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1293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阜阳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阜阳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阜阳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阜阳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阜阳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阜阳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docx

《阜阳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阜阳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阜阳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docx

阜阳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阜阳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目 录

 

序   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到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安徽已经进入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新阶段。

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构建创新型安徽、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战略部署,对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我校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十一五”期间,全校上下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乘势而上,学校主要办学指标在量的扩张中实现了质的提升,各项教育事业在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大步伐。

但总体而言,学校发展仍处于“负重爬坡”的上升阶段,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的关键时期。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安徽教育规划纲要》),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   现有基础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成就

(一)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坚持“质量立校”战略,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两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组织开展新专业建设年等5个主题建设年活动,以学分制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次。

启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获批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个、教学团队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开放实验实训基地1个、精品课程10门、教学名师6名、教坛新秀9名、教研项目33项、教学成果奖15项。

在校生荣获省级以上专业技能竞赛奖励209项,学校累计向社会输送普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16916人,毕业生考研率、就业率稳居同类高校前列,连续3年荣获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成功召开首届科研工作会议,科研管理的制度安排逐渐规范。

获批“抗衰老中草药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等5个省级科研机构,皖北文化研究中心评估验收“优秀”,《阜阳师范学院学报》办刊质量不断提高。

承担厅级以上科研课题4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到账科研经费由72万元增长到1334.7万元。

发表学术论文4272篇,其中国家级重点期刊发表论文354篇,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398篇,SCI、EI、ISTP收录271篇,出版学术著作145部;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52项。

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8项,获发明专利21项,实现科研成果转让12项,科研成果被采用35项。

(三)硕士立项建设取得突破。

成功增列国家级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工商管理等3个学科被确定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历史学、化学、数学等3个学科被确定为支撑学科。

三年预算安排1.2亿元,扎实推进硕士学位立项建设,重点加强授权学科建设,积极加强支撑学科建设,全面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支持皖北教育发展的倾斜政策,与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签订对口支持合作共建协议,启动硕士研究生联合招生、联合培养,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32人,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19人。

(四)学科专业建设富有成效。

大力实施“学科建设工程”,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3个学科获批省级重点学科。

遴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物理、基础数学、应用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文艺学、专门史、课程与教学论、应用数学、英语语言文学等10个学科为第六批校级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分析化学、中国近现代史等3个学科为第七批校级重点学科。

专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增本科专业11个,专业总数已达45个,涵涉九大学科门类。

其中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等3个专业获批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体育教育、法学等4个专业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

(五)师资队伍结构明显优化。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实施高水平人才引进工程、青年教师硕博化工程、访问学者计划、教学名师工程。

在职教职工由914人增加到1156人,其中专任教师由686人增加到861人;高级职称教师由230人增加到3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由30.2%提高到36.2%;博士、硕士学位教师由210增加到6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由27.6%提高到71.3%;217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优秀人才、国务院或省政府津贴获得者、全国和省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学名师等共计85人。

(六)综合办学条件大幅改善。

年度预算综合收入由0.46亿元增加到2.2亿元,新增校园面积166.9亩,清河校区5.3亩地完成征地拆迁,西湖校区68.8亩地完成划拨立项、93亩地拆迁克难推进。

先后投入2.36亿元,完成西湖校区逸夫图书馆综合楼、一期教学实验楼、学生第二生活区2栋公寓楼、三期学生公寓1号楼、风雨操场、田径场、清河校区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公寓建设、田径场等10.7万平方米基建项目建设。

累计投入1.14亿元加强教学基本建设,2807万元改善科研仪器设施,1126万元充实图书文献资源。

固定资产总值由3.33亿元增长到4.83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159.42万元,是“十五”末的1.9倍。

(七)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推进处级机构改革,优化职能配置,成立后勤服务集团、后勤与国有资产管理处、基建处、实验(网络)管理中心、学科建设处、招生就业处等6个正处级机构,皖北文化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科研机构确定为处级建制。

学院制建设稳步推进,依托13个教学系组建14个教学学院。

顺利完成岗位设置和聘任,成功实现全员定编、定岗、定责。

党政机关、图书馆和13个教学学院顺利完成西迁,西湖校区入住学生14515人,办学主体向西湖校区转移基本完成。

信息工程学院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运行良好,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改善。

