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1689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

《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

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甘发〔2018〕6号)精神,根据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十大类生态产业发展总体方案》要求,切实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壮大,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立足甘肃中药资源、中医药文化底蕴和产业发展等比较优势,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中医药产业绿色发展新模式,完善政策机制,加快中医药产业事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20年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到40%,深加工转化率达到50%(其中精深加工率达到20%),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镇(社区)以上医疗机构超过90%,中医药旅游年增长20%以上,全省中医药及相关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中药种植业250亿元,医药工业25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实现中医药产业中高速度增长和中高水平发展,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我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成为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

基本构建起集规范化种植、加工、储运于一体,市场体系基本完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的中医药产业绿色发展体系。

——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

围绕甘肃大宗道地药材规范化绿色生产,完成10个道地药材认证,培育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10个中药材大品种;建设10个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生产大县(区),打造100个中药材规范化绿色生产示范村,培育100个现代化新型中药材生产经营组织;扶持1000户中药材脱贫致富示范家庭;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步增加,年均增长10%左右,大宗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

建设一批野生药材保护与繁育基地。

构建县域推动、组织化生产、道地品种支撑的中药材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体系,全面提升中药材品质,建成我省中药材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2018年,实施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17项,总投资80.5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40万亩,大宗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60万亩。

——中医药工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建成6个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园区;培育10家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中药现代企业,力争新增2家上市企业;推进中医药骨干企业联合重组,组建陇药集团;培育50个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中成药特色品种,打造10个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中成药大品种。

中药材加工率年均增长10%左右。

形成产业园区引领、创新平台驱动、骨干企业带动、特色品种支撑的我省中医药现代工业绿色发展的体系。

2018年,实施园区建设项目22项,总投资133亿元。

——中医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资源整合,建设10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中医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力争培育1-2个国家级中医药技术创新平台。

重点中医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投入达到销售收入比例的5%以上;研究开发5-8个中医药新产品或健康产品,通过二次开发改造升级10个中药大品种。

努力建成创新要素完备、运行协调高效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2018年,由省卫生计生委牵头,组建甘肃省中药产品研发基地。

——中医药市场体系更加完善。

建成1个中心市场、3个产区市场和10个产地市场,形成相互配套、相互依托的中药材市场体系,全省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保持在100万吨以上,中药材年交易量保持在150万吨以上。

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六进四供”,即进津进京进沪进粤进闽进鲁,供港供澳供台供海外。

大力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稳步推进中药材期货交易。

2018年,实施市场体系建设项目3项,总投资17.5亿元,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00万吨,交易量达到90万吨。

——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不断发展。

开发中医药保健功能食品、药膳、药妆、功能性日用品及中医器械等大健康系列产品,建成7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发展中医药医养结合产业。

2018年,党参、黄芪争取纳入药食同源目录,7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游客增加10%以上。

——中医药国际化水平有较大提升。

提升国外岐黄中医学院的运营水平,增强我省中医药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发展壮大中医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增加中医药服务贸易市场份额。

2018年,加强同巴西在中医药方面的交流合作。

——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更加强大。

完善中医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师承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提供各级各类人才保障。

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打造中医药文化产品。

建设一批中药材质量第三方检验平台。

建设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溯源体系。

培育一批中药领域著名品牌和全国知名商标。

继续扩大中药材产品保险试点。

——中医药产业区域发展布局更加优化。

进一步优化全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布局和功能定位,建成10个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提升6个中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能力,完善1个中心市场、4个产区市场和10个产地市场的中医药产业市场流通体系。

——中医药产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以中医药产业为龙头,通过全产业链开发,延伸培育壮大产业链,促进生物医药、化学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所省级中医医院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疑难危重病症诊疗能力显著提升。

80%以上的市州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

85%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100%县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中药房,60%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中医儿科、中医妇科。

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8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

2018年,实施150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实施县级中医医院薄弱学科建设项目11个,总投资620万元。

