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4324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docx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docx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

**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

(20XX年2月9日)

**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国务院确定的“黔中经济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内的重要中心城市,是贵州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人口472万,辖六区一市三县,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和一个省级航空港经济区。

**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5.3℃,夏季平均气温23.2℃,空气清新、气候凉爽,享有“爽爽的**·中国避暑之都”的美誉。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全力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努力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持续改善的“双赢”。

一方面,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增速连续7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2名。

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全市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前列。

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100%稳定达标。

(一)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市委、市政府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全力提升环境质量,努力实现跨越式、可持续、绿色化的发展。

抢抓贵州建设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机遇,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出台一系列1号文,高质量高标准高品质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

(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以大数据为引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获批建设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成为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核心区。

社会和云、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一批云应用示范工程投入使用。

大数据及其产业规模总量超过千亿元。

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2∶38.8∶57。

(三)持续提升城市功能。

推进“多规融合”,编制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划定生态红线,严控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

用“蒸小笼”方式实施城市建设,初步形成‘两核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三环十六射”骨干路网全面建成,**至广州、长沙、昆明等城市高铁相继开通,龙洞堡国际机场跻身千万级大型繁忙机场行列。

建成一批示范小城镇和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带、示范点。

(四)持续打造宜居生态。

新建各类公园577个,建成开放花溪十里河滩、阿哈湖等国家湿地公园。

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地”“清洁”“田园”五项保护计划,建成22条餐饮油烟规范管理示范街,搬迁“两湖一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村寨1532户,完成乌江34号泉眼1—3期治理,持续开展南明河综合整治,消除劣五类水体,植树造林130万亩以上,新增城市绿地600万平方米以上。

(五)持续开展改革创新。

创新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配套《**市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市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划分办法(试行)》的政策文。

在全国率先建立生态保护“两庭三局”司法体系,首创成立**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完善84个乡镇生态环保工作机构。

持续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和环境保护“六个一律”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完善环境保护督察机制,按照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集中力量整改突出环境问题。

(六)持续弘扬生态文化。

构建生态文化高地,全面凝聚生态文明建设合力。

大力宣扬“知行合

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精心打造“三足鼎筑”精神大厦。

连续成功举办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建成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参观推介示范点,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建立3万人的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生态文明“八进”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

创建一批生态文明机关、企业、医院、学校、小城镇、社区、村寨、家庭,充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

二、20XX年工作情况。

高一格快一步深一层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着力在绿色屏障、绿色经济、绿色家园、绿色制度、绿色文化等五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力筑牢绿色屏障。

一是统筹推进城乡绿化。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完成植树造林16.45万亩、森林抚育11.5万亩,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6‰、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低于2‰,森林覆盖率同比增长2.16个百分点提高到48.66%。

完成城市主要道路和节点景观提升,新增绿地111.5万平方米。

二是实施“一河百山千园”建设。

开展南明河流域综合整治,建设“天网”监控工程,实行第三方监督,完成市西河、贯城河等支流治理,实现南明河除臭目标。

加强城市山体生态修复,完成8个中心城区山体迹地修复、植被提升6000亩。

开工建设各类公园237个,建成开放登高云山、小湾河湿地公园(一期)等市级示范公园。

三是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

严控汽车尾气、餐饮油烟、扬尘污染、民用燃煤、露天焚烧。

淘汰

全市20蒸吨/小时燃煤锅炉、5896辆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治理40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1%、排全国74个重点城市第9位。

四是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

拆除集中式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25家企业、湖库网箱养鱼3514.1亩,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稳定在Ⅲ类标准。

落实政府、民间“双河长制”,推行金钟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考核暨奖惩试点,加快市域劣五类河流治理,全市15个国、省控(不含沿江渡)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五是强化土壤污染防治。

建立健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核实。

开展贵钢、贵铝、贵轮等企业搬迁地块及周边土壤污染详细调查。

实施清镇市青龙村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贵钢老厂区污染场地修复工程。

六是突出重点领域污染治理。

实施高雁垃圾填埋场升级改造,新建花溪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7%。

建成**市固体废物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二期),实现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和100%依法安全处置。

强力推进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和十大污染源治理,全力开展“老干妈”油烟治理,开阳洋水河沿线和息烽小寨坝磷化工集聚区含磷污染物基本达标排放,洋水河、乌江流域34号泉眼、息烽河总磷指标大幅削减。

七是狠抓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制定中央环境保护

督察32个重点问题整改方案,细化144项整改措施,完成1681群众信访投诉办理,问题整改总体进度达到上级要求。

(二)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做强绿色经济。

一是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市成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新云电子、同济堂成为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示范企业,贵州轮胎、詹阳动力等10个企业成为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航天电器、雅光电子等37个企业入选全省“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指数达到42.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7。

