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详细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3949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详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详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详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详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详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详细笔记.docx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详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详细笔记.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详细笔记.docx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详细笔记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

——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

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

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

三国同盟:

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

英(核心)、法、俄(1907年)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

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

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

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

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

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

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

(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

(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

(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

(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

同盟国:

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

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

(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

(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

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

(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

(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7、欧洲三条战线及其对持形势

战线

地理范围

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

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

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

巴尔干地区

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哪几场重大战役?

特点?

第一阶段:

(1)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特点:

第一次用汽车运送军队的战役。

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马恩河战役影响:

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东西两线的战事转入了持久的阵地。

(2)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特点:

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转折点)。

凡尔登战役结局:

法国站稳了脚跟,德国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3)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英国首次使用坦克。

补充:

19196年5月,日德兰海战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被称为“大炮巨舰的高峰”。

交战结果:

虽然英国舰队的损失大于德国舰队,但英国海军仍然掌握着制海权。

第二阶段:

三大战役结束后,战略主动权转向协约国一方。

9、美国参战的真实用意何在?

美国为什们在战争后期参战?

美参战的影响?

原因:

(1)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2)为保证借还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得胜利。

(3)直接原因---“无限制的潜艇战”,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推动了美国采取反德立场。

(4)目的---捞取战利品,战后争夺世界霸权,维护自身利益。

影响:

(1)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直接援助。

(2)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给协约国带来巨大好处。

(3)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

(4)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

10、俄国退出一战的原因?

意义?

原因:

(1)对德失败激化国内矛盾.

(2)为了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

意义:

有利于一站结束;推动了各国革命运动。

1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结束标志?

1917年11月11日,签订停战协议。

12、同盟失败的原因?

德奥集团战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13、加速一战结束的原因?

(1)美、中等加入协约国,壮大了协约国的力量。

(2)俄国退出一战。

(3)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最主要原因)。

1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为什么?

性质:

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

依据:

都是为了夺取霸权和奴役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权利参加战争。

15、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

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格局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

①经济受重创:

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

②精神遭打击:

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③英国更衰落:

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

①美国:

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

②日本:

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⑵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俄国十月革命

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1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

2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3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

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4)国际联盟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国际政治组织。

原因:

战争激化矛盾;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16、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积极: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争夺,为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俄国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爆发了五四运动,为中国从旧------到新------。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㈠巴黎和会

⒈背景

(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⒉时间:

1919年1月18日(开幕)——6月28日(签订《凡尔赛条约》)

3.参加国:

27个战胜国的代表。

德、奥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和会外。

4.操纵国:

美、英、法:

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孟梭

5.各国目的:

(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际联盟,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而称霸世界.

(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

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

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

(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同时扩大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

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

(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建立地中海霸权。

(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6.主要问题:

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

7.性质: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8.结果:

签订《凡尔赛和约》

(1)时间:

1919年6月28日。

(2)内容:

①领土:

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划定非武装区。

②殖民地:

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瓜分;(最体现分赃及一战性质)

③军事:

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

④赔款:

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给协约国(未确定总额)。

(3)性质:

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9.影响:

(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

(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英法获利最大

(5)美国受到抑制

(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

(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㈡凡尔赛体系的构成与国际联盟

⒈凡尔赛体系:

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对五个战败国缔结和约,确定了战后在欧、非、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凡尔赛体系的构成:

《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和国联盟约(已列入了《凡尔赛和约》)。

2、影响:

(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

(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补充)积极影响:

(1)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中东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民族自决:

一部分欧洲国家的领土是在考虑到各民族愿望的基础上重新划定的。

(3)通过国际会议上的外交斗争调整国际关系比起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

⒊系内的矛盾:

(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

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

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

(2)战胜国列强之间:

分赃不均:

美意不满;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

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⒋新的民族矛盾:

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

⒌实质:

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凡尔赛实质极其不稳定。

(1)原因:

①分赃不均,各国目的未能满足。

②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主要:

英美、英法、美日)、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原因:

和约对战败国宰割,掠夺极为苛刻)、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仇视)、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

⒍国际联盟:

(1)背景:

①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②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

1919年4月28日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

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3)总部:

瑞士的日内瓦

(4)主要机构:

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内容):

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全体一致(表决上)。

(7)操纵:

英法。

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

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8)解散:

二战时名存实亡。

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9)实质:

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既得利益工具。

(10)性质:

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1)活动:

①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

②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

③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2)评价----积极: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政治组织(性质)。

②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宗旨)。

③为联合国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影响)

消极(为什么不能割世界带来持久和平):

①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

②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美未参加,苏德排除,日意退出)

③不能制止战争,后来成为绥靖政策的工具。

(13)美国建立国联的目的:

利用国联干预世界事务,在国联内部利用德国对抗英法,控制国联称霸世界。

(14)美国未参加国联的原因:

①孤立主义(国内)②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未实现(巴黎和会)

③英法德抵制。

反映:

①美国综合国力还不足以获得对世界的领导权。

②国际关系的中心仍在欧洲。

㈢华盛顿会议

⒈背景

(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正缓和;

(2)战后美日英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

(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

(4)中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

⒉发起国:

美国

⒊目的:

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

⒋时间:

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

⒌参加国:

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

⒍操纵国:

美、英、日。

⒎主要议题:

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

⒏内容:

《四国条约》

(1)签订国:

美、英、法、日。

(2)内容:

A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

B英日同盟终止。

(3)影响:

①对美:

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

②对英:

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

③对日:

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获得与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它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其他国家的正式承认。

《五国条约》

(1)签订国:

美、英、日、法、意

(2)内容:

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但对巡洋舰、潜水艇等舰只的规模和数量未做任何限制。

(3)影响:

①对美:

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

②对英:

丧失了海上霸权,海上优势从此结束。

③对日:

海上扩张受到限制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海军基未受束缚。

总评(影响):

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

《九国公约》

(1)签订国:

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九国。

(2)内容:

①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②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3)影响:

实质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

⒐实质:

在在各中国,抑制英日的基础上,确立了美国主导的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10、影响:

(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

(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

(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

(4)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

11、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

日中在会外签订条约,把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归还中国

12、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⑴相同点:

①背景:

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

②过程:

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

③结果:

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④作用:

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⑵不同点:

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13、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①拆散英日同盟。

②海军力量与英并驾齐驱。

③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扩张。

④在中国实现门户开放政策

1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它为什么不能维持长久的世界和平?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

(1)、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具体原因:

①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

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市场供需矛盾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③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原因)

(2)、爆发标志与表现:

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狂跌,大量股票被抛售;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3)、特点:

⑴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世界;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

⑵持续时间特别长(1929~1933年)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

⑴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①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

⑵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2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

①历史原因:

A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B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绪

②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

③直接原因:

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

⑵建立:

①时间:

1933年初,

②标志:

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

③影响:

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

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⑶内外政策

(1)政治上恐怖独裁①一党独裁统治

②1934年,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实行个人独裁。

德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

③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⑵经济上军事化: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⑶军事:

撕毁《凡尔赛和约》,重建了空军,扩充陆军,建造军舰

⑷对外关系:

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⑸文化领域:

思想文化专制-----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

(6)民族政策:

极端民族主义

3、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

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建立强权政治。

B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②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统治阶级亟需。

③直接原因:

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⑵建立:

①时间:

1936年。

②标志: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③影响:

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

⑶内外政策:

①政治:

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

②军事:

加紧扩军备战。

③外交:

制定《基本国策纲要》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⒎对比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有何异同?

⑴相同点:

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

都是垄断资本家的需要和选择;

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有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⑵不同点:

①依靠力量不同②建立方式不同③建立程序不同④形成标识不同

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

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

8、德美为何走上不同道路?

①历史传统不同-德日改革不彻底,保留军国主义传统;美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健全。

②体系中地位不同---德日受凡尔赛体系压制,极力想打破,美国处于有利地位,维护既得利益。

③国家经济实力--德日市场狭窄,经济实力弱,企图转嫁危机;美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可以内部消化危机

④领袖素质不同---罗斯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捍卫者,希特勒是独裁专制

⑤法西斯势力强弱不同—德日强,美国弱

二、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⒈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1931—1945,世界最早、最长)(从1931年局部到1937年全面抗战)

特点:

①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国共合作作为合作基础。

②两党独立领导,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③持久抗战,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的战争

④亚洲抗日战场,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欧洲最早、二战前的彩排)

⑴原因: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

⑵时间:

1935年——1936年

⑶结果:

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⑷失败原因:

①武器装备极其落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②英法美的纵容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⒊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一场反对叛乱的战争)

⑴背景:

①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在大选中获胜、成立共和国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打击法西斯势力。

②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

③德意全力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使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

(原因;①敌视共产党②战略需要③检验军事实力////表现:

提供武器及财政的支持)

⑵时间:

1936年——1939年。

⑶各方政策和态度:

①英、法等——“不干涉政策”,

②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

⑷结果:

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⑸败因:

内:

力量有限外:

西方绥靖政策。

⒋特点:

反法西斯侵略为中心各国纷纷建立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主要特点)

⒌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⑴背景:

①法西斯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资源,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实力大增。

②由于英、法、美等国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更加有恃无恐。

⑵原因:

在侵略扩张过程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日益加剧。

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互相支持利用.

⑶结盟招牌:

“反共”(利用与苏联的矛盾欺骗英法美等国)

⑷过程:

1936年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加入。

形成轴心国集团。

⑸影响:

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初步形成一个最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