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管理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采购招标和国有资产管理已趋规范,后勤管理体制逐步理顺,保障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八)民生工程建设有力推进。

关注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共享事业发展成果。

积极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成功立项7.7万平方米研究生公寓和人才用房。

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完成6800平方米附中教学楼加固工程,新教学楼建设顺利启动。

密切关注、积极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完成预发工资(生活)性补贴,校内津贴年均递增22%,教职工福利待遇明显改善。

校园绿化美化、内涵建设陆续推进,生活环境、育人功能逐步完善。

建立健全励志助学资助体系,累计发放资助7172.6万元,年均受惠学生面达40%以上。

实施教职工医疗社会化改革,出台医疗补助暂行办法,教职工医疗保健制度化建设得到加强。

切实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力度,平安校园建设富有成效。

(九)党的建设得到切实加强。

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

成功召开第四次党代会,对学校未来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和纪委领导班子。

完成处级岗位设置和干部聘任,开展处级干部竞争上岗3次。

累计发展党员4983人,获批中共青少年党史教育基地。

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红旗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联创工作扎实推进。

党代会常任制和公推直选试点稳健推进,基层党组织换届顺利完成。

教学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得到实施,第六届教代会第七届工代会换届如期完成。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师生员工,教职工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富有成效,校园精神文明创建喜获丰收,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安徽省先进教工之家”、“安徽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健全,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政治生态业已形成。

 

阜阳师范学院“十一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1〕

指 标

名 称

规 划

目 标

执 行

情 况

完 成

进 度

办学

规模

研究生(人)

300

19

6.3%

二本在校生(人)

20000

16226

81.13%

三本在校生(人)

5000

6466

129%

成教在籍生(人)

8000

6348

79.35%

教育

教学

本科教学评估

优秀

优秀

100%

专业数(个)

50

45

90%

国家特色专业(个)

-

3

-

国家精品课程(门)

1

0

0

省级精品课程(门)

6-8

10

166%

国家教学示范中心(个)

1

0

0

省级教学示范中心(个)

2-3

2

100%

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项)

15

15

100%

师资

队伍

教职工总数(人)

1400

1002

71.57%

专任教师(人)

1100

853

77.54%

副高职称以上人员(人)

400

262

65.5%

博士、硕士学位教师比例(%)

60

73.27

122%

学科

科研

省级重点学科(个)

3

3

100%

校级重点学科(个)

6

13

217%

厅级以上科研项目(项)

-

413

-

国家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篇)

-

752

-

省级科研机构(个)

-

5

-

获发明专利(项)

-

21

-

实现科研成果转让(项)

-

12

-

校园建设

新增校园土地面积(万平方米)

-

11.13

-

新增校园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

10.7

-

教学仪器设置总值(万元)

-

9159.42

-

第二章 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

教学改革有待纵深推进,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分级教学改革、弹性学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合作办学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层次需要进一步提升。

(十一)学科专业结构需要调整。

学科整体实力有待提升,方向稳定性不够、成果显示度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服务社会领域偏窄;专业规模有待拓展、布局结构有待调整、社会适应性有待增强,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引导机制尚未建立。

(十二)创新人才团队需要培育。

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人员数量不足,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较为匮乏;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较为薄弱,原创性成果分量不够,标志性成果尤为稀缺;教学、科研、学科和管理创新团队需要重点培育。

(十三)内部体制改革需要深化。

制约科学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障碍需要进一步破除;责权利明确统一、有利于调动二级单位积极性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十四)支撑条件建设需要加强。

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大学设置标准,我校土地面积、建筑规模、仪器设置、图书资料需要加大扩增力度;校园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和景观规划工程建设急需加强;争取倾斜政策、吸纳优质资源的能力有待提升。

第三章 面临的主要机遇

(十五)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安徽高教发展带来了更为宝贵的机遇。

当前,我国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快速推进,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加速迈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新世纪首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胜利召开,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强调,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达国内生产总值的4%,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加大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支持力度,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前所未有,这为处于中部地区的安徽高等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必将极大地优化安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极大地激发安徽高等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

