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互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6049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互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导学互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导学互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导学互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导学互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学互动.docx

《导学互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互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学互动.docx

导学互动

导学互动

 

 

———————————————————————————————— 作者:

————————————————————————————————日期:

 

“导学互动”教学:

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改变传统、陈旧、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那么,如何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如何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每个课改实践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导学互动”教学的产生背景

实施新课程以来,广大教师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努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是,由于受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些课堂教学仍是耗时低效,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无情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教学观念上,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普遍存在,使用新教材,沿用老教法。

在教学目标上,一些教师注重了知识目标,忽视了能力目标,新课程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在教学方式上,“注入式”教学仍占据课堂,“启发式”教学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结论给予有余,问题教学不足,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根据上述现状分析,我们提出了“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改革的设想,开始在全县中小学由点到面进行实验研究。

二、“导学互动”教学的本质特征

“导学互动”教学是以导学结合和互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体系。

它的基本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

它的基本特征:

一是以课时作为控制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以课时为单位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课时达标作为控制教学的过程。

二是以导纲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导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是以“导学互动”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导学”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导”是前提,“学”是目的,“动”是根本。

三、“导学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

说明:

①“导学互动”教学的四个环节是一个系统有序的整体,这四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

②每个环节有2~3个教学步骤所组成,这2~3个教学步骤也是一个有序的教学过程。

③“四环十步”是“导学互动”教学的基本要素,这“四环十步”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也是一个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有始有终。

四、“导学互动”教学的具体要求

(一)自学导纲。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它包括三个步骤:

①新课导入。

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导语,导语设计要精炼,意图要明确,要有新意、有悬念、有激情,富有启发性。

形式上要创设问题情境,如猜谜语、讲故事、举实例、做演示实验等。

②出示导纲。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预先编好导纲。

教师根据学校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适时出示导纲。

③学生自学。

学生在导纲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预习,同时让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作好记录。

说明:

①新课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新课的主要学习意图,激起求知欲望和学生迫切学习的积极性。

情境和问题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水平。

②出示导纲可采用小黑板、幻灯机、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也可以印成活页,发给学生。

③导纲的编写要体现三个层次。

第一,简要提示。

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等。

文科侧重知识背景、相关资料等,理科侧重知识概念、运算方法等。

第二,认知与探究。

包括认知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

第三,反馈与梳理。

包括课堂反馈、知识梳理等。

④导纲的编写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简可详。

⑤导纲的预习根据学科特点和要求,可以放在课外,也可以放在课内。

这一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

①教师的导语平淡,没有激励性和启发性。

教师为了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的导语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②导纲编写不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要么是简单的问答,要么是单纯的习题,要么是思维跨度太大,缺乏递进性,学生难以接受。

③学生自学容易走过场,要么教师担心学生不会,不停地说,影响学生思考,要么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流。

(二)合作互动。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它包括三个步骤:

①小组(同桌或前后桌)讨论。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导纲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作为小组发言人,收集讨论情况。

②师生互动。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不能解决或者存在的共性问题,由小组代表提出来,教师让已解决此问题的小组做一次“老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适当补充点拨。

③教师精讲。

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重点讲解。

说明:

①小组讨论是一个生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既要有自主意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又要有合作意识(虚心接纳别人的观点和看法)。

特别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机会,鼓励他们敢于争辩。

②教师对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也要参与讨论;对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决不能越俎代疱。

③教师要把握好点拨的时机、点拨的方法,要突出指导性,杜绝包办代替。

④教师讲解要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易错点、讲易混点、讲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这一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

①不能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不同意见,特别是容易忽视后进生的发言机会。

②教师怕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牢,就容易按导纲重新讲一遍。

③教师为了烘托气氛,搞形式主义,很简单的问题也要让学生讨论,不讲实际效果。

(三)导学归纳。

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包括两个步骤:

①教师引导。

本节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教师要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梳理知识线索,提炼出教学内容的精要。

②学生归纳。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本节教学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联,归纳出学习方法。

说明:

①教师的作用关键是引导,所以要在“引”和“导”上下工夫,通过引导使学生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②教师对学生的归纳,要进行评析,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归纳出正确结论。

