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1661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8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docx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docx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

发表者:

赵东奇 (访问人次:

1219)

一、痛风病名之商榷

       痛风之名,始于李东垣、朱丹溪,但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历节病,而西医学之痛风,则系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继发症,所以病名虽同,概念则异。

从临床观察,有其特征,如多以中老年,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人为多;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且有结节,或溃流脂液。

从病因来看,受寒受湿虽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且此湿浊之邪,不受之于外,而生之于内。

因为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之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

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壅塞三焦,而呈“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炎”而致肾功能衰竭之症。

凡此悉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故我称之为“浊瘀痹”,似较契合病机。

      二、主要治则是泄化浊瘀

      由于痛风之发生,是浊瘀为患,故应坚守“泄化浊瘀”这一法则,审证加减,浊瘀即可逐渐泄化,而血尿酸亦将随之下降,从而使分清泌浊之功能恢复,而趋健复。

这也说明:

痛风虽然也属于痹证范围,具有关节疼痛、肿胀等痹证的共同表现,但浊瘀滞留经脉,乃其特点,若不注意及此,以通套治痹方药笼统施治,则难以取效。

      三、辨证辨病,灵活用药

      我治痛风常用的处方用药:

土茯苓、萆解、苡仁、威灵仙、泽兰、泽泻、秦艽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浓度。

曾取以上药物制成“痛风冲剂”,经六年来系统观察,大多数病例在服药2~3天后,症状有显著改善,继续服用,可以获愈。

经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实验证明,用痛风冲剂对因微结晶尿钠所致大鼠实验性痛风观察,给药组2小时后大鼠的足跖肿胀的消退,显然比模型组要快,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在消肿方面,痛风冲剂并不逊于秋水仙碱组。

毒性试验证明:

痛风冲剂对人体是安全可靠的。

目前正在作2期临床观察,以便申报新药。

至于蕴遏化热者,可加清泄利络之律草、虎杖、三妙丸等;痛甚者伍以全蝎、蜈蚣、延胡索、五灵脂以开瘀定痛;漫肿较甚者,加僵蚕、白芥子、陈胆星等化痰药,可加速消肿缓痛;如关节僵肿,结节坚硬者,加炮甲、蜣螂、蜂房等可破结开瘀,既可软坚消肿,亦利于降低血尿酸指标。

如在急性发作期,宜加重土茯苓、萆解之用量,并依据证候之偏热、偏寒之不同,而配用生地、寒水石、知母、水牛角等以清热通络;或加制川乌、草乌、川桂枝、细辛、仙灵脾、鹿角霜等以温经散寒,可收消肿定痛、控制发作之效。

体虚者,又应选用熟地黄、补骨脂、骨碎补、生黄芪等以补肾壮骨。

至于腰痛血尿时,可加通淋化石之品,如金钱草、海金砂、芒硝、小蓟、茅根等。

      四、病案举例

      病例

(一):

夏××,男,55岁,干部,1988年3月14日就诊。

      主诉:

手指、足趾小关节经常肿痛,以夜间为剧,已经5年,右手食指中节僵肿破溃,亦已两年余。

      病史:

5年前因经常出差,频频饮酒,屡进膏粱厚味,兼之旅途劳顿,感受风寒,时感手指、足趾肿痛,因工作较忙,未曾介意。

以后每于饮酒或劳累、受寒之后,即疼痛增剧,右手食指中节及左足拇趾内侧肿痛尤甚,以夜间为剧,即去医院就诊,作风湿性关节炎处理,曾服炎痛喜康、布洛芬等药,疼痛有所缓解,时轻时剧,终未根治。

两年前右手食指中节僵肿处破溃,流出白色脂膏,查血尿酸高达918微摩尔/升,确诊为“痛风”,即服用别嘌呤醇、丙璜酸等药,症情有所好转,但因胃痛不适而停服,因之肿痛又增剧,乃断续服用,病情缠绵,迄今未愈。

      检查:

