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的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40820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语言的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诗歌语言的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诗歌语言的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诗歌语言的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诗歌语言的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语言的鉴赏.docx

《诗歌语言的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语言的鉴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语言的鉴赏.docx

诗歌语言的鉴赏

诗歌鉴赏专题

——语言鉴赏题目类型及答题技巧教学案

主备人:

曹彦霞

教学目标

1、归纳诗歌语言鉴赏考查类型及问题设置形式

2、总结并熟练掌握各类型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总结并熟练掌握诗歌语言鉴赏题各类型答题步骤。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炼字)

一、考点分析

考纲要求

2014年《考试说明》规定:

鉴赏诗歌语言,能力层级为D级。

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

分析诗歌鉴赏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指出诗歌语言所蕴涵的具体意义;分析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双关等)及其作用与效果;分析诗歌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比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沉郁顿挫等)。

命题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

1.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精确性,揭示语言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即从情感、意境上品味语言,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

2.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3.分析诗歌语言的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感受其明快、朦胧、沉郁、飘逸、雄奇等艺术特征。

命题趋势

1.炼字题型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语言风格

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

二、考题悟道•细剖高考

1、考题呈现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

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分)

解析:

鉴赏“绿”字需结合具体语境地,可联想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此处的“绿”可理解为使动,“使树绿”,展示的是一种动态美,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春天的生机。

参考答案:

(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

2、考查方式与答题步骤

(1)提问方式

A、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

请简要分析?

B、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能否换成其他的字,为什么?

(2)、解题方法

推究“炼字”的妙用,不可把所分析之字孤立起来谈论,要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含意来分析。

解释该字的意义,放入语句中描述景象,关键是点出该字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效果。

(3)答题步骤:

释义:

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有表现手法点出)

描述: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情感: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三、迁移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2012安徽)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

答:

答案: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触可感、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备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2湖北)

送邹明府游灵武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

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

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的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

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答案:

“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2009年山东)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⑴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3分)

 

参考答案:

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

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四、知识储备与方法点拨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久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诗歌的字、词、名句具有形象、凝炼、含蓄的特点,鉴赏时应注意其深层含义。

对典故性字词,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

1、炼字的角度:

动词、修饰语(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叠词的表达效果:

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起强调作用。

拟声词的表达效果:

不仅给读者以听觉的感受,还能引发视觉、触觉的感受,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色彩词表达效果: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效果:

表现心情,渲染气氛,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2、语言鉴赏炼字的规律:

(1)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2)展开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若采用了某种表现手法,把它点出来,并点明表达效果。

(4)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评价:

语言是否凝练含蓄、准确传神、音调铿锵,是否能集中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措词与常用语

(1)、词语的选择

对描写性字词,要分析对塑造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

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

对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要注意情、景、理的统一。

(2)、鉴赏常用语

a、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

b、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c、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的意境,生动形象,极富美感。

d、写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

e、叠字叠词还增加了诗的音律美。

 

第二课时

(诗眼、关键)

教学重点:

能准确识别全诗或某句的诗眼或关键,并准确赏析

诗眼诠释: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

“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

”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

可见,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

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诗眼分为两类:

(一)是表现为一着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

诗眼一般是动词、形容词,还有一些虚词。

一般地说,五言诗诗眼一般在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在第五个字。

有的隐藏在标题中。

一、考题悟道•细剖高考

1、考题呈现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

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

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

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2、考查方式与答题步骤

(1)提问方式

A、本首诗歌的诗眼是某一字,请结合全诗或某句加以分析。

B、你认为这首诗某一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C、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2)、诗眼答题步骤:

①点出诗眼,并释义。

②紧扣诗眼,解释句意。

③结合表现手法指出如何突出诗眼。

(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动为静)

总结该联如何点明主旨,突出诗眼。

(烘托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或整体上有什么表达效果)

语言表达格式:

该词有……含义,采用……修辞,化……为……,(释含义,明手法)写出了……情景,(描景象)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或烘托了……意境。

(说效果)

(3)关键答题步骤:

①全诗紧扣该词分别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②该词对领起内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③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线索、呼应、铺垫等)。

二、迁移训练

1、夜归(宋·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①倚筇(qiónɡ):

扶杖。

②燐:

燐火,俗称鬼火。

③萤:

萤火。

④土塍(chénɡ):

田埂。

“夜归”是本诗的关键,它是怎样统摄全篇的?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直接点明“夜归”托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反衬归客急切归家的心境。

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场面结束。

与先前的凄凉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

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

            .

