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2117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格心理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格心理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格心理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格心理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教案.docx

《人格心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格心理学教案.docx

人格心理学教案

人格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人格的定义

一、人格的日常生活理解

二、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

三、中世纪教会所采用的意义

四、历史上哲学的意义

五、心理学的意义

六、现代的定义及我们的看法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研究现状

一、应用研究的开展

二、多极化趋势

三、相关研究

第二章精神分析学派范型

第一节佛洛伊德生平

第二节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意识和无意识机制

1、概念的产生

2、概念的含义:

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是意识的。

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以后的各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得不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

前意识是虽然此时此刻不能意识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或在没有干扰时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3、遗忘:

存在而不能进入意识的经验。

无意识经验进入意识会遭到抵抗,抵抗来自稽查作用。

稽查作用后期为超我替代。

4、无意识活动的病理意义:

无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

过失、梦、精神病状态。

5、测定无意识的方法:

自由联想

梦的分析:

通往无意识的捷径。

通国梦的显像揭示梦的隐义。

梦的工作(曲解)形式:

凝缩作用(用某件事的部分象征性地代表全部)、综合作用(以显梦中的一种思想代表隐义中许多思想的结合)、位错作用(把不愿被意识接受的观点移植为象征性的等同于或乐于接受的思想)。

日常生活分析:

被压抑的思想会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过错的形式表现出来。

幽默:

幽默可以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思想。

二、本能

本能即行为动机。

人是一个复杂的能源系统。

1、本能的含义:

本能是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它寻找表现和紧张释放。

本能的来源是躯体组织产生的需要。

人的动机是以能为基础的。

人类的主要动机就是去获得在所有生理需要度得到满足时所体会到的那种稳定状态。

2、本能的特点

根源:

肉体的某种欠缺或需求。

目的:

减除由需要带来的兴奋、紧张。

目的达到就感到一时的几乐,从而重建内部平衡。

对象:

个体自身或环境中的任何人或物或事件都可能成为本能的对象。

能量或源动力大小:

需求带来的能量总和,可根据个体在寻求达到目标时愿意克服的障碍多少得知。

3、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称为求生本能,有关的精神能量统称为力比多(libido),包括性欲、饥渴。

死亡本能是激发个体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的动力。

叔本华:

一切生命的目标都是死。

三、人格结构

成年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

超我、自我、本我。

1、本我:

原始力量的来源,通过遗传获得,完全处于无意识中。

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需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寻求直接的肉体快乐。

受快乐原则支配。

是个体发生史上最古老的人格结构成分。

2、自我:

人格结构的表层成分,在个体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

是本我与环境关系的协调者。

受现实原则支配。

3、超我:

人格的道德维护者,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

由良知和自我理想两部分构成。

受唯善原则支配。

四、人格适应:

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1、焦虑

由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情感的基础。

具有防护主体心理安全的功能。

威胁心理安全的三大焦虑源:

现实性焦虑:

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危险和对这种危险的恐惧。

神经性焦虑:

本能冲动的强度威胁到自我的控制能力。

道德性焦虑:

害怕主体可能做违背超我的事,从而体验内疚。

3、自我防御机制

主体消减神经性焦虑的主要手段。

特点:

无意识水平进行,自欺性质

通过伪装或歪曲事实,减轻个体的焦虑和罪恶感经常多种同时使用。

压抑:

把不被允许的念头、情感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升华:

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允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

一般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

投射:

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

合理化/文饰:

通过歪曲现实保护自己的自尊心,采用错误的推理是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

常见有“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两种形式。

反向:

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由意识地作出相反的举动。

分两步进行,首先,压抑不得体的冲动,其次,把这种冲动的反面表露于意识水平。

理智化:

抹去意识中的情感内容,用严格的理智检查意识,并加以强调。

转移/替代:

改变冲动的方向,用另外一个目标替代原来的目标。

拒绝:

拒绝某些事实的存在。

自居:

自我试图把环境中的对象和事件与本我的主观愿望相配对。

或个人通过显示某些成功者的特征来提高自身的价值感。

倒退:

经历应激状态时,返回到早期的发展阶段,用早期的行为方式应付眼的环境。

问题:

防御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了解防御对了解自我、了解人性有什么作用?

