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图片与用途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1705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草药图片与用途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草药图片与用途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草药图片与用途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草药图片与用途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草药图片与用途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草药图片与用途一.docx

《中草药图片与用途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草药图片与用途一.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草药图片与用途一.docx

中草药图片与用途一

中草药图片与用途

(一)

中草药图片与用途

(一)扶桑

别名大红花、红木槿、月月红、木花、公鸡花来源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朱槿HibiscusrosasinensisL.,以根、叶、花入药。

形态特征灌木,高可达6米。

单叶互生,叶柄长0.5-2厘米,叶片宽卵形或窄卵形,长4-9厘米,宽2-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锯齿,两面无毛,或下面脉上有少许疏毛。

全年开玫瑰红、淡红或淡黄色花,单生上部叶腋间,花梗较长,花大,直径6-10厘米,下垂,有时重瓣,小苞片6-7,条形,基部合生,疏生星状毛,萼钟状,长约2厘米,有星状毛,裂片5,尖角形,花冠漏斗形,花瓣端缘波裂,雄蕊柱远突出于花冠之外。

蒴果卵形,长约2.5厘米,有喙。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地疏林中或为栽培。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区。

采集加工根、叶全年可采,夏秋采花,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甘、平。

解毒,利尿,调经。

主治用法根:

腮腺炎,支气管炎,尿路感染,子宫颈炎,白带,月经不调,闭经。

叶、花:

外用治疔疮肿毒,乳腺炎,淋巴腺炎。

花:

月经不调。

根或叶用量15-30克,鲜花用量30克。

鲜花、叶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痈疽腮肿:

扶桑叶或花、白芙蓉叶、牛旁叶、白蜜,研膏敷之,即散。

木棉

别名英雄树、攀枝花、红棉

来源为木棉科木棉属植物木棉BombaxmalabaricaL.,以花、树皮、根入药。

树皮在广东地区称钉桐皮。

形态特征落叶大乔木,高达25米,常高于邻树,故名英雄树。

树皮深灰色,幼树干与老树粗枝有短而粗大的圆锥形硬刺,以基部为多,枝轮生而平展,层层向上生长。

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达20厘米,小叶多为5片,可达7片,小叶柄长约1.5厘米,小叶片长椭圆形,长10-16厘米,宽4-4.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两面均无毛。

早春先叶开花,花簇生于枝端,花冠红色或橙红色,直径约12厘米,花瓣5,肉质,椭圆状倒卵形,长约9厘米,外弯,边缘内卷,两面均被星状柔毛,雄蕊多数,合生成管,排成3轮,最外轮集生为5束。

蒴果甚大,木质,呈长圆形,可达15厘米,熟后5裂,果瓣内有丝状棉毛,种子多数,倒卵形,黑色,光滑,藏于白色毛内。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地阳坡,村边、路旁。

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季节春季采花,夏、秋剥树皮,春、秋采根。

性味功能花:

甘、淡、凉。

清热利湿,解暑。

树皮:

微苦、凉。

祛风除湿,活血消肿。

根:

微苦、凉。

散结止痛。

主治用法花:

肠炎,痢疾,暑天可作凉茶饮用。

树皮:

风湿痹痛,跌打肿痛。

根:

胃痛,颈淋巴结结核。

用量花10-15克,树皮15-30克,根30-60克。

参考配方1.痢疾:

木棉花、金银花、凤尾草各15克,水煎服。

2.胃痛:

木棉根或树皮30克,两面针根6克,水煎服。

地菍

别名地茄子、地兰子、地石榴、铺地锦

来源为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地菍MelastomadodecandrumLour.,全草或根入药。

形态特征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茎匍匐而生,表面灰棕色,上部疏被粗毛,节处生根。

单叶对生,叶柄短,长不及5毫米,被粗毛,叶片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长1.2-2.5厘米,宽0.8-1.8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宽楔形以至近圆形,叶缘微呈波状,上面近边缘处及下面叶脉疏生粗毛,主脉3条明显。

