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汇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2902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安徽省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安徽省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安徽省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汇报.docx

《安徽省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汇报.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汇报.docx

安徽省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汇报

安徽省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汇报

 

我市是位于安徽省中南部的一所中等城市,占地面积1113平方公里,人口72.22万。

全市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230所(市区131所,铜陵县99所),其中:

幼儿园49所(市区39所,铜陵县10所);小学126所(市区58所,铜陵县68所);普通初中38所(市区26所,铜陵县12所);完全中学7所(市区4所,铜陵县3所);普通高中4所(市区);特殊教育学校1所;职业中学1所(铜陵县);中等专业学校1所(市区);成人中专3所(市区1所,铜陵县2所)。

基础教育在校生12万人,在职教职工7500余人。

全市继1994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基”达标后,目前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城区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初步均衡。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我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择校风”所带来的激烈的社会矛盾,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面向每一位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的目标,并着手加强学校的治薄扶弱工作,主要做法是:

(一)调整布局,整合资源,为均衡发展创造条件 

作为矿山资源型城市,学校多呈点多、线长规模小的分布特点。

八十年代末期,随矿山资源枯竭,职工生活区迁移,其子弟学校生源纷纷涌向市区,使本已拥挤的城区学校更加人满为患,加剧了“上学难”的矛盾。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结合区划调整和城区改造,重新编制教育布局规划,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布局调整。

10多年间,全市关停撤并了13所规模偏小、低效质差的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筹措了一定的资金,在部分生源集中的学区新建和改扩建22所中小学。

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不仅最大效应地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各学区学生在规定服务半径内就学的需求,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位中小学生“就近入学”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取消重点,均衡配置,确保办学水准大体相当

重点学校是产生“择校风”的主要源头之一,要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的目标,就必须从治理重点校开始,以打破长期形成的重点校——好生源——好师源——好财源的怪圈。

2001年始,我们以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为契机,将市区两所重点完中的初、高中实施分离,分别办成了两所省级示范高中。

在改制过程中,初中教师曾到市府上访强烈要求像其它地市一样将初中翻牌成民办学校,但通过调研,我们看到周边城市改制学校确实存在很多弊端,不仅变相剥夺了该学区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力,同时也加剧了“择校风”,严重干绕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为维护学生的利益和教育的稳定,我们毅然决定将剥离后的一所初中停办,生源分流到其它学校,另一所示范高中搬迁新址,初中改为一所普通公办学校,学校大部分教师随高中分流,缺额教师公开从社会招聘。

自此,结束了铜陵重点初中的历史,从而也迅速改变了过去生源扎堆现象。

两所重点初中光环的取消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加大力度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按照“保安全、保运转、保均衡”的原则,多年来,坚持“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资金、项目和教学设施器材均根据省颁标准按照达标要求逐校安排,据统计,每年用于薄弱学校建设和改造的教育附加比例均在75%,高中计划外收入调控达20%。

近十年,用于薄弱学校达标投入共计1.5亿元,新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教学用房4.13万平米。

市区每所学校全部配备了微机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教室,中小学实验器材、电教器材和音体美器材全部达到省I类标准。

城区学校实现了“校校通”,中小学的人机比达13:

1,市区义务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趋于均衡。

(三)加强内涵,提升质量,增强学校竞争力

薄弱学校改造,治表更要治里,关键要通过内涵发展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为此,我们重点抓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将薄弱学校校长配备放在内涵建设的首位。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校长也能稳住一方生源。

像过去地处城郊学校和新建校,均不被社会所信任,普遍存在学生思转、教师思走、校长思调的问题,于是,我们将一批批德才兼备、进取心强、具有强烈开拓意识的年轻同志派往薄弱学校任职,使这些学校软硬件建设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上了一个台阶,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一些过去校均不足600人的小学校,现已发展成为近2000人的大学校,并在全市小有名气、颇有声誉。

二是将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内涵建设的重点。

为逐步解决校间师资水平差异,我们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如采取“名师迁移”等办法,在不影响其它学校教育教学的情况下,有意识将一些老牌学校名师调到新建或薄弱学校去任职和任教,既带动了学生分流,又发挥了名师的业务引领作用,其结果使一批好学校应运而生。

为确保新进教师均衡配置,我们对新进教师考试考核采取先填志愿,统一考试,按校录用的原则,有效地促使老师合理分流。

为稳定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我们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方式进行改革,将评选指标切块分配到每所学校,从而避免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集中在部分示范学校的问题。

三是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当作薄弱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

为提升薄弱学校办学质量,我们注重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教学视导、工作指导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除市中心备课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还有计划地组织教研员对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进行各教学环节的检查指导,帮助学校发现问题与不足。

通过质量监控发现的问题及时个别与各校沟通,以期达到以监测促提高的目的。

四是将以评估促管理当做内涵建设的保障。

自1997年始,我们着手开展学校年度办学水平评估工作。

为了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我们不单纯以升学率论英雄,不以硬件建设论英雄,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全面进步。

全新理念指导下的考核,使一些过去不为社会所看好的学校因办学特色鲜明、学校软件建设成效显著,而跨入了先进学校行列,社会声誉和地位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升。

