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无意歧义教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2172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无意歧义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无意歧义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无意歧义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无意歧义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无意歧义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无意歧义教学.docx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无意歧义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无意歧义教学.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无意歧义教学.docx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无意歧义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无意歧义教学

  摘要:

本文旨在讨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无意歧义。

主要从交际效应的角度出发,对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无意歧义现象,结合教学实践加以分析举例。

交际教学强调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语言学习,交际活动中产生的大量语料又为歧义研究提供了活的研究素材。

因此将英语歧义研究与交际教学相联系,无疑具有教学和语言学两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语用学无意歧义

  

  大学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能力。

1972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oncompetence)的概念,具体而言,它由四个要素组成,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

用他的话说,交际能力是“何时说,何时不说以及关于何时何地以何方式与何人说何内容”。

就此而言,外语学习者最终交际能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其外语水平,也取决于其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交际能力应表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差异其实质是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也反应在语言上,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语言而引起的交流障碍不可避免。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理应成为大学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而歧义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引引起交流障碍的重要因素,因而歧义理应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关注的对象。

  

  1.无意歧义与交际教学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

Kess和Hoppe在其专著《AmbiguityinPsycholinguistics》一书中甚至提出“语言无处不歧义”的理论。

他说,“Uponcarefulconsideration,onecannotbutbeamazedattheubiquityofambiguityinlanguage.”(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不能不惊奇的发现普遍存在的语言歧义现象。

  按照语言交际教学的观点,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的,而无意歧义则是由于语言使用者本身或语言结构自身的缺陷,而导致交流受损的语言现象。

  那么如何避免无意歧义有可能造成的对语言交流的损害呢?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如果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系统的建立“歧义”这一概念,让学生了解到语音结构中,有限的音素交叉组合,同音词或词组的存在有可能导致歧义误读;在词汇中,有限的字母组合拼写,会导致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句法结构中,有限的句型进行组合时也有可能导致歧义出现。

从而帮学生树立语言歧义现象有其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观点。

在帮助学生树立了这一观念后,教师可以系统的从纷繁芜杂的歧义现象中总结出一些避免歧义、消解歧义、排除歧义的方法,帮助学生扫除语言交际中的障碍。

在此,笔者就自己在学习和教学中所遇到的案例,试作一探讨。

  1.1语音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

  口头交际中,连续语篇的听觉单位是呼吸组而非单词,因此有不同单词组成的两个语音相同的呼吸组可出现同音异形的现象。

如:

  Where'rethosestools?

  Where'rethosetools?

  What'rethesesticks?

  What'retheseticks?

  不同的单词组成的两个相同的呼吸组形成同音异形异义,导致了无意歧义的发生。

这是如果在词与词之间少做停顿,互不粘连,便可以避免歧义产生。

或者,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在中心词周围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成分,也可起到避免无意歧义的作用。

如:

  Where'rethosestoolsformetostandon?

  Where'rethoseleft-handedtools?

  1.2句法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s曾指出:

“这种因句法规则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句法歧义是由于人们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而引起的。

”(引自陈汉生《基础英语中的几种歧义现象》)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句法结构引起的歧义现象,以及笔者建议的消解对策。

  a.名b.词(动词)+动词(名c.词)

  这是由于某词在句子中的词类解读不同而造成的无意歧义。

例如:

  Ourclubdemandschange.

  很明显,“demands”和“change”都可以被解读成不同的词类,即既可以是名词,又可以是动词。

那么在实际交际中,就有可能被理解成

  

(1)ourclubdemandstohavesomechange.

  

(2)thedemandsofourclubarenotthesameasbefore.

  为了避免这种类似的误读现象发生,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某些句法代号来表明这些易混词的词类。

如在demand前使用情态动词will,demand词尾加一般过去时的后缀;change前加a或some。

也可demand前加限定词the,或在change前使用情态动词,这样使之分别呈现出名词或动词的特征。

  d.修饰语+名e.词

  Englishteacher是在交际教学中时常引起歧义的一种现象。

它即可能是

(1)一位教英语的老师,也可能是

(2)一位来自英国的老师。

要限定Englishteacher是表达1或2的意思,关键在于明确它是复合名词还是有修饰语家名词组成的名词短语。

在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靠重音模式来区分上述不同结构。

如果重音模式为主重音-第三重音(primary-tertiarystress),则表示1的意思,即Englishteacher是复合名词;如果重音模式是次重音-主重音(secondary-primarystress),Englishteacher就成为了名词短语,表示2的意思(Roberts)。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在交际中使用不同的重音来强调、区别自己想要表达的重点。

另外,也可以通过常识和交际语境来进行推理。

  f.动词词组+名g.词宾语

  下面也是引起语言歧义现象比较典型的句子:

  Thedoctorlookedovermyhead.句中的over是副词还是介词?

如果是副词,则和动词组成复合动词,意为examinequickly;如果是介词,则和后面的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意为lookabove。

因此这种句子在交际中会有两种解读方式:

1医生检查了我的头。

2医生从我头顶看去。

  避免和消解这种歧义现象,可以通过提示学生over一词在句中如果用次重音并且在over前不用持续连音,那么,听者就会over理解为副词,而词组为复合动词词组;反之,over一词在句中使用第三重音,并且over之前使用持续连音,听者就会把它理解为介词,与其后的名词组成介词短语。

  另外,小品词用作副词,在句中的位置可变换,可置于名词宾语的前面或后面,但只能放在代词宾语的后面。

小品词如用作介词,起在句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只能置于介词宾语之前。

这也可以作为判断句意的一种方法。

  h.名i.词+修饰语+修饰语

  如果名词后面紧跟两个修饰语,其中第二个修饰语既有可能修饰名词,也有可能修饰第一个修饰语。

如:

Ivisitedthewomanwiththekidwhowassick.其中whowassick是修饰thewoman还是thekid?