形体丰腴,右手食指中节肿痛破溃,左足大趾内侧亦肿痛较甚,入暮为剧,血尿酸714微摩尔/升,口苦,苔黄腻,质衬紫,脉弦数。

右耳翼摸到二枚痛风石结节,左侧有一枚。

      诊断:

浊瘀痹(痛风)。

      治疗:

泄化浊瘀,蠲痹通络。

      处方:

土茯苓60g,生苡仁、威灵仙、律草、虎杖各30g,萆解20g,秦艽、泽兰、泽泻、桃仁、地龙、赤芍各15g,地鳖虫12g,三妙丸10g(包煎)。

10剂。

      3月25日二诊:

药后浊瘀泄化,疼痛显减,破溃处之分泌物有所减少,足趾之肿痛亦缓,苔薄,质衬紫稍化,脉细弦。

此佳象也,药既奏效,毋庸更张,继进之。

上方去三妙丸,加炙僵蚕12g,炙蜂房10g。

15剂。

      4月10日三诊:

破溃处分泌已少,僵肿渐消,有敛愈之征;苔薄,衬紫已化,脉小弦。

血尿酸已接近正常,前法续进,并复入补肾之品以善其后。

      上方土茯苓减为30g,去赤芍、律草,加熟地黄15g,补骨脂、骨碎补各10g。

15剂。

      10月5日随访:

手足指、趾之肿痛,迄未再作。

      病例

(二):

郭××,男,57岁,农民。

      2000年1月7日初诊:

确诊痛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均已多年。

双手十指变形,左手小指有痛风结石,全身关节酸痛,近日足趾突发红肿热痛,故来就诊。

纳可,便调,舌红绛、苔黄浊,脉弦,此浊瘀阻络,有化热伤阴之征,治宜泄化浊瘀,养阴清热,通络定痛。

      处方:

      

(1)青风藤、土茯苓、泽兰、泽泻、豕希莶草、炒元胡各30g,生地20g,没药、赤白芍各15g,炙蜂房、炙地鳖虫各10g。

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2月8日二诊:

既往曾用激素未相告,用中药后擅自将强的松4/d突然停服,故痛反剧,肿不消,口干、痰多,二便正常,苔中白腻,舌红,脉弦。

前法损益。

      处方:

      

(1)穿山龙50g,土茯苓、豕希莶草、青风藤、泽兰、泽泻、金荞麦、炒元胡各30g,徐长卿、没药、地龙、赤芍、炙僵蚕各15g,皂刺、地鳖虫、当归各10g,甘草6g。

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3月14日三诊:

药后肿痛缓解,舌红,苔白腻,脉弦滑。

激素已撤除,原法出入。

      处方:

      

(1)穿山龙50g,鸡血藤、土茯苓、威灵仙、金荞麦各30g,徐长卿15g,制川乌、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凤凰衣8g。

30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随访已趋缓解,嘱忌食含嘌呤类食物如各种豆类、海鱼、动物内脏、菠菜等及酒,多饮水,仍每日服益肾蠲痹丸2包,以期巩固。

      【按】长期使用激素者,在改服中药的过程中均需递减,不可骤停。

方中用穿山龙,且所用剂量甚大,据笔者使用体会,似有替代激素的作用,而无激素的副作用;金荞麦则为良好的祛痰化瘀、清热消炎药。

      病例(三):

张××,男,70岁。

      99年11月10日初诊:

双手指关节肿痛月余,伴晨僵1小时,左手中指关节严重红肿热痛,犹如胡萝卜,活动受限,二便调,纳可。

查:

UA666mmol/L,ENA总抗体阳性,WBC3.67×10/L,ESR56mm/h,Cr15.6mg/L,舌红,苔薄白中裂,脉细小弦。

此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痛风,不易速解。

治宜蠲痹通络,佐以泄化浊瘀。

      处方:

      

(1)穿山龙、鸡血藤、威灵仙、生黄芪、青风藤、泽兰、泽泻、土茯苓各30g,生地黄20g,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凤凰衣、甘草各6g。

7剂。

      

(2)益肾蠲痹丸4g×21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3)痛风冲剂9包×3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11月20日二诊:

药后关节肿痛减轻,口干,二便正常,但遇寒痛剧,舌脉同前。

复检:

血尿酸540mmol/L,原法续进。

      处方:

      

(1)穿山龙、豕希莶草、鸡血藤、土茯苓、威灵仙各30g,制川乌、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

7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11月27日三诊:

近有低热T37.8C左右,便溏,神疲,心悸,夜寐不安,ESR28mm/h,脉细涩。

此症顽固,常有反复,原法续进。

      处方:

      

(1)穿山龙、鸡血藤、威灵仙、鹿含草、律草、土茯苓、怀山药各30g,白薇、地骨皮各20g,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甘草6g。

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12月11日四诊:

低热渐除,神疲,纳可,寐不实,舌苔白腻,脉细小数,原法续进。

      处方:

      

(1)上方加炒苡仁、夜交藤各30g。

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12月25日五诊:

肿痛已消除,惟神疲、低热未已,需耐心服药,方能痊愈。

      处方:

      

(1)上方30剂。

      

(2)痛风冲剂9包×10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90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随访已愈。

      【按】此案亦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痛风,二者都是顽缠难愈的疾病,发生在一人身上,就更显得难以措手,前人著作中也鲜有可资借鉴的成例。

笔者初诊用乌蛇、蜂房、地鳖虫、地龙、僵蚕等蠲痹通络为主,佐以泽兰、泽泻、威灵仙、土茯苓、穿山龙泄浊化瘀。

二诊因受寒而痛,加川乌;三诊因发热加律草、白薇、地骨皮;四诊因寐不实而加夜交藤,都是因证而施,而蠲痹通络,泄化浊瘀的主导方针不动,且汤丸并进,意在加强作用,并鼓励患者耐心服药,结果在五诊时即收肿疼尽消之效。

 

发表于:

2012-05-0406:

06

痛风的病因明确,病理改变独特,症状体征相对固定,易于确诊。

治疗针对病因与发病机制,调整血尿酸水平;清利湿热,化痰降浊已成为治疗痛风的基本大法。

左振素老师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自拟方痛风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颇佳,基本方如下:

忍冬藤l2~24g,土茯苓l5~24g,白蒺藜10-20g,萆薢9~18g,威灵仙l0~20g,生大黄6~10g,王不留行9~l8g,白芥子3~12g,苍术8~15g。

方中忍冬藤清热解毒,舒筋活络,散瘀止痛,为治热痹之要药。

《本草纲目》曰:

忍冬藤治“一切风湿痛及肿毒”。

白蒺藜散结行瘀。

萆薜分清化浊,祛风除湿,疗疮解毒,《药品化义》云:

“(萆薢)治疮疡恶厉,湿瘀肌腠,营卫不得相行,致筋脉拘挛,手足不便,以此渗脾湿,能令血脉调和也”。

土茯苓除湿解毒,健脾化湿,强筋骨。

生大黄攻积导滞、凉血解毒。

《本草易读》曰:

“能泻热行瘀,决壅开塞,通经脉,消痈疽而排脓血”。

威灵仙、苍术祛风除湿。

王不留行活血通络,消肿敛疮。

白芥子能温化寒湿,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

大黄中的大黄素对黄嘌呤氧化酶有较强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而黄嘌呤氧化酶在尿酸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大黄可影响尿酸形成,而且大黄的泻下和利尿作用,能帮助尿酸的排泄。

王不留行则有镇痛止痛的作用;白芥子有刺激作用,可用于促进微循环;威灵仙有溶解尿酸、增加尿酸排泄等作用。

故全方能调整血尿酸水平,清利湿热,化痰活血降浊,宣痹止痛。

临床过程中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加减应用。

2.2分期辨治

   痛风的不同阶段,症状表现差异很大,故在辨病的基础上,当辨证治疗。

2.2.1无症状期包括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早期无症状的肾病,急性关节炎的发作间期。

此时病人无异常感觉,可以说无症可辨,但据痛风的基本病因病机及隐性病机之理论,仍治以清利湿热,化痰降浊,方用痛风消加减治疗。

2.2.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表现起病急骤,关节红肿热痛,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伴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为湿热痹阻。