(十六)安徽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为我校内涵发展搭建了更为宽广的舞台。

当前,安徽已经迈入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历史新阶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成功进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国家正式批准安徽实施教育统筹综合改革。

新的发展形势为建设创新型安徽带来了新的机遇,对高等教育加快自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等学校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使命。

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牢固树立“兴皖必先兴教”理念,做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战略部署,出台了促进高教强省建设的政策措施。

《安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大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推进省内优质高校与皖北高校结对合作,实施皖北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这为我校坚持内涵发展道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提供了政策支撑,指明了前进方向,拓展了发展空间。

(十七)皖北加快振兴加速崛起为我校转型升级增添了更为强劲的动力。

加快皖北振兴是安徽实现奋力崛起的重大战略,加速皖北崛起是省委省政府的坚定信心。

当前,皖北地区已进入政策支持的密集区、后发崛起的关键期、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省委省政府在既有倾斜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在人才、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皖北地区三市七县抢抓机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结构全面调整,对提高劳动人口素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人才资源支撑,提出了新的有效需求。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创新推动,制定出台支持皖北地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组织皖北地区高校主动服务皖北振兴。

作为皖西北地区的唯一本科高校,我校依托国家、安徽、皖北三级倾斜政策叠加聚焦优势,主动融入皖北崛起大业、积极回应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迎来了加速发展、转型升级、大有可为的关键时期。

第二部分   总体战略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十八)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育人为本,突出改革创新,实施结构调整,注重内涵发展,主动服务高教强省战略,全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着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

(十九)发展思路。

以大学设置条件为目标,以推进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为重点,以培育创新人才团队为载体,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关键,以加快基础能力建设为支撑,以改革内部管理体制为动力,以加强学校党的建设为保障,积极构建内涵发展模式,切实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着力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创新顶层设计。

对照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建设核心要素,找准发展存在的主要差距,明晰未来五年的努力方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思维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探索建立适应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瞄准社会需要。

面向安徽奋力崛起重大战略需求,围绕皖北加速崛起重要战略举措,内强科学发展动力,外强服务地方实力,优化配置学科专业资源,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服务皖北加快振兴,主动承担更多责任、努力做出更大贡献。

——优化发展模式。

坚持“扩规模、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坚持“炼特色、促开放、上水平、谋转型”,找准办学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办学水平,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发展模式。

——实现重点突破。

优化资源配置,实施重点支持,推进管理创新,取得办学层次、开放合作、大学更名实质性突破,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提供核心要件支撑。

第五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行动

(二十)战略目标。

办学结构更加合理,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增强,学校发展内驱力、核心竞争力、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基本具备大学设置条件。

 

阜阳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主要指标[2]

项   目

指   标

2015年

指标属性

人才培养

办学规模(人)①

21000

预期性

专业总数(个)

60

约束性

新增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项)

100~110

约束性

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

1~2

预期性

毕业生就业率(%)

90

约束性

队伍建设

生师比②

18∶1

约束性

专任教师(人)

1200

约束性

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人)

50~60

约束性

高级职称教师(人)

450

预期性

博士学位教师比例(%)③

30

约束性

新增高层次人才(人)④

10~15

约束性

省级以上创新团队(个)

5~8

预期性

学科建设

新增省级重点学科(个)

3~5

预期性

培育应用、交叉、新兴学科(个)

4~6

预期性

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个)

4~6

预期性

新增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个)

30~40

约束性

新增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个)

3~5

预期性

科学研究

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个)

1

预期性

新增省级科研机构(个)⑤

3~5

预期性

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

30

预期性

新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

15

预期性

新增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项)

3

预期性

发表二类期刊以上论文(篇)

1200

约束性

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项)

25

约束性

年均科研到帐经费(万元)

600

预期性

社会服务

开展社会成员继续教育(人次)

30000

预期性

参与决策咨询服务(场次)

200

约束性

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项)

80~100

约束性

获得横向合作经费(万元)

400~500

预期性

科技成果转化(项)

5~8

约束性

获得发明专利(项)