开展糖尿病等重大疑难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总投资800万元。

到2025年,力争全省中医药及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中医药产业事业融合发展,产业标准体系、市场体系更加健全,骨干企业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医药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二、重点任务

根据全省中医药资源分布及事业产业发展状况,着力实施10大工程,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相互依托、配套协作的中医药产业绿色发展新格局。

(一)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

1.推进道地药材认证。

道地药材是中医药独特瑰宝,它涵盖文化、历史、区域、品质、特殊工艺等多方面内容。

实施道地药材认证是提高道地药材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重点选择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柴胡、板蓝根、红芪、黄芩、半夏等10个我省大宗道地药材,制定道地药材认证标准体系,推进道地药材认证,全面促进中药材的绿色生产、质量提升和品牌塑造,实现中药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鼓励开展中药材生产绿色认证和有机认证。

(牵头部门:

省卫生计生委、甘肃中医药大学;配合部门:

省农牧厅、省质监局、省食药监局,各相关市、州政府)

2.推进道地药材规范化绿色生产。

科学规划布局,突出区域特色和道地品质,优化种植结构,稳定种植面积,推进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板蓝根、柴胡、红芪、黄芩、半夏等10个大宗道地药材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建设,其中,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和板蓝根的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柴胡、红芪、黄芩、半夏的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

充分发挥县域推动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通过整合农业生产、专项扶贫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后补助等方式,打造10个道地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生产大县,全面提升中药材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引领和支撑能力。

探索土地流转经营模式,积极培育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中药材经营主体,培育100个种植规模大、示范带动作用强、规范化程度高的新型中药材生产经营组织,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生产转变。

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发展“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生产模式,推进中药材种植“订单式”生产和企业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打造品牌中药材,发展中药材绿色循环经济。

(牵头部门:

省农牧厅;配合部门:

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实施主体:

各相关市、州政府)

3.推进野生药材保护与繁育基地建设。

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力度,加快野生药材的人工繁育与培育。

通过对野生药材的人工繁育和适宜环境、生产条件等综合研究,逐步实现濒危或珍稀野生药材的人工种养。

重点加强对淫羊藿、甘草、岷贝、贯众、羌活、秦艽、锁阳、肉苁蓉等甘肃特色品种野生药材抚育、繁育研究,力争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种植。

在中药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的陇南、定西、河西等地建设一批规模适宜的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区、药用植物园、种质资源库和野生药材繁育基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牵头部门:

省林业厅、甘肃中医药大学;配合部门:

省卫生计生委、省科技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等;实施主体:

各相关市、州政府)

4.实施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行动计划。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扶贫办等印发的《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和《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到2020年,扶持1000户中药材脱贫致富示范家庭,带动农村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贫困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保持稳定,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140万亩,道地药材良种普及率达到50%以上;种子种苗集中繁育供应比例达到40%以上;三年合计新增纯收入85元。

(牵头部门:

省农牧厅;配合部门:

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等;实施主体:

各相关市、州政府)

专栏1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专项

1.完善道地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

制修订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甘草、柴胡、板蓝根等10个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和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建立从种子种苗、种植技术、产地加工、质量检验等环节的标准体系。

完善农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安全性检测方法和指标,建立中药材外源性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

2.开展中药材资源保护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中药材资源,开展种质资源保存、种质鉴定、品种提纯复壮等研究,支持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开发当归抽薹、麻口病,黄芪根腐病等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共性技术,研究中药材测土配方施肥、硫磺熏蒸替代、机械化生产加工等技术。

  3.建设10个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

在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板蓝根、柴胡、红芪、黄芩、半夏等道地药材的最佳适生地,建立10个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实现大宗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