答案:

颔联:

①“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

②“草草杯盘”与“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

③“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

“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

①“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②“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③“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分析诗眼。

并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

“微风”是全诗的线索,是诗眼,或明或暗地贯穿全篇。

除了首联明写之外,下面三联都是暗写微风的,颔联写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写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写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三、诗眼识别小练

1、阅读柳宗元的《江雪》,指出诗中的诗眼并结合全诗简析。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

本诗诗眼应为“独”字。

从全诗意思看,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

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钓者。

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的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从本诗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的展示出作者“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展现了作者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

)总之,“独”字笼罩全篇,堪为诗眼

2、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本诗诗眼是什么?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

怨。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山河阻隔,归途遥远,还乡无期。

3、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①,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②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剑铓:

①剑锋。

②若为:

怎能

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

望在诗中是登高远望,翘望故乡。

望字紧扣题目中的“寄京华亲故”来写饱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但是,望而不能归是痛苦的但又毕竟能获得某种满足;在痛苦与矛盾的满足中,诗人尽情望去惟恐望的不够,而要化身千亿去望,可见其思乡之深。

小结:

1、如何判断诗眼:

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词语;能统帅全诗,成为全诗线索的词语。

2、诗眼有何表达效果?

表现诗人感情主旨

 

第三课时(炼句型)

教学目标:

能准确辨别诗句使用的艺术手法,并规范表述答案

一、考题悟道•细剖高考

1、考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2012重庆)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

水边的平地。

②忘机:

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③沙鸥相对不惊飞:

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4分)

答案示例:

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2、考查方式与答题步骤

(1)、考查方式

A、请结合全诗,对“某某句”进行简要赏析。

B、提问变体:

“某某句”中蕴涵了哪些感情?

请简要赏析。

C、诗中的某一词或某一句,有的版本说法不同,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D、诗中的某一词有人认为换成某词更好,你的看法呢?

(2)、方法感悟

解读关键诗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注意诗句中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方法等.

(3)、解题步骤

第一步,理解诗句的含意;第二步,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手法)简析;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

(也可从该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二、迁移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2012辽宁)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

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思考: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

请简要赏析“清瘦”这两个字的妙处。

(4分)

答:

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2011山东)

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答案: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3、(备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2012福建

望江南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

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请简要赏析。

(3分)

【答案】

(1)要点:

“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4、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案:

(步骤一)“雁引愁心去”好。

(步骤二)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它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步骤三)“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想象更奇特,更新颖,与后一句对仗映衬,更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小结:

答题步骤分析①明确回答自己认可的对象,绝不含糊;②解释手法、内容(考虑结构、表情达意、音韵等方面的作用。

)如是写景句,就勾勒其描绘的画面。

如是抒情句,就写出其能更好地抒发的情感。

③确定比较点,强调认可答案的优处。

(注:

也可以适当分析相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不足)

5、(备选)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的意思是闲居。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

“敌”字险而稳。

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

而“敌”字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

 

第四课时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教学目标:

识记不同类型语言风格俗语,不同作家的主要风格特点;

能准确识别一首诗的主要风格特色,并能准确加以分析。

一、考题悟道•细剖高考

1、考题呈现: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1·高考北京卷)

示秬秸[注]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秬秸:

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至太常寺少卿。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平实”主要是通过叙事来体现的,而“有韵味”主要是通过写景来体现的,抓住这两方面综合分析,就会得出答案.

答案:

要点一:

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

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2、提问方式:

A、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B、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C、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4、答题步骤:

A、点: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等。

B、析:

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C、评: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迁移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8分)(2013天津)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

③禹门:

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2)“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分)

答案: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3湖北)

临江仙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

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5分)

答案:

(2)(5分)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

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

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

“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

“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