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时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4478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时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时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时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时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时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时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时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时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时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时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学案新人教版选修

学案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课标要求] 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参战

(1)原因

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②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③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使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

④美国希望协约国获胜,以保证巨额贷款能够归还。

(2)标志: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3)影响

①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

②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

[重要提示]

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它的参战大大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

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影响和带动了中国、巴西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阵营,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达到了最大,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教材互补]

美国参战

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的立场逐渐转变。

美国与英、法存在着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而且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的利益将受到巨大损害。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使得形势有利于同盟国,美国不能坐视不管。

德国采取的“无限制潜艇战”成为美国参战的契机。

(岳麓版)

[深度点拨]

美国在一战中是中立还是参战、何时参战、以何种形式参战,取决于能否保持其“利益线”,即在战时利用战争形势,以中立的地位牟取超额利润,并趁机向全世界扩张;在战后能收回战争贷款,进而以仲裁员身份取得国际事务的支配权。

美国参战的直接原因是保持中立的利益线被突破,于是只能以参战去获取中立国不再能得到的利益。

2.中国的参战: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3.俄国退出

(1)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2)标志:

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易混易错]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从帝国主义国家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苏俄退出一战主要是因为其社会性质的改变。

[教材互补]

德国投降

德国资产阶级政府派出代表,于1918年11月11日在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里联军总司令福煦的行军列车上,签署停战协定。

协定规定:

德军停止一切军事行动,立即从各占领国撤军,交出飞机、各种舰船以及轻重武器、火车头和火车车厢等。

至此,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人民版)

[深化探究]

材料一 这是一战时发表在《笨拙》杂志上的一幅漫画。

画中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正对美国鹰说:

“啊!

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

”鹰的嘴中衔着一根橄榄枝,这是爱好和平的象征。

思考

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在一战初期的政策和实质。

答案 “中立”。

实质是以伪装和平的手法,大发战争横财。

材料二 “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作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不想征服别人,我们不为自己索取赔款,我们不为自愿的牺牲寻求物质上的补偿。

”——威尔逊对德宣战演说

思考

(1)美国是何时参战的?

美国参战对协约国有什么影响?

(2)威尔逊标榜的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

实际情况是否如此?

为什么?

答案 

(1)1917年(或答:

一战接近尾声时)。

美国参战使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2)威尔逊标榜的美国参战的目的是:

为世界的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

与实际情况不符。

因为美国参战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捞取战利品,争夺世界霸权。

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德国西线的攻势

(1)契机:

苏俄退出一战。

(2)目的:

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

(3)简况:

1918年3~7月,相继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但很快受阻。

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

(1)准备

①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福煦为西线联军总司令。

②美军陆续开到法国,英帝国各自治领军队也开往前线。

(2)反攻

①1918年7月在西线发动了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②1918年9月底至10月初,全线出击,突破德军的“兴登堡防线”。

(3)结果:

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3.德国投降:

1918年11月11日,在巴黎签订停战协定。

[深化探究]

材料

福煦车厢

思考

(1)上述场景发生于何时?

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

有何标志性意义?

(2)列宁曾论述过“战争引起革命”和“革命制止战争”的观点。

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合理?

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加以说明。

答案 

(1)1918年11月。

协约国发起总攻,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投降,德国爆发基尔港水兵起义推翻帝制,新成立的德国政府与协约国签署了停战协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2)列宁的观点是合理的。

首先,一战带来了交战国的经济政治危机,引发革命运动,如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德国的十一月革命等。

其次,革命使倾向于战争的统治集团瓦解,起到了制止战争的作用。

如十月革命推翻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苏俄宣布退出帝国主义大战,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帝制,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经济劣势:

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远比同盟国占有优势。

2.战略失误

(1)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

(2)战场形势变化出乎德军指挥部的预料。

(3)德军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内部矛盾

(1)奥匈帝国境内出现了民族独立运动,帝国解体。

(2)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

(1)战争初期,日本参战使德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

(2)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国。

(3)僵持阶段:

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教材互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但是,面对战争的惨痛后果,战胜国的胜利失去了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岳麓版)

[重点精讲]

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取决于双方的实力,胜利属于综合实力较强的一方,包括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和战略战术等多种因素。

