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1466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泉州市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泉州市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泉州市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泉州市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市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泉州市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市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泉州市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泉州市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泉州市2013届高中毕业班质检语文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2)人命危浅,。

(李密《陈情表》)

(3)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4)歌台暖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5),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6),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游君山记袁中道

  万历辛亥暮春,汉阳王子以吊中郎

至。

予感其意,送至岳阳,同游君山。

以风逆,泊舟南津港。

  质明,东风细细,波平如掌。

初日甫出,与王子方舟进发。

顷之,抵山足,见乔木蓊郁,亏蔽天日,黯黯含雪霰气。

两掖之山,如垂长袖。

寺内鸭脚

四株,唐宋以来物也。

上巢白鹤数百,远视之如玉兰花。

正殿亦壮伟,后为藏经楼。

西去,穿乔木中,新篁绿色照人,盖远视此山,直似长眉一抹,入其中,求所谓十二螺

者,亦不得,都为老树寿藤所遮,仿佛见污隆耳

然曲径中竹翠茶香,杂花芬馥,极迂回,有幽致,宛似江南佳丽名园。

过轩辕台,此处可览湖中之胜,惜以文昌阁封之。

复行竹石中,登酒香亭。

  还至寺左掖髻上,得朗吟亭。

望长沙、湘潭,去帆如阵。

共坐其上看水,大约天水一色光景,乃此山寻常受用,然亦不能于此外觅一奇语,能模写其澄鲜也。

步至湘妃庙,穿林中,忽得旷野平田,极有野趣。

入庙中,了无一人。

  晚复至山口,觅石踞坐,看水上云变。

予谓王子曰:

“天下惟夏云最奇,而湖上之夏云尤奇。

盖八百里之水气,上蒸空界,淋淋漓漓,生生动动,极百物之态,穷雕镂之巧。

昔米老

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

吾又安得一椽竹中,听水观云,以娱余生耶?

”是夜,王子大有卜筑之意。

水气清泠,不成寐。

   晨起,猛风乍作,趣别山灵,一帆走岳阳楼下。

(节选自《珂雪斋集》)

【注】

王子:

指王章甫。

中郎:

袁中道之兄袁宏道。

鸭脚:

银杏。

螺:

指像螺髻一样的山峰。

污隆:

高低不平。

米老:

米芾。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日甫出甫:

才B.极有野趣极:

非常

C.穷雕镂之巧穷:

穷尽D.趣别山灵趣:

趣味

3.下列全部属于作者与王章甫同登君山所见之景的一组是(3分)

东风细细,波平如掌

乔木蓊郁,亏蔽天日

新篁绿色照人

长沙、湘潭,去帆如阵

旷野平田,极有野趣

湖上之夏云尤奇

A.

B.

C.

D.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说明了作者游览君山的缘由:

因感激王章甫的情谊,所以陪他游览。

B.因为树藤遮蔽、道路崎岖,作者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路,只好登上酒香亭远眺。

C.按照作者的游踪,文章依次主要记叙了“看山”“看水”“看水上云变”之景。

D.作者和王章甫一起游览君山,观山览水之后,两人都产生了栖身君山的想法。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寺内鸭脚四株,唐宋以来物也。

(2分)

译文:

(2)昔米老

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

(4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6分)

山北写望林逋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

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

一曲谁横笛,蒹葭白鸟飞。

【注】

翠微:

青绿色的山气。

选自《林和靖诗集》

(1)“图画亦应非”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

请简要概括。

(2分)

答:

(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妙处。

(4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凤姐小产,诸事不理,王夫人便觉失了臂膀,只得大事自己主张,而将家中琐事暂令探春协理,并命令李纨协助探春。

(《红楼梦》)

B.因为双桥镇农民暴动,曾家驹逃到吴公馆,四小姐素来厌恶他,认出是他以后仍然不大愿意见他,更不愿意和他攀谈。

(《子夜》)

C.梅和觉新等人在打牌,觉新心不在焉,时常发错牌,瑞珏在后面给他指点,两人态度亲密,梅看见这情形,心感酸痛。

(《家》)

D.欧也妮继承财产之后,家里每晚都有客人来访,对她大唱赞歌,她很是反感。

夏尔离开后很少来信,这令她痛苦不已。

(《欧也妮·葛朗台》)

E.涅赫柳多夫拜访行政长官,托他把马斯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希望他能帮助那些因身份证过期而被关在监狱里的人。

(《复活》)

8.简答题。

(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主簿左咸曰:

“不可。

昔曹操得此人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

如此恩礼,毕竟留之不住,听其斩关杀将而去,致使今日反为所逼,几欲迁都以避其锋。

今主公既已擒之,若不即除,恐贻后患。

”孙权沉吟半晌,曰:

“斯言是也。

“此人”指谁?

