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十届初中科学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1429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4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第十届初中科学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省第十届初中科学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省第十届初中科学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省第十届初中科学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省第十届初中科学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第十届初中科学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docx

《浙江省第十届初中科学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第十届初中科学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第十届初中科学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docx

浙江省第十届初中科学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第十届初中科学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第十届初中生科学(自然科学)竞赛复赛试卷

考生须知:

1.本卷共3大题,25小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10分。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O-16Na-23S-32

一、选择题(本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多选、错选、不选均得零分)

1.在水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向上升,在气泡上升到水面前,则气泡中主要是()

A.小水珠B.热空气C.水蒸气D.其他杂质

2.法美三位科学家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原因就是他们弄清了如何指挥烯烃分子“交换舞伴”,将分子部件重新组合成别的物质。

在烯烃分子里,两个碳原子就像双人舞的舞伴一样,拉着双手在跳舞。

随之不同的烯烃分子间经过“交换”后生成了新物质,其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这种不同烯烃间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过程,可以认为是烯烃分子间发生了()

A.置换反应B.化合反应C.复分解反应D.分解反应

3.载人飞船在升空和着落时,为了防止飞船与大气层摩擦产生高温而燃烧,应该选择某种特殊材料覆盖在飞船表面,这种材料应该具有的性质是()

A.良好的导电性B.密度较大,以增大飞船的惯性

C.高温下能分解挥发,吸收热量D.质地柔软,以利于飞船的变形

4.如图所示,在一根结实的细绳的一端栓一个小球,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悬挂点O上,做成一个单摆。

拉动小球到B处,放手后使它摆动起来,则小球在摆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运动到最低处A时,细绳对它拉力与它受到重力平衡

B.小球运动到最高处B时,细绳对它拉力与它受到重力平衡

C.小球运动到最高处C时,细绳对它拉力与它受到重力平衡

D.在摆动过程的任一位置,小球受到的力都不平衡

5.中国北部半干旱气候的河西走廊,传统农业主要采用小麦、玉米、绿肥的二年三作制;近年当地农民为了提高经济收入,以及防止土地沙漠化,积极试验各种林农结合的生态农业,下表是部分试验的效益成果。

林农生态模式的每亩净收益最高的是()

编号

结构模式

投入产出比

产值(元/亩)

林网-粮食-蘑菇

1∶2.44

132.70

林网-粮食-蔬菜

1∶2.67

1170.00

林网-枣-粮-草莓

1∶2.70

1819.10

林网-桃-粮-蔬菜

1∶2.71

1809.40

林网-苹果-粮-蘑菇

1∶2.69

1865.00

A.乙B.丙C.丁D.戌

6.非洲草原中常可见到高三、四米的土丘,其实这是白蚁建筑而成的蚁冢。

蚁冢内住着几百万只的白蚁家族。

它们在草原上大量收集干草等植物碎屑,再将这些碎屑送入蚁冢底部储存。

储存的植物碎屑是培养菌类的原料,菌类长出的菌丝是白蚁的食物。

如此才养活了整个家族的白蚁。

白蚁排泄的物质渗入地底后,又让蚁冢周围的植物长得好。

这些植物养活了更多的食草动物;而丰富的食草动物又供应了狮子足够的食物,维持了狮子的存活及族群量。

现在若有一种杀虫剂,只会杀死白蚁,但对植物或其它脊椎动物都没有影响,如果持续使用这种杀虫剂来杀白蚁,对当地生态产生的影响是()

A.植物碎屑减少B.植物生长加快

C.植物碎屑分解速度变慢D.食草动物数量增加

7.现有30个相同的货箱,总质量为150千克,要你尽可能快地把这批货箱搬到12米高的楼上。

假设你身体可以提供的功率如图那样取决于你搬的箱子数的多少。

不考虑搬起箱子、放下箱子和下楼的时间,则要使搬运时间最短,每次搬动箱子数为()