(2)总体上看,协约国始终在实力较量上占优势。

(3)美国的参战,彻底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

(4)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同时推动了各国人民的反战运动,如德国十一月革命,成为结束战争的主要推动力。

(5)德奥集团国内发生政治危机,同时德、奥两线作战,同盟国经济崩溃,也是战败的因素。

(6)德奥对殖民地强取豪夺以及疯狂的战争破坏。

(7)人民期盼战争结束,渴望和平的到来。

[深化探究]

材料 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美国提供的贷款和它后来的参战更加强了那种效果。

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

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

——[英]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思考

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失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请从经济和国内国际力量对比角度分析德国失败的原因。

答案 

(1)经济上德国消耗大,国内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实力下降,而协约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2)从力量对比看,协约国力量增强,而德国发生国内革命推翻帝制;国际上同盟国集团也居于劣势。

课堂小结

1917年4月随着美国放弃“中立”政策参加到一战中,协约国阵营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加速了德国的灭亡;1918年德国借苏俄退出战争的时机相继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回战争的主动权,但由于同盟国经济的劣势,战争爆发后日本、美国的参战和意大利的倒戈使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加上同盟国内部矛盾的激化,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1.一战爆发后美国外交政策发生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

A.伪装和平,大发战争横财

B.美国的国家利益

C.一战中协约国集团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D.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破坏了国际惯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一战爆发前后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理解能力。

首先,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其次。

解答本题注意审准题目的关键词“转变”“决定因素”,即美国由“中立”到“参战”的决定因素。

其中A、D两项仅说明了一个方面的原因,而C项是美国参战带来的影响。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加速大战进程的事件有(  )

①美国对德宣战 ②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③协约国力量增强,加强对德打击

A.①②③B.①③

C.②③D.①②

答案 A

解析 美国参战,带动了一些国家参加对同盟国的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十月革命后,各交战国的人民革命运动威胁着资产阶级统治,迫切需要结束战争。

3.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对上述两件大事的正确分析是(  )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 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 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美国参战和苏俄退出战争的理解能力。

美国等国家的加入,壮大了协约国的力量,使协约国阵营发生了变化。

美国参战和苏俄退出战争都是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

4.1918年,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该和约有利于苏俄(  )

A.清除国内反动势力B.恢复国民经济

C.向社会主义过渡D.巩固新生政权

答案 D

解析 《布列斯特和约》使俄国退出一战并得到喘息的机会,从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5.一战后期促使同盟国集团迅速崩溃的主要因素是(  )

①“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 ②美国的参战

③《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德军放松警惕 ④协约国军队的总反攻

A.①②④B.②④

C.②③④D.①③

答案 B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态度,奥匈帝国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

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

芝加哥的一份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当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 1915年6月和1916年初,威尔逊曾两次派遣顾问豪斯到欧洲调解。

但是,豪斯在与英法和德国接触后,得出了“在付出这么多年生命财产的代价后,没有人可以肯轻易地接受无结果的和平”的印象。

材料三 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则只有2700万美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美国采取这一政策的优越条件是什么?

(2)材料二豪斯的“印象”是否正确?

为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

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结果如何?

答案 

(1)“中立”政策。

“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

(2)正确。

由于这场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因而在没有分出胜负之前,双方都不肯中止战争。

(3)材料一宣称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材料三则反映出美国利用“中立”地位积极同交战各国做生意,并表现了倾向和支持协约国的态度。

这种前后矛盾的表现已说明美国统治集团不甘心置身事外,而是打着“中立”的旗号,积极参与战争,至1917年美国便迫不及待地参加了对德作战。

解析 本题切入点是美国参加一战。

解答第一问要分析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如“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不偏不倚”。

第二问要依据战争进程与交战国的目的分析。

第三问要从比较角度看问题,运用历史与政治理论分析。

[资料回放]

点拨 苏维埃政府公布的《和平法令》呼吁交战各国立即停战,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但这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因为帝国主义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掠夺。

[历史纵横]

点拨 福煦车厢中的一幕反映了德军被迫投降的一个细节。

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定在“福煦车厢”签订,德军正式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学思之窗]

提示 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中每一个句号是作者对同盟国失败原因的一种解释。

其它原因可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概括。

[学习延伸]