治当清热利湿,化瘀降浊为主。

方用痛风消合四妙散加减,药用苍术8~15g,黄柏10-12g,薏苡仁20~30g,川牛膝l5g,忍冬藤30g,威灵仙15g,晚蚕砂10g,土茯苓15g,防己l0~12g,萆薢9~l8g,生大黄9g,王不留行12g。

热盛者加石膏、连翘、知母;阴津耗伤者选加生地黄、玄参、麦冬;肿痛甚者选加乳香、没药、络石藤、全蝎;关节周围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等。

2.2.3发作间期及慢性期 急性期过后,若无痛风石,无泌尿系结石,无痛风性肾病者,治疗同无症状期,慢性关节炎及痛风石当辨证治疗。

   风寒湿痹:

表现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见痛风石。

风邪偏胜者,痛无定处或发热恶风;寒邪偏胜者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湿邪偏胜者,关节重着疼痛,肌肤麻木不仁,舌淡白或胖大,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濡缓。

治当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以痛风消合薏苡仁汤加减。

羌活、独活、防风、苍术各10~15g,当归9~12g,桂枝10~15g,制川乌6~12g,薏苡仁20~30g,忍冬藤30g,土茯苓5~20g,萆薢9~l8g,生大黄6~9g,王不留行15g,白芥子10g,威灵仙10~20g,风偏胜者重用羌活、防风,或选加海风藤、秦艽;寒偏胜者,选加草乌、制附子、细辛;湿偏胜者,选加防己、泽兰。

有痛风石者,可选加南星、炮山甲、金钱草等祛痰化石通络。

   痰瘀痹阻:

表现关节疼痛,日久不愈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或皮色暗紫,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或沉涩。

治当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方用痛风消合桃红饮加减。

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各10~15g,土茯苓15~20g,陈皮、威灵仙各10~15g,白蒺藜10~20g,萆薢9~18g,生大黄6~9g,制半夏10~12g,全蝎6~9g,白芥子10g,忍冬藤30g,王不留行15g,甘草6g。

关节疼痛较甚选加乳香、没药、蟅虫、乌梢蛇;久病体虚,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加党参、黄芪等。

   气血不足,肝肾亏虚:

表现关节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游走不定,甚或关节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或足跟痛,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沉细弦。

治当补益气血,调补肝肾,祛风胜湿,活络止痛。

方用痛风消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药用独活10~15g,桑寄生15~30g,白蒺藜10~20g,萆薢9~18g,白芥子10g,党参10~30g,茯苓15~20g,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各10~15g,杜仲10~20g,牛膝15~20g,秦艽10~15g,忍冬藤30g,王不留行15g,威灵仙15g。

冷痛甚者,选加制川乌、制附子、干姜;腰膝酸痛明显,选加黄芪、鹿角霜、续断;关节重着,麻木不仁者选加防己、薏苡仁、苍术、鸡血藤;皮下结节,加炮山甲、金钱草等。

3体会

   左师认为,痛风患者的体质因素,饮食嗜好,病理改变特点,病变发展过程,决定了其实证多,虚证少,即使是缓解期,虚证亦较少见。

特别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几乎未见虚证,均为湿热证,临床以清利湿热,凉血活血,宣痹止痛,化瘀降浊法治疗屡屡见效。

痰浊湿热留滞血中,不得宣利,积滞日久,致血脉不畅,瘀血内生,痰瘀互结,变生痛风结节,痰瘀胶固则关节僵肿畸形,故慢性关节炎及痛风石期重点从痰瘀论治,化痰祛瘀为重要之法。

 

陈德济教授以自治痛风灵方治疗痛风,疗效很好,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陈德济教授认为痛风是由于脾肾两虚,运化失司,或因过食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蕴,浸渍于肌肉关节,又兼外感风湿之邪,侵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痛风反复发作,病久必致肝肾阴血亏损,骨失所养,不荣则痛。