A.2个B.3个C.4个D.5个

8.如图所示,在两伸直的食指上水平地放一根质量均匀的横棍,起初两指分开一定的距离,棍的位置左右不对称。

在横棍不掉下的情况下,缓慢移动两指,缩小其间距离,直到并拢,这时会发现两指会合的地方在()

A.若左边手指先移动,则会合处在棍的中央右侧

B.若左边手指先移动,则会合处在棍的中央左侧

C.由于开始时左边手指离中心近,会合处在棍的中央右侧

D.不管开始情况如何,会合处总在棍的中央附近

9.用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时,所需试剂种类最少的是(不计组内物质)()

A.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B.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钡溶液、硝酸钙溶液

C.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钙溶液D.碳酸钠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钡溶液

10.鱼苗在长途运输中,为防止颠簸造成洒落,通常将鱼苗装入相对密闭的容器内,但容器内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才能保持鱼苗的存活:

充足的氧气、鱼苗呼出的二氧化碳要及时除去、为防止细菌繁殖,须将水的pH调节在8左右。

现有以下三种具有杀菌能力的物质供选择:

双氧水、过氧化钙、过氧化钠,它们在容器内可发生如下反应:

(1)2H2O2==2H2O+O2↑

(2)2Na2O2+2H2O==4NaOH+O2↑

(3)2Na2O2+2CO2==2Na2CO3+O2(4)2Ca2O2+2H2O==2Ca(OH)2+O2

(5)2Ca2O2+2CO2==2CaCO3+O2

你认为最合适的物质是()

A.双氧水B.过氧化钙C.过氧化钠D.都可以

11.利用右图所示的电路可以测量出电压表的电阻,R为电阻箱,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当R取不同阻值时,电压表均对应有不同读数U,多次改变电阻箱的阻值,所得到的1/U-R图象为下图中的哪一个()

12.用如图装置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其方法是分别测定通氢气前后玻璃管的质量差和U型管的质量差,实验测得m(H)∶m(O)>1∶8。

下列对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的分析中,一定错误的是()

A.I、Ⅱ装置之间缺少干燥装置B.CuO没有全部被还原

C.Ⅱ装置中玻璃管内有水冷凝D.Ⅲ装置后缺少干燥装置

13.如图是人体组织内部(内环境)示意图,在有病菌侵入人体组织时,①号箭头所指的是非细胞结构的物质,它能与入侵病菌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且数量迅速增加。

这种物质和它的数量能迅速增加的原因分别是()

A.抗体,免疫记忆细胞快速繁殖

B.抗原,病菌快速繁殖

C.B淋巴细胞,细胞分裂加速

D.T淋巴细胞,细胞分裂加速

14.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在生态系统中的速率大小,表明了一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赤道地区最高,随纬度的增加或海拔的增高,生产能力逐渐降低。

物种的丰富度指的是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丰富度愈高,代表物种数目愈多。

有科学家以“生产能力假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能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

某人在位于南美洲热带山区研究苔藓,他发现生产能力是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高度与苔藓的物种丰富度关系如图。

根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产能力最高的地区是苔藓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

B.中等生产力的地区有最高的苔藓物种丰富度

C.高海拔的生产力比低海拔还要高

D.此项研究结果符合生产能力假说

15.如图是某科生物,在世界不同区域及不同纬度条件下,科内物种数的分布情况。

根据图中的资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赤道地区,该科生物的种数较少

B.该科生物分布的最北限,位于北纬60度

C.南纬50度以南,仍然有该科生物的存在

D.该科生物的种数,北纬23度不一定都多于北纬35度

16.实验室里可以用欧姆表来直接测量电阻。

如图虚线框内是欧姆表的简化结构图,它由灵敏电流表、电源、变阻器等组成。

在a、b间接入一个电阻R,电路中就有一个对电流I,即电阻R与电流表的读数I有一一对应关系。

所以,由电流表的指针位置可以知道电阻R大小。

为了方便,事先在电流表的刻度盘上标出了电阻的欧姆值。

欧姆表在测量电阻前都需要调零,即把a、b两接线柱短接,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使电流表满偏(指在最大刻度处)。