“封侯”指什么事?

孙权是如何“擒之”的?

答:

(2)阅读下面《巴黎圣母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伽西莫多不但不放开马缰,还打算让那匹马掉转头往回走,他不明白那队长为什么要拒绝,只得赶紧对他说:

“来吧,队长,有个女人在等您呢。

”他又添上句,“是一位爱您的女人。

“女人”指谁?

“有个女人在等您”指什么事?

那个女人因为何事爱上队长?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子曰:

“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孟子曰: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公都子曰:

“滕更

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

“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

滕更有二焉。

”(《孟子·尽心上》)

[注]

滕更:

滕国国君的弟弟。

(1)从孟子“不答”滕更这件事,可以看出求学应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请根据选段

简要说明。

(2分)

答:

(2)孟子“不答”滕更,是否违背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

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

(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消费是在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

然而,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

  果真如此,消费就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

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裹挟,不仅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会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

  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

手袋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装腔调;手表也不仅用来显示时间,更是用来显示身份。

在一些人眼里,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成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

庸俗消费主义的狂欢,让人们沉浸在享乐主义的盛宴。

从物质到精神,无物不可消费,无处不可出售,买卖关系成为存在方式,等价交换成为社会哲学。

社会如若被这样庸俗的消费主义所席卷,在“消费优先”、“物质至上”的步步紧逼之下,理想、信仰、道德难免步步退却。

于是,有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了筹码;有人上网炫耀“干爹牌”豪车,以尊严下了赌注……蝇营狗苟成为“成功的正道”,不劳而获成为“幸福的捷径”,消费主义的流行病,极易导致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迷失,社会风尚也因此遭到侵蚀。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或许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

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优渥生活条件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冲出等价交换的牢笼,收获的是充实、快乐与感动这些无法用数字计算的财富。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不是为了缅怀“理想主义的贫穷”,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的快乐,重新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迫时代。

而是要警示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但不能沦入物欲的陷阱;经济社会发展,更不能陷进物质的泥淖。

这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

(摘编自《人民日报》)

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消费既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也可促进经济发展。

B.庸俗的消费主义表现为攀比、奢侈、炫耀消费等行为。

C.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就可以使社会文明远离肤浅。

D.反对庸俗的消费观,并不意味着限制人们的物质享受。

11.为什么说“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

请简要说明。

(3分)

答:

1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3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竹子为什么会开花

师傅越来越性急了,大棍和小柱都有这种感觉,虽然师傅没有对他们发过火,教他们识别草药也很耐心。

可大棍和小柱还是感觉到,师傅的性子越来越急,恨不得两个徒弟几天之内,把所有的草药知识全学会。

其实两个徒弟都学得很卖劲。

  师傅是草药郎中,一头白发,满脸皱纹,原来直挺的腰背已显佝偻。

他有一手绝活,专治疑难杂症,医院治不好的顽疾,他几副草药,就能让顽疾断根,千里外的患者都慕名而来。

他平时很少把方子示人,采药一个人去山里采,配药一个人在屋里配,再聪明的患者也搞不清,他到底用了什么药。

他家的祖传秘方,从不传给外人。

可师傅的儿子不想继承他的衣缽。

师傅的儿子是名大学生,对草药没有半点兴趣。

师傅就毅然决定,把祖传医术传给外人,大棍和小柱就成了他的徒弟。

每天,他都要把徒弟带到山上,采下一味一味的草药,给他们讲病理,谈药性,教他们如何对症下药。

  现在,师傅又带着两位徒弟,在山里转来转去。

  正是盛夏季节,白亮花花的日光灼在身上,像被烈火炙着,汗珠滋滋冒出。

师傅的衣服全湿透了,粗重的喘息比风扇还响,喘得大棍和小柱心里十分难受。

师傅,回家去吧,转久了会中暑的。

  师傅瞪了他们一眼,像要发脾气,见大棍和小柱都怯怯地闪开眼光,才没有把脾气发出来,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说,不在山里转,怎么认得草药?