二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运用大数据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实施“千企改造”,绿色化改造提升磷、铝、特色食品等传统产业。

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5家企业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3家企业获批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5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

50户重点监测的企业整体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0%以上。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关闭4家煤矿、淘汰产能54万吨,房地产商品住房库存量缩短为8个月,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税费成本30亿元。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户,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开工建设吉利发动机等工业项目70个,建成投产中铝等“退城进园”重点项目70个。

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

1156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700亿元。

四是生态产业化加快推进。

建设15万亩花卉苗木产业园区(基地)和10个生态保障性苗圃,加快12个精品水果产业核心园区、30万亩生态茶园建设。

推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完成全市100个景区20个项目投资41亿元,开工建设百花生态新城、恒大花溪童世界,新推出乡愁贵州等一批新景区、新项目。

集中开工扶贫项目851个、投资145.2亿元。

全市新增“三品一标”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有效无公害产品产地775个,认证面积212.3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3.24%。

农产品网上销售额增长30%以上,现代农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6%。

四是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7.77亿元,增长8.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6.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5.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9%,成为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和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绿色家园。

一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大力推进“多规融合”,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加强城市风貌管控,成为国家城市设计试点城市。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后获得国家批准,编制完成乡镇、村庄建筑风貌导则,提升重点区域、特色村庄规划水平。

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强力推进,贵遵高速公路复线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581公里,提等改造农村公路300公里。

人民大道、旅游公路环线启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局部试运营。

建成骨干水源工程2个,年供水能力新增1679万立方米。

发展农村耕地灌溉面积6万亩,10.4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三是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3.5万户、42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老旧小区院落200个,整治背街小巷215条。

建设示范小城镇22个,建成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点57个,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138个,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示范项目33个,新建和改造村民组群众服务中心54个。

(四)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完善绿色制度。

一是完善绿色发展市场规则。

在清镇市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划分36160公顷99个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开展外业摸底调查等准备工作。

完成环境保护税法施行准备工作,完成环境保护税网报系统开发。

建立以绿色农业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下达“三品一标”及诚信体系建设补助经费191.3万元。

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制度、资源环境红线管理制度、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探索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有序推进城乡“三变”改革,通过股权纽带,联股联业、联股联责、联股联心,优化资源配置。

二是完善绿色发展管控机制。

全面推行政府、民间双“河长制”,探索建立市区乡村四级“林长制”、土地管理“片长制”。

健全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环境信息发布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推进森林公安体制和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积极开展环境损害赔偿试点,清镇市人民法院生态保护法庭审结全国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

三是完善绿色绩效评价考核机制。

制订**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绿色发展指数统计监测方案、生态环境质量“一票否决”考核实施方案,出台20XX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考核权重调整方案,全市10个区(市、县)、4个开发区和99家市直部门、13家市管企业签订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目标责任书,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与各级各部门工作绩效紧密挂钩。

成立**市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完成清镇市、花溪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四是完善绿色发展法制环境。

挂牌成立全国首个绿色金融法庭,正式成立**国浩生态环境保护人民调解委员会。

加强环境准入把关,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5个,涉及投资52亿元。

完成763个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整改,立案查处环保违法案447起,罚款金额3632.28万元。

查结林业行政案1310起、刑事案236起。

(五)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绿色文化。

一是挖掘发展绿色文化。

加快建设孔学堂传统文化传承教化基地、中国阳明文化园、阳明历史文化街区,

丰富和发展绿色文化。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建成县级图书馆2个、文化馆1个,连续三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二是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活动。

组织开展4.25生态文明条例宣传日、6.5环境日、6.18贵州生态日等系列宣传活动,完成20XX年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研讨会保障任务,公开评选最美森林、最美湿地,通过各类媒体发布生态文明方面的宣传报道3万余条。

三是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创建。

组织开展生态文明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系列活动40余次。

组织8个乡镇、88个村申报省级以上生态乡镇、生态村。

乌当区成为全国第一批“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观山湖区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二是拓展生态空间的压力持续增大,森林覆盖率增长、环境空气质量提升接近极限;三是绿色发展指数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等指标在全省排位靠后,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还不高;四是部分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抓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特别是林地违法占用、改变用途情况突出。

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城乡“三变”改革为基本路径,高一格快一步深一层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加快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公平普惠,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爽爽**”新未来。

(一)着力提升生态优势。

全力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优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

一是实施森林扩面提质工程,加快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农业产业种植结构调整,完成植树造林140万亩,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60%。