春季开花,1-3朵着生枝端,花梗短,花萼钟状,被长粗毛,花冠紫红色,径约1.5厘米,花瓣5,宽倒卵形至近圆形,雄蕊10,5个较大,花药黄色,镰刀形。

浆果球形,熟时紫色,被有粗毛。

种子细小,多数。

生境与分布常生于山野草坡、林缘及灌丛中。

为酸性土壤指示植物。

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加工秋季采根或全草。

性味功能甘、涩、平。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补血止血。

主治用法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肠炎,痢疾,肺脓疡,盆腔炎,子宫出血,贫血,白带,腰腿痛,风湿骨痛,外伤出血,蛇咬伤。

用量:

30-60克。

参考配方1.痢疾:

地菍根60克,水煎服,冰糖为引,每日1剂。

若久痢不愈,加凤尾草30克,鹅不食草6克,同煎。

2.急性肠炎:

鲜地菍全草2斤,算盘子根、叶2斤,黄荆子1斤,紫珠1.5斤,加水适量,煎成1升。

每服20-30毫升,每日3-4次。

3.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50%鲜草煎剂喷喉,每次2毫升,滴鼻每侧每次0.5毫升

4.风湿性关节炎:

地菍根30-60克,牛膝10克,水酒煎服。

5.白带:

①地菍30克,三白草根15克,白木槿花10克,猪瘦肉60克,水炖,服汤食肉,每日1剂。

②地菍根、金樱子根各15克,水煎服。

6.小血管外伤出血:

地菍全草10斤,加水20斤,熬至5斤,过滤后加防腐剂,每服20-40毫升(温开水冲服,忌热),每日3次。

7.疥癞,烂脚:

地菍叶煎水洗。

8.产后腹痛:

地菍根、益母草各15克,水煎服。

磨盘草

别名耳响草、白麻、石磨仔、磨仔草、磨档草

来源锦葵科苘麻属植物磨盘草Abutilonindicum(L.)G.Don.,以全草或根入药。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高0.5-2.5米,通体被灰白色短柔毛。

茎直立,分枝多。

单叶互生,叶柄长1.5-5厘米,托叶呈叶状,叶片卵圆形至宽卵形,长3-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边缘疏生锯齿,有时全缘,下面灰绿色。

秋季开花,单生茎顶和叶腋,花梗长而芊弱,可达4厘米,花萼5裂,被有柔毛,花冠浅钟状,直径约2厘米,黄色,花瓣5,倒卵形,长于萼片2倍以上,雄蕊多数,合生成筒状,心皮15-20枚,环绕中轴而生。

果实扁圆形,磨盘状,有棱,直径约2厘米,分果顶端具短芒。

种子肾形,疏被短柔毛。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地、原野、滨海、田边。

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省区。

采集加工夏秋采集。

性味功能甘、淡、平。

疏风清热,益气通窍,祛痰利尿。

主治用法感冒,久热不退,流行性腮腺炎,耳鸣、耳聋,肺结核,小便不利。

用量15-30克。

孕妇慎用。

参考配方早期浸润型肺结核:

磨盘草根、岗梅根各15-30克,十大功劳10-1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剂。

鸡骨草

别名红母鸡草、石门坎、黄食草、细叶龙鳞草、大黄草来源为豆科相思豆属植物广东相思豆AbruscantoniensisHance.,以全株入药。

形态特征藤状小灌木,长1-2米。

根条状,有分枝,土棕色。

茎细瘦,与叶柄均被浅棕黄色短粗毛。

双数羽状复叶互生,托叶条状披针形,小叶8-12对,膜质,倒卵状矩圆形,长0.7-1.2厘米,先端平截,中央有一小尖刺,基部宽楔形或浑圆,全缘,小叶脉两面均凸起,小叶柄极短,有刺状小托叶。

