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6019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docx

《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docx

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学习目标:

1.分析课外文言文的出题规律;

2.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展示例题,分析命题规律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书法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临摹学习)

④或答人简札有时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稍有不满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满足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文征明勤奋习字,获得很大进步。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

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

中考课外文言短文阅读所选用的文本都很浅显,相当于七、八年级所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内容与课内学过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其命题规律从主题内容上看主要有:

惜时好学、聪颖才智、传统美德、为人处世、

山水游记、勤政为民、反腐倡廉、事理探究等。

命题遵循的原则是从课内走向课外,做到课内外知识的有机勾连,课外命题,课内答案。

题量在4~5题左右,考点、题型与课内基本一致。

分值在10分左右。

二、命题趋势

从2012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来看,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命题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一)是对文言文词义及句义的考查,是永久性内容。

(二)是理解性阅读仍为重头戏。

(三)是开放拓展题逐渐介入。

三、考点聚焦整合:

(一)正确朗读

1.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2.给语句断句,或加标点。

(二)字词释义

1.解释加点词。

2.选择解释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

(三)翻译语句

(四)概括内容

1.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观点。

2.用原文回答问题。

(五)把握主旨

1.理解文章主题,概括归纳文章主旨。

2.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

3.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六)评析人物

1.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评论人物,发表看法。

(七)拓展探究

教师小结:

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

当然是从课内来。

所以,实则考查的是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

四、解题技巧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

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通读全文,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借助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意。

由于古人和我们的时代距离远,因而写的文章我们难以理解。

在阅读时,往往会有部分词语不会翻译,这时,只要借助文中的关键词语,结合语境,运用“揣摩法”,就会理解词义。

对于个别词语,若实在翻译不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假定法”赋予这个词一种意思,然后再去理解文章。

题型一朗读停顿

断句六大绝招

准确朗读,就要把握“两个原则、六大绝招”。

两个原则是:

1.结构原则;2.意义原则。

六大绝招如下: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所属内容间应停顿。

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故/君子有不战。

③若夫/淫雨/霏霏。

3.在表示转折意思的句子中,转折连词前应停顿,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如: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词的,分开读。

如:

可/以一战。

5.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像狗一样”;“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练习火线100

题型二:

词语解释题

文言实词知识点回顾

(一)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

1、古今异议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扩大。

如:

曹操……将顺江东下。

(“江”古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河流。

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缩小。

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肉”,古泛指动物的肌肉——今多指猪肉。

*有的古词义至今已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

乙事物。

(“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畜——今转移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有的古词义至今感情色彩已有变化。

(“卑鄙”,古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属于中性词——今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

在推断文言词义时,对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有细微差别并且容易被忽略的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否则要么牵强附会,要么歪曲文意。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陈胜王(称王)

形容词作动词互相轩邈(往高远处伸展)

动词作名词猛浪若奔(奔跑的马)

形容词作名词将军身被坚执锐(铠甲武器)

名词作状语法皆斩(依照武器)

(3)遇到多义词时,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

*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数目,自然数的开始。

*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满、全)

(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

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完全相同。

如:

窥谷忘反。

“反”通“返”

②声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③韵母相同。

如:

选贤与能。

“与”通“举”

④声韵均不相同。

如:

不亦说乎。

“说”通“悦”

(二)具体技法

1.组词法。

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

其形式同现在组词法一样,即AX或XA。

如:

今为(wèi,为了)宫室之美;项为(因为)之强。

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

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

2.积累迁移法。

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实词要记牢。

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

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还要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

3.语境推断法

语境,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

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如: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

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

要力戒孤立、片面。

练习1、(2011·上海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

特设一桌,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

“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

“非故也,何罪之有?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云耕者入坏冢而得    ()()

2、(2008·无锡)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嘉庆十有九年()

(三)虚词解释技巧

1、要特别注意记住课内重点虚词的用法,这样才可能与所考文章中的虚词比较。

2、在复习中,对于重点虚词,应该整理归纳其各种义项,做到大致了解,方能运用自如。

常用的虚词有:

之、以、为、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等,其中要特别注意“之、以、而、其、于”见火线100

答题步骤:

第一步: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第二步: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第三步:

放回原文,结合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

练习:

(2011·宁波中考)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王右军年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A.怅恨久之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C.小大之狱D.宋何罪之有