急性期多为湿热蕴结,间歇期则多为肝、脾、肾虚,病理因素为浊毒瘀痰。

陈教授尤其重视浊毒瘀痰在痛风中的重要性。

他提出,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体内“垃圾”的堆积导致了痛风的发作。

体内“垃圾”中医称为“浊毒瘀痰”。

陈教授指出,历代医家在阐述痛风的病因中已经明确提出,浊毒瘀痰内聚是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

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痛风论》中说道:

“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

其意表明,痛风的产生是由于一种病理产物阻遏脉道,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不通则痛。

近代名医顾伯华指出:

痛风为平素过食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蕴,间或外感风邪侵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成。

反复发作遂成瘀血凝滞、经络阻塞、关节畸形。

当代名医朱良春提出:

“痛风似风非风,责诸浊毒瘀滞”。

以上均说明了浊毒瘀痰在痛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治疗方法

2.1痛风灵方治疗 根据痛风湿、浊、瘀、痰的特点,陈教授在治疗上采用活血祛瘀、利湿化痰法作为治疗该病的根本大法,旨在使血运湿行、经脉畅通、关节通利,污浊邪毒得以排出,而达到血与气和,其病自安。

并据此组方,研制出痛风灵方治疗痛风,主要药物组成为丹参、延胡索、川芎、莱菔子、车前子、泽泻。

以此方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动物实验表明:

痛风灵方通过抑制ICAM一1,VCAM一1的表达,对实验性痛风有治疗作用。

2.2分期治疗 痛风分为急性期和间歇期,急性期发作时出现关节红、肿、热、痛,两次急性发作之间的间隔时间称为痛风间歇期。

陈教授认为,治疗上不仅要重视急性发作期,更要注重间歇期的治疗,通常间歇期的患者症状缓解而血尿酸仍可明显高于正常值,若忽视治疗,则导致关节炎反复发作或形成痛风结节、关节畸形,甚至出现间质性肾炎或形成尿酸结石,痛风结石可破溃形成不易愈合的瘘管。

陈教授以痛风灵方为基础方,根据急性期与间歇期各自病机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

痛风急性发作时,以活血止痛、豁痰行滞、清热除湿为主,药用丹参、延胡索、川芎、半夏、石膏、莱菔子、车前子、薏苡仁、泽泻、黄柏、木通、寻骨风、秦艽、威灵仙、络石藤;当疼痛缓解后,则标本兼顾,在利湿化痰、活血祛瘀的基础上,以滋养肝肾、健运脾土与调理气血并重,药用丹参、延胡索、川芎、莱菔子、车前子、泽泻、茯苓、白术、淫羊藿、五加皮、牛膝、桑寄生治疗,在临床治疗上取得满意疗效。

3病案举例

   患者,男,58岁。

因右踝、右足拇指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1月余于2001年11月11日门诊就诊。

患者曾在重庆某医院住院治疗,查血尿酸704umol/L,诊断为痛风,以秋水仙碱治疗,由于患者不能耐受,在服用秋水仙碱0.5g,4次/d1d后,出现恶心呕吐,即停用。

之后服用乐松、别嘌呤醇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

来门诊就诊时,患者右踝及右足拇趾肿胀疼痛,屈伸不利,夜间加重。

食欲欠佳,小便黄,大便正常。

舌质紫暗,有瘀点,苔黄腻。

查体:

右踝、右足拇趾肿胀,皮色发红,局部皮温高。

未发现痛风结石。

查血尿酸664umol/L,诊断为痛风(急性期),拟中药处方:

丹参30g、延胡索12g、川芎15g、半夏12g、石膏30g、莱菔子10g、车前草30g、薏苡仁30g、泽泻15g、黄柏15g、威灵仙20g、鸡内金15g、怀牛膝20g、砂仁10g、甲珠10g。

3剂,1剂/d。

嘱患者禁止食用动物内脏、海鲜、肉汤、鸡、酒等。

二诊时,患者右踝、右足拇趾肿胀疼痛等症状已消失,食欲也有改善。

随后在痛风灵方的基础上加用滋养肝肾、健运脾土的中药,随症加减,1月后,复查血尿酸374umol/L,无关节疼痛或肿胀,精神食欲均佳。

 