夏日叶腋抽出总状花序,总梗密被棕黄色长绒毛,花梗甚短,蝶形花冠淡红紫色,长约8毫米,旗瓣宽椭圆形。

荚果矩圆形,扁平,疏被淡黄色短柔毛。

种子4-6粒,矩圆形,扁平,熟后黑棕色,光滑。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野阳光充足的地方。

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加工自春至秋均可采集,去掉荚果(种子有毒,不能入药),洗净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甘、淡、凉。

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主治用法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胃痛,风湿骨痛,毒蛇咬伤,可作夏季清凉饮料。

用量:

30-60克。

参考配方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鸡骨草、地耳草、茵陈各30克,山栀子15克。

胃纳差加鸡内金,发热加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浮肿加葫芦茶。

水煎服,每日一剂。

牛筋草

别名蟋蟀草、路边草、鸭脚草、蹲倒驴、牛顿草、千人踏来源为禾本科蟋蟀草属植物牛筋草Eleusineindica(L.)Gaertn.,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5-90厘米。

须根细而密。

干丛生,略扁平,直立或基部膝曲。

叶片条形,扁平或卷折,长达15厘米,宽3-5毫米,疏生疣状柔毛,中脉显著突起,叶鞘压扁,有脊,边缘近膜质,先端具稀丝状毛,叶舌长约1毫米。

夏、秋两季开花,穗状花序纤细,淡绿色,长3-10厘米,宽3-5毫米,2-5花序(少为2)呈指状排列于茎顶,有时其中之一单生于其他花序之下,小穗有花3-6朵。

种子卵形,有波状皱纹。

生境与分布生于旷野、路旁。

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

采集季节夏、秋采集。

药理作用牛筋草煎剂对乙脑病毒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甘、淡、平。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散瘀止血。

主治用法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炎,风湿性关节炎,黄疸型肝炎,小儿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尿道炎,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狗咬伤。

用量:

30-60克,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1.防治流行型乙形脑炎:

牛筋草30克,水煎当茶饮。

连服3天,隔10天再服3天。

或:

牛筋草60克,白毛鹿茸草、生石膏各30克,水煎服。

2.脱力劳伤、腰背酸痛:

牛筋草根或全草30-60克,红枣10个,水煎服。

3.子宫脱垂、脱肛:

鲜牛筋草或加蓖麻子捣烂,外敷囟门处。

4.疟疾:

牛筋草30克,水煎,冲白酒适量服。

5.痢疾:

牛筋草根120-150克,水煎服。

注:

另有一种蟋蟀草名马唐,外形与牛筋草相似。

马唐根浅易拔起,牛筋草根深难拔,马唐植株芊细柔弱,牛筋草较粗状,坚韧,马唐茎秆略圆,基部稍带紫色,叶片短,牛筋草茎秆扁平,基部不带紫色,叶片长,两者不能混用。

美人蕉

别名凤尾花、小芭蕉、五筋草、破血红

来源美人蕉科美人蕉属植物美人蕉CannaindicaL.,以根状茎和花入药。

形态特征多年生直立草本,全株绿色无毛,高达1.5米。

根状茎块状。

叶互生,叶片长大,长方椭圆形,长10-30厘米,宽8-1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侧脉羽状伞形,显著。

全年开红色或黄色大花,总状花序顶生,常被蜡质白粉,每花具一片长约1.2厘米的卵形苞片,萼片3,披针形,淡绿色,花冠管状,3裂,绿色或红色,雄蕊5,花瓣状鲜红色,其中一个具花药,最外3个为退化雄蕊,倒披针形,较花冠更大,另有一个特大,反卷为唇瓣,全缘。

蒴果绿色,长卵形,有软刺,长1.2-1.8厘米。

生境与分布全国各地普遍栽培,也有野生于湿润草地的。

采集加工四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甘、淡、凉。

清热利湿,安神降压,补虚弱。

主治用法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红崩,白带,外用治跌打损伤,疮疡肿毒。

用量30-60克,鲜根用60-120克。

外用鲜根适量,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1.急性黄疸型肝炎:

美人蕉90克,陆英根、铁马鞭各30克,水煎分3次服。

服药期间忌鱼、虾、辛辣、荤菜、荤油等食物。

2.虚弱头晕:

美人蕉根30克,枫香树白皮15克,八月瓜根、鸡屎藤各10克,炖肉吃。

波斯菊

别名痢疾草、蛇目菊

来源为菊科金鸡菊属植物两色金鸡菊CoreopsistinctoriaNutt.,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无毛,高30-100厘米。

茎直立,上部有分枝。

叶对生,下部及中部叶有长柄,二次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上部叶无柄或下延成翅状柄,线形。

头状花序多数,有细长花序梗,径2-4毫米,排列成伞房或疏圆锥花序状。

总苞半球形,总苞片外层较短,长约3毫米,内层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顶端尖。

舌状花黄色,舌片倒卵形,长8-15毫米,管状花红褐色,狭钟形。

瘦果长圆形或纺锤形,长2.5-3毫米,两面光滑或有瘤状凸起,顶端有2细芒。

花期5-9月,果期8-10月。

生境与分布原产北美。

我国各地常见栽培。

采集加工夏、秋采集,晒干备用或鲜用。

性味功能甘、平。

清热解毒,化湿。

主治用法急、慢性痢疾,目赤肿痛,痈疮肿毒。

用量30-60克。

参考配方1.急、慢性痢疾,目赤肿痛:

波斯菊30-60克,水煎服。

2.痈疮肿毒:

鲜波斯菊全草加红糖适量,捣烂外敷。

大狼把草

别名狼把草、接力草、针线包、一包针来源为菊科刺针草属植物大狼把草BidensfrondosaL.,同属植物狼把草Bidenstripartite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1.大狼把草:

一年生草本,高达1米有余。

茎往往带紫红色,羽状复叶对生,小叶3-5片,披针形,边缘有锯齿,侧脉平行而明显。

头状花淡黄色,生于枝梢,外面有绿色苞片。

果扁平,顶端有一对尖刺,刺上又生微细刺毛。

图示为大狼把草。

2.狼把草:

一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

全体无毛。

根多偏斜,粗壮,土黄色。

茎基部匍匐,节上生根,上部直立,有棱角,常带暗紫色。

叶对生,有短柄,柄有窄翅,上部叶3深裂或不裂,中部叶羽状3-5裂,顶端裂片较大,均为长椭圆状披针形,下部叶羽状分裂或羽状复叶,边缘均具锯齿。

秋季开花,头状花序,球形,顶生及腋生,有梗,总苞杯状,下有一轮倒披针形叶状苞片,全为管状花,两性,黄色,冠毛2条,刺状。

瘦果扁平,顶端截形,褐色,两侧边缘各有一列倒生的钩刺,顶端冠毛刺状,2条,上有倒刺。

生境与分布生于田野、路旁、湿地。

我国各地普遍分布。

采集加工6-9月采收。

性味功能苦、甘、平。

强壮,养阴敛汗,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黑鬓发,令人不老,体虚乏力,盗汗,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肠炎,痢疾,泌尿系感染,闭经,咯血,痢疾,小儿疳积,外用治疖肿,湿疹,皮癣,丹毒。

用量15-30克。

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或鲜草绞汁擦患处。

参考配方1.肺痨咳血:

狼把草30-60克,水煎服。

2.吐血:

狼把草30-60克,水煎服。

3.头晕:

狼把草30克,炖猪肉半斤吃。

4.积年疳痢,丈夫血痢:

取狼把草全草2斤,捣绞取汁一小升,纳白面半个鸡蛋大份量,和匀,空腹顿服,极重者不过三服。

或收苗阴干捣末,蜜水半盏,服一方寸匙。

5.积年癣,天阴即痒,搔出黄水:

狼把草苗叶捣末掺之。

仙人掌

别名仙巴掌、霸王树、火焰、火掌、玉芙蓉、观音掌来源为仙人掌科仙人掌属植物仙人掌Opuntiadillenii(Ker-Gawl.)Haw.,以全株入药。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达2.5米。

