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讲 人的因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56288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3讲 人的因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03讲 人的因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03讲 人的因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03讲 人的因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03讲 人的因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03讲 人的因素.docx

《第03讲 人的因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3讲 人的因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03讲 人的因素.docx

第03讲人的因素

第三章人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二、PSI节律

三、心理因素

四、人体系统

生理因素

人类是在自然界中由生物进化而来的,人的活动必然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人体各项生理活动都有一定的时间节律,如心率、体温、血压、呼吸次数、激素分泌及身体状况等,无不存在周期性节律现象。

因此,人与机器相比,人不会如同机器那样持续长久工作,人必须休息和睡眠。

人的工作效率还受环境条件.如光线、声音、气候和空气质量等影响。

此外,人的自身条件.如生理阈限等也是工作的制约因素。

自然界对人的生理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太阳。

随着昼夜、月份和一年季节的变化,对人体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即表现为生理节律。

昼夜节律在人体各种生理节律中对人影响最为明显。

昼夜节律关系到醒觉和睡眠这样的生命基本运动,以及血液中各种激素的增减等现象。

虽然产生这样节律的机理尚未有明确结论,但是节律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人因工程学中利用节律提高人的工作效能是很有意义的。

闪光融合频率(CFF)是一项表示大脑意识水平的指标。

该指标愈大,大脑意识水平愈高;反之,当精神疲劳时,闪光融合频率降低。

人大脑一天24小时中闪光融合频率的变化如图3.1(桥本,远滕)所示。

图的上面为闪光融合频率的昼夜节律;中间是坐位和卧位状态下的心率的昼夜节律;下面是相对的室温。

如果在闪光融合频率低或在降低期间从事紧张脑力工作,或者在心率低的时候从事体力劳动,对身体造成的负担最大。

星期节律是人们在长期工作、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节律。

通过测定每日的闪光融合频率发现,星期—和里期二没有明显变化、星期二至星期五,闪光融合频率基本上处于下降趋势,星期五下午开始回升,星期六的上午升到星期三的水平。

月的节律是女性某些生理活动的节律。

此间随着激素的增减,对身体和精神都产生影响。

这样,每日的节律就要受到月的周期节律的影响而波动。

年的节律也与某些生理活动相关联。

酷夏与严冬,潮湿与干燥,长昼与长夜等之间的变化,会不向程度影响生理活动和工作效率。

年龄增长引起身体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生理因素。

例如,儿童时期的脑电波不稳定,过了20岁以后,脑电波开始稳定下来,说明大脑神经随着年龄增大而聚合成长。

过了20岁,聚合基本完成,身体也发育成熟,但是往往思想方面仍不够成熟。

人的老化也是如此。

老龄人不可避免地带来身体的各种功能降低,持别是视力、高频听力、呼吸量、体力等更为明显;而在精神功能方面还能保持到相当年龄,并更趋成熟。

但是需要高度抽象的智力成果,如数学、计算机软件等杰出的成就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年以前取得的。

PSI周期节律

德国医生佛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瓦波达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提出了体力(Physical)强弱周期为23天,情绪(Sensitive)好坏周期为28天。

奥地利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智商的基础上,发现智力(intellectual)高低周期为33天。

其后,科学家经过研究进一步提出,每个人自出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都存在着以23、28、33天为周期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盛衰循环性变化规律。

这一变化规律按照高潮期—临界日—低潮期的顺序周而复始,人们把这三位科学家发现的三个生物节奏总结为“人体生物三节律”,因为这三个节律象钟表一样循环往复,又被人们称作“人体生物钟”,外国人叫做“PSI周期”。

注:

PSI是英文Physical(体力)、Sensitive(情绪)、Intellectual(智力)的缩写。

人体生物钟从0开始,进入高潮期,经过1/4周期时为高峰日,高峰日前后2-3天为"最高峰区"。

高峰日后开始向低潮期过渡,到达1/2周期时,正是高潮期向低潮期过渡交替的日子,称为"下降临界日"。

此后便进入低潮期,到达3/4周期时为低谷日,低谷日前后2-3天为"最低潮区"。

低谷日过后开始上升,向高潮期过渡,到达整周期(0周期)时,称为"上升临界日",生物钟完成一个周期的运行,进入另一个周期运行。

临界日前后1-2天称为临界期("危险期")。

计算自己智力、情绪、体力钟的高潮、低潮和临界期

(1)先算“总天数”即计算出生之日至所计算之日的总天数。

公式:

X=365A±B+C

式中X表示从出生日到预测日的总天数;A表示预测年份与出生年份之差;B表示预测年生日到预测日的总天数(已过生日取“+”,末到生日取“—”);C表示从出生年到预测年所经过的闰年数(C=A/4,取整数,但要准确计算时,须查新编万年历)。

(2)再算“余数”,将前算得的总天数分别除以33、28、23(它们分别是智力、情绪、体力节律周期的天数。

)然后得到余数。

注意必须用手算,而不要用电子计算机计算。

9137/33=276余29(智力钟余数)

9137/28=326余9(情绪钟余数)

9137/23=397余6(体力钟余数)

(3)当把余数求出之后,如你只需要了解计算日处什么期(高潮期、低潮期、临界期),最简便的方法是采用“周期天数除以2对照法”,又叫半周期法:

33/2=16.5……(智力钟半周期数)28/2=14.0……(情绪钟半周期数)23/2=11.5……(体力钟半周期数)

将“余数”与半周期数作比较,若余数小于此种生物钟的半周期数,此生物钟运行在高潮期;若大于半周期数,运行在低潮期;若接近半周期数或整周期,以及余数为零者,则为临界期。

作业:

2003年3月4日某运输公司承接了一项紧急运输业务:

新疆发生5.1级地震,必须连夜将一批救灾物质急运到事发地。

由于货物价值昂贵,且路况不佳,为了保证救灾物资按时到位,该公司计划对当日的当班司机进行科学的挑选。

请你根据所提供的司机情况和PSI周期规律进行合理安排,并说明理由。

收集历史上重大人为事故(生产、军事行动、寻常生活等方面)的案例五宗,建立表格,对各案例中的事故发生时间、事故原因、肇事人员特征、事故过程、事故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其中可能存在的共同点,并以此为线索写一篇你的个人感受或提出建议(字数不得少于1000,建议收集对同一案例的不同报导,配图)

心理因素

从事同一项工作的人,由于心理因素(精神状态)不同,工作效率有明显差异。

人的精神状态好的时候,工作效率高;精神状态不好的时候,效率低,并且会出现差错和事故。

人的心理因素可分为以下5个方面。

(1)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行为方式。

如认真、马虎、负责、敷衍,细心、粗心、热情、冷漠、诚实、虚伪、勇敢、胆怯等就是人的性格的具体表现。

性格是一个人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

它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主要差异标志。

人的性格构成十分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的态度,二是活动方式及行为的自我调节。

对现实的态度又分为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

对利益的态度;对新的事物的态度等。

行为的自我调节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可分为先天性格和后天性格。

先天性格由遗传基因决定,后天性格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我们必须重视性格的可塑性,以前人们认为性格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变的,现在则普遍认为性格是可变的。

这个观点对人因工程学特别重要,如能通过各种途径注意培养人的优良品格,摈弃与要求不相适应的性格特征,将会为社会、为发挥人自身的潜能带来巨大的稗益。

(2)能力

能力是指那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感觉能力和想像力等。

它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般能力和认识活动密切联系就形成了通常所说的智力。

特殊能力是指在特殊活动范围内发生作用的能力,如操作能力、节奏感、对空间比例的识别力、对颜色的鉴别力等。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是有机联系的,一般能力越是发展,就越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反之,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认为,人的智力由计算能力、词语理解能力、语音流畅程度、空间能力、记忆能力、知觉速度及推断能力组成。

作业者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其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素质、知识、教育、环境和实践等因素。

