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考点训练42套3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1361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考点训练42套3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考点训练42套3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考点训练42套3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考点训练42套3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考点训练42套3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考点训练42套36.docx

《届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考点训练42套3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考点训练42套36.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考点训练42套36.docx

届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考点训练42套36

2016届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考点训练(36)

课节考点36 地质灾害与生物灾害

1.(2015·山东文综,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

据《明史·五行志》记载:

“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

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

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廓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

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

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2.[2015·天津文综,13(3)]读图,回答问题。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地点

地震时间

震级

震源

深度

地形

状况

植被

状况

人员财产

损失

8月6日16:

30

6.5级

12km

高山峡谷

稀疏

10月17日21:

49

6.6级

5km

丘陵为主

茂密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__________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

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3.(2014·课标全国卷Ⅰ,43)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

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

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4.(2014·课标全国Ⅱ,43)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5.(2013·山东文综、33)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6.(2014·海南地理,25)【自然灾害与防治】初春气温逐渐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流。

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等。

下图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1500~1700毫米,年雨日约180天,甲地海拔约1000米,平原平均气温约4℃,公路西端海拔约3000米。

山地1500米以上分布着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层深厚。

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流灾害的原因。

 

7.(2014·上海地理,45~46)泥石流是我国一种多发的地质灾害,常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一批地理工作者对我国华北某省山区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划定了该区泥石流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分布范围。

(1)该地区泥石流哪几个月份发生的概率比较高?

为什么?

 

(2)判断图中1、2、3所示区域,哪一个是泥石流高危区,并说明理由。

 

8.(2013·浙江自选,12)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泥石流、滑坡、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

当你遭遇泥石流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什么?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本卷共10个大题,每大题10分,共100分。

1.(2015·广西四地10月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形成的湖泊。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27.1°N,103.3°E)发生6.5级地震后,下图为牛栏江堰塞湖形成过程示意图。

说出鲁甸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并分析牛栏江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2.(2014·山东聊城市四县六校期末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一 蝗灾属于爆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农业生物灾害,蝗灾、洪灾和旱灾并称为中国的三大自然灾害。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已发生大小蝗灾940多次,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公元707年。

下图为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111次蝗灾发生的月份统计。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

该图为中国虫神庙的分布。

(1)由材料一分析我国蝗灾发生的时间特点及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显示的信息,说明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

(4分)

 

3.(2015·山东潍坊市3月一模)

2014年8月20日,云南福贡县马吉乡发生泥石流灾害。

读图回答问题。

(10分)

(1)简要分析云南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6分)

 

(2)为减轻滑坡、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列举当地应采取的措施。

(4分)

 

4.(2015·云南省玉溪一中月考)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里氏6.5级(震源深度12公里)地震,震中位置如图所示,震中在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距离昭通市区约49千米,昆明、重庆、成都、西安等地震感明显。

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震后,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和多地发生滑坡严重影响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材料二 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昭通市下辖的县之一,人口39.79万人,属国家级贫困县。

县境东西横距50千米,南北纵距60千米,总面积1519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87.9%,坝区占12.1%。

(1)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虽震级不高但破坏性大的原因?

(6分)

 

(2)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及原因有哪些?

(4分)

 

5.(2015·河北保定上学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发育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藏中南地区特别是雅鲁藏布江流域又成为本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地区,本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包括泥石流、滑坡、崩塌、塌岸和活动沙丘。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谷地部分地段等高线(单位:

米)分布图”。

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地质灾害频繁的原因。

(10分)

 

6.(2015·江西省九江市十所重点中学联考)

右图为我国北京市泥石流多发区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文资料,说明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10分)

 

7.(2015·湖北武汉武昌区1月调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下图为我国2014年6月29日20时到6月30日20时的全国降水量分布图,部分地区出现了日降水量超过50mm的暴雨天气,中央气象局根据降雨量发布了地质灾害预警(注:

预警级数越高,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大)。

(1)简述本次地质灾害预警地区的分布特征。

(6分)

 

(2)A地和B地的日降水量都超过了50mm,但A地地质灾害预警等级高于B地,试分析造成此差异的原因。

(4分)

 

8.(2015·河南省开封天一大联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在气象学上,降水等级的划分是根据降水量确定的,一般在24小时内,降水小于10毫米为小雨,10~24.9毫米为中雨,25~49.9毫米为大雨,50~100毫米为暴雨,大于100毫米为大暴雨。

2014年6月26日,四川省气象局根据18~25日累计降雨量绘制右图,提醒川西地区警惕地质灾害的发生。

说明2014年6月26日后川西地区警惕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原因。

 

9.(2014·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一 生物入侵是指外来侵入物种的流入。

当它们定居于自然栖息地、成为变化的主体并威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后,外来物种就被认为是具侵略性的。

外来入侵物种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昆虫、软体动物、植物、鱼、哺乳动物和鸟类。

材料二 海南省正遭受着一场“恐怖袭击”——一种外来入侵昆虫“椰心叶甲”横扫了全省几乎所有市县,造成椰子树大片大片枯黄。

下图是体长仅1.5厘米的椰心叶甲图片。

(1)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哪些?