③教师要设计好板书。

优秀的板书能够用简炼的词语、清晰的线条、醒目的符号,表达出丰富的课文内容,展示出优美的直观形象。

这一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

①教师认为学生归纳的能力差,容易包办代替。

②教师对学生的归纳容易走过场,不注意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

③教师的板书容易出现过繁或过简现象,有的使用了多媒体,就省略了板书。

(四)反馈训练。

这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

它包括两个步骤:

①课堂训练。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编制训练题,学生按要求进行练习。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题目设计难度要适当,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拓展性。

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

②反馈指导。

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错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

方法是学生先说,教师后评。

说明:

①教师在编写训练题目时,题目的功能要有思维的含量,题目的内容要与新知识有较好的对应,题目的难度要与学情相匹配,题目的数量要与训练时间相匹配。

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③学生练习情况要当堂反馈,不留死角。

这一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

①教师编写的训练题,要么与导纲重复,要么拔高难度,忽视基础,要么针对性较差。

②这一环节是课堂的终结,容易受时间限制,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少。

没有反思的机会,反馈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这四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一堂课的基本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一个有序可控的教学系统。

第一环节是课堂的起始环节,第二、第三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第四环节是课堂的终结环节。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学科,同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或不同的课型适当加以调整。

五、“导学互动”教学的问题探讨

(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导学结合和合作互动,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

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应防止机械照搬。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不同课型,灵活运用。

(二)在运用“导学互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如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蓟县一中“双导教学法”、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策略、上海清浦“尝试教学法”等,通过学习汲取其精华,使“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更完善、更科学。

(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运用“导学互动”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而在小学低年级就有一定的局限;对于初步概念的引入课,一般也不适合;实践性较强的教材也不完全适用。

所以,“导学互动”教学在理论上有待加强,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完善。

(作者系河南省特级教师、淅川县基础教育教研室主任)

谈谈“师生互动”之导学策略

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活动,具有双边性。

无数案例已证实了“师生互动”策略在教学中的明显效果。

下面是我对这一策略的理解。

1、认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有关专家研究表明:

在所有教学方式中,最能有效刺激学生记忆的教学方式是师生或生生互动式;最不能刺激学生记忆的教学方式是教学陈述式,孰“道”孰“非道”无需争论。

而现实中我们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却是背道而驰者占最大比例,有研究数据如下:

教学方式采用率

教师讲授95%

学生阅读80%

视听并用70%

教师演示65%

学生讨论45%

学生实践20%

学生教别人5%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效率要提高,必须加强学生互动,尤其在“学生讨论”“学生实践”“学生教别人”的方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洋思的成功不容否定。

2、认识互动的内涵。

学生的互动形式有自动和合动两种,主要是提出问题,探索过程,共同讨论,形成结论。

动在学生求知的激情上;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专注上;动在学生读书声音的洪亮上;动在研讨问题的自觉程度上;动在求教的虚心主动上;动在学生教学生的热情耐心上;动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清晰传递上;动在评说问题的道理严谨上;动在学生课堂学习的自然大方上;动在学生讨论问题的激烈程度上。

高效课堂要达到三“动”:

(1)形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

(2)心动,思维在动;(3)神动,思想在动。

3、明确互动的目标。

互动要实现四个转变:

(1)学生地位的转变: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吸收者。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3)教材功能的转变: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对象。

(4)媒体功能的转变:

媒体不再是教师传授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4、提高互动的实效:

一要坚持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经常反思为什么教?

教什么?

怎么导?

导什么?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如预习习惯、质疑习惯、互动习惯、互评习惯;教学生做到四个学会:

即学会说话,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宽容。

三要教学过程和谐发展。

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把整个课堂变成“一问一答”的“满堂问”,或教师的一言堂,或教师放任自流,变成“放羊式”的自由化教学。

总之,要把握“导学互动”精髓,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导学互动”教学策略,树立了“教”服务于“学”的思想和理念,摆正了教与学的关系;以教学论、学习论、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突出“导学”。

导要以导趣、导标、导读、导思、导法、导疑、导做、导练等形式,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学要由自学、合学、互学、助学、会学、乐学,逐步深入;每步学的过程尽量落到实处,使学生得到实惠。

形式上可以边导边学,导学结合;导中有学,学中有导,多层次有效互动。

“导学互动”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要让“导学互动”真正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还需要广大教师群策群力、不断实践,许多困难与困惑问题有待大家探索和研究。

只有我们教师长期的坚持“导学互动”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完善,课堂教学才能精彩,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导学——主导与主体互动的最佳契合