哪些因素会使人频繁使用防御?

知识使人倾向使用防御还是不使用防御?

频繁使用防御会怎样影响人与人的关系?

五、性心理发展阶段

1、口欲期

2、肛欲期

3、性器期

4、潜伏期

5、生殖器

第三节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

1、阿德勒生平((1870-1937)

2、追求优越,克服自卑,男性反抗

3、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两个极端—溺爱和忽视

4、出生次序研究

二、荣格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类型

1、荣格生平(1875-1961)

2、人格结构

自我:

个人能意识到的自身一切心理活动

个人无意识:

不再能唤回意识的个人经验

集体无意识:

各种原始意象—人格面具

3、心理类型:

内倾和外倾

4种基本心理活动:

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8种人格类型:

思维外倾型 按照固定的规律生活。

客观而冷静。

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

情感受压抑。

情感外倾型 对传统和权威很有感情,热衷社交。

思维受压抑。

感觉外倾型 追求快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感觉体验。

喜欢美味、精致的艺术品。

非常实际。

自觉受压抑。

直觉外倾型 以主观预感而不是客观事实为依据决策。

极易变化而富创造性。

对自己潜意识了解很多。

感觉受压抑。

思维内倾型 喜欢离群索居。

由于活动判断力贫乏而不愿社交。

极为聪颖而不顾现实实际。

情感受压抑。

情感内倾型 文静多思、极为敏感。

孩子气,对别人的观点和感情无动于衷。

感情冷淡。

思维受压抑。

感觉内倾型 现实。

爱好艺术、被动、沉着。

直觉受压抑。

直觉内倾型:

惯于产生新颖而离奇观念的梦想家。

少被人理解但不为所动。

重视主观体验。

三、霍妮的人格发展观点

1、霍妮生平

2、儿童的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3、基本焦虑的3种顺应方式:

趋向人的活动

反对人的活动

避开人的活动

四、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点

1、埃里克森生平

2、自我的概念:

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

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

自我认同危机指人在缺乏自我认同感时所感到的混乱和失望。

社会发生动荡,动摇了人们的生活基础时,更容易发生认同危机。

3、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希望的美德

(2)自主性对修怯和疑虑((1-3岁),意志的美德

(3)主动性对内疚(4-6岁),目的的美德

(4)勤奋对自卑(6-11岁),能力的美德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6)亲密对孤立(20-24岁),爱的美德

(7)繁殖对停滞(25-65岁),关心的美德

(8)自我完整对失望(65-),智慧的美德

五、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

1、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继承

保留无意识概念,把它作为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同意童年早期经历影响人格的发展;接受佛洛伊德的防御机制、梦的解释等概念。

2、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发展

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反叛

(1)成年人的人格并非在儿童5、6岁时就完全形成

(2)反对强调本能对人格的影响,重视社会文化的力量,孤独是人类争取更大自由时付出的代价

(3)反对佛洛伊的理论整体上的消极特征

(4)选择的自由和未来目标的作用

(5)获得了自主权的自我

第三章行为主义范型

第一节第一节经典条件反射模型

一、巴甫洛夫的工作

二、经典条件反射定律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刺激替代、条件反射的形成

1、习得律

2、实验性消退律

3、泛化律

4、分化律

5、高级条件作用律

第二节操作条件反射模型

一、斯金纳生平

二、操作条件反射的本质

三、操作活动的强化

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频率的因素都是强化,强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核心概念。

1、强化规律:

强化规律揭示的是按什么顺序施行强化才能提高有机体的反应频率。

包括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连续强化指动物每按一次杠杆都无例外地给与一次强化。

间歇强化指按照一定的间隔实施强化。

间歇强化实施的方法有:

(1)固定的间歇强化,指按事先规定的间隔给与强化,有固定间隔和固定比率两种方法。

(2)不固定的间歇强化,指实验者对强化的间隔不作具体的规定,只作大致的规定。

问题:

哪种强化方法最有利于新行为模式的快速形成?

哪种强化方式最有利于动物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较高的反应频率?