提示 美国参战的主要目的并非如威尔逊所言。

美国参战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企图建立战后世界霸权。

[基础达标]

1.美国的参战给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重大的变化,包括(  )

①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②协约国的实力得到加强 ③参战国家进一步增多 ④战争结束的进程加快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美国的参战并没有改变战争的性质。

2.观察下图,图中的照片拍摄于一战时期法国北部孚日省的中国劳工营。

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照片的拍摄应不早于1917年

B.向欧洲派遣劳工的是北洋政府

C.劳工们为协约国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

D.中国劳工赴欧是为美国所雇佣

答案 D

解析 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派遣大批劳工赴欧洲服役。

因此,D项的叙述不正确。

3.1917年发生了一系列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事件。

这些事件不包括(  )

①柏林工人起义 ②美国参战 ③俄国十月革命 ④苏俄坚决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A.①④B.①②

C.③④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柏林工人起义发生在1918年11月,①不符合题干要求;苏俄退出帝国主义大战是通过1918年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和题干所要求的时间不符合,所以答案为A项。

4.德国在战前制订“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

下列哪些因素是德国没有估计到的(  )

①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 ②俄军短时间内投入战斗 ③英军很快参战 ④日本参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

答案 B

解析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德国企图速战速决拿下西线,但他过高估计了自己,过低估计了对手,因此①②③是没考虑到的。

日本参战远离欧洲战场,虽也出乎意料,但对该计划影响不大。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有(  )

①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

②英、美的海上封锁起了重要作用 ③德、奥军队战略上的失误 ④战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工人、士兵运动兴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同盟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上各种说法都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6.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主要依据是(  )

A.双方不分胜负

B.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

C.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

D.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

答案 B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故A、D两项错。

面对战争的惨痛后果,战胜国的胜利也失去了意义,故选B项。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有关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说(1917年)的材料:

“在2月3日,我曾正式向你们提出德意志帝国政府的特别通告,通告说,它已立意在2月1日和2月1日以后……要用潜水艇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

……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

美国船只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

……因此我建议国会:

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于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正式接受如此强加于美国的交战地位……”

“当我们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极重要的措施之时,让我们充分了解,并使举世皆知我们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

……如今,我们的目的仍和从前一样,要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以与自私的和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并在世界上真正自由和自治的民族中竖立起今后可以保证遵守这些原则的一致决心和一致行动。

“我们现在正在接受这种敌对目的的挑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

……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

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保障,而各国的信义与自由也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于愿足矣。

请完成:

(1)演说中提到德国“最近的行为”是指什么?

(2)美国参战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用你掌握的史实驳斥威尔逊演说中的伪善言词。

(3)美国参战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1)德国实行“无限制的潜艇战”。

(2)大战已接近尾声,交战双方都精疲力竭,美国人认为它夺取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的时机已到,故参战。

在此之前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做生意,占领亚非拉广大市场,大发战争横财,这根本不是“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

(3)美国的参战,使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

1914年8月19日,他在向美国人民发表的讲话中声称:

“……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材料二 ……到1914年底时,摩根商行已对协约国在美国购买军用物资一事作了“安排”。

为了支付这些军用物资,各协约国先是给现金,然后卖掉了它们在美国所拥有的公债券和股票,最后不得不大笔大笔地借款。

材料三 (1917年)4月2日,国会召集了一次特别会议。

威尔逊总统向与会议员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

“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

……我国不希望征服,不希望支配,……我国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卫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策是什么?

联系材料二,用一句俗语或成语概括美国在大战初期实行这种政策的目的。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采取的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1)保持“中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

(2)美国的借款对象主要在协约国,不希望同盟国获胜,即美国与协约国的利益关系太深。

(3)无论初期“中立”,还是后期参战,均是为了其自身利益,即大发战争横财,掠夺战利品和战后称霸。

解析 材料一的信息是“中立”,材料二的信息是美国与协约国间有生意可做,并发了横财,材料三的信息是美国参战。

(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不难答出,第二问要结合材料二的信息,提炼答案。

(2)题只需要根据材料二提炼即可。

第(3)题考查深层次分析能力,“实质”应围绕利益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