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关节红肿热痛,属中医热痹范畴。

然其又不完全与传统痹证热痹相合,辨治较为困难。

如何用中医理论揭示其发病机理及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新课题。

蒙木荣教授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对痛风性关节炎辨治独具一格。

蒙木荣教授认为,临证只有辨证不离其本,治疗不泥古法,方能以理释疑,以活应变。

l病因病机

1.1自出机杼,创脾运失调、内生湿热为病因 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关节红肿热痛,属中医热痹范畴。

对于痹证的病因病机,传统中医十分强调风寒湿热之外邪侵袭人体经脉关节,致使经脉关节气血痹阻而发病。

但结合临床所见,不少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因饮酒或进食肥甘厚味之品而发病,故蒙木荣教授对痛风的病因、病机质疑,并提出内湿致病及病变累及脾、肾、关节等部位的新观点。

   《内经》记载: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胃为仓瘭之官,腐熟水谷,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

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厚味,或素体脾虚,嗜酒及肥甘厚味之品,致运化不及,水谷不化精微而滞留成湿,湿郁化热,湿热瘀阻关节经脉,故形成痹证之潜在内因。

   《素问·痹论》论述痹证之因为“饮食居处,为其病本”即是此意。

《景岳全书·卷三十一》日:

“有湿从内生者,以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也。

由于脾胃之亏败,其为证也,在肌表则为发热,微恶寒,为自汗;在经络则为痹,为重,为筋骨疼痛,为腰痛不能转侧,为四肢痿软酸痛。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绕唇下行穿过膈肌,沿中线下行,扶脐两旁,沿腹腔内下行,沿大腿前外侧、下肢胫骨前缘外侧下行至足背,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脾经起于大趾内侧隐白,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上行,沿小腿至大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属脾络胃,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上行。

湿热之邪循经流注,故痛风患者多首见第一拇趾和第一趾关节疼痛、红肿等症。

1.2不沿衣钵,阐述肾蒸腾无力、湿浊排泄不畅为病理基础 肾主水,肾脏在津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津液代谢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肾阴和肾阳的协调作用下进行的,各脏腑官窍代谢后产生的浊液,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肾,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开阖有节,升清降浊有序。

其清者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蒸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则化为尿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

若肾之阴阳失衡,必累及津液运行,清浊不分而见湿浊内生;肾脏亏虚,蒸腾气化无力,废液不能排泄,浊阴不降,留滞体内,反成隐患。

可见,只有肾之阴阳平衡,肾气的蒸化、开阖和推动作用发挥正常,升清降浊功能才能得以有效调摄,废液的排出才能正常。

若过食肥甘,湿热稽留不去,其原因除脾运不及外,更主要的是肾的降浊功能失常。

《素问。

五脏生成》篇曰: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王冰注解:

“肾合骨,其荣发。

甘益脾,胜于肾,肾不胜,故骨痛而发堕落。

”(《王冰素问注·卷三》)如肾脏亏虚,或饮食劳欲伤肾,肾之蒸化开阖功能障碍,不能胜任升清降浊之职,湿热滞留,郁而化热,湿热流窜于筋骨,注于关节,气血痹阻不通,故骨节疼痛。

1.3继承传统,强调风寒湿热外邪诱发起病 金元时期,李东垣、朱丹溪等医家另立痛风病名。

李氏认为,痛风内因为血虚,朱氏则认为是血热。

他们对痛风内因的认识虽然不同,但都认同内因致病的重要性以及外邪触发、内外合邪的发病观。

朱丹溪曰:

“穷彼痛风也,大率因血受热,己自沸腾,其后涉冷水,寒凉外搏,热血得汗浊凝涩,所以作痛。

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格致余论·痛风论》)痛风的内因在于脾肾亏损、运化降浊功能失常而致湿热内聚。

外湿夹杂风寒热邪更易诱发痛风发作。

临床上可见不少患者是久居潮湿环境或摄入高蛋白饮食,多有湿热内聚的病理基础,不慎为风寒湿热外邪所侵袭而发病。

沿海地区气候湿热,又多吃海鲜、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