2、强化的形式:

(1)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它在有机体作出行为反应后,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走,就能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2)相倚强化和非相倚强化。

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非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不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问题:

非相倚强化导致动物怎样的行为表现?

如何解释人类的迷信行为?

四、强化与惩罚

五、消退、辨别刺激和行为塑造

消退:

得不到强化时,行为反应会逐渐消失。

辨别刺激:

指示强化出现的概率。

行为塑造:

实验者根据一个最终目标,给一系列不断向这个目标靠拢的行为提供强化,最后使实验对象形成一个新的或复杂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问题:

行为和人格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怎样解释人格的形成?

辨别:

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精神分析的区别。

自由或决定论——行为由什么决定?

理性或非理性——行为是理性的或非理性的?

全体或元素论——人格是整体还是由元素构成的?

可改变或不可改变——人格是否是可改变的?

第三节观察学习模型

一、替代性经典条件反射

二、替代性操作条件反射

三、观察学习与人格

第四章生物学流派

第一节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

二、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气质

一、EAS气质模型

二、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第三节进化论人格心理学

一、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

二、社会排斥与焦虑

第五章人本主义范型

第一节人本主义的兴起

一、人本主义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批判

哲学基础:

存在主义哲学—人的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人的唯一性。

二、人本主义对人的基本看法

1、个人现实是个体对世界的独特知觉的产物,个体对世界的体验决定了它的行为。

2、个体具有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能力。

3、人格具有整合性不可分割性。

4、人有能力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发挥潜能,把生活导向最适合于自己的方向。

第二节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人的责任

二、此时此地:

过去会对现在产生影响,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如果被困在过去的阴影中,就不可能生活在今天。

三、个体现象学:

没有人比一个人自己更了解他自己。

治疗师的作用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

四、人的成长:

成长过程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特征。

第三节卡尔•罗杰斯

一、自我完善的人—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他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二、焦虑和防御机制—焦虑有与自我概念不同的信息引起。

最普遍的防御机制是扭曲和否定。

三、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怀

第四节亚伯拉罕•马斯洛

一、动机和需要层次

二、对心理健康的人的研究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能够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弱点,努力去改进它们。

比普通人恩更少受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约束,受自己的做人原则支配。

以一种怀着极大兴趣甚至是带有敬畏的方式探究世界。

只有很少的朋友,但友谊深厚而有益。

具有富有哲理的、无敌意的幽默感。

具有高峰体验。

 

第六章特质论范型

第一节什么是特质论

一、什么是特质

特质就是最有效的“分析单元”,用于探求人们心灵不同于他人又相似于他人的原因。

人格是许多个别特点的有机组合,这些特点代表着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中的行为特点,也预示着他在另外场合下会怎样表现。

这些个别特点或单元就是“特质”。

情境心理特质对情境的反应

与别人一起工作盛气凌人,专横霸道

体育运动比赛竞争性强,要求赢

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

制服弱小者,强权即真理

在学校不惜代价获得成功

未能达到预期目的愤怒,采取敌对行动

特质是刺激与反应的枢纽,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下各种行为所表现的内部特质是一致的。

人一特质迎接外部世界,同时也以特质组织经验。

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特质,所以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和反应也不完全相同。

阿尔波特——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

二、作为特质维度的人格

特质即人格维度。

其理论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假设基础上:

人格特质在时间上是稳定的;人格特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三、特质论范型的主要特征

1、注重了解处于特质分布曲线某一点上的人的行为,如社会焦虑程度,女性化倾向强弱、自我意识强弱导致的行为差异。

2、注重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不关心对人的行为的内部动机的解释。

易陷入循环论证。

3、不涉及人格的发展和变化。

第二节重要的特质理论家

一、高尔顿•阿尔波特

与佛洛伊德的会面、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二、亨利•莫雷

与精神分析的亲缘关系、主题统觉测验(TAT)、心因性需要、行为及环境与心因性需要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索