4.建设羌活、淫羊藿、甘草、岷贝、贯众、秦艽、锁阳、肉苁蓉等8个甘肃特色品种野生药材抚育、繁育研究及产业化种植基地。

(二)中药现代化制造工程

5.推进中药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依托技术创新优势、药材资源优势、物流市场优势,重点建设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孵化园、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陇西中药材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中药材精制饮片加工园、白银银西生物医药园、民乐生态工业园区中药材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园等6个中药产业园区。

通过技术升级改造,建成企业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技术平台共享、废弃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分类循环利用的中药绿色制造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中医药产业集聚区,辐射带动全省其他市州中药加工制造业绿色发展。

(牵头部门:

省工信委;配合部门:

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环保厅等;实施主体:

各相关市、州政府)

6.推进中药骨干企业高速度成长。

以现有骨干中药企业为基础,采取联合、兼并、参股、控股、注资等多种形式,加快中药制药行业战略性重组,组建陇药集团,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通过发展基于“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快速发展。

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

(牵头部门:

省工信委、省政府国资委;配合部门:

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计生委、省食药监局等;实施主体:

各相关市、州政府)

7.推进中药大品种大品牌高标准培育。

建立中药大品种大品牌高标准培育机制,加强对特色中成药品种的分析研究,筛选一批特色突出、疗效确切、质量安全、市场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品,实施“一品一策”,定向精准培育,从工艺改进、质量标准提升、临床再评价、扩能技术改造、市场营销、品牌塑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培育50个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中成药特色品种,打造10个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中成药品牌大品种,着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牵头部门:

省食药监局、省工信委;配合部门:

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计生委、省政府国资委等;实施主体:

各相关市、州政府,相关药企)

专栏2  中药现代化制造专项

1.中药产业园区升级。

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孵化园重点发展中药新产品研发、中试、孵化培育和技术会展;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中药现代加工制造及物流配送;陇西中药材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发展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养生保健产品、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产业;渭源中药材精制饮片加工园重点发展超微饮片、小包装饮片、精制饮片等优质中药饮片,鼓励发展中药保健产品;白银银西生物医药园重点发展化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逐步向生物技术药、营养保健药、现代中药及成药制剂和医用仪器延伸;民乐生态工业园区中药材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园重点发展板蓝根、甘草、黄芪等中药饮片生产及商贸物流。

2.大型骨干中药企业培育。

支持兰州佛慈制药、新兰药药业、兰州和盛堂药业、陇神戎发药业、甘肃奇正藏药、甘肃天水岐黄药业、陇西一方药业、天士力中天药业、兰州太宝制药、甘肃独一味制药等中药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

3.中药大品种大品牌培育。

对贞芪扶正胶囊(片)、苁蓉通便口服液、结核丸、定眩丸、小儿黄芪健脾口服液、当归腹痛宁滴丸、祖师麻膏药、奇正消痛贴、独一味胶囊、元胡止痛滴丸、逍遥丸、洁白片(胶囊)、参芪五味子片、宣肺止咳露、宫瘤宁胶囊、红芪口服液、红花如意丸、如意珍宝丸、甘帝欣等特色中成药品种进行定向精准培育,培育50个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中成药特色品种,10个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中成药品牌大品种。

(三)中医药创新发展工程

8.推进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

推进甘肃中医药大学牵头组建的甘肃省中药产品研发基地,对省内现有中医药领域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评估考核,按照服务产业、成果导向、研产融合等原则进行遴选,通过整合共建、资源共享、集中支持的方式,建设5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中医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力争培育1-2个国家级中医药技术创新平台,实现高水平运营,着力解决我省中医药产业领域新产品研发、中试和产业化等瓶颈问题。

推动中医药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创新活力强和发展潜力大的中医药创新平台。

(牵头部门:

省科技厅;配合部门:

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卫生计生委、省食药监局等;实施主体:

各相关市、州政府)

9.推进中药新产品研发。

鼓励符合中药特点的新技术应用,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

通过聚焦支持,重点培育,研究开发5-8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产品。

按照“制剂变成药,成药变名药”的思路,支持一批临床应用安全、疗效显著的医疗机构制剂进行深入开发研究,力争开发为新药。

支持一批特色突出、疗效确切、市场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特色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研究,改进工艺技术,提升质量标准,培育10个中药大品种。