茎基部近圆柱形,稍木质,上部有分枝,节明显,叶状枝扁平,倒卵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5-30厘米,肉质,深绿色,外皮蓝粉,其上散生多数小瘤体,每一小瘤体上簇生1.2-2.5厘米的利刺和多数倒生短刺毛。

叶退化成钻状,青紫色,生于刺囊之下,早落。

夏季开花,单生于近分支顶端的小瘤体上,花鲜黄色,直径约7厘米,花被片多数,外部的绿色,向内渐变为花瓣状,肾状扁圆形,先端凹入呈浅心形,雄蕊多数,排为数轮,较花瓣为短,花柱粗壮,直立,柱头6裂。

浆果,有粘液,卵形或梨形,长5-7厘米,紫红色,无刺。

生境与分布生于村边石上,海滨沙滩等处,我国南方常有栽培。

主要分布于山东、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等省。

采集季节四时采集。

药理作用抑菌实验:

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有高度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苦、凉。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健胃止痛,镇咳。

主治用法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痢疾,咳嗽,外用治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痈疖肿毒,蛇咬伤,烧烫伤。

用量:

鲜品30-60克。

外用适量,鲜品去刺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1.流行性腮腺炎:

鲜仙人掌适量,绞汁涂患处。

每日2-3次。

2.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疖、痈、毒蛇咬伤:

鲜仙人掌茎去刺,加食盐适量捣烂外敷。

3.烫伤:

仙人掌鲜茎适量,去外皮及刺,捣烂外敷伤口,每日2次。

4.湿疹、黄水疮:

仙人掌茎适量,烘干研粉,外敷患处。

5.胃痛:

仙人掌研末,每次3克,开水吞服。

或用仙人掌30克切细,和牛肉100克炒食。

6.痞块:

仙人掌15-30克,捣烂蒸甜酒食。

再用仙人掌适量,加甜酒炒热,包敷患处。

7.心悸、失眠:

仙人掌60克,捣烂取汁,冲白糖开水服。

8.疟疾(脾寒引起):

仙人掌烤热变软后,趁热包在左胸下。

白药子(山乌龟)别名白药脂、盘花地不容、山乌龟、金线吊乌龟、金线吊葫芦、金丝吊鳖来源为防己科千斤藤属植物头花千斤藤.StephaniacepharanthaHayata.,以块根入药。

形态特征多年生缠绕性落叶藤本,长达5米,全株平滑无毛。

块根肥厚,略呈长方椭圆形,长约3-8厘米,径约2-6厘米,外皮暗棕褐色,断面黄白色,粉质。

茎基部木质化,带紫色。

叶互生,叶柄细长,叶片盾状着生,三角状卵圆形,长5-9厘米,宽与长近相等或较宽,先端园钝,常具小凸尖,基部平截,近中脉处向内微凹,全缘,有掌状脉5-9条,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白色,无毛。

夏季叶腋开淡绿色小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无小花梗,约20朵花组成腋生的头状聚伞花序,雄花花序有长梗,花萼及花瓣各有3-6片,雄蕊6,花丝合生呈柱状,花药环生呈圆盘状,雌花总梗短,不分枝,顶端有一小头状花序,子房上位,心皮1枚。

核果球形,熟时紫红色。

生境与分布常生于山野肥沃湿润的草丛及灌木林中,以石灰岩地生长较茂盛。

分布于陕西、浙江、台湾、江西、湖南、广东等地。

采集加工全年可采,以秋末冬初采收为好。

药理作用1.白药子对圆形脱发症有生发作用(局部外用,内服或静脉注射)。

2.本品所含头花藤碱对结核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消肿。

主治用法急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急性阑尾炎,胃痛,内出血,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外用治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结炎,神经性皮炎。

用量10-15克。

外用适量,捣敷或磨汁敷患处。

参考配方1.各种内出血:

白药子研粉,每服0.6克,每日3-4次,(服量过大可引起恶心呕吐)。

2.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结炎:

白药子适量,用醋磨汁涂患处。

3.神经性皮炎:

鲜白药子捣烂,用纱布包住,做成薄片与患部大小相等,每天睡前敷患处,次晨去掉。

4.肿疡初起:

白药子研末,每用适量,用蜂蜜或醋调敷患处。

或磨醋外涂。

5.牙齿疼痛:

白药子切片,每用一片,贴于痛齿龈上。

6.鹤膝风:

白药子120克,大蒜1个,葱3根,韭菜蔸7个,先将白药子研末,加大蒜、葱、韭菜蔸捣烂,蜂蜜调敷患处。

敷后可发泡流水,用纱布遮盖,让其自愈。

传染病用药

点击更多>>药图片大全之--迎春花

别名小黄花、金腰带、清明花、金梅花来源为木犀科茉莉花属植物迎春JasminumnudiflorumLindl.,以根、叶和花入药。

形态特征常绿藤状灌木,较冷时为落叶灌木。

高(长)达5米,枝条细长,披散状,绿色,平滑,四棱形。

叶对生,叶柄长5-10毫米,小叶3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3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圆,基部楔形,全缘,边缘有细柔毛,顶端1枚较大,侧生2枚较小,无柄。

春季开淡黄色花,先叶开放,单生叶腋,有叶状苞片、萼片,花萼裂片6,条状披针形,较萼管部略长,花冠直径2-2.5厘米,裂片通常6,重瓣的多至15片,倒卵状椭圆形,长约管部之半,雄蕊2,子房上位,2室。

浆果有宿存花萼。

生境与分布我国长江流域各省有栽培。

采集加工春季采花,夏季采叶。

性味功能叶:

苦、平。

解毒消肿,止血,止痛。

根、花:

甘、涩、平。

清热利尿,解毒。

主治用法叶:

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口腔炎,痈疖肿毒,外阴搔痒。

用量:

6-10克。

外用鲜叶捣烂敷患处或煎水坐浴。

根、花:

发热头痛,小便热痛,下肢溃疡。

用量:

3-10克,根可用至30克。

外用研粉,调香油搽敷患处。

参考配方1.小便热痛:

迎春花、车前草各15克,水煎服。

2.发热头痛:

迎春花15克,水煎服。

3.月家病:

迎春花根30克,白花前胡15克,炖肉吃。

4.无名肿毒,发高烧:

迎春花30克,煎水服。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樟(附:

樟脑)别名香樟、樟木、乌樟、油樟、香通、方樟

来源樟科樟属植物樟树Cinnamomumcamphora(L.)Presl.,以根、木材、树皮、叶、果入药。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达30余米,全株有樟脑香气。

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纵裂。

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3-6厘米,先端长尖,基部广楔形,全缘或微波状,有离基三出脉,叶腋有腺点,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无毛。

5月于新枝叶腋开绿白色或黄绿色小花,组成圆锥花序,花被6片,能育雄蕊9个,3轮,花药4室,第三轮雄蕊花药外向瓣裂,第四轮为箭状退化雄蕊,子房球形,无毛。

果实球形,直径6-8毫米,熟时紫黑色,有膨大的浅杯状花托包围基部。

生境与分布生于丘陵、山区、山谷溪边。

广泛栽培于庭院、路旁。

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至南部各省区。

采集加工根、木材、树皮全年可采,阴干密闭保存。

叶随时可采。

秋季采果。

药理作用抑菌试验:

樟树叶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樟树皮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辛、微温。

祛风散寒,理气活血,止痛止痒。

主治用法根、木材:

感冒头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克山病。

用量:

15-30克。

皮、叶:

外用治慢性下肢溃疡,皮肤瘙痒,熏烟可驱杀蚊虫。

适量,煎水洗患处。

果:

胃腹冷痛,食滞,腹胀,胃肠炎。

用量10-15克。

参考配方1.克山病:

樟木、五灵脂各15克,缬草10克,红花6克,加水1.5升,煎1小时,过滤,加黄酒30克为引,每服100毫升,早晚各一次。

2.慢性下肢溃疡:

鲜樟树皮洗净、切碎、烤干、研粉。

洗净创面,撒上药粉,加消炎粉包扎,隔日换药。

3.胃气痛:

樟树子15克,水煎服。

樟脑

为樟树根、枝、叶经蒸馏所得的颗粒状结晶。

根含樟脑油最多。

能兴奋中枢神经,增进呼吸循环;对心肌有直接作用,使代谢增强,提高对交感神经的敏感性;涂于皮肤有清凉感,有止痒、止痛和麻醉作用;对胃肠粘膜有缓和刺激的作用,使胃部感到温暖舒适;大剂量时可引起癫痫样惊厥,中毒症状为头痛、意识丧失、惊厥,最后呼吸衰竭而死亡。

性味辛、温。

能通窍避秽,温中止痛,利湿杀虫。

治寒湿吐泻,胃腹疼痛,外用治疥、癣、龋齿作痛。

用量0.3-1.5克。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黄荆

别名黄荆条、黄荆子、布荆、荆条、五指风、五指柑

来源为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黄荆VitexnegundoL.及牡荆V.negundoLvar.cannabisfolia(sieb.etZucc.)Hand.-Mazz.,以果实(黄荆子)、根、茎、叶入药。

形态特征黄荆: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米。

根黄白色。

树皮灰褐色,小枝四棱形,灰白色,密被柔毛,枝叶揉碎后有香气。

掌状复叶对生,具长柄,小叶5片,间有3片,椭圆状卵形,长3-10厘米,宽1-3.5厘米,中央3个小片较大,有较长的小叶柄,两侧的较小而无柄,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每侧有2-5个疏浅齿,下面灰白色,密被短柔毛。

夏季开淡蓝紫色小花,组成顶生圆锥花序,花萼钟形,5齿裂,被毛,花冠被毛,二唇形,上唇短2浅裂,下唇3裂,中央裂片大。

果球形,褐色,基部有宿萼。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溪边及疏林小灌丛中。

我国大部分省区有分布。

采集加工四季可采,以夏、秋采集为好。

药理作用1.黄荆根水煎剂对小白鼠有镇咳作用。

2.根的醚提取物经小白鼠试验有祛痰作用。

3.根及子的煎剂有扩张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有平喘作用。

4.黄荆叶能防止甲醛性关节炎肿胀的发展。

5.抑菌试验:

黄荆子、黄荆根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

煎熬时间长,抑菌作用强。

根的作用比子的作用强。

性味功能根、茎:

苦、味辛、平。

清热止渴,化痰截疟。

叶:

苦、凉。

清热解表,化湿截疟。

果实:

苦、辛、温。

止咳平喘,理气止痛。

主治用法根、茎:

支气管炎,疟疾,肝炎。

叶:

感冒,肠炎,痢疾、疟疾,泌尿系感染,外用治湿疹,皮炎,脚癣,煎汤外洗。

鲜叶捣烂敷虫、蛇咬伤,灭蚊,灭蛆。

果实:

咳嗽哮喘,微痛,消化不良,肠炎,痢疾。

用量根、茎为15-30克。

叶为10-30克。

果实为3-10克。

参考配方1.预防疟疾:

黄荆叶30克,黄皮叶15克,水煎服,每日1次,连服5日。

2.慢性气管炎:

①黄荆鲜根120克,煮2-3小时,滤去渣,加20%的红糖,浓缩成100毫升,每日2次,每次50毫升,10日一疗程,用2个疗程。

②黄荆子粉(去壳研粉)15克,紫河车、山药各6克,研粉和匀,加饴糖适量成丸,为1日量,分3次服,10日一疗程,用2个疗程。

3.肠炎、痢疾、消化不良:

黄荆子1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