一、因素分析方法

因素分析是一种统计技术,用于对大批量的变量进行分析和归类。

运用因素分析,可以把一群变量根据它们间相关的程度归并到一组或分到不同的组。

例如,了解数学和言语技能是否是智力的不同方面;热情、随和、容易相处、好说话与容易生气、不安分、易兴奋、脾气暴躁是不同的。

二、卡特尔的16个人格特质

三、大五人格结构

四、常用的人格测验

1、一般人格测验问卷

2、单一维度的人格测验

焦虑量表

第四节人格是稳定的还是依赖于情境的

第七章认知范型

每个人的人格不同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认知范型研究人如何获得信息、在信息加工基础上如何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

第一节乔治•凯利的个体建构论

一、个体建构系统

科学家的主要目标是缩减不确定性。

人们也像科学家一样,力图减少不确定性,以便使自己的生活明朗化。

个体建构是一个用来构筑或解释、翻译或预言经验的过程。

一个构念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看法,是两极的,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自己的经验。

行为不取决于环境的强化,而取决于构念及其有效性。

个体寻找建构系统的有效性。

有些构念比其他构念更重要,称为超级协调构念,其次称为亚协调构念。

当你第一次遇到某个人的时候,你最愿意知道他哪方面的信息?

你头脑中最先出现的几种想法就可能是你最初预测他人行为的建构。

二、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源于建构系统的缺陷。

当建构系统不能预测将来的事情,焦虑就会随之产生。

如果一个人的建构系统变成非弥散性的(这种建构系统不轻易允许新的元素进入到它既定的范围之内),他就不会重新经验中学到东西。

没有了学习和学习后对建构的完善,预测能力就会持续下降,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和难以控制。

第二节人格的认知因素

情境特征认知—情感系统行为

从已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中获取某种特定信息的难易方面,存在个体差异。

所以,对某种特定情境的解释或对这种解释作出什么反应,依赖于被激活的认知类别。

一、认知结构

对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认知结构)的差异构成了人格的差异。

认知结构主要有2种。

一种是图式,是一种帮助人们自觉、组织、获得、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

另一种是原型,用来代表某种认知类别。

二、自我的认知表象

自我图式:

组织并引导关于自我的信息加工,由关于自己的基本信息组成自我图式的核心。

可能的自我:

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当前认知表象中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的影响,而且受到“我会成为怎样的人”的认知表象的影响。

可能的自我有2项功能,为将来的行为提供激励,帮助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周围所发生事件的意义。

 

第八章人格发展

第一节人格发展的一般问题

一、早期阶段的重要性

人类个体出生后,约有十年或更长时间不能独立。

冗长的幼稚期对人格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二、人类行为的社会习得性

人类行为主要是社会行为,与动物代代相传的固定行为模式不同,人格和社会行为几乎完全靠学习获得。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早期的发展是后期发展的基础。

四、心理发展的共同性

各人心理发展的趋势大体上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人格特点的差异在婴儿出生时就已经通过活动水平、注意广度、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性表现出来了。

六、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但在连续的过程中,又表现出阶段性。

每个阶段在生活和适应方式上都可能各有本质差异。

例如,在人格和异常行为关系尚可表现出:

各种环境的有害因素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同一不良影响在不同年龄阶段导致的行为异常和人格问题不相同;有些行为异常和人格问题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人格发展阶段

第三节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

2、体格

3、出身次序

4、人体生理学

二、社会因素

1、物质环境

2、家庭气氛

3、养育方式

4、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第四节性别认同

一、性别感测验

二、影响认同的因素

生理、社会、社会阶层、智商

第五节自我认同

一、自我观的发展

自我观成熟的标志:

意识到自己身体大小、外貌、形状;学会使用有关自我的语词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了解个人的历史、需要、愿望;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心理品质并自觉加以调节——完成同一性。

二、自我的成分

物质自我:

身体、任何使个体深切关注的物体

心理自我:

对自己信仰、态度、人恶特征、目标、需求的意识,对自己智力、能力的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象;对自己思维、感知、情感的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识流”。

社会自我:

取决于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序列。

理想自我

三、自我评价

取决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

四、认同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

自居、自我中心

第九章人格测验

第一节陈述法

第二节评价法

第三节投射法

第四节作业法

第五节行为观察

第十章人格障碍

第一节常态和变态的标准

第二节人格障碍的定义

第四节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及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