若某欧姆表的刻度值是按电源电压为1.5伏来刻度的,满偏电流为10毫安。

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电源电压降为1.2伏,用这个欧姆表测得某电阻为350欧,则这个电阻的实际值为(不考虑电源本身的电阻)()

A.280欧B.350欧C.250欧D.400欧

二、分析计算题(共9小题,62分)

17.(6分)1932年,美国化学大师LinusPauling提出电负性(用希腊字母χ表示)的概念,用来确定化合物中原子某种能力的相对大小。

LinusPauling假定F的电负性为4,并通过热化学方法建立了其他元素的电负性。

LinusPauling建立的有关元素的电负性如下:

H:

2.1

Li:

1.0

Be:

1.5

B:

2.0

C:

2.5

N:

3.0

O:

3.5

F:

4.0

Na:

0.9

Mg:

1.2

Al:

1.5

Si:

1.8

P:

2.1

S:

2.5

Cl:

3.0

K:

0.8

Ca:

1.0

Ga:

1.6

Ge:

1.8

As:

2.0

Se:

2.4

Br:

2.8

Rb:

0.8

Sr:

1.0

In:

1.7

Sn:

1.8

Sb:

1.9

Te:

χ

I:

2.5

Cs:

0.7

Ba:

0.9

Tl:

1.8

Pb:

1.9

Bi:

1.9

Po:

2.0

At:

2.2

Fr:

0.7

Ra:

0.9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元素电负性在上表中同一横行和同一纵行中的递变规律:

(2)预测Te元素χ的取值范围。

(3)观察上表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般情况下,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它的金属活动性就越

(选填“强”或“弱”),该元素的原子(选填“失电子”或“得电子”)的能力越大。

(4)大量事实表明,当两种元素的χ值相差大于或等于1.7时,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离子化合物。

根据此经验规律,AlCl3物质(选填“是”或“不是”)离子化合物。

18.(6分)在正常体温之下,如果脑部的血流停止,则脑部的神经细胞会在几分钟之内缺氧而死。

若是将体温降低到20℃,脑部的神经细胞的耗氧量也随之降低,这样可容许血流暂停时间延长,有利于进行脑部手术。

准备手术之前,病患的心肺功能开始由心肺机取代,如图甲所示。

心肺机包含三大部分:

“氧合器”作为人工肺,对血液供氧;“电动泵”替代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热交换器”则提供热量交换,经由血液循环调节体温。

体温监测纪录如图乙所示。

 

 

(1)流经脑部的血液中,除了含氧之外,还可能含有下表中的几种成分?

()

淀粉

抗体

尿素

激素

二氧化碳

维生素

氨基酸

葡萄糖

无机盐

脂肪酶

A.6种B.7种C.8种D.9种

(2)如图丙所示,工程师考虑将线圈缠绕在活塞下端,利用与固定磁铁之间的相对运动,带动“电动泵”中的活塞,抽送血液。

图中左阀门只能向外自由开启,反向则封闭管路;右阀门只能向内自由开启,反向则封闭管路。

泵将血液吸入时,甲电极和乙电极的极性分别为和。

(3)对此病人进行脑部手术最适宜的时间段是。

(4)人体组织的比热容与水相当,物体升温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

,其中

为升温前的温度,

为升温后的温度。

若该病人质量为60千克,在图乙中15时至16时升温阶段,假设所需热量完全由心肺机的热交换器所提供,则热交换器于该时间段约耗电千瓦时。

19.(5分)苍蝇与杀虫剂。

资料:

一位农夫在一个农业实验站养乳牛。

乳牛生活的牛棚里有很多苍蝇,以至影响到乳牛的健康。

农夫就在牛棚和牛身上喷洒了杀虫剂A,结果苍蝇几乎死光了。

过了一段时间,苍蝇又多起来了,农夫又喷洒了杀虫剂A,效果和第1次差不多。

大多数苍蝇,但不是全部的苍蝇都死了。

没过多久,苍蝇又多起来,农夫又喷洒杀虫剂A,如此反复进行了5次。

但农夫发现,杀虫剂A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差。

农夫注意到,这些杀虫剂是一次性大批量配制的,每次喷洒用的都是这些配制好的杀虫剂。

于是农夫就猜测,可能是时间放久,杀虫剂慢慢地遭到分解失效了。

(1)农夫猜测,时间久了,杀虫剂慢慢地遭到分解失效。

请你简要解释如何验证农夫的这个猜测。

(2)农夫猜测,时间久了,杀虫剂慢慢地遭到分解失效。

请你给出2个和农夫不同的解释,用来解释杀虫剂A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差。

 

20.(8分)下面是关于硫化氢的部分文献资料:

常温常压下,硫化氢(H2S)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臭鸡蛋气味,1L饱和硫化氢溶液中溶有3.4gH2S气体。

硫化氢有剧毒,经黏膜吸收后危害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脏等多种器官造成损害。

硫化氢的水溶液称氢硫酸(弱酸),长期存放会变浑浊。

硫化氢及氢硫酸能发生的反应主要有:

2H2S+O2=2H2O+2S2H2S+3O2=2H2O+2SO22H2S+SO2=2H2O+3S

H2S+I2=2HI+SH2S=H2+SH2S=H2+S

H2S+CuSO4=CuS↓+H2SO4H2S+2NaOH=Na2S+2H2OH2S+NaOH=NaHS+H2O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资料中“氢硫酸长期存放会变浑浊”这一记载十分感兴趣,为了探究其原因,他们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

将H2S气体溶于蒸馏水制成氢硫酸饱和溶液,在空气中放置1-2天未见浑浊现象。

用相同浓度的碘水去滴定氢硫酸溶液测其浓度。

图甲所示为两只相同烧杯中氢硫酸浓度(c(H2S))随时间变化而减小的情况。

实验2:

密闭存放的氢硫酸,每天定时取1mL氢硫酸,用相同浓度的碘水滴定,测得氢硫酸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

实验3:

在饱和氢硫酸溶液中以极慢的速度通入空气(1-2个气泡/min),如图丙,数小时未见变浑浊的现象。

实验4:

盛满试剂瓶并密闭存放的饱和氢硫酸溶液隔2-3天观察,直到略显浑浊。

当把满瓶的氢硫酸倒扣在培养皿中观察2-3天,在溶液略显浑浊的同时,瓶底仅聚集有少量的气泡,随着时间的增加,这种气泡也略有增多(大),浑浊也更明显些,如图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见图甲)中,氢硫酸的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减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

(2)实验1和实验2中,碘水与氢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3的设计意图是____,

通入空气的速度很慢的主要目的是什么_

_______。

(4)实验4的实验现象说明“氢硫酸长期存放会变浑浊”的主要原因是(用反应式表示)。

为进一步证实上述原因的准确性,你认为还应做什么实验(只需简单说明实验内容,不需要回答具体步骤和方案)

________________。

 

21.(7分)实验室里常用量筒来测物体的体积。

某同学想把量筒改装成既可直接测量体积,又可直接测量物体质量的装置,并且用来读取质量大小的刻度也是均匀的。

供选择器材如下:

量筒一只;大小形状适中的方铁块、木块、泡沫塑料各一块;50克砝码一只;可把物品固定在玻璃上的用具;可在玻璃上写字的笔;足量的水和盛水的容器。

(1)简要写出改装方案;

(2)列式说明用来读取质量大小的刻度是均匀的。

22.(8分)洁煤技术也是煤炭工业的“绿色化学”技术,2008年我国将建成百万吨级的煤间接液化大型企业。

煤转化技术包括“直接气化”和“间接液化”,“直接气化”是指煤直接热裂为碳、一氧化碳和氢气,而“间接液化”是指将煤先转化为合成气CO和H2,再在催化剂作用下控制CO和H2的比例合成煤油、汽油等多种化工产品,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O和H2直接合成C5H10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若汽油的平均组成用化学式CaHb表示,则合成汽油时CO和H2的质量比为多少?

