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1668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docx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docx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姓名江小青

专业小学教育

学号1234001267267

入学时间2012.9

指导老师何老师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池州分校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目录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尴尬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扭曲,成就需要低

2、焦虑方面

3、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4、羞怯、胆怯

5、情绪失控、逆反心理严重、攻击性强

6、三观偏差、心理意志不成熟

7、竞争意识不强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学校及社会因素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

2、家庭教养方式和教育心态

3、家庭中父母的角色、职业、文化程度

4、家庭中父母的心理卫生状况

三、解决方法和对策

四、结束语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内容摘要]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小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性格障碍,其中学习障碍发生率最高。

学习成绩、家庭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同时他们中受各种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的人数在增多,焦虑程度明显高于城市小学生。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成长环境影响较大,学校、家庭要共同关心小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人的一生中,小学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为了弄清楚现阶段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我对我所在的学校及周边的农村小学进行了调查,整理得出以下信息: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尴尬的心理健康教育

虽然教育部要求在2000年秋季开学起,就要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是到目前为止,就我所在区域的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新鲜的名词。

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只是徒有虚名,大多数学校只是停留在课程表,实际上根本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的学校甚至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也没有,在对农村小学生的调查中,绝大部分根本就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少数条件好的学校只是配个校医。

大多数学校里,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说法,小学生言行出现问题,还是交由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处理。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很大困难,在农村,你不能对家长说“你的孩子心理有问题”,这是不被接受的,在没有心理老师的前提下,一般都是班主任或是的德育教师来上心理健康。

但这些教师基本上都还有相应的教学任务(对于农村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的眼光几乎还只是投注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方面,,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来从事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同时,从专业角度来讲,这些教师在做学生的工作中有时候会有考虑不周的情况发生,这样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农村学校和学校的教师是很被动的。

(二)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小学生当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在2014年对我校的174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测查量表(PHI)》和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 。

详细、真实了解了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用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调查统计表明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较好但有少数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闭锁。

1、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扭曲,成就需要低

根据统计数字来看,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76%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扭曲,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能认真完成作业的仅为56%,完成部分作业的有13%。

86%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2、焦虑方面

面对作业和考试,46%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 34%左右出现轻微焦虑。

显示了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

翻阅资料,相比城市小学生,农村小学生的焦虑程度,所占百分比要高的多。

3、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78%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

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

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

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4、羞怯、胆怯

见了认识的长辈还有15%的学生不好意思或躲起来,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予理睬,怯生的占37%左右,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不安,似乎总面临什么危险和侵害。

遇事很少相信别人,总怕对自己不利,喜欢独处。

向往幻想世界,异想天开。

这表明了小学生中羞怯、胆怯心理比较突出。

5、情绪失控、逆反心理严重、攻击性强

农村小学生的情绪容易失控,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跟关心他的人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

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

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

调查统计表明18%的学生会在别人碰到他时选择报复(语言上的或是行动上的)。

他们总感到别人是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和亲友的管教也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还伴有暴力倾向。

这表明少数小学生具有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这种趋向的儿童容易出现品行障碍。

6、三观偏差、心理意志不成熟

农村小学生意志的心理品质明显不成熟,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

有的孩子疏远父母,导致情感隔膜。

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

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数据表明11%的学生对左右为难的事不能果断地选择方法。

42%的学生做事不成功时选择不再做或请别人帮助。

27%的学生在老师上课时违反课堂纪律。

7、竞争意识不强

82%左右的学生不积极参与班干部竞选,其中近46%的学生明显缺乏自信,认为自身不行。

67%左右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为班级做事而不愿参加竞争,14%~20%持无所谓的态度(统计数字时有重叠)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学校及社会因素

1、学校因素

虽然在最近几年里,教育部门一再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各类各级学校的重视,但是作为农村,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加上农村小学缺乏正规的心理教师和必要的心理治疗设施和器材,导致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诊疗的落后,甚至很多农村学校虽然课表上有健康教育课,但实际却由于各种原因根本就没真真正正上过一堂健康教育课。

再者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一味追求分高,重智育而轻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易于忽视,导致了学生有心理问题后束手无策。

长久的积累,使学生心理问题更加日益严重。

2、社会因素

小学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农村的经济相对落后,生活环境不稳定的影响,而导致一部分农村小学生情绪不稳定、迷惘焦虑。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网络、电视在农村的普及,上网、看电视已成为农村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农村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除了正面、积极的作用外,传媒中一些暴力、色情、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内容的传播、渲染,对他们的心理行为和价值观的发展更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引起模仿或成为罪错的直接诱因。

