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43375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研究.docx

《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研究.docx

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研究

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研究

杭州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黄黎明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加强道德教育正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

在迈进二十一世纪的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

政治思想道德素是人最重要的素质,是决定一个人成才的关键。

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素质,也是一个国家盛衰的决定因素。

因此,思想道德素质,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教育的全球化,德育也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加强道德教育正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三代领导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

毛泽东同志关于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一系列论述,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论述,为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国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对加强青少年政治思想教育作出重要指示。

这一系列论述和指示,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三)对学校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的现实思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纲要、规范、意见等,仔细查阅,学校德育工作的依据,可以说已经比较完整,为了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中共中央从1988年开始又先后五次发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党和政府如此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回顾以往,学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认真审视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还不尽人意。

我们认为首先问题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不适应,教育体制及其它方面的不适应。

经调查,具体表现如下:

1、某些学校领导对德育工作不重视,没有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育观念陈旧,“教书”与“育人”分离,学校德育没有形成合力。

3、学校德育管理缺乏整体性。

4、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安排缺乏层次性。

5、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缺乏协调性。

6、德育工作缺乏主体性。

从以上背景分析及学校德育现状来看,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德育体系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迫在眉睫的大事。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认为:

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对学校德育进行一体化构建,即对学校德育整体思考,整体规划,整体实施,创立一种新颖的一体化的学校德育体系,从根本上来改变学校德育现状。

为此,1986年我们确立了“小学德育工作规律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在一所市实验学校进行研究。

1991年起,又在西湖区的一年一般学校进行了“小学各年级德育实施的探索研究”,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已成为德育工作研究的方向性课题。

在西湖区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1999年又申报了省级课题“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研究”,局长吴吉春同志亲自担任课题领导小组组长,试图在高标准“普九”的目标下,使课题向纵深发展,并选择了西湖区有代表性的六所学校和西湖区少先队总部参加实验,对一体化德育的模式进一步探索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创新性研究。

必须精心设计,科学地安排。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是一项德育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领导的办学思想,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涉及到德育要素的整体优化。

因此,我们把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定为:

1.构建一体化德育的理论体系。

2.构建一体化德育的模式,设计两套操作方案。

(1)具有共性的一体化德育管理、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评价的操作方案。

(2)具有个性的一体化途径的各系列操作方案。

3.建立三结合的立体网络。

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网络。

4.培养四支队伍。

(1)具有以德育为核心,整体思考学校德育工作的校长队伍。

(2)具有研究德育工作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3)具有整体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

(4)具有主体参与能力的学生队伍。

5.推动学校全面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设具有良好校风、校貌、校纪。

德育工作形成良性循环,以此推动学校全面工作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体化德育”是本课题的主要概念。

我们查阅了许多文献和资料,“一体化”从《辞海》中字面上解释,是指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

作为科学概念的“一体化”,则是指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出现的管理体制范围里的新事物、新概念。

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审视,据我们的初步认识,可作如下描述:

两个或多个相对封闭、相互独立的系统,由于相同的目标或共同利益的需要,打破原先的孤立和封闭状态,在管理体制、组织系统、运行机制、实施渠道、资源开发和评价手段等方面,形成类似同一系统的开放、协作和整合良性运行状态的过程,叫一体化。

这个观念当前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各个方面,成为世界进步发展的共同趋势。

课题组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必须整体规划”的精神,把一体的概念应用于学校德育管理的范围,是理论应用的一项尝试。

本研究在引用这一概念时,为叙述方便,交替使用着“一体化德育”和“德育一体化”两种想法。

当我们说一体化德育时,是对这一概念的定性的描述,侧重于强调学校德育的整体性、全面性和不可分割性。

当我们说德育一体化时,是对这一概念的动态的描述,强调的是整个过程,它的策略性和操作性。

如果说,学校德育一体化是手段,那么,一体化德育就是它将达到的直接目标。

从实验的角度来说,学校德育一体化是对本实验的自变量的概括,而一体化德育则是本实验的直接因变量,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主要研究内容

1.整体构建必须以德育为核心

作为法人代表的校长,应当代表党和国家的意志,从大德育观出发,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新世纪国际形势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应当看到,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思想道德素质。

因为,只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只有从小树立长大报效祖国的信念,学习上才能努力勤奋,不怕困难;只有从小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为练好强健的体魄提供保证;只有从小树立法治观念,才能使自己健康成长。

因此,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他各种素质的灵魂和统帅,起着方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小学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是耕耘希望的园地,是孕育明天的摇篮。

只有加强德育,才能促进少年儿童智育、体育、美育等更好的发展,只有加强德育,才能促进少年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因此,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核心地位。

2.整体构建德育,应当确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理念。

试想当一批批天真烂漫的儿童,背上小书包跨进学校大门,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辛勤培育,一个个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少年进入中学时,我们是何等的幸福和自豪!