①素质:

它包括人的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自然基础和特征。

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但是素质本身并不是能力,它仅关系到一个人能力发展的某种可能性。

能力的发展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⑨知识:

是指人类活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对知识的不断学习和掌握,就难以发展能力。

能力与知识的发展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往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远较知识的获得要慢。

③教育:

一般能力较强的作业者往往受过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使作业者知识和能力趋于同步增长。

④环境:

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形成和发展作业者的能力,社会环境同样影响作业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⑤实践:

实践活动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因此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育和环境只是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人的能力必须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发展。

(3)动机

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的的动力.它起着激发、调节、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

动机是一种内部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称为激励,即指由于需要、愿望、兴趣和情感等内外刺激的作用,而引起的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可以利用它作为促进行为的一种手段。

人们对工作所持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动机的不同,工作态度和效率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因素分析中,要把动机看成是影响工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4)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

任何情绪都是由客观现实引起的,当客观现实符合入的需要时就产生满意、愉快、热情等积极的情绪;相反,就产生不满意、郁闷、悲伤等消极的情绪。

按情绪的体验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暴发式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紧急的情景惊动了整个机体,它能很快地改变有机体激活水平,使心率、血压、肌体紧张发生显著的变化.引起情绪的高度应激化和行动的积极化。

情绪对人们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关系到人的能力的发挥及身心健康;因此,应当特别关注影响情绪的因素(社会的、工作的、人际的以及家庭的相自身的),研究并加以改善。

(5)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和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也可以说是一种规范自己的行为,抵制外部影响,战胜身体失调和精神紊乱的抵抗能力。

意志在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性格的坚强和懦弱等常以意志待征为转移。

良好的意志特征包括坚定的目的性、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

意志品质的形成是与一个人的素质、教育、实践及社会影响分不开的。

为了出色地完成各种工作,人们应当重视个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人的行为内部交织着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

因此,在分析某个行为的时候,应分别对各种心理要素进行分析,在分析集团的行为的时候,应尽可能收集各种因素所具备的条件:

否则由于行为结果因人而异,最后可能作为个体差异处理。

个体差异是指在因素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人体系统

(1)呼吸系统

(2)消化系统

(3)循环系统

(4)神经系统

(5)肌肉、骨骼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

(1)对外界的协调

对外界的协调是指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中心的人与外界的协调关系,如图3.3所示。

人通过感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运动器官等控制着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感觉器官受外界刺激(光、声音、气味、温度、接触、振动等)引起兴奋,这种兴奋通过末梢神经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

然后由感觉神经识别刺激,并将这种刺激与记忆相对照,判别其形状、颜色和性质等特征,接着选择对这种刺激做出的反应。

选择反应之后,向运动中枢下达指令。

通过末梢神经(传出神经)向肌肉传递收缩命令,进行肢体运动或发声。

(2)对内部的协调

对内部的协调是指人体各内脏器官的协调:

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的内脏器官如全身的血管、分泌腺等都受植物神经的支配。

植物神经系统按其功能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系统,它们相互有抵抗作用,从而使受支配的器官的活动能得到适度的控制与调节。

紧张时,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运动时,呼收急促.心率加快等,这都是值物神经系统作用的结果。

感觉器宫

(I)视觉

眼球是视觉器官。

它类似于照相机的功能,晶状体就相当于镜头,视网膜就相当于胶片.感光并引起兴奋的是视网膜上的视细胞。

产生视感的视细胞又可分为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

杆状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的周围,能感受明暗,只在低照度下(如夜间)起作用,不能感受颜色。

锥状细胞密集在视网膜的中心,离中心越远,数量越少,它除感受明暗外,还能感受颜色,比杆状细胞有较高的视觉敏感性,能在较高照度下(如白天)起作用。

光线通过瞳孔进入眼中,瞳孔的直径大小是由虹膜控制,这使眼睛在更大范围内适应光强的变化。

人眼所能感受的光线的波长为380一780纳米(nm),波长大于780nm的红外线,或波长小于380nm的紫外线等都不能引起视觉的反应,如图3.4所示。

人能感觉到不同的颜色,是眼睛接受不同波长光的结果。

视觉是所有感觉中神经数量最多的感觉器,其优点是:

可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可利用颜色和形状传递性质不同的信息;对信息敏感,反应速度快;感觉范围广,分辨率高;不容易残留以前刺激的影响。

但也存在容易发生错视、错觉和容易疲劳等缺点。

(2)听觉

耳朵是听觉器官,它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组成。

声音的声压必须超过某一最小值,才能使人产生声觉。

因此,能引起有声音感觉的最小声压级称为听阈。

不同频率的声音听阈不同。

如图3.5所示,2000—5000赫兹(Hz)范围的听阈最小,频率大于或小于这个范围,听阈都增高。

如在1000Hz时4dB的声音人耳就可以察听.而在l00Hz时只有达到30dB以上人耳才能听到。

当声压级增大到使人感觉很不舒服、刺耳和有头痛感,这时的声压级称为痛阈。

听阈与痛阈的声压级分别为0dB与120—130dB。

听阂也存在个体差异。

人耳对高频声比较敏感,对低频声不敏感,这一特征对听觉避免被低频声干扰是有益的。

人耳最佳的可听频率范围是500一6000Hz,处于接受语言和音乐频率范围的中段。

人类的可听频率范围在20一20000Hz之间,在高频区域,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逐渐下降。

(3)味觉

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上的味蕾;一个味蕾有几十个味细胞,它们与有味物质进行直接反应。

脑神经将味觉细胞的兴奋传递给神经中枢。

用于传递味觉的脑神经很少,味觉信息由这些神经传送到延髓,再转到间脑,最后进入大脑皮层的味觉区。

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称为四原味。

它和三原色的原理一样.可以组合出一切味道。

味觉的反应速度很慢,恢复原状也需要时间。

当一种有味物质进入口腔后,需要1s才能有感觉,而恢复原状则需要10s至1mEn以上.甚至更长。

这一特征给品尝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味觉灵敏度受刺激物温度的影响,在20℃一30℃时味觉最灵敏。

(4)嗅觉

鼻腔上端的嗅黏膜是嗅觉感受器,其上分布着嗅觉细胞。

嗅觉细胞受到刺激时。

产生神经冲动,上传到嗅觉中枢而引起嗅觉。

人的嗅觉灵敏度用嗅觉阈表示,即能引起嗅觉的气体物质的最小浓度。

正常人的嗅觉很灵敏,因此嗅觉有时用于传递告警信息。

但是嗅觉很容易产生适应,并且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利用嗅觉感知信息要特别谨慎。

(5)肤觉

皮肤感觉系统的外周感受器存在于皮肤表层。

这些感受器受刺激时引起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达到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而产生各种肤觉,包括触、压、振、温和痛等感觉。

肤觉在认识外部事物和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或代替视、听觉的功能。

运动器官

(1)上肢

中枢神经系统收集感觉信息,处理后下达指令,再由上肢、下肢等运动器官执行。

从脊髓的运动神经伸出的神经纤维直接近入肌肉,构成运动终级。

当运动神经接到指令后,通过神经末梢传至肌纤维,使肌肉收缩。

肌肉收缩的信息从肌梭通过脊髓传到小脑,在小脑与来自运动区的指令相对照。

如果两者不一致,立即向运动区发回修正信号或直接向运动神经发出指令。

正是有了这种反馈机构,人的动作才能做得顺利和准确。

(2)下肢

下肢的作用主要是承担体重和步行,在运动区所占的比例较小。

因此,下肢动作精确度相对较差,但下肢的肌肉发达.耐久力强。

下肢的伸展运动比弯曲运动用力要大40%一50%。

脚踏动作的适宜条件为:

①脚的用力约为200一300N;

双脚张开角度(从正中线计)约为150;③脚关节的角度为900;④操纵踏板时的膝关节角度约为16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