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古诗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8149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古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五年级上册古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五年级上册古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五年级上册古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五年级上册古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古诗教案.docx

《五年级上册古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古诗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古诗教案.docx

五年级上册古诗教案

五年级上册古诗教案

【篇一: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5古诗词三首

一、设计意图: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喜或悲,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

本课三首古诗词,分别是《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

这三首古诗词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本教学设计,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

在自渎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2.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三、课前准备:

课件

四、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对于王安石,你了解多少呢?

1.简介诗人

指名介绍王安石,教师适当补充,特别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这位“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虽然出生在江西,却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

他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又葬在南京钟山脚下,他的父母兄弟死后也葬在南京,他在南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和壮丽的诗篇。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析题意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

(瓜洲)

简介瓜洲: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

《绝句》(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本诗中作何解释?

(停靠)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

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

请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1.初读古诗,感知内容

(1)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2)指名读,正音:

间、重、还

(3)说说古诗大致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你从哪几个字体会到的?

说说你的理由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1)“间”什么意思?

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诗中隔开了什么?

看图。

(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

两地相距远吗?

何以见得?

(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

(“数人”、“数日”何意?

“数”何意?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

(抠住“只”。

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师解释:

一道长江水,数重高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和“只隔”呢?

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

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3)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

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

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

从哪里知道?

(明月何时照我还)

(4)“还”什么意思?

读什么音呢?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

(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5)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6)谁能把整首诗读一读?

(7)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

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

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

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耳边听到哪些声音?

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

诗人怎么说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

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

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

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

(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

一个“绿”字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4)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的春景。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

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

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

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

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

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

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

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与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

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

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五)作业设计

1.推敲文字

(1)旺浓闹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2.默写古诗

3.作者把思乡情藏在哪些文字里了?

(六)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

(一)揭题,释题,读题

1.板书“秋”,一个“秋”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是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但秋天也是万物萧条的季节。

古人在造“秋”字时,把“秋”字画成了一个小虫子。

当秋风吹起,落叶纷飞,秋虫便在草丛里悲鸣,它的叫声,在遍地黄叶,百草凋零的秋色里显得格外凄凉。

所以,“秋”字包含了凄凉和悲哀的情绪。

正因为这样,历代的文人经常借秋天的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伤感凄凉的心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秋思》(板书:

思)

2.读题,该怎么读,指名读

“思”读得长一点,带点幽怨和淡淡的忧愁,思念长长,不可短。

(二)读诗,知诗

1.读通诗句,正音“重”,理解为:

堆积,一层压着一层,表示很多。

2.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3.你们知道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4.小结:

是啊,一封小小的家书,承载了诗人对家乡多少的牵挂啊!

(三)品诗,悟诗

1.你们看,诗题虽说写“思念”,但诗句里再也没有出现思字,作者把这个思字藏哪儿呢?

现在请你们默读全诗,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把它们画下来。

然后与同桌进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品味诗情

(此一环节以“见秋风”开始为好。

如果学生先找到“又开封”等,则可让学生将重点词语全部找出再依次品味。

a品读“见秋风”“意万重”。

(1)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先说“见秋风”。

(2)秋风没有形状,难道真能看到吗?

那么站在秋风中的张籍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草,凋谢的百花,它们都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

这叫叶落归根!

而张籍的根在哪里啊?

在洛阳吗?

(4)课件:

张籍简介

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人(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人)。

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

写这首诗时,他已离家将近十年,独自在洛阳生活。

(5)同学们,张籍的根在洛阳吗?

在这些四处飘泊的日子里,张籍能见到父母慈爱的面容吗?

?

?

他能得到妻子细心的照顾吗?

?

?

他能听到儿女亲热的叫唤吗?

?

?

(6)他离家近十年,四处漂泊,就像秋风中飘落的?

?

(树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花朵)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

毫无疑问,张籍想家了!

但他能回家吗?

想家却不能回,张籍怎么办!

(写家书。

(7)可是,离家近十年的张籍,那他该有多少话要在家书中说啊!

同学们,你就是张籍,你在家书中会对谁说?

指名回答?

?

(8)有这么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

这就是——意万重!

(板书!

(9)张籍在写下这“意万重”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悲伤,忧愁,思念,痛苦,无奈?

?

(10)就请你读一二两句,读出张籍的悲伤;

就请你读,读出张籍的忧愁;

那就请你用朗读表达出张籍的思念;

朗读指导:

联系体会到的张籍的心情悲伤,忧愁,思念,痛苦,无奈?

?

注意速度、词气、表情?

?

b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1)原来,无论是“见秋风”还是“意万重”,词语背后藏着的都是张籍的思乡情!

张籍的思乡情还藏在哪儿呢?

(“说不尽”“又开封”。

(2)同学们,他为什么会担心说不尽呢?

(3)张籍“又开封”是在什么时候?

同学们,我就是捎信的人,可我怎么也不明白,张籍为什么要这样做?

谁能告诉我?

(4)设计“行人”与张籍的对话:

张籍啊张籍,我就要走了,我也急着要回家呀!

你为什么还叫我停下,要把信打开呢?

(5)同学们,你们是否看到,张籍把信开封之后,他做了什么?

(6)担心说不尽,所以又开封,这就是——

(7)同学们,心中想,手中做,放不下,因思乡。

这正是——

(8)千言万语说不尽,字字句句都是情。

这正是——

3.主题升华

(1)捎信人带着信走了,他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

还带走了什么?

怪不得孟郊有诗云: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课件出示)

(2)张籍在瑟瑟的秋风中,望着捎信人远去的背影,不禁吟诵起:

洛阳城里见秋风--------

(3)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完,道不尽的思乡情,齐读(配乐)

(4)秋思,不着一个“思”字,却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的心,再读(配乐)

(四)课外拓展

1.教师引读:

【篇二:

人教版五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主备人:

王芹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

《泊船瓜洲》

二、介绍作者

小组选代表交流诗人资料。

王安石,北宋诗人,祖籍江西临川县,因父亲在江苏南京担任官职,后死于南京,因此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据说这首诗是诗人从南京赶往北京做官上任的途中写的。

三、朗读理解古诗词

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3、指名答。

4、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

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

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

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

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

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

)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练习题:

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

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

9、小结:

是呀:

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

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当堂训练

背诵、背写古诗。

五、板书设计

远望钟山

泊船瓜洲春绿江面思乡浓

见月思归

第二课时《秋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

2、板书:

《秋思》

二、介绍作者

张籍,唐代诗人。

张籍是韩愈的学生,他出身贫寒,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

在唐朝安史之乱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深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的信息。

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

在此情此景下,写下了这首诗。

三、朗读理解古诗词

㈠检测阅读、理解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3、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4、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㈡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

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

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

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

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

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

?

)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四、当堂训练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五、板书设计

秋思见秋风意万重

思乡浓说不尽又开封

第三课时《长相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板书:

《长相思》

二、介绍作者

纳兰性德,清初词人。

字容若,纳兰明珠之子。

《纳兰词》

三、朗读理解古诗词

1、检测读词情况要求:

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4、初读后想象

⑴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⑵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5、领悟词意

⑴、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⑵、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者的“身”在那里?

作者的“心”在那里?

⑶、学生再谈体会。

⑷、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四、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风雪--梦不成

(思乡浓)

【篇三: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古诗四首_北京版】

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