如果,我们只知道传播知识,忘却了做人的培养,即使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却不认养育他们的师长,不爱培育他的母校,不爱自己的同伴,自私自利,这样的少年对祖国对人民又有何用?

同时我还应当看到今天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广大少年儿童,将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生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盛衰的大事。

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要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把德育始终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为了共同的目标,齐抓共管,齐心协力做好德育工作,发挥整体功能。

(四)研究的原则与策略

为了指导全体实验人员认真地、科学地、有效地进行实验研究,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4.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研究”是一项大型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课题按计划扎实地开展,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1.构建三结合的课题组织机构

我们成立了由行政领导,研究成员,实验小学领导组成的实验领导小组。

由教育局局长任课题领导小组组长、局长助理兼教育科科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科研人员任副组长,六位实验学校校长任领导小组成员,实验学校分别成立了实验小组。

形成了三结合、三级管理的实验系统,具有实验的领导决策系统、指导系统、监测系统和实施系统的功能。

2.坚持“三三制”的学习制度。

坚持学习三结合:

集中学习指导与分散学习指导相结合,骨干学习与全员学习相结合,基本理论学习与针对性理论学习相结合。

坚持三种方法学习:

定时自学有关理论,随机向同行学习,定期向专家学习。

学习坚持三个结合:

自学与研讨相结合,自学与指导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3.控制“三个”基本要素

从整体上来看,德育的过程是个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品德规范(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发生矛盾运动时才有德育过程的产生。

要使德育过程取得最佳效果,必须使德育过程中的三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结构(如图)

品德规范

(一体化德育目标)

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师家长社区教育者在学校在家庭在社区

4.定期反馈评价监测

一体化德育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既要保证实验在六所学校同进顺利地进行,又要激励各校互帮互学共同促进,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正确把握实验方向,不断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要保证评价监测的及时性,我们采用了定期反馈,评价监测。

(五)研究的分工

本课题在西湖区各小学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选择了其有代表性的六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

西湖区少先队总部也参加课题研究。

每所学校又从某一途径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发挥各校的个性,使课题向纵深发展,有大面积推广的价值。

(六)研究的方法及基本过程

本课不是单纯理论上的研究,而更重视应用性研究,因此,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1、行动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3、文献法;4、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从1986年上半年开始探索,到2001年7月结题。

共分三个阶段。

·早期探索阶段(1986年——1991年)

研究内容:

提出了“小学各年级德育实施的探索研究”的研究课题。

重点研究小学低年级德育规律的探索。

·系列研究阶段(1991年——1998年)

研究内容:

小学低、中、高年级德育规律的探索与研究。

·综合研究阶段(1990年——2001年)

研究内容:

1999年开始确立了“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研究”,在六所学校进行综合性研究,实验分三个步骤进行:

(1)建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课题实验学校;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3)实施课题方案;

(4)形成成果。

写出了《一体化德育实验探新》一书,作为课题物化成果。

三、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理论阐述

(一)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界说

一体化德育模式即:

“以提高未来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为宗旨,以充分发挥教育者主体积极作用为前提,围绕教育中心设计纵向递进式的教育目标,横向互动式的教育途径,形成内容一体化、途径一体化、管理一体化、评价一体化为特色的德育模式”。

(二)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特点

1.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

使广大教师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理念,准确地把握教育目标,熟悉教育内容,通过各种教育途径,采取丰富的教育方法,齐抓共管提高整体实效。

2.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表现在:

德育要领先于其它各育。

德育要带动于其它各育。

德育要溶化在其它各育之中。

3.一体化德育是一个整体有序的体系。

表现在:

德育自身内部整合的有序性。

根据《小学德育纲要》,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一般规律,结合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递进式的教育目标为径,以教育途径为纬,有序排列,有机整合而成,提高整体实效。

德育与其它各育整合的有机性

树立大德育观。

围绕育人目标,各育进行有机结合,形成教育的氛围,充分发挥其它各育的德育功能,达到整体高效育人的目的。

4.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作为一种积极活动的主体,应当全员参与,发挥主人翁精神,促进其它各种素质的相应提高,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三)一体化德育模式培养方式上:

重过程、重体验、重实践。

(四)“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1.法律、政策依据

2.少年儿童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

3.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4.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5.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四、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实践操作

(一)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管理体系

根据一体化德育模式的基本思路,我们将德育计划制定、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及总结评价等德育管理的基本环节,进行了整合,建立了一体化德育的管理体系。

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整体性。

第二,开放性。

第三,有序性。

为了体现一体化德育的管理体系,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工作。

1.建立一体化德育管理网络

一体化的德育管理网络具有以下功能:

(1)组织管理功能;

(2)计划实施功能;(3)检查指导功能;(4)总结评价功能。

2.设计学校综合工作一览表

在具体实施时,如何让全体教工明确教育中心,教育要求,发挥整体育人的优势?

