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创新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1162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拿来主义》创新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拿来主义》创新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拿来主义》创新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拿来主义》创新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拿来主义》创新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拿来主义》创新模板.docx

《《拿来主义》创新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拿来主义》创新模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拿来主义》创新模板.docx

《拿来主义》创新模板

《拿来主义》创新..._模板

重庆市渝北中学刘祖平段成素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学习课文1——7段

教学步骤:

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

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

所以D

问题1: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

快速阅读《拿来主义》1——7段,把作者提供的所有“选项”一一找出来。

明确:

①闭关主义②送去主义③听凭送来④自己来拿。

问题2:

那么,什么是“闭关主义”呢?

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明确: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

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

问题3:

“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明确:

有。

“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问题4:

这是例证法。

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

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问题5:

“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

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题6:

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

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问题7:

模仿多媒体展示的排除法,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

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

所以,要自己来拿

问题8:

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

明确:

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学习课文8——9段

教学步骤:

(一)问题1:

8——9段论证“怎样‘拿来’”。

其中,“大宅子”比喻什么?

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⑴“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

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问题2:

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

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的意思分别是:

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问题3:

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

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

明确:

有害无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问题4:

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

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

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问题5:

模仿归纳1——7段论证思路的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

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

(二)练习:

话题: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要求: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对上述话题的看法。

【后记】

排除法,实际上是形式逻辑中的选言证明,即通过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而间接证明论题的方法。

这种证明的步骤是:

将论证的论题作为有关问题全部可能成立的几种假定之一,即作为选言推理前提的一个选言肢,然后找出依据,否定除论题以外的其它选言肢,从而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这样分析《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应该说是一种创新。

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在教学中换了个学生熟悉的说法,从而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容易,而善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无疑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

(注:

与本.教案相应的https:

///论文已发表在1994.1《重庆教育》)

作者邮箱:

liuzuping@

[1]

《拿来主义》创新...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祝福》是高中语文课本传统篇目。

它篇幅长,容量大,结构又复杂。

以前我教这篇课文,追求细而全:

从字词讲到复句,从记叙顺序分析到情节结构,从人物形象探索到主题思想,可谓面面俱到,但测试效果并不理想。

现在教《祝福》,我让学生写日记,编年谱、小传,写分析报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先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布置学生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充分把握小说总体结构。

具体操作前,根据日记这种特定的应用文体布置了以下思考题:

1、“我”在鲁镇住了几天?

2、那几天天气状况如何?

3、在鲁镇,“我”接触了哪些人?

遇到哪些事?

4、文中倒叙、插叙的外在语言标志是什么?

 

    日记 

    12月23   阴 

    晚上回到故乡鲁镇。

因没有家,只好暂寓在本家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论辈份,我该叫鲁四老爷为“四叔”。

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同五年前比起来,单是老了些。

不过,胡子还未留。

见面之后,四叔先是寒喧,然后是说“我”胖了,最后大骂新党。

虽然我知道并非借题骂我,骂的还是康有为。

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留在书房里。

 

    12月24日  阴暗 

    今天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

访了镇东头一个朋友出来之后,在河边遇见祥林嫂。

她是这回我在鲁镇所见的人中变化最大的一个:

仅仅五年的时间,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根本不像一个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且丝毫不见几年前那悲哀的神色,看上去,整个脸像是木刻似的;眼睛间或一轮,说明还是个活物。

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一手提着内放了一只破空碗的竹篮:

她成了一个地道的乞丐了。

 

    想不到,祥林嫂看到我以后,接连问了我三个问题:

一是魂灵究竟有没有;二是如果有魂灵,是不是就有地狱;二是如果有地狱,那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替她着想,回答”也许有”;第二个,我仓促之中回答”论理,也该有”。

最后说”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第三个,我推说自己说不清,并把先前的话翻了过来,回答说”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最后我乘她不再紧接地问,迈开步便走,匆匆逃回四叔的家中。

 

    但我心里觉得不安逸。

我想,祥林嫂如果发生什么不测,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可随后就想,自己大概是生着教育家所谓的神经病,况且我已经说过”说不清”。

 

    然而,思来想去,心里仍是觉得不安。

 

    12月25日  下雪 

    今天依旧起得很迟。

午饭之后,还是出去看看几个本家和朋友。

他们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

他们家中都很忙,为”祝福”做着准备。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因此,买得起福礼和爆竹的人家都很重视。

福礼由女人们辛劳制作,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与昨天相比,天色更加阴暗,下午竟下起漫天大雪,我到四叔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壁上挂着的朱拓的陈抟老祖写的大”寿”字和还没脱落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被雪光映得极分明,我觉得百无聊赖,便去窗下的案头翻了一下:

一部似不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再加上今天时时记忆起祥林嫂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

明天一定要走了,我想。

 

    傍晚,从一个短工嘴里打听到祥林嫂死去的消息。

短工说祥林嫂是穷死的,是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死的。

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我非常惊惶,但仅仅是暂时的事,随后心里渐渐轻松。

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内疚。

 

    晚饭桌上,我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因四叔忌讳极多,加上我又不知道该用什么隐语替代,所以终于没有问。

