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26480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报告.docx

《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报告.docx

研究报告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研究

 

 

主持人:

沽源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吴晓瑜

二〇一九年四月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研究报告

吴晓瑜仝钟利

一、课题的提出

(一)教育背景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正处在一个黄金的发展期。

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预计到2020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两年毛入园率达到80%,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

政府也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了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

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支持乡镇和村幼儿园的建设。

这些政策均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外部基础。

2015年底,中国取消了实施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

政府开始允许并鼓励妇女生育二胎,幼儿教师的需求量将大幅增加,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更为严格。

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问题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它决定着幼儿教师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决定着幼儿教师的整体质量,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幼儿教师专业的基本保证。

(2)现实状况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在目前幼儿教师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职院校学前专业的培养质量关系着幼儿教师整体队伍素质的提升。

近几年来,一些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学生的满意度有所降低。

反馈中指出中职毕业生在理论掌握、专业技能、教学实践能力等各方面都比较欠缺,无法很快适应岗位需求。

这样的结果反映出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大部分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在工作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学校的所学与幼儿园的所需脱节。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观念陈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还有一个问题是有的学校重理论轻技能,有的学校重技能轻理论,使得所培养出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偏低。

对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来说,如何开设适宜的课程,更好地达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快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培养一批德行兼备,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让学前儿童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成为目前中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整理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不难发现,关于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大都是处于理论层次,缺少实质性的研究。

且关于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的研究也甚少。

然而中职学校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有着怎样的必要性;目前国内外是否有可借鉴的案例;如何有效进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这些都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扩展,同时也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

2.实践意义

开展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可以为中职学校有效进行课程设置提供借鉴;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在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可以使中职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能够因时因地的进行,从而做到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课题组根据新政策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学科特点,结合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情况,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希望对我校和其他学校的实际教学能提供一些帮助。

二、概念的界定

1.中职学校

中职学校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简称,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学校,其学制基本为三年,主要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

本文中所研究的中职学校主要是指普通中专。

2.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员。

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

它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三、文献综述

本课题组对于书籍类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图书馆、资料室进行查阅和搜集的。

共查阅到8本相关书籍,分别是: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2009年9月第1版)、《职业教育课程论》(2008年9月第1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2007年6月第1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2009年9月第1版)、《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2007年4月第1版)、《日本高等职业教宵研究》(2008年6月第1版)、《学前教育课程》(2005年9月第1版)、《当代学前课程发展》(2007年1月第1版,由此看来,目前我国还没有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专著,但是上述书籍中有对职业教育课程和学前教育课程的详细解读。

另外,课题成员也查阅包括中国知网,学前教育网以及智慧职教等各大网站的大量相关资料。

通过查阅和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已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这也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丰富了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体系。

但在研究中也存在着许多局限。

第一,缺少实证性的研究。

进行中职学校学前专业学生课程设置研究的目的在于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使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社会激烈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是局限在相关的理论分析,忽视了学生的想法和需求,缺少现实的实证性研究。

第二,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相对比较匮乏。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大量的文献集中于研究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会计、旅游等热门专业,而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

第三,缺少实践性的应用研究。

以往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理论层次,较少的涉及到在实践中如何应用。

基于以往研究成果的缺陷和不足,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就尤为必要。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启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读本,生活等)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等待知识传递和灌输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给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的启示是:

学前教育课程开发要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教师等开发者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安全的对话氛围,尽力激发、唤起、鼓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帮助学生建构新知。

(二)人本主义理论对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启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认为,人天生具有一种蕴藏着无限潜能的内在自然,内在自然的充分展露就达到了自我实现。

他说: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个性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

人本主义的学习论者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境界。

学前教育课程设置要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把学生当作人,满足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存在,尤其是尊重他们的整体人格,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教师还应创造各种条件真正让学生潜入文本,获取其中对自己有价值的因素,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真正提升自己的修养,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

(三)约瑟夫•施瓦布的实践模式和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理论

1、约瑟夫•施瓦布的实践模式理论

实践的课程模式把教师和学生看作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他们与课程内容和环境一道构成课程审议的第一手信息来源。

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或者可以在执行课程的实践中根据特定的情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学生则有权对于什么样的学习和体验是有价值的以及如何完成这种学习和体验等问题提出怀疑和要求解答。