2005-9-149:

16:

49来源:

中国现代教育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失之偏颇。

或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而为教师充当教学活动的中心,或者主角,学生只不过是一群被牵着鼻子的牛。

或者在所谓培养自学能力的响亮口号下,让学生在没有知行目标、没有评价机制的天地中信马由缰,学生也不过是一群被引上山坡的羊。

这样的教学实践无疑都是与我们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

我十分赞成胡明道老师的“学长式教学法”。

即在充分相信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教师作为先学一步、先知一点的学长,为后学者提供经验、范例,与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实行的“导学式教学法”似乎比较接近胡老师的方法。

我认为,学生不应仅仅是知识学问的载体,而且应该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载体,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此,教师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生命张力,引导学生走上学习与发展的成才之路。

这里,学习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便为学生终身学习与以后的生存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教师应该在有着强烈主观意识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和潜能,由此导源出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情感的导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情感的导引指的是教师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以自己对生活和教材的理解与感悟,以自己饱满的生命体验与热情,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精神与魅力,去感染、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科学习的规律,运用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去感知、理解并运用语文,从而形成听、说、读、写、思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情感导向与学习方法则是影响终身的。

教师应该在导学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主导与主体的和谐互动中创造最大的学习效益。

那么,导学活动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情感导引——打开通向文明殿堂的路径

学习绝不是单纯的智力劳动,情感因素(亦即人们所说的非智力因素或者“情商”)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

“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

”他又说:

“知识的另一种作用,就是使人享有一种与劳动并无直接联系的、丰富多彩的、幸福的精神生活。

”他还说:

“如果智力生活就是局限于学习的圈子里,那么,学校对于学生来说就会变成一种毫无吸引力的、阴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就会变成枯燥的、沉重的、单调乏味的事情。

”因此,作为精神文明范畴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不能不参与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此作了明确的要求: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然而这些美好的情感并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学习生活中渐熏渐染,需要在课堂内外的学习实践中相机渗入。

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接受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感知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通过具有自塑功能的说话训练和作文训练,从而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感和美好情操,把人类的文明精神注入他们的生命机体,引导他们自觉步入文明殿堂。

语文学科的情感导引,必须融入母语教育的全过程。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表意精细,内涵丰富,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情感因素。

作为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融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于一体,教师要好好利用教材,带领学生走进这以语言为载体的情感世界。

教师可以导之以读,用声情并茂的诵读,震撼学生的心灵,如《依依惜别的深情》《与妻书》等;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读,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如《药》《一碗阳春面》《茶馆》等;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议,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融入的浓烈感情,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五人墓碑记》等;还可以设计一个话题,如“阿Q精神胜利法之我见”、“玛蒂尔的是值得批判的人物吗?

”让学生演讲辩论,各抒己见,激情碰撞,是非善恶在语言交锋中剖分彰明;或结合课文内容作文,欣赏文章的情感美、艺术美,抒写自己的感受、感悟……

人类美好情感的熏陶并不局限于课内,学生课外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都是情感教育的广阔大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理固宜然。

教帅应及时选印一些最刊登的诗歌、散文、小小说或演讲辞让学生诵读,让学生充分体味人类的美好情愫;或组学生读书看报,及时了解天下时势和科技创新的最新动态,然后定期交流、宣讲,让学生为社会进步而欢欣鼓舞,为人类文明而豪情满怀,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他们关注苍生的爱心,激发他们学习奋斗的内动力;或在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或社区组织的活动以后,让学生讨论发言,交流自己的感想,让他们尽早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或布置学生作文,让学生描写家乡美景,介绍家乡见闻,赞颂亲情、友情,用美景陶冶性情,用真情净化心灵,用深情升华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

“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

学校里学到的许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情感和内心感受中留下痕迹。

”当我们的学生都成为真情灌注的人时,未来的世界将四季如春,春意盎然!