大力支持应用安全、疗效显著、知识产权清晰的特色中成药和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经典名方的研发生产。

组织省内有实力的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生产涉及的中药材种植、提取、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积累基础数据,积极配合国家药典委员会对中药配方颗粒统一标准的审核工作。

(牵头部门:

省科技厅;配合部门:

省工信委、省教育厅、省卫生计生委、省食药监局等;实施主体:

各相关市、州政府,相关药企)

10.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

支持甘肃省中医院牵头,申报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提升我省中医药临床科研基本条件,加强疑难重大疾病和临床诊疗有明显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重点病种研究,促进中医药学术思想、诊疗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加强科研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科研管理机制创新,提高中医药临床科研的整体水平。

(牵头部门:

省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

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食药监局等;实施主体:

甘肃省中医院)

专栏3中药创新发展专项

1.建设中医药创新平台。

支持省内现有中医药领域技术平台整合共建,建设5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中医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力争培育1-2个国家级中医药技术创新平台。

2.研究开发创新产品。

加快在研中药新产品研发进程,研究开发5-8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产品。

3.按照“制剂变成药,成药变名药”的思路,遴选10个医疗机构制剂进行深入开发研究,力争开发为新药。

4.筛选10个临床疗效确切、质量安全、具有开发潜力的中成药,通过“二次开发”,培育陇药大品种。

5.中药保健产品研发。

以当归、党参、黄芪、枸杞、红芪等大宗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研究开发普通食品、保健食品、药膳、食品添加剂和日化用品等系列产品。

 

6.大力支持古代经典名方和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四)中药材流通体系提升工程

11.推进中药材交易市场改造升级。

按照高度集聚和相对集中的原则,配套完善和改造升级中药材流通体系。

改造升级陇西中药材交易市场,建成集仓储物流、市场交易和电商平台为一体的现代化交易市场,发展大宗中药材现货期货贸易,形成全国区域性中药材专业市场。

配套改造岷县当归城、渭源会川、宕昌哈达铺三大产区市场,改造仓储设施,扩大交易规模,重点承担当归、党参、黄芪等大宗道地药材的仓储和交易。

在临洮、武都、文县、礼县、民乐、瓜州、民勤、康乐、甘谷、卓尼等重点产区,逐步改造建设10个产地市场,重点承担产地药材的季节性储存和流转。

同时,依托省内中药材行业骨干企业,建成集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形成立足甘肃,辐射全国的中药材流通体系。

(牵头部门:

省商务厅;配合部门:

省农牧厅、省卫生计生委、省食药监局等;实施主体:

各相关市、州政府)

12.推进中医药网络交易市场建设。

促进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在甘肃省设立分支机构,引领和带动我省中药材电子商务发展。

支持甘肃省中药材交易中心等中药材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发展,通过仓储管理、金融兑付、网上交易、代码识别、射频识别、快捷配送、全球定位等系统整合,打造中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协同交易,形成立足甘肃、辐射全国的中医药网络交易市场体系。

(牵头部门:

省商务厅;配合部门:

省卫生计生委、省食药监局等;实施主体:

各相关市、州政府)

13.推进传统企业和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提升。

鼓励有条件中药企业依托自身品牌,开设网络中药材专卖店,开展网络零售、网上订货和洽谈签约等业务。

鼓励中小微中药材经营企业进入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利用第三方平台依法合规开展中药产品销售、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业务,开展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及物流配送的集成应用。

大力推广“干部开微博、群众开电商”经验,发展一批以网络交易为核心、网络销售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牵头部门:

省商务厅;配合部门:

省工信委、省农牧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工商局、省食药监局等;实施主体:

各相关市、州政府)