我们设计了“学校综合工作一览表”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整合一体,设计项目如下:

教育中心

教育

要求

行为规范、训练、争章、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工作

教学工作

文体卫

工作

校园

文化

省、市

区工作

节日

纪念

教研、科研

3.建立一体德育评价机制

我们的课题主要是对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作探索与研究。

一体化德育评价的方法:

多元激励性评价。

评价的关键是:

坚持全面地、整体地、客观地、发展地评价学生。

评价做到两个注重:

注重学生道德形成的过程,注重道德情感的体验。

评价促进学生四个培养:

培养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关心同伴,培养学生懂得向同伴学习,培养学生从小热爱集体。

一体化德育评价做到三个促进:

促进教师全面地关爱每个学生;促进家长全面地看孩子,科学地教育孩子,促进社区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

一体化德育的标准:

按照《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按年级高低,排列递补进式的教育要求。

在操作时,注意贴进学生实际,对不同学生可以因材施教,坚持学生纵向比较,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评价人:

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家长、社区有关人员及学生自己的多元评价。

评价载体:

由“品德评语”改为多元“激励卡”。

评价时间:

由一次性终结性评价,改为多次契机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内容体系

根据一体化模式的特点,经过反复地实践,形成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相对稳定的一体化德育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整体性,整体设计教育内容。

第二,有序性,递进式设计教育内容。

第三,动态地实施教育内容。

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出发选择、补充、教育内容,做到静态内容,动态使用。

为了体现这一德育内容体系,我们设计了具有操作性的1~6岁年级综合教育一览表。

综合教育一览表(项目)

教育

中心

教育

要求

学习

榜样

谈话

行为规范

“五自”

争章

思想

品德

班队

活动

各科

教育

课外

阅读

家庭教育

(专题讲座)

1.教育中心的制定,坚持三个结合

结合社会实际,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实际,根据培养目标,每个学年我们按月制定出系列教育中心。

2.教育要求的制定,遵循三个规律

围绕教育中心,遵循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和小学生认知规律,按照年级制定纵向的科学、合理相对稳定具有递进式的教育要求。

3.教育途径整合,做到三个尊重

围绕一个教育中心,多种途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发挥其整体效率。

但是在各个途径互动时,必须做到尊重各个途径的自身特点,尊重各学科教学的自身规律,尊重各途径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才能使途径互动产生整体效应。

4.榜样教育,坚持三个层面

围绕教育中心,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选择三个层面的榜样进行教育,他们是:

领袖人物的榜样、英雄模范的榜样、少年儿童的榜样。

5.家庭教育,坚持三条主线

(1)家长学校注意教育的系列性、指导性

(2)家长会注重教育的统一性。

(3)家庭访问,注意激励性

家庭访问,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因素,选择好家庭访问的良机,即是学生进步时刻,学生有喜讯的时刻,学生急需教师帮助的时刻;准备好家访的内容,是孩子能在家长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与进步的内容。

(三)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实施途径及其整体优化

德育途径是实施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具体活动渠道,是贯彻德育原则,运用德育方法的载体。

学校的德育途径主要有:

各科教学、校级、班级工作、少先队工作、课外阅读、校园文化、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这些途径都根据各自的特点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一体化德育途径的特点是:

第一,整合性,各教育途径的有机整合,达到教育的整体优化。

第二,融合性,各教育途径的相互联系,融为一体,达到教育的整体效应。

第三,能动性,各教育途径,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达到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一体化德育途径的具体做法是:

围绕教育中心,根据教育目标,发挥各途径的独特作用,主动地与其它各途径配合、支持,有机结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种良性的、有层次的、融合的“德育场,”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组成最佳结构系统,共同达成德育目标,产生最佳德育整体效果。

一体化德育途径在实施中的整合

 

五、课题研究的总体效果

(一)提升了办学理念,提高了办学水平。

1.学校领导确立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2.形成了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管理网络。

3.促进了学校全面工作的提高。

(二)构建了一体化德育模式

1.构建了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模式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提高了学校德育实效,深受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欢迎。

2.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共性的,系列性、科学性、应用性的操作方案。

3.制定了具有个性的一体化德育途径的教育系列。

(三)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1.树立了“教书育人”的理念。

2.能明确教育中心正确把握教育目标,熟悉教育内容。

3.促进了德育科研队伍的建设。

(四)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1.培养了学生爱教师、爱集体的感情。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交互式的立体网络。

六、研究的结论与展望(略)

参考文献

1、姬君式,春泥护花,北京: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2、鲁洁,德育社会学,福建: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3、岑国桢,顾海根,李伯黍,品德心理研究新进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魏贤超,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

5、胡厚福,德育学原理,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丁安廉,和学新,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7、候光文,教育评价概论,河北: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8、蓝维,德育学科教学心理研究,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1996

9、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0、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1、王炳仁主编,道德启蒙教育研究,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12、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