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284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垮掉的一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垮掉的一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垮掉的一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垮掉的一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垮掉的一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垮掉的一代.docx

《垮掉的一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垮掉的一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垮掉的一代.docx

垮掉的一代

一、由来

  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

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

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

此后,“垮掉的一代”的称谓才借助各种媒体流传开去。

“垮掉的一代”实际上是“迷惘的一代”的对照。

海明威在小说《太阳依旧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Generation),这个称谓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为《太阳依旧升起》题的一句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包括海明威在内),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

“垮掉的一代”则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人性的最基本的理解,用“垮掉的一代”作为称谓也表达了公众对他们的失望和不满。

  之所以将这样一小群潦倒的作家、学生、骗徒以及吸毒者当作“一代”,是因为这个人群对二战之后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

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

“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垮掉的一代”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1969年)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1926年-1997年)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1914年-1997年)的《裸体午餐》等。

后两部作品由于内容“猥亵”而引起法庭的注意,但也为此类文学作品在美国出版的合法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从很多角度上看,“垮掉的一代”都可被视为美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支“亚文化”。

“垮掉派”文人是二战之后质疑和否定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力量,他们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和观点影响了后世的人们对文化的理解。

  “垮掉派”文人对体验各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放纵的性爱和吸毒等)。

他们也是美国知识阶层中权威和主流文化最激烈的挑战者。

许多“垮掉派”文人对东方文明充满兴趣,他们在西方传播了关于禅宗和佛教的种种知识。

  以下是艾伦·金斯堡于1982年冬天出版的《什么是垮掉的一代》中的一些引言:

  对于“垮掉派”在艺术上的主要作为可以作出如下描述:

  支持精神自由和性解放(或性自由)。

例如同性恋权益的自由、男女平等、黑人权益、反对年龄歧视的“格雷·潘瑟运动”等。

  支持文学作品不受检查制度危损的自由。

  支持大麻和其他毒品合法化。

  支持摇滚乐吸收蓝调因素并施行节奏革命。

事实上,美国50-60年代的一些摇滚巨星如甲壳虫乐队和鲍勃·迪伦等都曾深受“垮掉派”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主张普及生态保护意识。

最早提出这一理念的是盖瑞·施奈德和迈克尔·麦克鲁尔,他们提出了“洁净行星”的概念。

  反对军事-工业文明。

博罗斯、汉克、金斯堡和克鲁亚克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对这一文明类型的厌恶。

  克鲁亚克提出“第二信仰”的概念

  反对全国性的政府权威,维护地方文化。

  尊重本土文化和原住居民。

克鲁亚克在《在路上》中曾提出口号“这个地球是印第安人的”。

  “垮掉的一代”的核心理念可以用《在路上》中的一句名言来解释:

“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

向“嬉皮士”时代转变

-------------------------------------------------------------------------------------------------------------------------------------------------

在20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作为一个文化分支开始逐渐发生变化。

活跃于40-50年代的“披头族”们开始被更加活跃的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群体所替代,这一族群的名称也被改为“嬉皮士”。

嬉皮士(英语Hippie或Hippy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

嬉皮士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

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

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

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theestablishment)。

嬉皮士后来也被贬义使用,来描写长发的、肮脏的吸毒者。

直到最近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的自由主义人士的侮辱。

当时的嬉皮士想要改变他们的内心(通过使用毒品、神秘的修养或两者的混合)和走出社会的主流。

远东形而上学和宗教实践和原著部落的图腾信仰对嬉皮士影响很大。

这些影响在1970年代演化为神秘学中的新纪元运动。

政治:

嬉皮士经常参加和平运动,包括反越战的游行和争取人权的游行。

青年国际党是嬉皮士中特别政治活跃的亚群。

从2005年的观点来看,嬉皮士性别歧视相当大,但实际上嬉皮士很快就接受了女性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原则。

一开始嬉皮士对同性恋不十分容忍,但随着运动的发展他们越来越接受同性恋。

嬉皮士也通过“落出”社会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政治愿望和实现他们所寻求的变化。

回到农村去、合作企业、替代性能源、新闻自由运动和有机农业在嬉皮士运动开始时都受到青睐。

毒品:

许多人认为嬉皮士滥用毒品的程度被支持越战的人夸张。

他们用这个借口来反驳嬉皮士反对越战的理由。

但实际上的确有许多嬉皮士使用毒品。

他们尤其希望利用毒品所产生的幻觉来达到内心的修养。

尤其大麻和其它能够产生幻觉的药品如LSD和裸盖菇素。

虽然也有许多嬉皮士不用毒品,但毒品往往被看作是嬉皮士的一个标志和他们不肯遵从社会守则的原因。

使用毒品至今被看作是嬉皮士文化的一个中心内容。

许多人认为嬉皮士不抽烟,因为他们认为抽烟有害,但当时的照片显示许多嬉皮士抽烟。

遗产:

1970年许多嬉皮士的生活形式进入了主流文化,但其下的实质却很少被主流文化吸收。

媒介渐渐丧失了对这个次文化的兴趣,年轻人对它也丧失了时髦感。

随着庞克摇滚的出现嬉皮士甚至成为年轻人的反感形式。

但也有许多嬉皮士保持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在主流文化中保持他们的生活方式。

直到2005年全世界到处依然有嬉皮士的社群点,有些人随着他们喜欢的乐队流浪。

从197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为和平祈祷的彩虹聚会今天依然保持,其它聚会和音乐节则致力于生命或爱。

新嬉皮士:

新嬉皮士是对21世纪的嬉皮士的称呼,他们恢复了一些19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观点,比如他们也强调自由,穿他们愿意穿的衣服,做他们想要做的事。

与1960年代的嬉皮士不同的是新嬉皮士一般不政治性,而1960年代的嬉皮士实际上是一个政治运动。

===========================================================================================

评论

    诺曼·鲍德赫雷茨是专门研究“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批评家。

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并在那里结识了金斯堡和克鲁亚克。

他学生时代的一些诗集是在艾伦·金斯堡的帮助下出版的。

后来,鲍德赫雷茨成为新保守主义刊物《注解》的编辑。

  1948年,他出版了一篇题为《一无所知的波西米亚人》,发表在《党派评论》杂志上。

在文中他如此评价“垮掉的一派”:

  “在克鲁亚克的作品中包孕着被压抑了的呐喊:

杀死那些口齿清晰的知识分子们,杀死那些有耐心静坐5分钟的人们。

  “50年代的这些玩世不恭的人们是文明的敌人。

他们崇拜原始主义,他们崇尚天性、活力和血腥。

这是来自弱势群体的精神反抗行为。

  “我认为美国中产阶级的软弱性和50年代盛行的青少年犯罪现象之间有密切联系,但我也相信青少年犯罪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人对常规情感的抵触情绪,以及以自己的学识去适应这个世界的努力。

这些人无疑是克鲁亚克和金斯堡的追随者。

  “要想反抗垮掉派文人的观点,就必须要拒绝‘残破’优于‘连贯’、‘无知’优于‘有知’的观点,以及心灵与观察力经验是一种‘死亡’的观点……”

1958年,金斯堡在《乡村之声》杂志的专访上对此做出了回应:

  “小说并不是对虚构的事实的虚构式描绘,而是对一个人真实感觉的表达。

鲍德赫雷茨从未写过散文,他也根本就不会写散文,他对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技巧也没有兴趣。

他对杰克的创作实验的批评表明他根本就不会区分作为韵律的词汇和作为表意的词汇之间的差别。

他指责我们反知性主义,这种说法纯粹子虚乌有。

我们接受过同样的教育,在同一所学校读书,我们都是所谓的‘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是客观存在的。

鲍德赫雷茨对20世纪文学一窍不通,他在用18世纪的老脑筋来分析20世纪的文学。

今天的文学已经和以往大不相同,我们的时代已经有了普鲁斯特、伍尔芙、福克纳和乔伊斯。

  在西方主流学术界,对“垮掉的一代”的评价至今仍众说纷纭。

一方面,这个流派的参与者的文化观是如此的极端,他们反对社会公认的一切准则,他们甚至以亲身实践纵欲、犯罪、吸毒等行为来表达自己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的态度;另一方面,这些作家有都来自美国战后的精英阶层,他们的文学创作具有显著的精英意识。

这使得这个流派本身就是个矛盾体。

“垮掉的一代”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精英阶层,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但他们通过性乱、同性恋、吸毒、流浪(他们并不认同,称其为漫游旅行)来寻求刺激、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信仰。

可一边却觉得不自在,苛责自己、诋毁自己,只因违反了从小被教导的法律和道德界限(道德环境、教育环境)。

本书作者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一本小说《乡镇和城市》就体现了他自己价值观的冲突。

“垮掉的一代”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艾伦·金斯堡在《祈祷》一诗中这样反映主流文化对他的影响:

“钥匙在窗台上,钥匙在窗前的阳光里我拿着这把钥匙结婚吧艾伦不要吸毒钥匙在窗栅里,在窗前的阳光下。

如果说,“垮掉的一代”作为亚文化,时刻在与主流文化的不断渗入作斗争,那么,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和贫民就是墙头草,时刻跟着主流文化跑。

一本书中萨尔·帕拉迪斯在旅途中遇到的人们就是绝佳的例子。

“一心追求同一个有钱人结婚”的李·安、“一心只想开枪打人向局长邀功”的警察、总是说“明天能赚很多钱”的邦佐、为现在“住上比较体面的帐篷而感到骄傲”的流动摘棉花工人一家……无一不体现了当时美国社会“人人都在赚钱”,拜金主义、利益至上的社会现象(

经济环境、教育环境)。

以上的种种都体现了个人或多或少的趋向于社会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的现象。

这就是从众心理、从众行为。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

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4]而从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个体社会化的体现,是无可避免的。

但是,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是我们需要规避的。

尤其是当人们由行为到心理,进而到价值取向都从众、趋同,若是被人利用,其后果是极其恐怖的,当年纳粹主义的历史教训是需要铭记的。

若是“垮掉的一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