师生双方共同加入到了课程开发的过程之中。

实践的课程模式还强调通过集体审议来解决课程问题。

施瓦布强调,通过审议形成一个学校共同体,课程审议是一种集体审议,而不是一种个体审议,更不是无集体的审议。

课程审议要求有多方代表的参加,尤其是要有那些将受到行动决策后果影响的人参加。

集体参与课程审议不仅是做出合理行动决定所必需的,而且是参与者彼此互动、相互启发的教育过程。

2、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

斯滕豪斯的课程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性探究,它假定批判性反思过程对于提高教师作为实践者的专业理解力和教育行动的质量的价值,它包含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是课程实践者个体或集体为了突出和发展其专业知识基础而对实践进行的批判性和系统性审查。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基础上,斯滕豪斯主张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并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

对于课程要问的关键问题不是应该传授什么知识,而是知识作为社会互动中学习的媒介应该如何整合和处理的问题。

这就意味着课程行动研究不是什么教师走向或为了实践的研究,而是他们所做的研究就是他们的实践。

因此,“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开发”成为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施瓦布的“实践模式”理论和斯滕豪斯的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理论为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舆论准备。

这些思想基础和舆论准备与当时人们对于国家课程开发策略缺陷的不满以及要求进一步民主化、多元化与人性化的社会思潮相汇合,促进了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开发的成长壮大。

所以“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研究”成为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它既是一个研究过程,也是一个研究成果,它立足于学校,重在倡导一种新的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的模式,呼唤新型教师的出现,它重视开发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结合社会需要和当地特色,以教师为开发主体而开展。

因此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开发只有在具体学校的实际需求下开展实施才是有意义的,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所需要做的就是主动的参与和反思,让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使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实践中成长,使学校教育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真正实现课程的教育成效。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转变中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观念。

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决定这个学校能否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面对新时期幼儿园的新发展、新状况,广大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固步自封,最终会影响到学生甚至学校自身的发展,所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是本课题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

2.更新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不断更新优化课程内容,尤其是在学前教育迅速发展时期,更新优化课程内容更是势在必行。

课程的内容大部分通过教材来体现,所以教材的选择和使用要具有前瞻性和代表性,这样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才能走到学前教育的最前沿。

另外,加强师资培训,强化中职学前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也是优化课程的一个方面。

3.合理规范课程难度的选择。

因为中职学生入学的门槛低,文化底子薄,所以所选课程的难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所以我们在进行研究时,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因时因地的选择课程。

4.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基于“校园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无论是理论的学习还是技能的掌握,进行必要的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才能使学生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能力。

5.尝试开发制定适合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

六、研究内容

1.当前情况下课程设置合理性的调查和研究

2.课程内容实用性的研究

3.各科课时时数设置的合理科学性研究

4.课程难度调查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方法

文献法:

查阅基础教育改革以及幼教领域相关文件和著作、文献资料,把握我国幼教新形势的特征,了解当前幼教新形势对幼儿教师素养提出哪些挑战。

访谈法:

本研究通过与专业理论课程任课教师、在校学生的访谈,了解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状况,通过与学校教师的访谈,了解教师对课程的认知,提出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为研究者提出有效建议提供借鉴。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旨在了解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程安排、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的满意度,分析中职学校学前专业理论课程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学生的角度为课程改革提供广泛的思路。

为研究者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提供实践依据。

(二)步骤

A准备阶段(2016.12-2017.3)

a.选题论证,资料收集,分析研究。

b.方案制订,征求意见,修改完善。

c.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开展理论学习。

d.制定课题研究相关计划及实施细则。

e.设计问卷,对学生进行调研,整理分析,撰写调研报告。

B实施阶段:

(2017.4-2018.4)

a.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b.请专家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

c.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d.根据研究方案,在各科教学中具体实施,同时开展好课题的研究。

e.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f.定期召开研讨会,反思总结交流经验。

C结题阶段:

(2018.5-2019.4)

a.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b.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为了切实做好研究和实验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与效果,我们结合本课题实验时间较长,参与人员多,牵涉到的学科多等特点,对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和各项任务都作了明确分工。

整个课题组划分公共基础学科、专业理论学科、专业技能学科三个小课题组,要求每个组在访谈,问卷的基础上,查资料,结合自己的本学科进行本课题实验研究,课题进入研究的实质性阶段。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申报阶段(2016.12-2017.3)

1.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协调分工,明确职责。

2.制定课题计划,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开展研读活动,提高自身业务理论水平。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7.4-2018.4)

我们采用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上网,阅读有关学前教育的教育教学类刊物,查资料,通过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引导教师对实验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1.编制调查问卷,组织访谈,为课题研究取得第一手数据材料

(1)首先对本校学前教育专业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后的数据调整课题的重点研究方向。

(2)到实习幼儿园访谈,问卷,通过了解学生在幼儿园的实习情况的反馈,听取幼儿园老师的意见。

(3)和有关教学领导及教研组进行会谈,一边汇报课题的研究,一边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为课题研究确立原则性。