两人连连点头,师傅说得有道理,草药长在山野,上山才能认得,关在屋子里是学不会的。

他们不再劝师傅回家了,跟着师傅转来转去。

转到了一片竹林前。

竹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在白花花的阳光里碧波一样荡漾。

师傅在一块岩石上坐下来,望着竹林出神。

等喘息平稳了些,看着两位徒弟问,你们认得多少种草药了?

  大棍说,我已认得一百多种。

  小柱说,我也认得这么多。

  两人都有点沾沾自喜。

  师傅却眉头紧蹙,面孔板得铁紧,语气里透出不满,说,世上的草药好几万种,认得一百多种就满足了?

  两位徒弟垂下头去。

  师傅意识到自己的话重了点,又把语气缓和下来,问大棍,治疗毒蛇咬伤,用哪几味草药?

  大棍想也没想,噼哩啪啦地回答,如行云流水,十分顺畅。

  师傅又问小柱,无名肿毒怎么识别?

哪些草药疗效最佳?

  小柱略一思索,不慌不忙地逐一回答,声音不高,却有条理,一二三四,滴水不漏。

师傅满脸皱纹里绽开了一丝笑容,瞬即又吝啬地收了回去,望着两位徒弟说,你们要崭劲学习,我死了就不能教你们了。

大棍说,师傅怎么会死,活一百二十岁都不成问题。

小柱也说,师傅寿比南山,永远不会死的。

  师傅摇了摇头,说,世上哪有不死的人?

竹子也会开花。

说着抬起头来,望着前面的竹林,眼里织出神往。

竹子怎么会开花?

小柱奇怪地问着,视线落在竹林上,心里充满了疑惑。

他长这么大了,从来没见过竹子开花,师傅怎么说竹子会开花呢?

他期待地望着师傅,想得到师傅的解释。

师傅却站起来了,带着他们向更高的山上爬去。

  小柱的意识却还没离开竹子开花,扯扯大棍,问,你听说过么,竹子也会开花?

  大棍望着竹林,手在头上挠着,挠着挠着就记起了什么,说,我听我爹说过,竹子会开花。

  你爹告诉过你么,竹子为什么会开花?

小柱好奇地追问。

  大棍眯细眼睛,把爹对他说过的话,一字一句地讲给小柱听:

天大旱了,地下水干了,竹子晓得自己活不长了,就拼出全身精力,挤出全部养分,开花,结籽,让籽落到地上,等到大旱过去,竹子又长出来了,又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小柱瞪圆了眼睛。

原来竹子也有灵性,大限临头时拼命开花,为的是延续家族生命。

  大棍的眼睛也瞪圆了,望着师傅的背影,神情突然有点慌乱。

小柱,师傅他……

  师傅他什么?

小柱莫明其妙。

  大棍压低了声音,说,我俩没跟他以前,师傅去医院看过病,回来后就急忙收了我俩做徒弟,莫非师傅……大棍不敢说下去,两眼望着竹林。

  (节选自《2009中国年度小小说》)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师傅”的儿子不想继承衣钵,隐含作者对年轻一代不能继承传统,传统医术后继乏人的担忧。

B.“师傅”对大棍和小柱两位徒弟期望很高,他言传身教,耐心传授祖传医术,严格要求徒弟,堪称良师。

C.大棍和小柱虽然个性不同,但都勤奋好学,淳朴厚道,敬重“师傅”,最终也都得到了“师傅”的认同。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师傅”,塑造了一位医术高明、宅心仁厚的草药郎中形象。

E.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主要叙述“师傅”带徒上山学药一事,情节虽不复杂但却能引人深思。

14.小说写“一片竹林”,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请简要说明。

(4分)

答:

15.小说结尾说“莫非师傅……大棍不敢说下去,两眼望着竹林”,有何含意?

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茶馆还在,于是之走了

李斐然

光一打,帷幕一拉,舞台上的世界就活了,过去的日子好像回来了——飘着烟的茶馆墙上贴着“莫谈国事”,扎着长辫子的男人一边喂着鸟一边喝着茶,顶着黑色小毡帽的于是之坐在柜台后面,招呼着来来往往的客人。

这里是老舍的《茶馆》,于是之是这里的第一个掌柜。

1958年,话剧《茶馆》在北京首演,于是之扮演“做了一辈子顺民”的王掌柜。

从那时候起,他一次又一次站在舞台上,从北京一路演到欧洲,说着不同语言的观众都为他叫好。

这是他一辈子最出名的角色。

当然,他也演过其他叫人称道的角色,比如《龙须沟》中的程疯子,还有《骆驼祥子》里的老马等。

他演得好的角色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小人物。

于是之演了一辈子戏,也花了一辈子琢磨演戏。

第一次演王掌柜的时候,31岁的于是之天天去找与之相称的现实人物,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胆小的他还鼓足勇气跑去找当时声名在望的老舍,商量修改结尾:

剧本里的小人物憋了一辈子的话都没说,到头了,让“三个老汉话沧桑”吧。

再小的角色碰上演员于是之,都会在舞台上变成人人都记得住的经典。

他成了台上的大演员,可私底下的他活得依然谦卑,像极了台上的小人物。

不知名的年轻演员指着他的鼻子骂他,他总还是和气地打圆场,连声说着对不住,就像是舞台上的王掌柜。

下了台,卸了妆,上级说,于是之有能力,你当个领导吧。

于是,他就成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第一副院长,小轿车到了家门口,“每天早晨起来,汽车‘呜——’把我拉来,晚上,‘呜——’又把我拉回去”。

就这样,他做了8年领导,可依然没有架子。

他的老伴儿说,他太普通了,走在大街上,没人知道他是演员,没人知道他是于是之。

领导还没做出模样,他已经累倒了。

于是之落了一身的病,说不出话,记不住事,后来还半身不遂。

清醒的时候,老爷子自嘲地跟家人抱怨,“我这人官不大啊,怎么跟里根得一样的病呀?

他跟老伴儿开玩笑说,老天爷嫌他过去说话说太多了,现在不让他说了。

这个以语言为生的话剧演员,开始记不住台词,说不出话。

1992年7月16日,于是之最后一次在舞台上扮演王掌柜。

他又一次穿上长袍大褂,靠在柜台旁打算盘。

可上台没多久,他又病发了。

他做不了舞台上的王掌柜,他是个生病的于是之。

台下的观众看着他弯着腰说不出话,台上的演员眼巴巴地等他接词儿,他痛苦地把眉头拧得像一把锁,足足等了几分钟,才终于变回王掌柜,用打颤的声音接上了话:

“我就是忘了我姓什么,也忘不了您这档子事。

说完这句话,于是之扶着桌子,向台下为他鼓掌的观众深深地鞠躬。

后来他写文章说,谢谢观众的宽容,可是“我的戏剧生涯出了些毛病,它告诫我,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要演戏了”。

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拍照,也不露脸说话。

电视台给他拍了个两集的人物纪录片,几乎所有他的朋友,包括老舍之子舒乙都出来替他说话,可他连一个镜头也不要。

老伴儿说,他想留在观众心里的于是之,是舞台上的王掌柜,会说会笑,到了演出最后,能坐下来跟观众掏心窝子说说话。

老王掌柜躺下了,可他的舞台还在。

首都剧院换了新的灯光和音响,年轻的面孔走到台上,一遍遍重复着于是之曾经说过的台词。

每天都依然有人从挂商业大片海报的王府井大街一路向前走,在剧场门口端详演出表,思忖着要去看哪一场话剧。

没有了于是之,话剧《茶馆》重排。

参演新版话剧的演员去医院看望他,濮存昕的妈妈冲着病床上的于是之大声说:

“我们都在聊你呢,想你啊!

梁胖子、小昕、杨立新他们演《茶馆》呢,我们这两天都去看啦!

你好好治疗,好了咱们一块儿看戏去!

老人没有回答,他的手指轻微抽搐了一下,掉了眼泪。

也许不必亲临现场,演了一辈子戏的老人也能知道,那会是怎样的场景——舞台上的灯光一打,帷幕一拉,热闹又会回来。

演出重新开始,茶馆还是那个茶馆,规矩还是那些规矩,连故事情节都不会变。

又会有一个王利发当上了掌柜的,顶着小毡帽提着茶壶跑出来,就像从前的于是之。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01月23日10版)

[注]于是之,话剧表演艺术家,1927年生于唐山,2013年1月20日逝于北京,享年86岁。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1958年到1992年,于是之多次扮演过话剧《茶馆》的王掌柜,并凭借自己的演技,赢得中外观众的称道。

B.于是之喜欢琢磨演戏,对剧本总能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因此他饰演的王掌柜、程疯子等角色都成为舞台经典。

C.于是之当了8年领导,享受车接车送的待遇,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话剧演出,改变自己话剧赏的本色。

D.话剧《茶馆》的重排,说明于是之的时代已成历史,他的舞台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新的“王利发”已经诞生。

E.本文叙写于是之,没有罗列其生平事迹,而是以演出话剧《茶馆》为线索,真实再现其作为话剧演员的成就。

14.文章写话剧《茶馆》中的人物“王掌柜”,对于表现于是之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15.文章第一段说“过去的日子好像回来了”,有何含意?