农村社区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也成为诱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刺激源。

这些刺激源使孩子在其中迷失了方向,看到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有的学生就产生了巴结权势,投机钻营的不健康心理。

造成儿童丑恶不分,是非不明,冷漠无情,思想复杂,缺乏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2)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

在现在的农村家庭中,农村的经济条件导致很大一部分孩子父母都外出打工,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基本上孩子的生活都交由老一辈照顾,在农村,老一辈的监护人无法担起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本身对教育就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更是严重缺乏。

对孩子要不就是一味地溺爱,要不就是一味地打骂。

使得孩子在家庭中无法找到或找准自己的位置。

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了问题也不知道该找谁、该怎么解决。

2、家庭教养方式和教育心态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研究表明,父母教养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和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是造成子女的心理、精神、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

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因为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的原因,使得教养方式呈现出极端化的趋势。

很多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恰恰是这些生活的照顾让孩子们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甚至让孩子出现心理、行为上的问题。

经常进出“游戏厅”、网吧,作业不完成的学生,大多数是这些留守的和单亲的孩子。

在教育心态上,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农村有很大一部分人兜里有了钱,对待孩子的教育就出现了一些误区,认为学不学都一样,以后都能过上不错的生活,对孩子学习的不重视,而忽视了孩子在学校里、在班级中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导致一些孩子在学习初没能养成好的习惯,后来跟不上班,逐渐的破罐子破摔,其实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健康上就已经出现了问题了。

3、家庭中父母的角色、职业、文化程度

家庭是人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人生成长的第一启蒙教师。

小学生每天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度过,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对子女健全人格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高文化程度的父母给予子女高情感温暖、理解;低文化程度的父母对子女高惩罚严厉、高拒绝否认和过分偏爱。

父母亲文化程度与家庭情感温暖、理解相关。

农村小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在家庭父母这个角色上,隔代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无法替代的,就我所任教的班级,总人数21人留守儿童就占了16人,还有单亲家庭的2人,其中有一人既是留守儿童又是单亲孩子。

我经常和孩子的监护人交流孩子的问题,很多监护人受职业(90%以上都是在家务农)和文化程度的原因导致他们的的态度是只要孩子能长大就好,其他的问题在他们看来都不值得一提,完全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孩子的人格形成产生了重大的不利影响。

4、家庭中父母的心理卫生状况

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家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家长的综合素质、一言一行、家庭的心理状态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态度等,无一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水平。

家长的心理障碍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父母作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社会适应和他们的心理健康对子女的影响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灵,很难说心理不健康的父母会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其实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而农村小学生的监护人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对农村小学生的影响,从而导致很多小学生的一些异常行为就是跟自己家里人学来的,长期的潜移默化,使得很多的农村小学生出现心里不健康的状况。

3、解决方法和对策

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

其中,家庭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小学生心理状况影响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解决对策。

1、学校一方面要改善硬件条件,使得一些初期的心理问题能及时得到发现、疏导和治疗;另一方面要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师资力量,包括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无法配备的学校要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筛查,然后进行相关的培训,改变一些学校和教师只重视教学技能和知识传授能力的观点,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初步知识和技能,从而改变学校和教师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尴尬地位。

2、在开展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家长会、讲座等)向家长介绍有关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方面的知识,使家长从自身素质提高做起,不断改善家庭氛围和教育方式,强调完整家庭对学生的重要性,配合学校提高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充分发挥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作用。

对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各个相关方面应该切实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来加强对他们的常规教育工作,对于社会现象要积极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更重要的是做好预防工作,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的能力,如适应力、抗挫力等。

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农村小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三观。

四、结束语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其影响的探析,我发现,小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全人格及良好的心理。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所以,我们在关注学生试卷上分数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探析,为帮助农村小学生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以及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找到一点依据。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培养学生乐观的品质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必须要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结合,还要教师、家长、同学三者配合,让学生少出问题、即使出了问题也能及时解决,给农村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张艳萍.吉安市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年09期

[2]徐宏图.中小学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以黄山市为例.《黄山学院学报》.2007.8月9卷4期

[3]马淑青.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现状和举措. .2014.5

[4]伍锡球.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和教育对策..2014

[5]王燕.对乌海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及教育管理对策.Y2135009.201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