(4)学前教育二年级作为课题实验对象

2.每位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发展计划,研究教学案例,并将研究的理念应运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

不定期编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材料。

召开课题组会议。

安排3—5堂课题研究课。

“我的教学设计故事”教学叙事演讲赛。

3.积极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第一阶段,我们对学前教育的课程课时安排做了调整,文化理论课每周由原来的每科4节调整到2-3节,根据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和幼儿园的需要,英语课减少高中英语的课程,加入幼儿英语课程。

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增加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专业课时数也相应增加,另外,在教材内容上也有所改革,例如在幼儿歌曲弹唱、儿童舞创编、美术手工制作和创意等方面侧重教学,有针对性的增减教材内容。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前二年的学生,无论是学习的积极性,兴趣程度,都有所提高。

期末成绩比去年同届学生成绩提高20-30个点。

在学前二年的学生下半学期的学习中。

我们增加了幼儿园实习的时间,而且,本次的实习,学生受到了实习幼儿园老师的高度称赞。

这次的见习与实习结合在一起,幼儿园带班老师评价,学生领悟能力强,实际操作学的快,专业技能的表现符合幼儿园工作的需要。

从这些评价我们知道,这次的课程改革研究是成功的,因为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提高,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表扬。

在此过程中,课题组骨干人员精心组织听、评课活动以及课堂教学实况的分析研究,通过优秀教学设计、研讨课、说课评课、优质课的评选活动,交流研究成果不断总结推广成功的教学模式。

4.组织开展专题性、系列性的集体备课活动,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摩展示,结合课堂改进行动计划进行讨论、点评和完善,推进课堂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总结提炼阶段(2018.5---2019.4)

1.做好课题所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选编论文集、教学叙事集、教学案例集。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3.举办成果汇报会议。

九、课题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在课题组成员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的努力下,本课题完成了课题研究的任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已经形成初步的成果,探索出了适合我们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使学校内部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推动了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经过总结归纳,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效果。

由于我们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精心设计,认真实施,不断调整方式方法,两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大幅度提升了,这些可以从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得到有力证实。

不少学生说以前感觉专业理论课很乏味,一上心理学和教育学就昏昏欲睡,现在感到专业课有意思,上理论课有收获,也没有那么难了,学生也变得有自信,更乐观了;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近二年来学生学习成绩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增强。

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各个知识点重新排列组合,创造性地发现联系,有试图用各种新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6)有探索欲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7)喜爱看上网搜索专业信息,并且能够结合自己所学分析学前教育事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8)每月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

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更加完善了。

2.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1)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

许多学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教师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

例如课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

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中,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列举发生在附近的案例,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幼儿园实习事件,让学生先思考,再交流、探讨,让学生动手整理出分析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

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室和课外活动场所。

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

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幼儿园区角设置是要区”、“幼儿教师素养学习角”栏目,开辟了综合锻炼学生能力的“幼儿教师最美”等摩课练课比评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园地。

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幼儿园工作目标、任务、原则、内容、注意问题等,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现不足,努力提高。

(3)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

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CAI课件的设计等,把计算机引入课堂。

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

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上《幼儿美术》课,虽然教师备课时制作课件的时间多花了一点,但凭借收集到的美术素材图片和资料(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课前进行收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

它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

有的甚至在黑板画也画不出来,而多媒体上应有尽有。

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4)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体验学习法:

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

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主动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构建中去;挫折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演示预先安排好的思维受阻的现象,让学生看到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挫折”,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后又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结论。

(5)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氛围的创新。

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实践能力的是环境,我们经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运用思想政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

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保证。

(6)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反馈的创新。

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

批改作业,用“×”、“√”等判优劣正误,学生看后往往要么不高兴,要么无所谓。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改变了方式:

批注应注意什么问题、加上鼓励性评语、要求学生反思悟错等。

这样做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

课题研究对自身各方面素质都有提高,尤其是教育观念、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实在太大了。

教师在每学期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总能接触到许多先进理念,并能学到他人的先进经验。

现在,老师们都已参加课题研究为荣,在学校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3.探究了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课题组成员不仅撰写了许多经验论文,而且积极性比以往大有提高。

(1)灵活运用案例教学

采用案例教学法,就是给学生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让学生从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状态中走出来,参与到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主地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也不再是唱“独角戏”,学生也不再充当“接收器”,而是师生一起讨论思考,共同探讨问题,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例如,在讲解学前儿童言语发展中关于“口吃”的问题时,我选取了一个案例:

“最近,一位母亲反映她3岁半的孩子患口吃至今已一年多。

表现为一说话便高度紧张,言语断断续续,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更是如此。

虽然夫妇俩经常提醒、纠正孩子的说话,但收效很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