二,听读导引——拓开汲取知识源泉的渠道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先吸收后表达的过程。

在语文的四大能力中,听和读是吸收,说和写是表达。

没有吸收的,就无法表达为言、表达为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只有在广泛吸收、有效转化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素质。

听知,是人接受知识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

成语中就有“耳闻目睹”“耳濡目染”“耳聪目明”“耳熟能详”之说,可见听的重要作用。

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声传讯设备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听”的使用频率也会越来越高。

而且,“听”可以缩短信息交流的时间,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益,对于学生来说,要想适应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培养良好的听知习惯,具有较强的听知能力。

听知能力的培养,不可孤立地训练,要结合读、说、写一起进行,要有具体的计划。

首先要进行听记训练,通过对语音的听辨,把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记录下来。

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听写词语句子、段落,然后核对书写的正误,及时加以订正。

这样,耳目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注意力、听辨力、识记力,有助于智力的和谐发展。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听述、听赏训练,即在教师讲课、学生发言以后,让学生把说话内容或要点复述出来,看看有无遗漏,有没有抓住中心,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对于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听老师或同学诵读后,体会通过语音高低、语速疾徐、语调抑扬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乃至弦外之音、话外之意,并发挥联想和想象,丰富作品意境,重塑作品形象。

学生有了敏锐、准确的听知能力以后,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与人交际,交流思想,沟通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

“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有声的书’。

能够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

阅读,是学生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

信息时代,对阅读理念、阅读方式、阅读效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文学作品,要引导学生涵咏咀嚼,与古今中外高尚的人对话,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对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文章,要引导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理解思想内容,纵览大千世界,社会万象。

阅读教学,“导读法”是比较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方法,是教学民主化的体现。

“读”是主体,读的过程,读的效率,都要靠学生去实现:

“导”是帮助学生更好的读,是方法上的指导,思路上的疏导,情理上的启导,而不是“代读”。

导引得法,就可以“举一隅以三隅反”,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目标。

导读的方法因文而异,灵活掌握。

一般的说,“五步法”比较符合阅读心理和阅读规律。

第一步,设计精彩导语,激发兴趣。

好的导语犹如一出戏的精彩序幕,引人入胜。

可以讲述一则作家的轶闻趣事,使学生由对作家的喜爱,转移为对作品的喜爱;可以诵读与课文一致或有关的诗文名篇,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可以结合当今时事,慷慨陈辞,激发学生感情;可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探究、深思;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影片,带领学生披文入境。

第二步,师生交互诵读,感知文情。

第三步,组合提问,讨论交流,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中学课堂上的提问,要有别于小学课堂上的提问,要根据主旨或特色,设计一系列有深度、有坡度的问题,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充分讨论后,再发言阐述。

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可适时点拨、补充,平等参与,发扬民主,鼓励学生质疑、辩论,畅所欲言。

对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几点思考

淅川县教研室--教科所徐国杰

自今年开春以来,县教体局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倡导并推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改革。

这次改革的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县教育体育局邓文清局长在2009年度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把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改革明确为“一号工程”。

三月份,教研室主任杨建斌两次为中小学教师代表作专题理论辅导讲座;教研室组织县一小学的语文教师马晓和县一初中的数学教师许桂丽,分别为全县导学互动研讨会作典型引路示范课。

四月份教研室分别在金河镇小、县实验小学和大石桥初中、寺湾初中举行了小学、初中的部分学科导学互动的联片教研活动。

五月又分别在荆关、金河、寺湾、马蹬、上集、厚坡等学校召开全县中学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导学互动教学研讨会,目的是把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扎实有效地推展开。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全县中小学教师对导学互动课堂教学的理念和基本流程已经熟悉,但对于“四环十步”的有效教学策略却认识不够,处理不好,造成课堂教学效率徘徊不前。

为了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我这里对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谈几点思考:

一、现今导学互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课堂上学生基本没有自主学习

主要表现在:

上课伊始教师创设教学情景之后,就让学生按照导学提纲进行合作互动。

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学生也没有进行充分的预先自主学习,对本堂要学的知识点还没有了解和熟悉,就开始合作互动,其交流效果是低下的。

2、小组合作互动流于形式

在导学互动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互动学习的形式。

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互动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互动。

主要表现在:

一是合作互动学习的内容没有交流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先自主学习),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二是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裕的合作互动时间;三是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互动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

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没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3、教师没有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互动中

导学互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我们的老师基本这样做了,但在听课中也发现,在学生互动时,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或看教案,或摆弄教具,或四处张望,就是不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

好像学生互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彻底“解放”了。

实际上,在导学互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

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

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在学生小组互动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察,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

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4、师生多认知互动,少情感态度价值观互动

在听课中发现,不少课堂教学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感态度、价值观互动和行为互动。

因而课堂导学中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