【解析】选B。

例句“之”是代词,B项“之”也是。

A项“之”是助词;C项“之”是结构助词,的;D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题型三:

句子翻译题

技法点拨:

六法:

对、换、留、删、补、调。

(170页)

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中考要求直译。

实在翻译不通才借助意译。

直译应注意:

(1)字字落实。

(句子中的每个词在译文中能找到解释,译文中的词语在原句中能找到依据。

(2)译出原文的用词特点。

(主要是指词类活用)

(3)译出原文的句式的特点。

四步:

审、切、连、誊。

(1)审,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中考阅卷时候的采分点,必须仔细思考,确保准确。

(2)切,将文言文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上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3)连,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

(4)誊,就是把翻译好的句子誊写到答题卡上。

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练习题、(2011·上海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

特设一桌,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

“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

“非故也,何罪之有?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

【解析】选A。

“故”是故意的意思,“何罪之有”是倒装句,正确语序应为“有何罪”。

题型四:

内容的把握

明确:

这是一种综合型的题型,我们要从整体把握,着眼于全局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理解。

⑴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

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

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

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

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

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

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

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方法:

读懂故事,审清题干,再找内容

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

特设一桌,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

“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

“非故也,何罪之有?

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2011·宁波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

“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

  【注】①王右军:

王羲之。

②减:

不足。

③大将军:

王敦。

④钱凤:

人名,字世仪。

⑤孰:

熟。

⑥从:

纵。

1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军与钱凤商议叛逆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担心他们商量的计谋被右军听到了,为此感到大惊。

⑵主旨理解题

课外语段通常选用短小又有意义的故事作为考试的选文,这类故事的情节或人物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

考点:

①归纳文章主旨

②理解作者情感态度观点,

③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一类型题要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完成,与内容理解题不同的是这一题的答案不再能从文章中找到。

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或写人或写事,有的还是寓意鲜明的寓言故事,这些文章涉及到的主题不外乎三种:

为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科学哲理。

作者在文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直接表达。

如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定鬼》)

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

二是间接表达。

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词等来表现,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等。

我们应注意辨析作者表述观点、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地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那么,我们要特别重视哪些语句呢?

一是直接点明作者观点或文章主旨的语句;

二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

三是含义深刻的语句。

★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

“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阅读训练】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不超过10个字)

答:

六、人物鉴赏题

考点:

1、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评论人物,发表看法

注意几种句子:

①交代人物身份、地位、关系的句子

②描述文中主人公言行的句子

另外还要注意:

指代性词语,无论是代人,还是代物、代事,都要弄明白;文章的出处和文末的注释。

分析方法与现代文基本相同,复习现代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

萧氏子至京师

,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

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

,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

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

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

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

京城。

③馔(zhuàn):

准备食物。

④果蔬:

泛指菜肴。

⑤酒三行:

指喝了几杯酒。

⑥脔(luán):

切成小块的肉。

⑦啖:

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觉饥甚而不敢去()

(2)公取自食()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3.王安石请客,萧氏子为什么盛服而往?

(用原文回答)

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

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分)

七、拓展探究题

明白故事的道理,联系实际,多角度考虑,要善于联想,勇于创新。

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卵将雏。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①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儿扬去。

未几,一鹳②横空而来,“咯咯”有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③,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④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集:

聚集,会合。

②鹳(ɡuàn):

一种较凶猛的鸟。

③匝(zā):

圈。

④盖:

原来。

27.读了这个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写一段话,说说自己的看法。

答:

__禽鸟尚且懂得团结协作助人为乐,当问题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时,借助外部力量加以解决。

我们人类就更应该做到团结协作,在困难时候学会向他人求助,更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候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三步走:

1、初读把握大概。

(了解)

2、细看题目、注释,结合语境研读字词。

(研读)

3、再读全文,结合所出各个命题逐一攻破。

(纠错)

151.★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鲁人对曰:

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缟(gǎo):

古代的一种白绢。

②铣(xiǎn):

光脚。

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②或谓之曰()

③履为履之也()④而越人被发()

⑤以子之所长()()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

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①自己②有的人③穿但是,表示转折⑤凭、用

2.略3.略

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

如:

①不可徙。

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课堂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

课外文言文并不难理解,只要我们立足课内,落实基础,并能灵活运用,把课内与课外的知识结合起来,一定会解答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