看四叔俨然的脸色,我疑他认为我这时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刚才傍晚时分,四叔曾骂祥林嫂是”谬种”),便立即告诉了他明天要离开鲁镇,四叔也不很留。

一餐饭就这样闷闷吃完了。

 

    吃过晚饭,我独坐在灯下,回想起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

 

    12月26日   大雪 

    临近五更之时,我被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听到毕毕剥剥的鞭炮,知道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天亮后,离开鲁镇。

 

    写完日记,我指导学生编年谱、写小传。

 

    回忆祥林嫂一大段是文章的主体。

这一部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人公命运大起大落,学生能否全面把握这一部分内容对他们能否准确剖析这篇小说主题思想有很大关系。

为此,学生动笔之前,我同样布置了几道思考题:

1、祥林嫂生命历程时间推移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2、漂泊的地点是怎样转换的?

3、样林嫂一生遭遇到哪些不幸?

4、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女人,我们给她作传,怎样才能从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传记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成一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史料”翔实的传记?

 

    样林嫂小传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

每月工钱500文。

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

工钱1750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了。

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坳去了。

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

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

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了伤寒死了。

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

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

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子领着,求老主人。

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

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在灶下烧火。

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

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

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

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

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这伤疤取笑她。

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

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

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

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

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

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

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

年底生阿毛。

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

 

    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

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

祭祠时很闲,只烧火。

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

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编好年谱,写好传记,这只是对小说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感性认识,有了这个感性认识,就为我们上升到理性认识一一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一一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因此,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写一份《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

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她是怎样被逼得一步步走上绝路的?

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

作者利用倒叙手法把样林嫂的死放在开头写,目的何在?

(不仅是制造悬念,更重要的是与鲁镇人们的祝福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从而把祥林嫂与整个社会的矛盾冲突一下子凸现在读者面

教学目的

  1了解屈原的政治遭遇,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高尚品格。

  2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3加深对若干实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史传文的能力。

  4复习、拓展学生的有关秦以后的历史散文的知识。

教学设想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这篇课文,远不及教《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救赵》等课文那样能使学生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原因有二:

一是本文不是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具有《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取胜,要学生领会这样的文情笔意,很不容易;二是本文的难度较大,特别也是较大的。

但是仔细分析课文就可发现,本文所具有的《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所反映的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几处议论段节;至于叙事部分,不但文笔平实,语言平易,而且抒情色彩也较小。

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即可以把主要精力花在几处议论段节的导读上;记叙部分,只要在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时,疏通少许难句,略作点拔就够了。

要精心设计几处议论段节的导读,通过导读,使学生不但掌握本课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而且能充分体会文中反映的屈原那种眷顾祖国、宁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洁品格的缠绵悱恻之情,回肠荡气之情。

  本文词语异解颇多。

为了避免把时间过多地花在词语诠释上,应基本上以课本上的注释为准,只在课本注释明显欠当,或涉及内容理解深度地地方,才适当介绍点别解。

  本文是学生中学阶段最后讲读的一篇秦以后的史传文。

教完以后,指导学生归纳、拓展一些秦以后史传的有关知识,是为了给他们毕业后继续升学,或就业后自学指点一点门径。

  本课用4课时教完。

  课前布置如下预习: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

在阅读过程中适当注意《高中文言常用实词表》和”思考和练习”中所提出的词语和句式。

  2给课文划分大段,并思考一个问题:

本文的写法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救赵》等课文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不同?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说明本文是史传文“变体”,宣布研读方法;逐段解释难句,编写内容提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做法:

指名学生朗读1、2两个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段落划分情况和本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作如下导语: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

《涉江》。

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沅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

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民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二、说明本文是史传“变体”,明确研读方法。

  做法:

仍从检查预习入手,指名学生说说这篇史传文与我学过的《廉蔺列传》、《信陵君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等篇在写法上有何显著区别,为什么有这种区别,然后教师作如下点拔、提示。

  关于中传“变体”: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

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

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

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

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

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关于研读方法: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

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三、逐段解释难句,编写内容提纲。

  做法: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疏通全文,了解屈原的事迹,为重点研读议论段作铺垫。

为了赢得教学速度,议论节段可暂时摆下。

具体步骤是先与学生一道分好大段,然后按大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解释难句,理清行文思路,编出内容纳要。

在这个过程中,应相机提些问题,但问与答都应力求简明。

  关于第一大段:

  

(一)难句解释: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让学生明确:

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谥号得氏的。

楚国王族姓芈(mǐ),屈原先祖瑕,因受封于屈地得氏。

“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

后文“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平不与。

  ——让学生明确:

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

“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

按:

这样解释很合理。

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让学生明确:

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

按:

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二)行文思路:

  提问:

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

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疏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板书:

  关于第二大段:

  

(一)难句解释: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让学生明确:

“佯”,假装;“去”,离开,“厚币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币”,是指丰厚的礼物,“币”,礼物。

“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

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

“委”,呈献;“质”通“贽”,但作信物解。

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

  ——让学生明确:

“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

句意谓:

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让学生明确:

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

据《史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

”“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

今将以上庸之地赂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

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二)行文思路:

  提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