(4分)

 

(2)若你是某市环保局的局长,你将怎样做?

(6分)

 

10.(2015·贵州七校联盟一次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东北地区有连片多年冻土分布,河流发育。

近年来该地区泥石流发生的规模和危害愈来愈大。

下图为东北地区泥石流分布示意图。

读图分析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课节考点36 地质灾害与生物灾害

高考真题演练

1.解析 根据材料判断,该地震震级高,烈度大,破坏性强,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躲避灾害,加剧了地震的危害程度。

地震波及的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

引发的次生灾害也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原因。

答案 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的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水灾)严重。

2.解析 据表分析,甲地地震震级小于乙地,震源深度大于乙地,而地震损失大于乙地,说明甲地地震引发了次生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滑坡、崩塌的发生不一定要有水的参与,而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表格中的地震时间可用于判断降水状况。

滑坡发生的机制是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泥石流发生机制是充足的水、足够多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崩塌发生则要求有一定坡度和凌空面的存在。

本题中关于次生灾害的形成原因,可根据三种次生灾害的发生机制,提取甲地地震时间、地形状况、植被状况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 滑坡(崩塌、泥石流)。

A信息:

高山峡谷地区:

说明:

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

B信息:

植被稀疏;说明:

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

C信息:

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

说明:

正值雨季,降水多。

若答滑坡,则ABC任答两条。

若答崩塌,则AB必答。

若答泥石流,则C必答,AB任答一条。

3.解析 地处断裂地带,岩石破碎,这里山高谷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域,此次地震造成岩体松动,降雨又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答案 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导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4.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每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且6月份最多。

暴雨是诱发泥石流的重要原因,福建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所以6月份最多,7月份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天气,降水少,地质灾害较少,而8月份东南沿海开始出现台风,所以8月较7月多。

答案 特点:

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

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5.解析 第

(1)题,主要考查影响某种自然灾害的因素。

造成泥石流多发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坡度、降水、植被覆盖等情况。

(2)题,主要考查泥石流造成的危害。

本题应根据图示显示信息回答。

由于图中泥石流多发区靠近铁路和河道,因此可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答案 

(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6.解析 从泥流发生条件并结合图文信息来分析:

土源丰富(土层深厚)、坡度大(公路北侧山地海拔较高且坡度大)、水源丰富(初春,气温回升快,山上积雪和冻土融化,提供水源)等。

答案 (公路北侧)山高(坡度大,高差数百米到千米以上)坡长,且土层深厚、含水量大(降水量大、雨日多、有植被保护);冬季气温低于0℃,土层冻结,有积雪;初春升温快,冻土层和积雪快速融化。

7.解析 第

(1)题,题干所示华北地区,雨季在7、8、9月集中且强度较大,泥石流发生除地形等基本条件外,主要诱发因素是降水。

(2)题,结合图2,①②两处地势比③陡,①处更陡,结合图1,①且位于东南部——迎风坡、断层、坡陡。

答案 

(1)月份:

7、8、9月。

原因:

该地地处华北地区,7、8、9月为一年中降水频度和强度比较大的月份,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这段时间更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因此发生泥石流的概率也较其他月份高。

(2)判断:

①所示区域为高危区。

理由:

与西北坡相比,该山脉东南坡坡度更陡,松散碎屑物更多;且东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频度和强度大于西北坡,东南坡有一断层,断层活动更易诱发松散碎屑物失稳,因此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降水活动与断层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8.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高风险区多断层,等高线密集,坡度大。

(2)题,暴雨易诱发崩塌等地质灾害,为洪灾提供水源条件。

泥石流流向低处,应向高处逃生;垂直于泥石流运动的方向可以最短路径远离危险区。

第(3)题,对不稳定山坡加强监测;减少破坏山体平衡的工程活动;采取措施加固坡体,修建排水工程,可减轻滑坡所带来的危害。

答案 

(1)断层 坡度

(2)崩塌 洪灾 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

(3)在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尽量避免工程项目在该地段选址和施工;建设护坡、排水工程等。

精选模拟限时练

1.解析 地质灾害类型一般包括地震、崩塌、滑波或泥石流,而本题是要求叙述其相关的灾害,所以答崩塌、滑波或泥石流。

堰塞湖形成与地质构造,岩性、地形、地表物质滑落、降水等有关。

答案 类型:

崩塌、滑波或泥石流。

自然原因:

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地震引发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