(四)依法治教,规范办学,为均衡发展提供保障

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多年来教育部、教育厅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基层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们突出重点坚定不移地抓住了几方面政策的执行:

一是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

早在198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小学毕业升学考试,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为保证就近入学政策的执行,我们从严格学籍管理入手,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每年对“人户分离”及“换户”跨区借读问题都会同纪检监察部门行认真审核。

由于多年坚持薄弱学校改造与学籍严格管理双管齐下,目前在我市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已步入正常化。

这样一来虽然减少了一些学校的收入,但却维护了教育的良好秩序和形象,意义重大。

二是严格执行省厅规定的示范高中部分招生指标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政策。

2005年分配指标已达示范高中计划的60%,随分配比例逐年扩大,使得一些地处偏远学校有更多的学生能够升入示范高中,而且出现了市中心生源向远郊普通学校倒流的现象。

三是严格按部厅规定规范办学。

教育非均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规范造成的。

虽然我们客观上也同样存在着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但多年来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顶住各种诱惑和压力,在发展民办教育、教育收费、招生考试等一切可能影响到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上做到了规范严格,不越雷池。

即使是大家普遍感到棘手的高中招生问题上我们都严格执行了“三限”政策,招生一律按计划数、按分数择优录取,按规定标准收取学费。

中招是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面临的最困难最无奈的问题,而我们因为真正做到各级领导带头不开口子、不破例子、不给面子,因而我们没有为此收到一封人民来信或受到老百姓的指责,高中计划外择校开始得到有效遏制。

通过上述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各校办学水平大体相当,中小学基本刹住了择校风,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市基础教育发展已初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当然,尽管我市在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市的均衡发展还是低层次的均衡,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

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将“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的精神贯穿于我们工作的始终,将总理最痛心最关心的教育问题解决好,近几年尤其要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强化统筹,统一规划,加大投入,分期实施,力争经过3――5年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

二、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会与建议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在均衡发展问题上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从中也有一些体会和建议:

第一,实施均衡发展首要的是要树立全新的教育发展观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坚持教育的均衡性和公平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更是教育应有的目标方向和理念。

尽管由于多种复杂原因形成了我国目前这种教育非均衡现象,而且处理起来相当困难,但是,如果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实施正确的政策导向,至少我们能够在区域内缩小差距,推进相对均衡。

如果我们有了科学的教育管理思想,我们就会认真执行各项方针政策法规,规范办学行为,自觉地解决好老百姓反映的热点问题;如果确立了科学的质量观,就不会以升学率作为学校的唯一评价,加剧学校的恶性竞争;如果我们有了科学的发展观,就不会以办学经费不足为由而人为制造重点学校,拉大学校之间的差距,而是积极主动加强统筹管理,加强政策调控导向,确保办学科学合理、均衡协调、节俭实用。

因此说区域内均衡发展关键并不在于城市大小金钱多少,而转变观念则是前提。

第二,实施均衡发展必须坚持系统推进综合治理。

教育非均衡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而成,既有社会大环境因素也有教育内部问题,它不是教育一家的职责,也不单纯是资源配置问题。

如果一个地方没有良好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做保障,教育部门就很难解决择校的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教育内部就不可能在均衡问题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很多的方针政策将得不到顺利的推进;如果没有严格管理,不可能有严明的纪律、健全的制度和规范的行为;如果没有相应的经费实施调控,就没有相当的硬件建设。

总之,实施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协同下,教育部门主动承担职责,表里兼治,疏堵结合,系统推进,重点突破。

近几年,我们也正是围绕着办好每一所学校的目标,从提高社会认知度、加大政府的投入、均衡配置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依法治教治校、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等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才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第三,推进均衡发展必须赋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应的统筹权。

教育的均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资源配置的均衡。

从我市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教育人财事权的相对集中和统一为均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们这个城市较小,自57年建市到2001年。

市教育主管部门一直承担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直接管理职责,人财物统一调配,项目统一安排,仪器设备统一购置,由于有着统一的调控,全市教育一直呈均衡协调发展态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的实行,我们日益感觉到人财事权的分离,给资源均衡配置上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加上管理体制上的一些障碍,我们感到教育承担了全市基础教育办学的主要责任,而人事、经费管理和支配权与所承担的责任很不相符,教育受到的制约太多,干事太难,象校长教师交流使用困难重重,使教育部门很难按照教育规律和工作需要去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

因此,建议国务院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按照人权、财权、事权相结合的原则,赋予教育部门相应的人财事的统筹支配权,以保障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科学合理规范使用。

第四,推进均衡发展必须要建立严格的监测评估机制。

多年来,教育部和教育厅为解决上学难上学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在具体落实层面却出现了很多问题,突出的表现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我市均衡发展要说取得了一些成绩,无外乎坚持了各项方针政策不走样,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扎扎实实做了一些事情,经过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义务教育向基础教育逐步延伸的艰难过程。

十年磨一剑,除了政府理念、毅力和决心,各项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了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各级政府都应加大相关的考核力度,尤其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将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指标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

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均衡发展,建议国家根据不同地区财政状况,制定相应的均衡发展标准,并建立严格的监测评估制度,考核评估监测结果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挂钩,以促使各级政府教育职责的落实,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

铜陵市教育局

2006年4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