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下面文字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只填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

(4分)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网数据显示,

1月12日,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786微克/立方米,

天津为500微克/立方米。

如此之高的监测数值,

不少网友惊呼“空气有毒”。

专家介绍,虽然仅凭某一项污染物浓度判断空气质量并不科学。

但是,如果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500微克/立方米以上,

空气质量肯定好不了。

2013-01-1310:

13:

18   人民日报

序号

修改意见

17.根据下面的语境,补写出对话的内容。

(2分)

观众:

请问导演,在你拍过的影片中,你最不满意的是哪一部?

导演:

主持人:

是的,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

18.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完成后面的题目。

(7分)

近日,以“光盘”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引发关注,晒出自己吃得一干二净的盘子成为风尚。

从发起人的几条微博开始,网友迅速响应,《人民日报》在腾讯微博也随之发起“光盘行动”,加上新华网、光明网等媒体的关注和转载,这一活动急速升温。

(1)请为上面的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分)

(2)近日,中国首善陈光标在其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消息,称其申请改名“陈光盘”,对此你有何看法?

请简要阐述。

(要求:

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5分)

六、写作(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70分)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

他们说:

“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

”第二天,学生们请苏格拉底讲一讲集市的收获。

苏格拉底说:

“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读完上面的材料,你有何联想和感悟?

请据此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泉州市2013届高中毕业班质检语文试卷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

(一)1.

(1)锲而不舍

(2)朝不虑夕(3)心远地自偏(4)春光融融

(5)山河破碎风飘絮(6)伤心秦汉经行处

(二)2.D(趣:

跑,疾走)3C(

是登君山前所见

是夏季君山景色,并非此次登山所见)4B(“道路崎岖”并非“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螺的路”的原因,“登上酒香亭”和“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螺的路”没有因果关系。

5.

(1)寺庙内的四株银杏,是唐宋以来的物产。

(句意正确、语言通顺1分,判断句式1分)

(2)往日米芾说在潇湘得到画中景物,大概说的就是洞庭湖上云气的奇特。

(句意正确、语言通顺2分,“于”“盖”各1分)

(三)6.

(1)观点:

山北晚景是连图画也应难以描绘的。

情感:

对山北晚景的赞美与喜爱。

(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2)示例:

尾联以“一曲横笛”惊飞了“蒹葭”中的“白鸟”,以动衬托出山间的宁静,并与前两联的“飘黄叶”“水边归”等照应,共同营造出了一幅幽美闲适的山居图,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二、

(一)7.AD(A.“诸事不理”有误,凤姐自恃强壮,虽不出门,但也还管事;“暂令探春协理”“命令李纨协助探春”有误,应是“暂令李纨协理”“命令探春协助李纨”D.欧也妮并没有反感,夏尔一封信都没来过。

)(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8.

(1)关羽。

(1分)关羽因斩颜良有功,被封为汉寿亭侯.(2分)孙权采纳吕蒙的建议,派兵在麦城之北的小路上设下埋伏,将关羽擒获.(2分)

(2)爱斯梅拉达.(1分)爱斯梅拉达在圣母院等待伽西莫多把弗比斯带来见她。

(2分)爱斯梅拉达遭遇伽西莫多与克洛德抢夺时,弗比斯救了她,爱斯梅拉达于是爱上了她。

(2分)

(二)9.

(1)求学应谦虚,充满诚意。

(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2)不违背。

因为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属于招生原则,指的是招收学生时一视同仁,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而孟子“不答”滕更属于教学方式,是“不教之教”,是“因材施教”中的一种。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只回答“不违背”或“违背”而未作分析,不得分。

三、

(一)10C(“使社会文明远离肤浅”有误,原文说的是“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11.因为会使人们沉浸于享乐,形成从物质到精神都可以买卖的社会歪风;会使理想、信仰、道德遭受破坏,荣辱观颠倒,是非观迷失,社会风尚败坏。

(前一点1分,后一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12.先说明什么是“消费”和“庸俗的消费主义”,然后分析“庸俗的消费主义”的危害,最后提出“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的主张并阐述其意义和目的。

(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