2.解析 从时间上看,蝗灾主要发生在夏季,冬季几乎没有。

虫神庙的分布反映了我国蝗灾的空间分布特点:

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答案 

(1)蝗灾多发生在夏季,其中6月份发生频率最高,冬季蝗灾几乎没有;原因:

夏季气温高,特别适宜蝗虫大量繁殖生长,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蝗虫生长繁殖。

(2)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3.解析 第

(1)题,云南省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干旱,风化作用强烈,导致岩石破碎。

每年6~8月份,受东南、西南季风影响,该地降水多,且多暴雨,对地表冲刷严重。

云南西北部地质条件复杂,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

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形起伏大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

所以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

(2)题,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宣传和监测等方面作答。

答案 

(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岩层松软破碎;山地面积广,地形坡度大;夏季降水多,雨水下渗使覆盖层松散不稳。

(2)植树种草,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建设护坡工程,减少大型工程(如开矿、修路等)对山体的破坏;完善监测预警系统。

4.解析 第

(1)题,根据材料可知,本次地震震源深度浅(震源深度12公里),导致烈度较大;同时该地区经济落后,房屋抗震能力差,人口又比较密集,所以使得地震灾害破坏性大。

(2)题,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会造成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导致洪灾等次生灾害。

答案 

(1)地壳不稳定,震源深度浅,烈度大,房屋抗震能力差,人口密集等。

(2)强降水,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导致洪灾等。

5.解析 雅鲁藏布江谷地地质灾害频繁的原因主要从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来分析。

答案 位于板块碰撞边界;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地形坡度大,重力作用强;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容易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冬春季节干旱多大风,河流两岸裸露区域沙尘活动频繁。

6.解析 由图可知,泥石流危害重点区,多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山区,且降水量多。

说明泥石流的产生与暴雨和地形密切相关。

答案 多分布于北京的西部和北部,降水量较大的山地地区;北京位于季风区,西部地区降水空间变化大,说明受地形抬升,多暴雨易形成强洪流,西部坡度大。

7.解析 第

(1)题,考查图像解读能力。

结合日等降水量线分布、地形特征、方位特点进行描述。

(2)题,图示预警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和泥石流。

其形成原因跟降水强度、地质结构特点、地形特征、植被覆盖特征密切相关。

答案 

(1)分布特征:

都分布在日降水量大的地区(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地区);都分布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地形崎岖的地区);分布较分散(或都分布在30°N以南或分布在具体位置如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浙江西南部等)。

(2)A的等级高于B的原因:

A地山高谷深,地势落差大,地势起伏大于B地;A地地质构造比B地更不稳定(更活跃)。

8.解析 暴雨过后的川西地区主要警惕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和泥石流,因为川西地区靠近板块交界处,多断裂构造带,岩层破碎,滑坡、泥石流物质来源丰富。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横断山区,地形崎岖,坡陡谷深。

农业生产、水电开发等人类活动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

之前一周有大量的降雨入渗、浸润软化岩土体,且6月份已进入雨季,斜坡和松散堆积物的稳定性将进一步降低。

答案 川西地区靠近板块交界处,多断裂构造带,岩层破碎,滑坡、泥石流物质来源丰富。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横断山区,地形崎岖,坡陡谷深。

农业生产、水电开发等人类活动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

之前一周有大量的降雨入渗、浸润软化岩土体,且6月份已进入雨季,斜坡和松散堆积物的稳定性将进一步降低。

9.解析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外来生物在其原产地有许多防止其种群恶性膨胀的限制因子,其中捕食和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十分关键,它们能将其种群密度控制在一定数量之下。

因此,那些外来种在其原产地通常并没造成危害。

但是一旦它们侵入新的地区,失去了原有天敌的控制,其种群密度则会迅速增长并蔓延成灾。

自然界里生态环境中存在着食物链,天敌之间相互制约,一旦某种生物人为灭绝和人为引入,都会产生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后果。

生物入侵分有意和无意两种。

随着物种的引进,这些外来移民一方面可能造福人类,一方面也可能给当地生态环境乃至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答案 

(1)降低物种多样性的丰富程度;破坏物种多样性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2)在引入外来物种前应进行可行性论证,研究要引进物种生存的环境;制定法规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进;研究外来物种入侵的机理;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综合治理;加强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提高防范意识等。

10.解析 泥石流的形成和土质(碎屑物质)、地形、降水、植被、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有关。

图示为我国东北地区,该地纬度高,冻融作用强烈,土层输送;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河流发育,山麓冲积扇沉积物较多,碎屑物质丰富;降雨集中,多暴雨,加之地势起伏较大,河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

答案 东北地区冻融作用强烈,土层松脆;河流发育,山麓冲积扇沉积物较多,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多低山丘陵,地势起伏大;降雨集中,多暴雨,河网密布,汇流速度快,易形成洪水;春汛致使山体下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