(3)设若某长焰煤的化学式表示为C1000H847O794,则在0℃、1.01×105帕的条件下,直接分解25551克这种长焰煤最多可得多少升CO(该条件下CO的密度为1.25克/升)

 

23.(6分)两条质量都为20克的扁虫竖直紧贴着爬过一块竖直放置的非常薄的木板,板高10厘米,一条虫子长为20厘米,另一条宽一些但长度只有10厘米。

当两条虫子的中点正好在木板顶部时,哪一条虫克服重力做的功多一些多多少焦的功(设扁虫沿长度方向的大小是均匀的,g=9.8牛/千克)

24.(9分)某同学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对一个电路元件A进行了探究。

他将元件A与电源、开关、变阻器、电流表串联成电路,在元件A两端并联一个电压表,研究通过元件A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

电压/伏

0

1

2

3

4

电流/安

0

0

2

4

6

(1)请在图甲中画出元件A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图线。

(2)然后,该同学在电路中去掉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再连接一个电阻R,如图乙所示。

若电源电压为5伏并保持不变,元件A消耗的功率超过4瓦时将被烧坏。

①串联电阻R至少要多大才不会烧坏电路元件A。

 

②在保证不致烧坏电路元件A的条件下,R值为多大时,输入给R的功率达到最大,此最大功率值为多大?

 

得分

评卷人

25.(7分)现有一个较大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1000公顷(1公顷=10000米2)的农田、一个1.0×105米2的湖泊以及一种必须加以保护的食鱼鹰等。

又有2种可供选择种植的经济作物(作物1和作物2),一年只能种植一季,有关这2种作物种植所

作物

农药施用量

(千克/公顷)

农药流失率

(%)

作物收入

(元/公顷)

作物投资费

(元)

1

6

15

1000

1500

2

2.5

20

700

600

注:

中的n表示作物所种的公顷数

涉及的一些参数见右表。

由表可知,不同作物的经费投入、收入、施药量及流失率不同。

每年有一定的水量流入湖泊中,而湖泊水不再流出,湖泊中水的体积常年稳定在2.0×105米3。

湖水最初未受污染,种植作物后,会因农药的流失,有一定量的农药由流经农田的水流带入湖泊。

湖水中的农药则会沿着食物链:

浮游藻类→食藻鱼类→食鱼鹰,在生物体内逐步积累,越到食物链的后端,体内农药的质量分数越大。

假定该种食鱼鹰体内最大可承受的农药质量分数为2.69×10-4,由此换算出湖水中农药的质量分数最大不能超过4.05×10-6。

(注:

①因湖水质量巨大,在计算过程中可将湖水质量视作溶液质量;②

≈32)

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满足保护食鱼鹰的前提下,若2种作物中只能种植1种,那么作物1可种植多少公顷作物2可种植多少公顷

(2)在问题

(1)中,种植哪种作物可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现在我们既要保护这种食鱼鹰,又只能选择种这2种作物,同时又要充分利用这1000公顷的农田,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你的建议是什么

浙江省第十届初中生科学(自然科学)竞赛

复赛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正确,多选、错选、不选均得零分)

1.C2.C3.C4.D5.D6.C7.B8.D9.D10.B11.A12.B13.A14.B15.D16.A

二、分析计算题(共9小题,62分)

17.(6分)

⑴同一横行中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1分)

同一纵行中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逐渐减小(1分)

⑵2.0<χ<2.4(1分)

⑶强(1分)失电子(1分)

⑷不是(1分)

18.(6分)

(1)C(1分)

(2)正(1分),负(1分)

(3)14时至15时(1分)

(4)1.4(2分)

19.(5分)

(1)3分的答案:

回答中,应用了3个控制变量,即苍蝇的类型、杀虫剂使用时间、苍蝇是否接触过杀虫剂。

例如,将新配制的杀虫剂和原来配制的杀虫剂,同时应用于两组类型相同,且没有接触过这种杀虫剂的苍蝇,比较它们的效果。

2分的答案:

在回答中应用了以上3个控制变量中的两个。

例如,将新配制的杀虫剂和原来配制的杀虫剂,应用于牛棚中的苍蝇。

1分的答案:

在回答中应用了以上3个控制变量中的一个。

如,将新配制的杀虫剂喷洒,提到和原来配制的杀虫剂进行比较。

其他答案不给分。

(2)2分的答案:

解释有:

1具有抗药性的苍蝇能够生存下来,并把抗药性遗传给下一代;2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温度);3杀虫剂使用方法的改变等。

提到2种解释。

1分的答案:

只提到1种解释。

其他回答,如从别的地方飞来了新的苍蝇,不给分。

20.(8分)

(1)H2S的挥发(1分)

(2)H2S+I2=2HI+S(1分)

(3)检验氢硫酸长期存放变浑浊的原因是否为“氢硫酸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硫”(1分)

防止因通入空气过快而使H2S大量挥发(1分)

(4)H2S=H2+S(2分)确认生成气体是氢气(2分)

21.(7分)

(1)在量筒底固定方铁块,使它能够在水中竖直漂浮。

空量筒放在水中,使它竖直漂浮,在量筒上记录水面位置,并记为0。

(1分)

在量筒中放入50克砝码,再把它放在水中,使它竖直漂浮,在量筒上记录水面位置,并记为50克。

(1分)

在这两个刻度之间等分若干等份,标上对应的质量值。

(1分)

(2)

(3分)

所以,h与m物成正比,在量筒上刻上的用来读取质量大小的刻度是均匀的。

(1分)

催化剂

22.(8分)

(1)5CO+10H2=======C5H10+5H2O(2分)

(2)28a∶(2a+b)(3分)

(3)17785.6L   (3分)

23.(6分)

宽一些的扁虫克服重力做的功多一些(2分)

长为20厘米的扁虫的重心升高了5厘米,长为10厘米的扁虫的重心升高了7.5厘米。

(2分)

=20×10-3×10×(7.5-5)×10-2焦

=5×10-3焦(2分)

24.(9分)

(1)如图所示。

(2分,图正确)

 

(2)①元件A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为:

当1伏>U>0时,I=0,

当U>1伏时,I=

U-2安,(1分)

P=UI=U(

U-2安)≤4瓦

U≤2伏,得I≤2安,UR≥3伏,R≥1.5欧(2分)

所以,串联电阻R至少为1.5欧

②PR=URIR=(U-UA)IA

=(5伏-UA)(

UA-2安)

=-

(UA-3伏)2+8瓦

当UA=3伏时,PR有最大值,

而UA≤2伏,所以,UA=2伏时,PR有最大值,此时R=1.5欧(2分)

PR=-

(2伏-3伏)2+8瓦=6瓦(2分)

25.(7分)

(1)设:

作物1可种植的面积为x1;作物2可种植的面积为x2

由题义得:

作物1种植面积为x1时,流入湖泊的农药量为6千克/公顷×0.15x1=0.9x1千克/公顷

(2分)

因湖水质量巨大,农药质量很小,可将湖水质量视作溶液质量。

就有:

同理,作物2有

(1分)

作物1只能种植900公顷;作物2最多能种植1620公顷,因此可种足1000公顷。

(2)设:

种植作物1的经济收入为y1;种植作物2的经济收入为y2

(1分)

由题意得:

(1分)

同理可得:

比较2种作物的收入,种植作物1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方案有多种,学生只要回答到其中的一种,即可得分,满分2分。

A.分析上述数据可得:

每公顷的收入,作物1高于作物2;每公顷对环境的污染,作物1也高于作物2。

(1分)单选作物1,只能种植900公顷,尚有100公顷农田不能被利用,没有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为此,可适当减少作物1的种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