采取林相改造、人工促进封山育林等措施,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森林质量。

二是实施添彩增绿工程,完成主要市政道路绿化提升,构建结构丰富和功能多样、生态稳定的城市植物群落,每年增加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

三是实施环境问题整改工程,对标对表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确保有着落、事事有结果。

四是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应用大数据手段加强监测监管,完成南明河流域综合治理阶段目标,确保20XX年水质变清。

加大“两湖一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力度,继续推进小关湖、黔灵湖和金钟河、洋水河、宋家冲河等水体治理。

五是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加强车、油、煤、气、尘管控和治理,保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0%以上。

(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一是集聚发展大数据产业,完善大数据全产业链,聚合不同行业的大数据,协同发展核心、关联、衍生三类业态。

巩固大数据产业生态,拓展大数据应用。

推进大数据综合创新试验区建设,搭建大数据技术创新平台,突破大数据核心关键技术瓶颈,全力打造“中国数谷”。

二是做大做强现代工业。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工业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依托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实施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双千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园区配套能力,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打造军民融合、汽车制造、铝及铝加工、医药食品、磷煤化工等五大产业集群。

构建共享、创新、高端、绿色、智能为特征的新型现代工业体系。

三是做精都市现代农业。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规模化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开放式花卉基地、林果木基地、菜篮子保供基地,大力发展采摘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

围绕旅游公路环线,实施一批生态林业提升工程,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建设一批富美乡村。

采取林果、林苗、林草、林药结合,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推进大市场带动大扶贫,实施“强村富民”、“双百双千”工程,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完善“农超、农餐、农社、农批”四大平台,健全绿色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吃住行游购娱并举、农居产文体健融合、物质富精神富并重、人文美生态美统一的

富美乡村,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稳步实现产业生态化。

一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推进磷铝资源型产业绿色化,全面推广节能减排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形成循环发展产业链。

磷资源梯级开发利用、铝金属精细加工取得新的突破,煤电铝材一体化发展。

推进20个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和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运用重大项目建设,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

二是培育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加快建设**新型建材产业园,加大新型环保节能墙材、建材在绿色建筑工程领域的推广应用,

逐步淘汰传统落后建材。

三是优化发展特色食品产业,依托“食品安全云”平台,推动食品安全精准化管理,

提升“贵烟”品牌竞争力,加快天麻申报进入新食品原料目录,打造优质贵州三宝,塑造“原生态、绿色、健康”的**品牌。

四是加快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开展城市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覆盖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提高报废机动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拆解及利用水平,提高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纸、废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废电池、废弃包装物等再生资源利用效率。

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提升到

80%以上,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率达到75%。

(四)强力推进生态产业化。

一是积极发展生态林业产业,整合林地、耕地、水源保护区域土地、废弃矿(砂石)山迹地等土地资源,结合森林扩面提质工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集中打造一批花卉苗木基地、特色木本经济林基地、林下种植基地,打造一批“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人家”,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是精细发展旅游产业,实施规划提升、项目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爽”产业培育、形象品牌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城乡共建共享、大数据旅游发展、改革创新驱动等“十大行动”,丰富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打造一批国际旅游产品、国际旅游线路、新型旅游业态,构建多元化发展、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格局,建设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

三是融合发展大健康产业。

完善大健康产业链,打造“医、养、健、管、游、食”六大产业板块,推进资源整合和集群发展,构建上游药材种植、中游健康医药生产、下游健康服务的大健康全产业链。

引进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医药制造产业集群。

培育医疗产业多元化市场主体,完善健康医疗产业链。

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打造健康养老目的地。

建设一批中成药新产品、食疗保健品、食物营养品、医药中间体、有机食品等基地,形成一批康养产业综合体,发展一批中药材交易市场、药食同源产品、保健食品及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

(五)持续深化改革创新。

一是健全空间规划体系和用途管制制度。

以主体功能区划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激励约束机制。

区划定界生态保护红线。

二是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试点。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三是健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四是健全绿色产业发展引导制度。

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推行市场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模式,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五是健全绿色金融制度。

探索特许经营权、项目收益权和排污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

鼓励发展绿色信贷,开展环保贷款贴息、贷款担保和环保技术产业化市场运作试点。

六是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推进环保机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开展重点排污企业第三方治理,探索第三方监督,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建立监管统

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

七是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目标考核制度。

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指标体系,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办法,实行差异化考核和生态环境质量“一票否决”。

推进清镇市绿色GDP

考核试点。

八是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

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采取任中、离任、年度、随机、专项审计等方法,对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进行审计评价。

九是健全共建共享共治制度。

推进城乡“三变”改革,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民(农民)为主体、企业为龙头、产业为平台、项目为载体、股权为纽带、共享为目标的共建共享共治制度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