天的哪些民俗是为了纪念他的?

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这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赛龙舟,吃粽子。

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①上述这段话是谁说的?

他生活哪个时期?

孟子战国时期

②他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儒家孔子

③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

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

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18.“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这句话是谁说的?

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孟子战国时期

②他属于当时的哪一个学派?

此话反映了他的一种主张?

儒家学派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③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19.“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

①材料中讲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哪一项措施?

这项措施是谁提出来的?

答: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②材料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

为推行这家学说,汉武帝还设立了什么机构?

答:

儒家;太学

③汉武帝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秦始皇在这个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

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焚书坑儒”

20.“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

请回答:

①“秦王”指谁?

答:

嬴政

②“六合”的含义是什么?

答:

统一其他六个国家。

③此话是什么意思?

答:

秦王扫平了天下,虎视眈眈,何等雄武!

④秦统一有什么意义?

答: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混战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1“汉与匈奴合同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请回答:

①“汉与匈奴合为一家”指的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答:

王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

②这件事发生在哪个皇帝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关系的趋势是什么?

答:

西汉汉元帝时;民族友好和和睦相处占主流。

22、阅读下列材料:

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请回答:

(1)昭君和亲是在哪个皇帝时?

史称什么?

答:

汉元帝昭君出塞

(2)昭君嫁给了哪个少数民族的首领?

叫什么?

答:

匈奴呼韩邪单于

(3)这件事体现了统治者的什么政策?

答:

和亲政策

(4)昭君出塞有什么意义?

答:

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23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巨大的贡献:

他顺民心,完成统一,他自称皇帝,总揽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修长城开发南疆,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同时,他又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修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总之他是一个有功也有过的皇帝。

24阅读下列材料:

(18分)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

材料二: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史记》引用的战国时期哪一政治家的言论?

举例说明他“不法古”的一些做法。

(2)材料二的“诏”令(禁用鲜卑语)是谁颁布的?

你还能举出他改革的其他措施吗?

(8分)(至少举出三项)

(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你怎样看待上述二人的历史作为?

(2分)

25见图回答:

(12分)

(1)图中的帝王是谁?

他接受了董仲舒的什么治国主张?

起了什么作用?

(2)前段时间,中央台综合频道热播有关这一帝王的电视剧。

假如请你编写关于他的历史课本剧,你认为除了上述措施以外,他的哪些历史功绩还可以在剧中出现?

请举例说明(至少举出三项)(6分)

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江南之为国盛矣……渔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现象?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背景因素是什么?

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6分)

(2)结合课本回答,为什么“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2分)

(3)为什么说“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原文大意: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呀。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

(原文大意:

砍伐树木要分时节,要是滥砍就少了,要是砍伐得当,反而会生生不息。

材料三

(1)材料一的图片是曲阜大成殿和孟庙亚圣殿,请你写出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他们共同创立和发展了哪一学派?

 

(2)材料二的两则文字各自反映了孔子和孟子怎样的观点,根据你的理解,分别作简要

评价。

(3)材料三是曲阜文物古迹分布示意图,请挑选你所熟悉的一处,写出该地的主要古迹

名称。

你对该地的开发和保护是否满意,如果满意,写下你的理由;如不满意,请你向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提出你的建议。

(至少2条)七年级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

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

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

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