  另一种容易造成歧义的结构是修饰语+名词+名词,这时往往使人造成迷惑的是修饰语到底修饰的是哪一个名词。

如:

youngwomenandmen,就有两种理解方式:

年轻女人和所有男人;所有年轻的男女。

在交际活动中,为避免这种歧义,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停顿和连续连音,以及调整词序等方式,控制歧义现象的出现。

  1.3词汇引起的无意歧义

  词汇引起的无意歧义有两种形式:

具有多个义项的一个词和拼写相同的多个词。

虽然孤立状态的多义词会有多个词义,但在交际教学中,学生接触的语料都有语境相随,起到制约的作用,因而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词义适合上下文,但如果语境对多义词制约不够严格,就会出现无意歧义。

如:

  Shecan'tbearchildrensoshenevertalksaboutthem.

  可释义为

(1)她不能生小孩,所以也从不谈论孩子。

(2)她不能忍受孩子,所以也从不谈论这个话题。

  词汇歧义形形色色,这里只略举数例:

  Lookout!

Therecomesthetrain!

(当心!

火车来了!

/看外面!

火车来了!

  Theypassedthenoticeinthedark.(他们在暗中传递着通知。

/他们在黑暗中传递着通知。

  Heturnedoutawoundedsoldier.(他赶走了一个受伤的士兵。

/他原来是个伤兵。

  这几个例子都是同形同音异义词(组)。

  有时,词(组)有本意和转义之别而造成歧解:

  Wesawthelight.(我们看见了灯。

/我们明白了。

  Heiswell-knownforhislongface.(他因脸长而著名。

/他因常闷闷不乐而著称。

  Wewerestandingbythemomenthelaylow.(他伏下身那会儿我们就站在旁边。

/他下葬那会儿我们就在旁边。

  甚至有些词(组)的肯定与否定形式反而各有一解,如:

  adressthatismuchworn.(一种很流行的服装式样/一件穿旧了的衣服)但是:

  Iwantacloththatwillwear.

  Iwantacloththatwon'twear.

  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意思是:

我要一种耐穿的衣料。

之所以wear的意思变化无端,是因为它既有“磨损、穿破”的意思,又有“耐磨、耐穿”的意思。

同样身兼相反两义的还有overlook(监视,查看;忽视,不看)等词。

  而有时一词会兼褒贬两义于一身,如pride,proud;envy,envious;ambition,ambitious等。

仅以ambition为例:

  

(1)Herambitionwastobeafamoussinger.

  她的理想是成为著名的歌唱家。

  

(2)Hitler'ambitionwastoconquerthewholeEurope.

  希特勒的野心是要控制全欧洲。

  在日常交际中,字面词义和意向义往往相差很大。

因此在交际教学中,教师应将语言结构和词汇学习和语境相结合,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联想;不同的语气声调也会承载不同的信息,教师可以有侧重点的对学生进行专题练习,如将此类词汇作一列表,辅之以不同情景,让学生体会使用这些词汇进行信息传递时,产生的不同理解和反映。

  虽然无意歧义会给语言交际活动带来障碍甚至损害,是语言结构矛盾的显现。

当语言教学中出现由无意歧义导致的语病和误解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和排除。

但“Everycoinhastwosides(万事有利有弊)”,如果对语言结构矛盾加以积极利用,又会产生一语双关、声东击西的效果,可帮助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

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蓄意歧义。

  在交际活动中,最令学习者感到难以琢磨的应该算是语言幽默了,而它的根本特征就是利用语言上的歧义。

它常常是说话者的故意安排,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层次上反映出来,利用语言细微的差别达到耐人寻味、或出其不意的戏剧效果。

  

  2.结语

  对交际教学而言,由于歧义现象是结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而生,跟踪歧义的触发、显露、消除和利用的全过程,会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相互协调有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语言的语音和文字形式之间有着微妙而复杂的联系,这种理解有利于学生树立全面、辨证的语言观,建立从整体上去把握语言的理念。

  其次,对歧义现象的关注为教学提供了大量具有明显歧义或暗含歧义的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于主流教学的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语言结构及其运用规律,了解语言各层面之间的微妙关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另外,在英语实践方面,由于歧义是由语言结构和语言意义之间的矛盾而生,因而在组织学生按照交际情景学习语言时,不应忽略语言结构形式的掌握;而同样在教授语言结构形式时,也不应放弃其交际功能的学习。

在讲解词汇和结构形式时,不应单纯着眼于其语音、语义和语法特征,更要揭示其在不同交际环境中的内部变化和外部联系。

  总之,歧义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对其加以研究,有广泛而切实的意义。

无意歧义会造成交际活动的障碍,应被避免和消解、排除;而蓄意歧义的巧妙使用,又可以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

而交际教学强调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语言学习,交际活动中产生的大量语料又为歧义研究提供了活的研究素材。

因此将英语歧义研究与交际教学相联系,无疑具有教学和语言学两方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超.E一时代的素质教育与跨文化交际教育.宁波大学学报,2003,4.

  [2]雷买利.论母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与教学中的地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3]刘正光,何素秀.外语文化教学中不能忽视母语文化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报,2000,6.

  [4]胡晓燕.论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安徽大学学报,2001,3.

  [5]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88.

  [6]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306.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49.

  [8]张蓓,马兰.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的调查研究.外语界,200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