14.推进中药材期货交易。

推动期货交易所研究推出中药材期货交易品种,探索有效的价格发现和避险机制,促进中药材种植户与生产加工企业及时了解市场价格走势,预测市场规模,科学安排生产,实现现货市场供需平衡,并规避中药材价格波动风险,推动提高药农收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牵头部门:

甘肃证监局;配合部门:

省工信委、省商务厅、省农牧厅、省食药监局等)

专栏4中药材流通体系提升专项

1.改造升级中药材市场。

改造升级1个中心市场、3个产区市场、10个产地市场,形成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00万吨、交易量达到90万吨的市场流通能力。

2.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支持甘肃省中药材交易中心等中药材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示范带动一批以网络交易为核心、网络销售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及中药材流通企业。

3.开展中药材期货交易。

积极稳妥推进当归等大宗道地药材的期货交易,探索有效的价格发现和避险机制。

(五)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工程

15.推进中医药健康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

研发、生产以甘肃道地大宗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和药膳配方饮片,推广药膳在餐饮服务业和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的应用。

以传统食品为载体,利用药食同源的特色中药资源开发功能性保健产品。

研发、生产中医药美容、护肤、洗发护发等系列产品。

研发、生产家用中医医疗器械、中医医疗辅助产品、自我保健康复的器械产品。

(牵头部门:

省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

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食药监局等;实施主体:

各相关市、州政府)

16.推进药食同源中药材、药菜两用蔬菜的开发和应用。

鼓励和扶持当归、甘草、百合、苦水玫瑰、枸杞、花椒、葛根、沙棘、阿胶、菊粉等甘肃地产大宗特色药食同源中药材的生产和开发,拓展应用领域,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大力支持党参、黄芪、红芪、肉苁蓉等甘肃地产大宗特色中药材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积极申报并争取纳入药食同源食品目录或新食品原料目录。

大力推进药菜两用蔬菜的种植、加工及产业化开发,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开发药菜两用蔬菜相关产品,提高药菜两用蔬菜附加产值。

(牵头部门:

省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

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食药监局、省商务厅等)

17.推进绿色中兽药、生物农药及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应用。

重点发展抗菌消炎、促进动物健康生长和防疫驱虫的中兽药。

选择性开发植物源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生物农药。

根据动物的不同特性和生理需要,积极研发具有营养作用、增强免疫作用、维生素作用、双向调节作用和复合作用等专用型功能性中药超细饲料添加剂,逐步形成中药饲料添加剂系列产品。

(牵头部门:

省农牧厅;配合部门:

省卫生计生委、省科技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

18.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发展。

将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纳入全省重点旅游景区建设规划,做好景区景点开发、申报和建设工作,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康养产业发展,增强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

建设庆阳岐黄中医康复疗养基地等7个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示范基地。

开展中医整形美容、中医减肥、中医药养生保健等旅游服务项目。

开发以当归、党参、黄芪、红芪、大黄、甘草、肉苁蓉、菊芋、锁阳、枸杞、苦水玫瑰、兰州百合等为主要原料的系列旅游商品,扩大旅游购物消费,打造中医药旅游商品品牌。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推动中医药与养生保健、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牵头部门:

省旅发委;配合部门:

省卫生计生委、省民政厅、省文化厅、省食药监局等;实施主体:

各相关市、州政府)

专栏5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专项

1.落实《甘肃·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打造岐黄中医康复疗养基地、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养生文化体验基地、皇甫谧针灸医疗保健基地、麦积山中医药休闲养生度假基地、武-清-街温泉养生基地、陇南山水田园养生基地、定西中医药科普旅游基地。

2.落实《甘肃省发展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规划纲要》,着力打造“药膳之都”“保健之城”“温泉水疗”“健身敦煌”“人文甘肃”等品牌。

3.打造一批中医药旅游示范园区。

兰州市打造中医保健中心、水川中医药养生园,酒泉打造金塔沙漠理疗抗体保健中心、敦煌沙疗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