30

预期性

支撑条件

新增土地面积(万平方米)

21.3

预期性

新增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18.6

约束性

新增科研仪器设备值(亿元)

1.0

约束性

新增图书(万册)

50

约束性

 

(二十一)战略行动。

大力实施“3663”攀登行动:

深入推进“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着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创新人才高地构筑”、“重大创新团队培育”、“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办学特色巩固拓展”六项计划,扎实开展“服务地方效能建设”、“民生工程强点扩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现代大学文化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创建”六项工程,奋力实现“结构调整”、“开放合作”、“转型升级”三大突破,力争早日实现大学更名战略目标。

——质量立校。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科支撑能力、提升招生就业水平、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扩大学校的办学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为实现“国内知名”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

——人才强校。

实施创新人才高地构筑计划,扎实推进领军人才培育工程、青年骨干教师支持工程、博士(后)建设工程、重大创新团队培育工程、管理队伍建设工程、辅导员队伍建设工程,为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特色兴校。

实施办学特色巩固拓展计划,弘扬“实践育人”办学特色,依托皖北地区特色资源,明确创新团队主攻方向,强力推进开发应用研究,积极助推皖北加速崛起,着力在服务地方上炼明新的办学特色,为彰显“特色鲜明”找准新的发展路径。

——结构调整。

有效整合二级学院教学资源,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着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稳健调整内部治理结构,统筹协调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结构,为实现“内涵发展”建构优良的结构序列。

——开放合作。

贯彻国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总体要求,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开放办学”突破任务,创新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以及稳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吸纳外部优质资源,为实现“开放办学”拓展广阔的合作空间。

——转型升级。

着力推动办学类型由师范性向多科性转变,办学层次由学院向大学升级;积极推动发展模式由大力扩张规模、切实保障质量并重,向稳步扩大规模、着力提升质量并举转变,培养类型由单纯本科教育向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举升级,为实现“大学更名”提供有利的综合条件。

 

第三部分   发展任务

第六章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鼓励个性发展,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构建高水平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学分制改革步伐,稳步实施弹性学制,健全主辅修制,完善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制度,促进文理交融。

扩大学生修读专业选择权,探索完善专业转换调整机制,引导支持更多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扩大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化发展空间。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分类管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应用型专业根据不同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个性化培养模式。

加强与企业行业交流合作,探索建立联合培养新模式。

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到2015年,建成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4个,力争实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零的突破。

(二十三)创新教学管理体制。

大力实施“结构调整”战略,根据现代大学管理要求和学校转型升级需要,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有效整合办学资源,建立健全二级学院管理制度,筹备成立传媒学院、管理学院等教学单位。

继续深化学院制建设,本着有利于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建设与发展、资源配置与共享的原则,重组相近学科专业、调整专业课程归属。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激励保障和监督约束机制,明确学校、学院、系部的责任范围、权利边界、利益范畴,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二级学院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健全职能部门服务教学、保障教学工作机制,着力提高教学工作效能和教学管理水平。

(二十四)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明确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质量管理组织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主体地位。

强化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团、学生信息员在教学决策、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指导咨询、审议评价、信息反馈功能。

建立新任教师课堂教学准入制度,把师德师风、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系统设计教学奖励制度安排,建立健全教学研究激励约束机制,着力培育教学名师。

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校内专项评估制度,探索教学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加强办学条件保障体系建设,明确师资队伍建设、干部人事管理、教学资源配置、后勤服务保障、育人环境营造的责任主体。

健全质量输入输出环节监控机制,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

完善教学质量信息沟通反馈机制,试行信息公开制、质量报告制和整改问责制,切实把师生员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创新推动“质量工程”建设,到2015年,新增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00-110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2-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1-2项。

(二十五)调整专业结构布局。

主动服务高教强省建设和皖北加速崛起,按照“调结构、强内涵、促发展”思路,实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计划”,建立健全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增强新办专业前瞻性和科学性,打造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多学科交叉渗透,学科支撑有力、专业发展协调、优势特色鲜明、市场适应度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专业发展体系,构建满足高水平教学型大学需要的专业发展格局。

到2015年,围绕皖北支柱性产业和战略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